最近絕大多數的中英文分析報告,都看壞可成(Catcher)這家公司,主要看壞的理由包括(1)和碩集團的鎧勝Apple CNC金屬機殼產能和業績快速成長,實力增強,威脅可成iPad mini甚至Macbook訂單,BYD的CNC實力也漸成氣候,甚至有人認為BYD會擠掉可成變成HTC旗艦新機(M7?)的主力供應商,整體產業競爭對手增加,(2)和碩身為Apple iPad mini的主要組裝廠之一,理當分配更多機殼訂單給鎧勝,對可成在iPad mini的訂單分配不利,同樣的理由也存在另一大型EMS集團中,三大Apple的鋁擠+CNC成型金屬機殼廠,其中兩家集團公司都是Apple產品系統組裝廠,自然有利於機殼訂單分配,只有可成一家是專業機殼廠,將處於不利局面,甚至有英文報告認為Apple終將跳過獨立金屬機殼廠(可成),將機殼訂單全部交由兩家EMS集團內部供應,(3)CNC機台不再缺貨,可成將失去過去兩年產能缺貨帶來的優勢,(4)可成最大業績來源的Macbook近期市場銷售不振,恐失成長動能。
對以上各項看壞的觀點,本文有些不同的意見。
一、金屬機殼訂單是OEM(品牌)客戶決定,而非由ODM/EMS決定
我們說的採購權,主要是決定(1)供應商、(2)數量(訂單分配)和議價,一般來說,塑膠機殼和金屬鋁沖壓機殼並非關鍵零件,多由ODM自行採購,但鎂鋁合金壓鑄(簡稱鎂壓鑄)和鋁擠+CNC成型機殼(簡稱鋁CNC)屬於關鍵零件,大多是由OEM(品牌公司)客戶採購,而不是由ODM/EMS自行採購,不論是機殼廠商的選擇、訂單數量的分配、價格,都是由OEM決定,至於和RD的design in配合,以Apple來說,全部產品是都內部自行設計,金屬機殼廠就和Apple的RD配合design in,如果是鎂壓鑄NB機殼,因為多由ODM設計,OEM選定機殼廠之後,就由機殼廠直接和該案子的ODM廠的RD配合design in,有時候,爭取標案的同時也必須做些樣品等等先期的design in工作。
既然金屬機殼(指鎂壓鑄和鋁CNC)是由Apple、Dell等公司決定訂單,而不是和碩、仁寶、大型EMS廠等ODM/EMS來決定,因此可成沒有集團公司組裝Apple,也不是什麼利空,因為訂單是Apple直接決定的。
有幾個例子:
1. NB產業多年來,鎂壓鑄機殼訂單就是由OEM決定,例如Dell的commercial NB是鎂壓鑄訂單最大用戶,而Dell commercial NB系統訂單長期在仁寶ODM,而仁寶集團的巨寶(2007年投資宏葉新技,後和巨騰合資成巨寶)也早在2007~2008年就進入市場,努力4~5年卻遲遲未能成為Dell鎂壓鑄機殼的主力供應商,直到2012年才有斬獲,但仍無法撼動可成主力供應商的角色,可見,採購權在Dell而不是仁寶,金屬機殼廠要得到訂單,還是要靠自己實力,而不是集團ODM的轉單。
2. 根據鎧勝的公開說明書,117頁的CI客戶很容易猜到是Apple,最後一段文字:
"CI 公司於2012 年第1 季推出第三代TPC,再度受到消費者愛戴及搶購。該公司(指的是鎧勝)2012 年前3 季成功量產CI 公司第三代TPC 外觀件,並直接銷售給CI公司,以及獲得NRE 補貼收入,銷售淨額為11,342,103 仟元,因此排名躍升至第一大客戶。"
眾所周知,第三代TPC(就是new iPad),是由大型EMS集團所組裝,該集團也是CNC總產能最大的金屬機殼廠商,但是該EMS廠組裝100%的new iPad,卻無法主導100%集團自製金屬機殼,還必須分配大量訂單給競爭者和碩集團的鎧勝,可見得分配訂單的人是Apple,而不是為Apple組裝系統的EMS。因此和碩組裝iPad mini之後,也不必然能夠主導金屬機殼訂單偏向鎧勝。
3. 大型EMS組裝的Apple產品中,也開始使用另一大EMS競爭對手Jabil的金屬機殼,如果是由EMS採購機殼,怎可能如此?
金屬機殼採購權多在OEM手上,主要原因就是金屬機殼屬於關鍵零件(鋁沖壓不是),關鍵零件的定義是會影響project成敗的零件,包括(1)佔BOM成本比重高(2)產能有限制(3)技術或良率有限制(4)零件的開發進度和project開發進度息息相關(5)常常屬於design in的零件,但不是必然。OEM直接採購的關鍵零件通常包括CPU/chipset、Graphics、LCD/Touch panel、Memory、HDD、Battery、Metal casing、ODD。
因此,本文認為,同一集團組裝Apple系統產品,或許對金屬機殼訂單爭許有些許幫助,但並非關鍵因素,關鍵因素還是在於機殼廠商的彼此的基本競爭力。
二、集團系統組裝,對金屬機殼廠確有幫助,但並非關鍵競爭力來源
談到 "競爭優勢",也許有不同的定義,個人認為,"競爭優勢"和"優點",是不同的意思,基本上只要稍具規模的公司,尤其是在競爭激烈的電子業還能成長到某種規模的公司,一定具有一些優點、特色或是強項,完全沒有優點的公司必然無法生存,但這些 "強項" 和競爭優勢還是有很大的差距,一項競爭優勢必須能(1)讓公司業績長期性的超越對手(2)公司的強項要符合產業的關鍵成功要素,意味公司的強項要跟隨產業關鍵成功要素的變化而改變,才能持久。重點是要帶來業績,而業績能否取得要看客戶的採購決策考慮因素。
以和碩集團為例,當Apple連年快速成長之後,必然需要增加供應商(和碩的機會之窗 , 2012/3/28),和碩站穩Apple iPad/iPhone第二家組裝廠的角色,連帶也成為重要的金屬機殼供應商之一,這是Apple有意扶持的結果,也可從CNC採購看到這個現象,當2011~1H12這段時間,Fanuc和Brother的特定系列CNC機台嚴重缺貨的時候,很多人要買個上百台都要排隊很久,和碩/鎧勝卻可以一次買到幾千台,很難不和Apple的幫忙產生聯想,這的確是和碩集團垂直整合帶來的好處,和鎧勝業績爆發的主要原因,但到如今,鎧勝已經站穩主力供應商之一的角色,已經達成Apple分散供貨、支援成長的目的了,未來是否能持續擴大再Apple的市佔率? 和碩集團的幫助,就不會像從前一年那麼大了,未來還是要回歸競爭常規,靠自己實力競爭,也必須繼續投資CAPEX擴大機台,才能持續超越同業的成長,但從鎧勝對產能擴充的保守說法看來,未來成長(2H13~2014以後)應該不像過去一年那麼大了,只能努力提高利潤率,讓獲利持續高成長。
每家公司都有優點,但是公司的優點,必續符合該產業的關鍵成功要素,才有用處,才能算是競爭力,例如,如果有一家公司擅長製造耐用十年的產品,那他去做電冰箱,會很有競爭力,因為耐用性是冰箱產業的關鍵成功要素,但他去做手機,可能毫無用處,因為手機產業耐用十年並不是關鍵成功要素,不但不是,可能還有害處,因為這家公司為了要達到耐用十年,可能還要耗費很多無謂的成本,反而有害於競爭力。對於金屬機殼產業,集團的系統組裝業務,對機殼業務雖有助益,卻不是關鍵成功要素。也就是說,初期看,和碩組裝iPad/iPhone,對鎧勝確有很大幫助,但那是因為初期Apple要擴大供應商,階段任務完成後,未來將回歸同業競爭常規,主要靠自己實力爭訂單。如果我們說競爭優勢的定義,必須是帶來長期性的超越同業的業績,那麼,集團有系統組裝廠,則未必能"長期"嘉惠機殼廠,因為就如前面所述,正常情形金屬機殼採購是Apple決定,project by project,而不是EMS決定。而Apple的採購考慮因素,在和碩/鎧勝已達成增加供應商的階段任務之後,研判將回歸常態:比較的是(1)量產能力(是產能、交期、良率的綜合成果)、(2)品質和(3)價格。
還有一個有趣的問題,如果真的這幾千台特定日本廠牌的CNC機台,當初是靠Apple的幫忙才能買齊,又主要都是用在Apple產品上面,那麼,這家機殼廠,有沒有可能用這些機台去接Apple以外的訂單? 也許可以,但合理推測,應該也要Apple訂單確定未來一大段時間都無法填滿時才能吧! 否則理論上還是要針對Apple需求,準備妥當(即使暫時idle),優先服務Apple才對吧! 對可成來說,可能未來好長一陣子,至少在接HTC/Blackberry/Sony/Moto/ Ultrabook/Tablet等等非Apple客戶時,不用擔心這特定的4000~5000台CNC產能來競爭訂單了!
三、Apple 2013年CNC需求量還是明顯成長,但CNC產能成長趨緩
估計Apple 2012年iPhone出貨130~140M,2013出貨170~180M,即使如外傳3Q13會推採用塑膠殼的低價版iPhone,但研判Apple重心還是在高階市場,低價版數量不會太大,加上2012年大多是iPhone 4/4S,2013年大多是iPhone 5,而iPhone 5的CNC加工時間高於iPhone 4/4S,所以整體看,2013年iPhone對CNC的產能需求還是成長的。iPad成長更大,因為iPad 9.7"使用鋁沖壓+鍛造+CNC,iPad mini用鋁擠+CNC,使用的CNC加工時間更多,加上表面處理更加複雜,單價更高,因此iPad total 2012年出貨約65M,2013估計出貨95M,其中iPad mini佔45~50M,組合起來計算,CNC產能需求還是大成長。Apple NB近日降價之後,預估2013年也可恢復成長。2013年整體Apple對CNC產能需求還是有可觀成長。
但是Apple CNC產能供給方面,新競爭者很難進來,除了大EMS、可成、鎧勝之外,只有Jabil分到一點,市場擔心鎧勝在和碩主導下會瓜分可成的iPad mini訂單,甚至跨入Macbook搶單,但鎧勝在法說上說目前產能利用率75~80%,對未來的產能投資和CAPEX又偏保守,相對4Q12 iPad mini才剛量產,即使把產能利用率從75~80%拉高到90%(90%已算高檔),要應付2013年自己iPad mini訂單的大成長已屬不易,又如何有多餘產能來搶走可成的Macbook和iPad mini訂單?
四、可成的競爭力來源
可成的競爭力,在以下幾個方面:
1. 良率相對高,學習曲線短
可成的金屬材料、機械加工和表面處理能力,一直都很傑出,因此同一個案子,在相同時間下,可成的良率往往高於同業,而良率必須和時間一起看,例如,產品量產兩個月後,良率如何,可成的學習曲線相對較短,很快就可以把良率拉高,而良率高,除了成本降低、利潤拉高的好處之外,對於巨量機種的訂單,顯現出來的快速量產能力,也是競爭力的關鍵之一。
量產型的CNC機台價格昂貴,本來都是24小時生產,因此當客戶新機種量產快速拉升產量時(ramp up),無法像下游組裝廠一樣靠加班提升產量,因為本來就是24小時生產,所以此時良率就格外重要,這不是成本和rework問題而已,還關係到客戶新機種全球鋪貨的進度,良率不好,損失的產量就不能彌補,只好放慢新產品鋪貨進度,尤其是Apple的產品,新機種一量產都需要驚人的ramp up速度,良率是客戶評分的關鍵因素。
至於可成良率傑出的原因,來自於(1)對金屬加工和表面處理基本的技術、經驗和管理、(2)可成垂直整合度高,所有工序都是自製,不用外包,不但解決問題更有效率、也避免外包和運送途中影響良率、(3)可成策略上都選擇量大的機種,同一批產能,都是先找一線客戶的一線大案子,如有不足才會去爭取較小量的案子,大量機種對效率和良率提升/學習曲線,都有很大的幫助,這也是大廠的優勢,大廠大產能做大案子,良率提升快,形成良性循環,反之小廠則是惡性循環。
2. 量產能力(ramp-up)和交期(delivery)穩定
可成的機台規模、良率提升速度、垂直整合度、生產管理,在產品量產(ramp up/time to market)和交期表現,都讓客戶可以信賴。以往在NB鎂壓鑄機殼的時候,這項優點就很明顯,近年巨量機種盛行,Apple Smartphone案子動輒一個月產量一兩千萬台,其他人主流Smartphone一個月也常有幾百萬台產量,Apple/Amazon/Google Tablet新產品量產初期也常常單月超過數百萬台產量,而且這些都是消費型機種,消費型機種的特色就是新產品一旦量產之後,產量就要快速拉升,才能全球鋪貨,而且產品生命週期短,產量拉升太慢,錯過前面幾個月的黃金賣相時期,到後來拉上來也沒用了,因為競爭者的產品也會出來,或者自己的下一代機種就要出來了。
量產能力也是很高的進入障礙,具有量產能力的廠商,才有資格去競標大案子,而這不只是有沒有機台而已,實績也很重要,例如有一家金屬機殼業者, 一年多前就準備好2500台CNC,但是從沒接到像樣的大案子,產能利用率很低,這個例子顯示,機台只是基本門票,還要有小案子、中案子、大案子慢慢往上練兵培養實力,才能將產能變成 "有效產能",否則只是無效產能,去計算這種機台的demand supply然後去擔心over supply沒有意義,因為這是兩個世界、兩個市場。
3. 各種技術/工法/材料方案完整,垂直整合度高
可成在金屬殼領域,各種材料、各種工法、各種表面處理的解決方案完整,配合產品開發能力強,常是大客戶想到要開發新產品時的第一個選擇,往往成為客戶新產品的優先合作夥伴,也常能享受到新產品機殼優先出貨、且毛利較高的早期階段。可成各種工序都自製完成,垂直整合度高,對效率、問題解決和責任釐清、良率、成本都有幫助。
CNC製程也有很高的進入障礙,除了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之外,如果沒有Apple這種大客戶為了增加供應商的策略性培養,別的廠商會面臨建置龐大產能後無單可練兵的窘境。而且CNC和其他產業不同,基本上沒有後進者優勢,這裡說的後進者優勢,是說機器設備日新月異,後進者可以買最新最好最有效率的機器,沒有舊機器的包袱,CNC剛好相反,後進者的機器,和早期業者的機器大同小異,並沒有討到時間的便宜,反而先進者有折舊和經驗的優勢。
五、可成競爭力的回顧
2000年前後幾年,鎂鋁合金NB機殼產業興起,有很多廠商投入競爭,包括可成、華孚、美利達、聯盛發、敬得、華宏、高晟等,可成和華孚在技術、良率和量產經驗上逐漸領先拉大差距,後來市場開始爭論那一種成型技術比較好,很多人認為華孚的半固態射出成型(thixomolding)製程比可成的熱室壓鑄(die-casting)好,競爭力較強,其實客戶並不在乎你用那種技術,只要最後產品具有成本和品質競爭力即可,品質、成本、交期才是競爭關鍵,可成證明die-casting做出來的品質和成本並不會比較差,製程技術種類並非產業關鍵成功因素,反而後段修補塗裝的大量人工產能管理,和表面處理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同時間,兩家公司因應產業西遷,都積極籌建大陸生產基地,其時華孚因為身處電子業分工精細的桃園,很多製程由協力廠商負責,西遷大陸時無法整批過去,而身處台南的可成因為很少協力廠商,各項製程通通自己來,西遷也就一併將完整的製程遷過去,因為垂直整合的程度差異,兩者競爭力差距就出現了,此時大陸生產垂直整合度高低,便成為產業關鍵成功要素之一,其後,華孚就落後可成,而市場空缺被大型EMS集團的金屬機殼部門取代,當然,其大陸基地的垂直整合度也是很高。
商業競爭訂單有得有失,但可成的基本競爭力從未落後過,很長一段時間,產業中維持可成和EMS集團兩家寡佔的狀況,但市場發展有不如預期, 2005~2008前後幾年,consumer NB快速成長,而consumer NB因為外觀需求,高階機種大量採用塑膠+IMR,讓金屬機殼的滲透率受阻,鎂壓鑄大多侷限在商用機種,和少數的輕薄型消費機種,期間A件鋁沖壓(鋁皮塑骨)也開始有一定的市場,而手機鎂合金機殼市場,Moto和Nokia都有一些機種用過,但也是曇花一現,未成氣候。2007年仁寶投資宏葉新技跨入鎂鋁合金NB機殼領域,後來和巨騰合資變成巨寶,身為鎂合金NB機殼最大用戶的仁寶(Dell commercial NB),努力移轉訂單到宏葉新技和後來的巨寶,但因為採購權在OEM手上,機殼廠還是要靠自己實力競爭,努力多年,直到2012~2013年才有斬獲。
但2004年也是新的機會慢慢開始,就是Apple的iPod MP3開始採用鋁擠+CNC工法,將傳統上用於樣品和模具製造的CNC,導入到大量成品的製造上面,這種工法兼具強度、結構的設計彈性、和表面處理的多樣化(鋁的表面處理比鎂多樣化,更適合消費性產品),其後Apple CNC產能需求越來越大,不但iPod使用,連NB、iPhone、iPad也都大量使用,也成為金屬機殼廠商下一波的成長契機,別的品牌也有些跟進採用,這個(鋁擠成型/鍛造/CNC加工)的成長趨勢,一直走到2013年還沒有緩和,甚至後來連有些品牌的產品,用鋁沖壓或鎂壓鑄成型之後,再用CNC加工修飾。除了Apple iPhone 4/4S用CNC做不鏽鋼邊框、iPhone 5用CNC做鋁機殼之外,HTC也大量採用CNC製造smartphone機殼。此時的產業,變成更加資本密集、更加技術導向、規模經濟現象更明顯、進入障礙也更高了。可成是台灣最早跨入Apple CNC製程的廠商(iPod),但其後因為錯失iPhone(第一代時很少人看好)初期供貨行列,後來又被EMS集團卡位組裝,基於兩家公司長期在NB鎂壓鑄的競爭對手關係,可成並未積極爭取iPhone標案,後來iPad 9.7"又重演一樣故事,這個階段也讓EMS集團的金屬機殼業務一舉超越可成,直到4Q12和碩開始組裝一部分iPad mini,可成才開始切入Apple Tablet供貨行列。可成初期固有輕看iPhone之失誤,但後來也是因為CNC產能嚴重缺貨,可成雖然錯失iPhone/iPad生意,但當時可輕易找到HTC等其他訂單彌補,成長還是很大,2011年HTC CNC需求也完全填滿可成產能,但可惜的是Smartphone競爭變化,2012年可成的客戶表現不好,市佔率快速流失(稍好的One X還是塑膠殼,金屬的One S/V根本沒量),實際出貨量遠低於客戶預估量,可成年初為HTC、RIM、Sony預備的龐大產能,卻無用武之地。事後論可成沒抓到iPhone/iPad殊為可惜,但當時情形,選擇HTC等客戶不但利潤不錯,也可避開EMS集團又是對手又是交貨對象的不利情況,也不失為一個選擇,更何況,這些狀況,都和競爭力無關,不是說可成和誰競爭Apple大訂單失利,只能說可成選擇客戶失當,客戶的主要機種都賣得很差,一年後市場變成Apple/Samsung兩家獨大的局面。
在此期間,Jabil/Green Point和BYD也有一些CNC機台加入產業競爭,Jabil切入Apple供應鏈,BYD主要做兩大CNC機殼廠不接、或接不下、或價格太高的案子,或者是做大案子的second source。個人觀點,這些實力離可成都有一段距離,因此最近有研究報告說可成的HTC M7訂單被某家對手拿走主力供貨角色,研判不是事實,有時候,可成常常在第一輪報價時,報高高的價格,當然第一輪因為價格太貴,取得的allocation(供貨比重)就不高,但越靠近量產,客戶就會發現只有可成有足額供貨能力,只好忍痛讓報高價的可成反而取得最大allocation,甚至量產之後,如果second source做不出來,還必須再度加量給可成,這類狀況常常都在可成身上看到,也是競爭力強的廠商,接單運作的一部分,只是當這一輪報價太高allocation暫時低落時,如果被外界放大解讀,就會錯誤忽略真正量產之後,可成回歸主力供應商的實力展現。
六、2013年將是可成競爭力的展現
至於和EMS金屬機殼廠比較,誰是第一名? 因為資料不足無法決定,從業績看應該是EMS比較強,但從產品價格上是可成賣比較貴,也許兩家都是第一等級吧!
2012年可成業績不如年初預期,分析各項因素,包括HTC市佔率大幅下滑、Sony/RIM/Moto不成氣候、甚至Apple Macbook新機也因為價格過高市佔率下滑,大多不是可成競爭力比別人差所造成,都是客戶本身的因素,也因此,2013年,一來HTC M7重回CNC製程,不管他賣的好不好,至少比起之前高階機種都用塑膠殼要好很多(HTC ONE X, Droid DNA, Butterfly都是用塑膠殼),Blackberry 10新機如有量也是加分,Apple Macbook日前也宣布降價,數量應可維持小幅成長,但是最重要的成長還是來自iPad mini,這部分本文猜測可成供貨比例有機會坐二望一(因為可成沒有交 貨給EMS集團),不至於變成第三位供應商,主要猜測基礎就是基本競爭力的差距。至於可成和對手在HTC M7的競爭,研判量產後還是由可成拿下大部分(甚至絕大部分)供貨比例,原因同樣也是競爭力有差距。
這兩年可成因為價格太硬、漲價、或藉著新機種報高價,GP%從30~40%提升到40~50%除了靠CNC之外,傳統產品漲價也是部份原因,讓NB鎂壓鑄客戶很不滿意可成的價格,因此在NB鎂壓鑄可成確有流失市佔率,但這發球權還在可成,也就是說,可成競爭力還是很強(非循環型電子業誰敢這樣漲價?),端看可成要不要拿這些單子,發球權還是在可成身上。
通常針對合格供應商,一個project的RFQ是由報低價者得標,或報低價者做major supplier,報高價者做second supplier,但可成因為藝高膽大有恃無恐,常常報高價先拿低allocation,等著對手交不出來(品質或數量達不到要求),然後客戶只好把量再撥回來給報高價的可成。變成,報高價者得標,或報高價者反而當major supplier,這也是競爭力的展現。
還有一點,可成從2012年開始新進CNC機台折舊攤提年限都從8~10年(台灣8+1, 大陸10年 ),改為常見的5+1年,造成折舊費用增加,毛利率下滑,這也是2012年獲利不如年初預期的原因之一,雖說CNC可用10年以上,攤提10年也無不可,但如果第7年CNC unibody退流行,則業界幾萬台CNC將無處可賣(做樣品和模具CNC遠遠用不了這麼多),因此可成的做法是比較誠實面對未可知的長線未來風險,畢竟,誰能預料5~6年之後的消費品機殼工法? 但是其他人似乎還是維持10年認列,巨騰/巨寶沒有宣布,CNC部分應該是維持10年提列,鎧勝在2012/10/24的1Q~3Q12長式合併財報第11頁說機器設備耐用年限是7~10年,2013/1/18出刊的公開說明書第144頁說機器設備折舊耐用年限是10年,猜測大部分還是用10年認列吧!也就是說,2013年的財報,因為折舊年限不同,如果改用相同基礎,可成的毛利率應該要更高,或者別人要更低。
需要注意的還是機殼設計材質的趨勢變化,Apple又有很大影響,這要長期觀察。
這是一個產業基本研究blog,內容方向為:(1)總體經濟、(2)科技產業研究、(3)科技新聞分析、(4)公司基本研究。討論包括:市場、產品、技術、業務、競爭力、產業動態、企業策略、財務數字、獲利能力等議題,期望了解產業及公司的長期獲利潛力。(基本面定義:和企業獲利有關的稱為基本面) 意見討論歡迎留言或來信,如需簡報服務請聯絡信昕產研richardresearchblog@gmail.com
2013年2月19日 星期二
2013年1月30日 星期三
觸控面板2013(二):需求爆發-Touch NB比例衝17~25%
一、Touch NB初期銷售熱烈,趨勢形成
除了Tablet,Touch NB經由4Q12初試水溫,全球熱賣,很多地區的低價機種(Asus Vivobook/Acer Aspire V5)賣到缺貨,樂觀者紛紛上調2013 Touch NB佔整體NB的比例,從20%起跳,懷疑者則認為只有Asus、Acer等少數廠商力推,主流大廠HP、Dell、Lenovo機種在4Q12還很少,也沒力推,因此整體市場上的Touch NB樣本數不夠,熱賣不能代表整體NB母體市場歡迎Touch NB,這樣懷疑也有些道哩,因此4Q12熱賣初期,觀望一下是對的,而且不只是分析師觀望,連Acer、Asus以外的其他PC各大品牌也在觀望,但是到了2012年12月,Lenovo率先發難,調整2013年產品規劃大舉加入Touch NB陣容,在CES上也發表了多款新的Touch NB計畫,可惜OGS touch panel的 "優質" 產能大多已經被Asus、Acer先推Touch的品牌預定光了,不足的部分只好轉向二線廠OGS產能拿貨,或者更改設計,採用GFF觸控,甚至去找大陸的二線touch panel廠商供貨,至於近年動作老是慢一拍的美系品牌,有一家也在2013年1月準備增加開案量向touch panel廠談產能,但1H13幾乎完全拿不到 OGS "優質" 產能,只能找二線廠、改用GFF或者等2H13新產能開出之後,看能不能拿到一些。
也就是說,市場研究者/分析師的觀望,本來有些道理,但當原本也在觀望的市場玩家-NB品牌公司,都已陸續下決定,上修Touch NB發展並開始投注資源下去的時候,Touch NB的趨勢應該已經確立,剩下的只有兩個問題,第一,普及的速度有多快?(2013年佔比多少? 2014年佔比多少?) 和第二,滲透率的上限是多少?(幾年後是100%取代變成標準配備? 還是達到一個比例就是上限? 60%/70%或80%?)
二、Touch NB被市場接受的原因
1. Metro介面適合Touch panel
第一個原因當然就是Windows 8的Metro介面,大多被設定為初始畫面,雖然可以按鈕切回傳統介面,但使用者已經看到這個介面的樣子,會試著用用看,有三種用法: (1)Metro + Mouse,不好用,(2)Metro + Touchpad,要花時間學習新的手勢,例如用兩個指頭可操控Metro介面,用一個指頭當作mouse指標,也是不太好用,(3)Metro + Touch panel,這原本也是Microsoft設計Metro介面的原始想定,和現在15~20億個Smartphone用戶的使用習慣一致,這個組合才能發揮Metro介面的好處,此外,進入應用程式之後,Touch panel也有些原本沒想到的用途,可以慢慢發掘,例如用左右兩側手勢上下滑動取代page up/page down/mouse滾輪、用兩指縮放Excel或IE的畫面縮放比例75%/100%/125%等,整體使用者經驗確實有被提升。
2. Asus的產品企劃成功打開平價Touch NB市場
第二個原因,是Touch NB價格比想像低,這得歸功於Asus的PM產品企劃,準確命中潛在的消費者需求,進而影響整體產業。當1H12時各家品牌都有一兩個Touch NB projects進行研發,傳統上,新的高階零件一定先放在高階NB機種,而高階NB機種顧名思義,就是什麼零件都是高階的,例如SSD剛推出一定放在高階機種,BD ODD當時也一定放在高階機種,而高階NB是從CPU、Standalone Graphics、HDD、LCD、Battery、Memory、Metal casing通通都是高階的,這樣的機種本來就要US$799~US$999以上,touch panle又加上"成本加成"=US$100以上就更貴了,但Asus和傳統做法不同,將Touch panel放在平價NB產品線上,也就是說,除了Touch panel,這款機種通通都是平價規格,原本可能賣US$499~599,其他零件繼續用平價零件: 普通CPU、整合Graphics、普通LCD(還有11.6" with touch也是創舉)、塑膠機殼(外型盡量模仿金屬)、全部都是普通零件,增加的Touch panel也沒有另外加成,幾乎就是成本+合理毛利率加上去,touch panel還用OGS+口字貼合來cost down(別人OGS大部分都用全貼合,Asus就是打定"先求有再求好"的做法),把不同尺寸整機價格壓到US$499~699,這種價位首度出現Toucn NB,果然一下子就打到sweet spot。
3. NB軟硬體架構成熟(OS+Hinge+touch)
還有一個因素,就是以往每一代Windows都更耗資源,新PC一定要用高規零件,但Windows 7開始到Windows 8越做越好,就算用平價規格零件,用起來也不會感覺不好用,Asus等於也掌握到這個機會,把BOM cost其他零件規格降低,挪出一塊給touch panel,同樣的成本,用在touch panel上面,比用在高階CPU/更多DRAM...上面對消費者更有價值。Acer也有類似的產品,V5打低階(S7打高階),但這種平價touch idea是誰先誰後?還是有志一同?就不用細查了,反正,Asus打響第一炮之後,引發其他品牌跟進規劃平價touch NB的產品線。
Hinge的技術成熟和Touch panel敏感度提高,也是原因,一年前Touch NB剛剛設計的時候,大部分廠商都認為主要是以變形NB的方式呈現,當時認為,基於LCD承受指頭力道、觸控方便性而言,真正要用Touch功能,還是以變形為Tablet的狀態下來使用,因為是變形,當然就是小眾利基市場(niche market),因此Touch NB打不進主流市場,比例不可能高,但後來的發展,Hinge技術很快就突破成熟,各種solution紛紛出現,例如兩段式的Hinge,讓力道隨著角度變化,讓人打開LCD上蓋時不會太硬,而當轉到90度左右時又變硬,方便承受指頭觸控力量,而不至於越壓越倒,而且hinge成本也沒貴多少,再加上,Touch panel的敏感度已足夠,觸控時不需要太用力,只要用指頭輕輕觸控即可,也可變免螢幕被壓倒。因此,當Touch panel可以用在標準的NB(LCD開闔)上面時,就開始刺激全體NB使用者的觸控感受了。
4. Asus/Acer的Touch NB首發優勢在於搶占OGS產能
附帶一提,雖然NB產品企劃很容易學,只有首發創意,技術沒什麼大學問,但是平價Touch NB還是有先佔優勢,Asus/Acer最大的優勢就是先把2013年OGS touch panel產能佔滿,讓後來的品牌只能分配產能,又或者要改用GFF,但是GFF成本沒有省多少,效果卻差很多,也就是說,對手使用GFF的Touch NB競爭力會比Asus/Acer的OGS touch panel的NB差。最近很多人都發現,Touch NB開始多樣化的使用GFF而擔心TPK OGS優勢不再,因果剛好是相反的,GFF不是因為性價比好而增加,而是因為拿不到OGS產能(至少拿不到OGS "優質" 產能),只好退而求其次使用GFF,這些人只要OGS產能開得出來,開出來多少,應該就會轉回來多少(從GFF轉OGS),OGS NB用的大尺寸(13"以上)產能已經確定到2013年底都是滿載的。
三、影響Touch NB比例的七個變數
2013年Touch NB到底多少比例,Asus、Acer、Lenovo、Samsung都很積極,其他品牌受到策略或者是OGS產能因素則很低或還不明朗。ODM多半預期touch NB比例很高但也強調關鍵是touch panel產能是否足夠,產業研究機構和投資機構,看法很分歧,2013年看法從7~8%、10%、15%、20%、20%以上都有,2014更不用說是南轅北轍了。
確實有變數,變數來自以下幾方面:
變數1.如果不管產能限制,只看需求,Asus、Acer、Lenovo、Samsung這四家品牌確定都要力推Touch NB,內部目標從30~50%都有,四家品牌2013年合計NB出貨大約1E台,市佔率50%,Touch NB需求大約35~40M,這四家的touch NB出貨就貢獻整體2E台市場的18~20%,其他品牌(另外1E台)平均touch NB比例只要5~10%就有5~10M,合計整體touch NB需求面有40~50M,佔全體NB的20~25%。
變數2.目前大家的最優先組合式OGS+全貼合,因為對TPK來說,良率OK,價格沒有增加多少,效果卻好很多,但是OGS(以TPK和WTK為主)+全貼合+良率損失之後+適合13"以上的大尺寸NB使用的產能,是遠低於50M的需求,粗略估計,大尺寸OGS全年良品產出大約只有30~35M。二線廠的良率是關鍵,尤其在14"機種良率會大幅降低。
變數3. 以上說的是13"以上的Touch NB,但是整體中尺寸OGS產能還有很多,主要用來做Tablet,這部分可以使用到11.6" Touch NB,因此11.6"的數字是前項30~35M的增量。
變數4. 小尺寸smartphone用的G/G和中尺寸Tablet用的G/G產能,因為iPhone改用in-cell、iPad mini改用GF2,有很多空出來的產能,到底有多少可以轉OGS,也會影響Touch NB的供應,例如,如果小尺寸G/G改一些給中尺寸OGS用,中尺寸G/G改一些給大尺寸OGS用,是否可以增加一些Touch NB產能? 這部分資訊不全,無法預測數字。但有投資研究報告,把全部的G/G都假設可以改為OGS,這樣計算over supply應該有商榷的空間,因為小尺寸改作大尺寸,sensor和貼合的良率應該都有很大的差異,每家廠商會差很多,不見得適合這樣改。
變數5. 現在看到有些NB品牌,即使包括領先看到Touch NB的Asus和Acer,全面面臨OGS產能不足的狀況,但有些人判斷Touch NB是趨勢,也是NB銷售的競爭利器,因此退而求其次,改用OGS+口字貼合,或改用GFF,甚至找大陸廠商,O-Film前陣子公開宣布取得Lenovo touch NB訂單就是一例。因為OGS+全貼合,對於一線廠商來說,良率OK,材料本來就比OFF少,報價只高一點,就可以有很好的毛利率(不包含良率不好的二線廠),相對的,GFF材料成本高,廠商價差有限,光學效果、觸控敏感度、厚度都比較差,做出來的Touch NB競爭力會受到影響。兩相權衡之下,這種使用GFF "先求有、再求好"的機種有多少數量,也是影響touch NB比例的變數。
變數6. 受限產能,有些人冒險找二線廠做14"以上的touch NB機種,將面臨良率上很大的風險,這些產能原本做11.6"或13"也許勉強OK,至少量出的來,但做到14"以上,可能浪費掉一些產能。
變數7. Samsung全系列產品都是用GFF,產能限制不像OGS那麼嚴重,韓國touch panel也擴充很多GFF產能,Samsung的Touch NB策略也是整體Touch NB比例的變數。
四、預測2013年Touch NB比例17~25%,集中在2H13
綜合以上討論,Touch NB比例,從需求面看最高可達50M=25%,從OGS+全貼合產能限制,最差只能出30M=15%,假設一部分品牌將部分機種改用OGS+口字貼、部分改用GFF、11.6"也用一些中尺寸Tablet OGS產能、G/G再改一些到OGS,應該可以提高到17~25%,最大的影響,就是NB品牌是要大量用GFF,還是只用一小部分,另外再等2H13 OGS新產能。
這也是為何很多人聽到的數字和狀況差很多的原因,因為問到不同的廠商,會有不同的觀點,例如問到美系NB品牌他會說Touch NB比例很低(有人真的不看好,有人是拿不到產能),問到亞洲品牌會說很高,問到OGS一線廠會說產能很緊,而且多用全貼合,問到二線廠會說沒有那麼緊(因客戶擔心良率不太敢來),也會說很多人改用口字貼(二線廠做全貼合讓人擔心)、問到GFF廠商會說很多NB改用GFF(因為拿不到OGS產能),問到ODM會說Touch NB需求很高但擔心產能不夠(事實如此)。
變數太多,也是不負責任的分析,如果最終要給一個數字,那就給20%吧,當然,因為開案時程、Intel Haswell 3Q13才放量、OGS產能擴充時程等因素,大部分的量是集中在2H13的。
除了Tablet,Touch NB經由4Q12初試水溫,全球熱賣,很多地區的低價機種(Asus Vivobook/Acer Aspire V5)賣到缺貨,樂觀者紛紛上調2013 Touch NB佔整體NB的比例,從20%起跳,懷疑者則認為只有Asus、Acer等少數廠商力推,主流大廠HP、Dell、Lenovo機種在4Q12還很少,也沒力推,因此整體市場上的Touch NB樣本數不夠,熱賣不能代表整體NB母體市場歡迎Touch NB,這樣懷疑也有些道哩,因此4Q12熱賣初期,觀望一下是對的,而且不只是分析師觀望,連Acer、Asus以外的其他PC各大品牌也在觀望,但是到了2012年12月,Lenovo率先發難,調整2013年產品規劃大舉加入Touch NB陣容,在CES上也發表了多款新的Touch NB計畫,可惜OGS touch panel的 "優質" 產能大多已經被Asus、Acer先推Touch的品牌預定光了,不足的部分只好轉向二線廠OGS產能拿貨,或者更改設計,採用GFF觸控,甚至去找大陸的二線touch panel廠商供貨,至於近年動作老是慢一拍的美系品牌,有一家也在2013年1月準備增加開案量向touch panel廠談產能,但1H13幾乎完全拿不到 OGS "優質" 產能,只能找二線廠、改用GFF或者等2H13新產能開出之後,看能不能拿到一些。
也就是說,市場研究者/分析師的觀望,本來有些道理,但當原本也在觀望的市場玩家-NB品牌公司,都已陸續下決定,上修Touch NB發展並開始投注資源下去的時候,Touch NB的趨勢應該已經確立,剩下的只有兩個問題,第一,普及的速度有多快?(2013年佔比多少? 2014年佔比多少?) 和第二,滲透率的上限是多少?(幾年後是100%取代變成標準配備? 還是達到一個比例就是上限? 60%/70%或80%?)
二、Touch NB被市場接受的原因
1. Metro介面適合Touch panel
第一個原因當然就是Windows 8的Metro介面,大多被設定為初始畫面,雖然可以按鈕切回傳統介面,但使用者已經看到這個介面的樣子,會試著用用看,有三種用法: (1)Metro + Mouse,不好用,(2)Metro + Touchpad,要花時間學習新的手勢,例如用兩個指頭可操控Metro介面,用一個指頭當作mouse指標,也是不太好用,(3)Metro + Touch panel,這原本也是Microsoft設計Metro介面的原始想定,和現在15~20億個Smartphone用戶的使用習慣一致,這個組合才能發揮Metro介面的好處,此外,進入應用程式之後,Touch panel也有些原本沒想到的用途,可以慢慢發掘,例如用左右兩側手勢上下滑動取代page up/page down/mouse滾輪、用兩指縮放Excel或IE的畫面縮放比例75%/100%/125%等,整體使用者經驗確實有被提升。
2. Asus的產品企劃成功打開平價Touch NB市場
第二個原因,是Touch NB價格比想像低,這得歸功於Asus的PM產品企劃,準確命中潛在的消費者需求,進而影響整體產業。當1H12時各家品牌都有一兩個Touch NB projects進行研發,傳統上,新的高階零件一定先放在高階NB機種,而高階NB機種顧名思義,就是什麼零件都是高階的,例如SSD剛推出一定放在高階機種,BD ODD當時也一定放在高階機種,而高階NB是從CPU、Standalone Graphics、HDD、LCD、Battery、Memory、Metal casing通通都是高階的,這樣的機種本來就要US$799~US$999以上,touch panle又加上"成本加成"=US$100以上就更貴了,但Asus和傳統做法不同,將Touch panel放在平價NB產品線上,也就是說,除了Touch panel,這款機種通通都是平價規格,原本可能賣US$499~599,其他零件繼續用平價零件: 普通CPU、整合Graphics、普通LCD(還有11.6" with touch也是創舉)、塑膠機殼(外型盡量模仿金屬)、全部都是普通零件,增加的Touch panel也沒有另外加成,幾乎就是成本+合理毛利率加上去,touch panel還用OGS+口字貼合來cost down(別人OGS大部分都用全貼合,Asus就是打定"先求有再求好"的做法),把不同尺寸整機價格壓到US$499~699,這種價位首度出現Toucn NB,果然一下子就打到sweet spot。
3. NB軟硬體架構成熟(OS+Hinge+touch)
還有一個因素,就是以往每一代Windows都更耗資源,新PC一定要用高規零件,但Windows 7開始到Windows 8越做越好,就算用平價規格零件,用起來也不會感覺不好用,Asus等於也掌握到這個機會,把BOM cost其他零件規格降低,挪出一塊給touch panel,同樣的成本,用在touch panel上面,比用在高階CPU/更多DRAM...上面對消費者更有價值。Acer也有類似的產品,V5打低階(S7打高階),但這種平價touch idea是誰先誰後?還是有志一同?就不用細查了,反正,Asus打響第一炮之後,引發其他品牌跟進規劃平價touch NB的產品線。
Hinge的技術成熟和Touch panel敏感度提高,也是原因,一年前Touch NB剛剛設計的時候,大部分廠商都認為主要是以變形NB的方式呈現,當時認為,基於LCD承受指頭力道、觸控方便性而言,真正要用Touch功能,還是以變形為Tablet的狀態下來使用,因為是變形,當然就是小眾利基市場(niche market),因此Touch NB打不進主流市場,比例不可能高,但後來的發展,Hinge技術很快就突破成熟,各種solution紛紛出現,例如兩段式的Hinge,讓力道隨著角度變化,讓人打開LCD上蓋時不會太硬,而當轉到90度左右時又變硬,方便承受指頭觸控力量,而不至於越壓越倒,而且hinge成本也沒貴多少,再加上,Touch panel的敏感度已足夠,觸控時不需要太用力,只要用指頭輕輕觸控即可,也可變免螢幕被壓倒。因此,當Touch panel可以用在標準的NB(LCD開闔)上面時,就開始刺激全體NB使用者的觸控感受了。
4. Asus/Acer的Touch NB首發優勢在於搶占OGS產能
附帶一提,雖然NB產品企劃很容易學,只有首發創意,技術沒什麼大學問,但是平價Touch NB還是有先佔優勢,Asus/Acer最大的優勢就是先把2013年OGS touch panel產能佔滿,讓後來的品牌只能分配產能,又或者要改用GFF,但是GFF成本沒有省多少,效果卻差很多,也就是說,對手使用GFF的Touch NB競爭力會比Asus/Acer的OGS touch panel的NB差。最近很多人都發現,Touch NB開始多樣化的使用GFF而擔心TPK OGS優勢不再,因果剛好是相反的,GFF不是因為性價比好而增加,而是因為拿不到OGS產能(至少拿不到OGS "優質" 產能),只好退而求其次使用GFF,這些人只要OGS產能開得出來,開出來多少,應該就會轉回來多少(從GFF轉OGS),OGS NB用的大尺寸(13"以上)產能已經確定到2013年底都是滿載的。
三、影響Touch NB比例的七個變數
2013年Touch NB到底多少比例,Asus、Acer、Lenovo、Samsung都很積極,其他品牌受到策略或者是OGS產能因素則很低或還不明朗。ODM多半預期touch NB比例很高但也強調關鍵是touch panel產能是否足夠,產業研究機構和投資機構,看法很分歧,2013年看法從7~8%、10%、15%、20%、20%以上都有,2014更不用說是南轅北轍了。
確實有變數,變數來自以下幾方面:
變數1.如果不管產能限制,只看需求,Asus、Acer、Lenovo、Samsung這四家品牌確定都要力推Touch NB,內部目標從30~50%都有,四家品牌2013年合計NB出貨大約1E台,市佔率50%,Touch NB需求大約35~40M,這四家的touch NB出貨就貢獻整體2E台市場的18~20%,其他品牌(另外1E台)平均touch NB比例只要5~10%就有5~10M,合計整體touch NB需求面有40~50M,佔全體NB的20~25%。
變數2.目前大家的最優先組合式OGS+全貼合,因為對TPK來說,良率OK,價格沒有增加多少,效果卻好很多,但是OGS(以TPK和WTK為主)+全貼合+良率損失之後+適合13"以上的大尺寸NB使用的產能,是遠低於50M的需求,粗略估計,大尺寸OGS全年良品產出大約只有30~35M。二線廠的良率是關鍵,尤其在14"機種良率會大幅降低。
變數3. 以上說的是13"以上的Touch NB,但是整體中尺寸OGS產能還有很多,主要用來做Tablet,這部分可以使用到11.6" Touch NB,因此11.6"的數字是前項30~35M的增量。
變數4. 小尺寸smartphone用的G/G和中尺寸Tablet用的G/G產能,因為iPhone改用in-cell、iPad mini改用GF2,有很多空出來的產能,到底有多少可以轉OGS,也會影響Touch NB的供應,例如,如果小尺寸G/G改一些給中尺寸OGS用,中尺寸G/G改一些給大尺寸OGS用,是否可以增加一些Touch NB產能? 這部分資訊不全,無法預測數字。但有投資研究報告,把全部的G/G都假設可以改為OGS,這樣計算over supply應該有商榷的空間,因為小尺寸改作大尺寸,sensor和貼合的良率應該都有很大的差異,每家廠商會差很多,不見得適合這樣改。
變數5. 現在看到有些NB品牌,即使包括領先看到Touch NB的Asus和Acer,全面面臨OGS產能不足的狀況,但有些人判斷Touch NB是趨勢,也是NB銷售的競爭利器,因此退而求其次,改用OGS+口字貼合,或改用GFF,甚至找大陸廠商,O-Film前陣子公開宣布取得Lenovo touch NB訂單就是一例。因為OGS+全貼合,對於一線廠商來說,良率OK,材料本來就比OFF少,報價只高一點,就可以有很好的毛利率(不包含良率不好的二線廠),相對的,GFF材料成本高,廠商價差有限,光學效果、觸控敏感度、厚度都比較差,做出來的Touch NB競爭力會受到影響。兩相權衡之下,這種使用GFF "先求有、再求好"的機種有多少數量,也是影響touch NB比例的變數。
變數6. 受限產能,有些人冒險找二線廠做14"以上的touch NB機種,將面臨良率上很大的風險,這些產能原本做11.6"或13"也許勉強OK,至少量出的來,但做到14"以上,可能浪費掉一些產能。
變數7. Samsung全系列產品都是用GFF,產能限制不像OGS那麼嚴重,韓國touch panel也擴充很多GFF產能,Samsung的Touch NB策略也是整體Touch NB比例的變數。
四、預測2013年Touch NB比例17~25%,集中在2H13
綜合以上討論,Touch NB比例,從需求面看最高可達50M=25%,從OGS+全貼合產能限制,最差只能出30M=15%,假設一部分品牌將部分機種改用OGS+口字貼、部分改用GFF、11.6"也用一些中尺寸Tablet OGS產能、G/G再改一些到OGS,應該可以提高到17~25%,最大的影響,就是NB品牌是要大量用GFF,還是只用一小部分,另外再等2H13 OGS新產能。
這也是為何很多人聽到的數字和狀況差很多的原因,因為問到不同的廠商,會有不同的觀點,例如問到美系NB品牌他會說Touch NB比例很低(有人真的不看好,有人是拿不到產能),問到亞洲品牌會說很高,問到OGS一線廠會說產能很緊,而且多用全貼合,問到二線廠會說沒有那麼緊(因客戶擔心良率不太敢來),也會說很多人改用口字貼(二線廠做全貼合讓人擔心)、問到GFF廠商會說很多NB改用GFF(因為拿不到OGS產能),問到ODM會說Touch NB需求很高但擔心產能不夠(事實如此)。
變數太多,也是不負責任的分析,如果最終要給一個數字,那就給20%吧,當然,因為開案時程、Intel Haswell 3Q13才放量、OGS產能擴充時程等因素,大部分的量是集中在2H13的。
2013年1月23日 星期三
觸控面板2013(一):需求爆發-Tablet PC成長60%
日期:2013/1/23
一、2013年Smartphone觸控需求持平
Touch panel需求來自三方面:Smartphone、Tablet PC(後稱Tablet)和Touch NB(先不看AIO),Smartphone 2012年全球市場量大約7.3E支,2013年大約成長50%到11E支,有兩類高階Smartphone不使用外掛式(out-cell)touch panel,第一是Apple iPhone 5使用in-cell觸控,第二是AMOLED使用on-cell觸控,假設2012年iphone 5 + AMOLED smartphone合計出貨2.2E支,則使用外掛式觸控的Smartphone出貨約5.1E支,2013年假設in-cell iphone系列 + AMOLED smartphone合計出貨5.0E支,則使用外掛式觸控的Smartphone出貨約6.0E支,和2012年的5.1E支相比,2013年touch panel需求量還是成長了18% YoY,但這部分因為成長主力是低價smartphone,使用的touch panel多屬單價較低的GFF,產值就當作持平或微幅衰退,不計算需求增量,主要的成長來源還是Tablet PC,其次是Touch NB。
二、2013年Tablet出貨2.2E台(成長60%)是Touch panel需求成長主力
2013/1/9 NPD Displaysearch發表預測2013年全球Tablet市場量提高到2.4E台,+64% YoY,是目前估計最高的單位,其他各研究機構預測從1.6~2.1E台都有。
本部落格預測是2013年全球Tablet出貨量為2.2E台,成長60% YoY。
三、2013各品牌Tablet出貨量預測
從OEM(品牌)角度來看,Apple 2012年出貨約65M,預計2013年iPad mini-7.85"(包含下一代)出貨50~55M,iPad 9.7"(包含下一代)出貨40~45M,合計出貨90~100M,+46% YoY,雖然iPad mini取代了一部分iPad 9.7"的市場,但應該更多擴大了整體Apple的市場,也是Apple能持續高成長的關鍵,但因為Android-based Tablet爆發成長,Apple市占率預估從2012年47%降到2013年43%。
Samsung Tablet 2012年出貨推估15M,今年一開始就宣布2013年出貨目標40M(不包含5.3/5.5"的Smartphone),今天電子時報還報導Samsung內部目標高達45M,實在是驚人的數字,評估即使加上商用平板,合理出貨量應可達30~35M,這樣也有超過100%的成長。
Amazon Tablet 2012年推估出貨量12~13M,主要集中在4Q12出貨,Amazon的業務型態都是集中在下半年,1H13將沉寂一陣,2H13在上來,預估難度很高,2013年出貨推估20~25M。Google的Nexus系列Tablet估計2012年出貨5~6M,主要是7",10"量不大,2013年Google整體Tablet出貨量預估也有倍數成長。
Asus自有品牌Tablet推估2012年出貨3~3.5M,預估2013年自有品牌挑戰倍數成長,假設Google Nexus 7"繼續和Asus合作,則總體出貨量可達13~15M,如果最近發表的US$149低價Tablets能成功在新興市場取代white-box Tablet,則出貨量挑戰15M以上。Acer和Lenovo在2012年出貨量應該都低於2M,2013年Acer如果US$149順利打開市場,出貨量應可達該公司宣稱的數倍成長,Lenovo因為基期低,2013年也有數倍成長的機會。Microsoft Surface RT 4Q12出貨量,根據媒體報導和Touch vendor月營收看來,都是不如預期,原因很多,包括價格太貴、Ecosystem尚未成形Apps太少、硬綁Office讓OEM卻步、通路點很少...等。RT Tablet在2013年一樣面臨這些問題,至於各品牌的標準Windows 8 based Tablet在2013年至少會有一小部分商用市場,多半以變形方式設計,但這種Tablet更像一台NB,除了增加touch panel以外,算不算Tablet也不重要了。
各家預測數字差距很大,最主要的爭議,就是White-box Tablet有多少台? 這部分包含當地品牌(只有當地有知名度)、貼牌(例如operator牌)、無牌(沒人聽過的牌)和仿冒牌,因為統計不易,常常被研究機構低估,就像是早年的Clone M/B和Clone PC(=DIY+店頭組裝+當地SI牌,後來都叫做白牌white box或white label),並沒有納入IDC的統計,PC/MB廠的Sales如果用IDC數字當分母,都會很高興更容易達到目標,但統計全球CPU或chipset數量,都遠大於IDC PC數量(一小部分因為出貨時間差和庫存,但大部分因為Clone PC統計誤差),那時候的作法是將IDC PC數字+15%才是真正的PC市場量,後來這些研究機構,也從善如流,加上white box的推估量在裡面。現在的White-box Tablet也是一樣,很多小廠根本無法統計,只能從關鍵零件著手,但因為零件使用和國際品牌大不相同,例如AP都用大陸和台灣廠商的,和國際品牌使用的TI/Nvidia/Qualcomm/inhouse/Marvell大不相同,LCD和touch panel也多使用大陸廠商供貨,而有些產品AP或LCD和Tablet類似,卻被做成非Tablet產品(數位相框.....等),確實不好估計,綜合各種資料,參考Displaysearch對於LCD的掌握度,估計2012年White-box Tablet大約30M,2013年新興市場有一部分會被Asus/Acer的US$149 Tablet吃掉,成長率將低於產業成長率60%,大約35~40M,另外,知名品牌的小量Tablet機種(Sony/Toshiba/HP/Dell/B&N...等等),合計也有幾百萬台。這些White-box Tablet雖然大部分台灣廠商做不到生意,但可以順利去化大陸廠商的擴充產能,對demend side還是有正面貢獻的,例如雖然大陸touch panel廠大舉擴產,但Acer/Asus US$149和White-box大量使用大陸廠商擴大的產能,也就減輕了這些新增產能對台灣touch panel廠目標客戶-國際品牌Tablet市場的競爭。
四、2013年Tablet LCD尺寸規格
LCD尺寸方面,2013年成長最大的尺寸無疑是7~8",主要是iPad mini使用的7.85"和Amazon、Google、Acer、Asus大量採用的7",8.9"在Amazon採用下也會增加,10.6"除了Surface之外,是否被廣泛採用有待觀察, 10.1"和7"一樣都是大宗規格,是2013的主流尺寸,9.7"受iPad 9.7"影響比重降大為縮小。整體而言,2013年Tablet三大主流尺寸是7"、7.85"、10.1",其次是9.7"和8.9",然後是10.6",其他尺寸比重都很低。LCD面板除了IPS廣視角仍是主流之外, 不具廣視角的TN面板,也會出現在大廠牌的低價機種上面。
五、2013年Tablet觸控技術趨勢
Touch panel各種技術的主要評估點在於: (1)重量(2)厚度(3)光學效果(4)觸控靈敏度(5)強度(6)成本。
各種觸控技術的優缺點,很多報告和報導都有比較分析,不再贅述,因為Tablet PC價格差距拉大,US$79~US$999差距十幾倍,touch panel各種技術都有機會取得一席之地,呈現多樣化的發展,但整體趨勢是走向輕薄,因此雙層玻璃的G/G將逐漸走向單層玻璃(SGS:Single Glass Solution),今年以OGS為主, 2H13和2014年TOL看是不是有機會在良率和產能上突破,進而取得關鍵機種使用,而Film type的GFF有Samsung和white box Tablet支持有基本需求,G1F被Surface率先採用,未來Samsung也可能跟進,GF2因為專利和高階ITO film缺貨兩個因素,今年應該還是都被iPad mini包下。
Apple iPad-9.7"的觸控面板採用G/G、口字貼(edge lamination)、touch module方式出貨,iPad mini-7.85"改為GF2(或說GF DITO)、口字貼,一樣touch module方式出貨。未來iPad 9.7"下一代(iPad 5?)很可能揚棄厚重的G/G,改用GF2或單片玻璃(SGS,包括OGS/TOL)?影響touch panel產業很大,改用GF2會面臨Nitto Dendo的film基材和Nissha Printing的ITO film產能不足(即使在宣布擴產之後還是不足),中大尺寸OGS目前產能也是缺爆,除非中小尺寸G/G產能能夠有效改為OGS,否則也有產能問題,OGS強度能否符合Apple要求也須觀察,TOL是目前效果最好的solution,但是同樣面臨新技術在中尺寸的良率提升和產能問題。
Samsung的Smartphone中高階用AMOLED on-cell觸控,中低階用GFF觸控,Tablet也是一樣都用GFF觸控,絕大部分都是由韓國廠商供貨,台灣和大陸廠商也供應一小部分,GFF光學效果、敏感度和厚度都比OGS/TOL差,加上高階ITO film缺貨,是否影響Samsung出貨量,值得關注,由於韓國touch panel廠商OGS發展慢、產能也很小,Samsung勢必繼續用G/F solution,有可能GFF改一些到G1F。
Amazon 7"和8.9"在開案的時候OGS產能和技術還未成熟,因此採用G/G觸控、全貼合、包含Touch+LCD display出貨,基於輕薄理由,未來改用OGS的機會很大。Google Nexus系列,10"機種和合作廠Samsung一樣使用GFF觸控,和Asus合作的Nexus 7"採用OGS、全貼合、Touch+LCD display出貨。
一、2013年Smartphone觸控需求持平
Touch panel需求來自三方面:Smartphone、Tablet PC(後稱Tablet)和Touch NB(先不看AIO),Smartphone 2012年全球市場量大約7.3E支,2013年大約成長50%到11E支,有兩類高階Smartphone不使用外掛式(out-cell)touch panel,第一是Apple iPhone 5使用in-cell觸控,第二是AMOLED使用on-cell觸控,假設2012年iphone 5 + AMOLED smartphone合計出貨2.2E支,則使用外掛式觸控的Smartphone出貨約5.1E支,2013年假設in-cell iphone系列 + AMOLED smartphone合計出貨5.0E支,則使用外掛式觸控的Smartphone出貨約6.0E支,和2012年的5.1E支相比,2013年touch panel需求量還是成長了18% YoY,但這部分因為成長主力是低價smartphone,使用的touch panel多屬單價較低的GFF,產值就當作持平或微幅衰退,不計算需求增量,主要的成長來源還是Tablet PC,其次是Touch NB。
二、2013年Tablet出貨2.2E台(成長60%)是Touch panel需求成長主力
2013/1/9 NPD Displaysearch發表預測2013年全球Tablet市場量提高到2.4E台,+64% YoY,是目前估計最高的單位,其他各研究機構預測從1.6~2.1E台都有。
本部落格預測是2013年全球Tablet出貨量為2.2E台,成長60% YoY。
三、2013各品牌Tablet出貨量預測
從OEM(品牌)角度來看,Apple 2012年出貨約65M,預計2013年iPad mini-7.85"(包含下一代)出貨50~55M,iPad 9.7"(包含下一代)出貨40~45M,合計出貨90~100M,+46% YoY,雖然iPad mini取代了一部分iPad 9.7"的市場,但應該更多擴大了整體Apple的市場,也是Apple能持續高成長的關鍵,但因為Android-based Tablet爆發成長,Apple市占率預估從2012年47%降到2013年43%。
Samsung Tablet 2012年出貨推估15M,今年一開始就宣布2013年出貨目標40M(不包含5.3/5.5"的Smartphone),今天電子時報還報導Samsung內部目標高達45M,實在是驚人的數字,評估即使加上商用平板,合理出貨量應可達30~35M,這樣也有超過100%的成長。
Amazon Tablet 2012年推估出貨量12~13M,主要集中在4Q12出貨,Amazon的業務型態都是集中在下半年,1H13將沉寂一陣,2H13在上來,預估難度很高,2013年出貨推估20~25M。Google的Nexus系列Tablet估計2012年出貨5~6M,主要是7",10"量不大,2013年Google整體Tablet出貨量預估也有倍數成長。
Asus自有品牌Tablet推估2012年出貨3~3.5M,預估2013年自有品牌挑戰倍數成長,假設Google Nexus 7"繼續和Asus合作,則總體出貨量可達13~15M,如果最近發表的US$149低價Tablets能成功在新興市場取代white-box Tablet,則出貨量挑戰15M以上。Acer和Lenovo在2012年出貨量應該都低於2M,2013年Acer如果US$149順利打開市場,出貨量應可達該公司宣稱的數倍成長,Lenovo因為基期低,2013年也有數倍成長的機會。Microsoft Surface RT 4Q12出貨量,根據媒體報導和Touch vendor月營收看來,都是不如預期,原因很多,包括價格太貴、Ecosystem尚未成形Apps太少、硬綁Office讓OEM卻步、通路點很少...等。RT Tablet在2013年一樣面臨這些問題,至於各品牌的標準Windows 8 based Tablet在2013年至少會有一小部分商用市場,多半以變形方式設計,但這種Tablet更像一台NB,除了增加touch panel以外,算不算Tablet也不重要了。
各家預測數字差距很大,最主要的爭議,就是White-box Tablet有多少台? 這部分包含當地品牌(只有當地有知名度)、貼牌(例如operator牌)、無牌(沒人聽過的牌)和仿冒牌,因為統計不易,常常被研究機構低估,就像是早年的Clone M/B和Clone PC(=DIY+店頭組裝+當地SI牌,後來都叫做白牌white box或white label),並沒有納入IDC的統計,PC/MB廠的Sales如果用IDC數字當分母,都會很高興更容易達到目標,但統計全球CPU或chipset數量,都遠大於IDC PC數量(一小部分因為出貨時間差和庫存,但大部分因為Clone PC統計誤差),那時候的作法是將IDC PC數字+15%才是真正的PC市場量,後來這些研究機構,也從善如流,加上white box的推估量在裡面。現在的White-box Tablet也是一樣,很多小廠根本無法統計,只能從關鍵零件著手,但因為零件使用和國際品牌大不相同,例如AP都用大陸和台灣廠商的,和國際品牌使用的TI/Nvidia/Qualcomm/inhouse/Marvell大不相同,LCD和touch panel也多使用大陸廠商供貨,而有些產品AP或LCD和Tablet類似,卻被做成非Tablet產品(數位相框.....等),確實不好估計,綜合各種資料,參考Displaysearch對於LCD的掌握度,估計2012年White-box Tablet大約30M,2013年新興市場有一部分會被Asus/Acer的US$149 Tablet吃掉,成長率將低於產業成長率60%,大約35~40M,另外,知名品牌的小量Tablet機種(Sony/Toshiba/HP/Dell/B&N...等等),合計也有幾百萬台。這些White-box Tablet雖然大部分台灣廠商做不到生意,但可以順利去化大陸廠商的擴充產能,對demend side還是有正面貢獻的,例如雖然大陸touch panel廠大舉擴產,但Acer/Asus US$149和White-box大量使用大陸廠商擴大的產能,也就減輕了這些新增產能對台灣touch panel廠目標客戶-國際品牌Tablet市場的競爭。
四、2013年Tablet LCD尺寸規格
LCD尺寸方面,2013年成長最大的尺寸無疑是7~8",主要是iPad mini使用的7.85"和Amazon、Google、Acer、Asus大量採用的7",8.9"在Amazon採用下也會增加,10.6"除了Surface之外,是否被廣泛採用有待觀察, 10.1"和7"一樣都是大宗規格,是2013的主流尺寸,9.7"受iPad 9.7"影響比重降大為縮小。整體而言,2013年Tablet三大主流尺寸是7"、7.85"、10.1",其次是9.7"和8.9",然後是10.6",其他尺寸比重都很低。LCD面板除了IPS廣視角仍是主流之外, 不具廣視角的TN面板,也會出現在大廠牌的低價機種上面。
五、2013年Tablet觸控技術趨勢
Touch panel各種技術的主要評估點在於: (1)重量(2)厚度(3)光學效果(4)觸控靈敏度(5)強度(6)成本。
各種觸控技術的優缺點,很多報告和報導都有比較分析,不再贅述,因為Tablet PC價格差距拉大,US$79~US$999差距十幾倍,touch panel各種技術都有機會取得一席之地,呈現多樣化的發展,但整體趨勢是走向輕薄,因此雙層玻璃的G/G將逐漸走向單層玻璃(SGS:Single Glass Solution),今年以OGS為主, 2H13和2014年TOL看是不是有機會在良率和產能上突破,進而取得關鍵機種使用,而Film type的GFF有Samsung和white box Tablet支持有基本需求,G1F被Surface率先採用,未來Samsung也可能跟進,GF2因為專利和高階ITO film缺貨兩個因素,今年應該還是都被iPad mini包下。
Apple iPad-9.7"的觸控面板採用G/G、口字貼(edge lamination)、touch module方式出貨,iPad mini-7.85"改為GF2(或說GF DITO)、口字貼,一樣touch module方式出貨。未來iPad 9.7"下一代(iPad 5?)很可能揚棄厚重的G/G,改用GF2或單片玻璃(SGS,包括OGS/TOL)?影響touch panel產業很大,改用GF2會面臨Nitto Dendo的film基材和Nissha Printing的ITO film產能不足(即使在宣布擴產之後還是不足),中大尺寸OGS目前產能也是缺爆,除非中小尺寸G/G產能能夠有效改為OGS,否則也有產能問題,OGS強度能否符合Apple要求也須觀察,TOL是目前效果最好的solution,但是同樣面臨新技術在中尺寸的良率提升和產能問題。
Samsung的Smartphone中高階用AMOLED on-cell觸控,中低階用GFF觸控,Tablet也是一樣都用GFF觸控,絕大部分都是由韓國廠商供貨,台灣和大陸廠商也供應一小部分,GFF光學效果、敏感度和厚度都比OGS/TOL差,加上高階ITO film缺貨,是否影響Samsung出貨量,值得關注,由於韓國touch panel廠商OGS發展慢、產能也很小,Samsung勢必繼續用G/F solution,有可能GFF改一些到G1F。
Amazon 7"和8.9"在開案的時候OGS產能和技術還未成熟,因此採用G/G觸控、全貼合、包含Touch+LCD display出貨,基於輕薄理由,未來改用OGS的機會很大。Google Nexus系列,10"機種和合作廠Samsung一樣使用GFF觸控,和Asus合作的Nexus 7"採用OGS、全貼合、Touch+LCD display出貨。
2012年7月12日 星期四
華碩2H12可望逆勢成長
最近各界對Asus 2H12的業績看法相當保守悲觀,擔心的事情包括: 總體經濟不好、NB市場需求不佳、旺季不旺、庫存過高、對手殺價競爭、低價Tablet(iPad-7"/New Amazon Tablet)擴大排擠NB預算、Microsoft跨入Surface Tablet硬體市場、Google/Asus Nexus Tablet無法賺錢、Windows 8 OS漲價...尤其當Acer下修2Q12和3Q12營收/獲利guidance、Asus也調降2Q12營收財測從+5~10%到+0~5%之後,市場對Asus 2H12更加疑慮,研究報告紛紛看壞Asus展望。
本文的看法是: 總體經濟/產業景氣/市場需求的擔心是應該的,但不論大環境如何,Asus在2H12的表現都可望超越產業平均 、超越歷史紀錄、超越研究報告的預期,包括NB shipments、Tablet shipments、OP%都將達到或超過公司給的年度guidance(NB 22M含netbook 4M、3M、5%),2H12在NB market share、global ranking都可能再創紀錄,Revenue/Profit的QoQ/YoY/HoH也可望表現相對同業傑出。
一、今年大環境艱困,但Asus的經營決策應對迅速得宜
大環境艱困不用多說,但1H12亞洲品牌歐洲通路關係動盪之時,Asus加強鞏固市場; 美國品牌保守因應大環境之時,Asus市場策略相對積極; Ivy Bridge延後量產,部分品牌選擇同步推遲新產品之時,Asus逆勢加碼Sandy Bridge舊產品線延後EOL; 2~4月在某項跌破現金成本的零件起漲之前,大量策略性採購低價庫存(4月法說有稍微提到); 2H12當全產業看壞netbook、對手紛紛放棄或放緩netbook市場之時,推測Asus似乎在逆向思考,趁netbook專屬零件市場萎縮時取得優勢議價地位,大舉搶市; 至於2H12 ultrabook產業整體比重確定不如預期,但低價ultra-like NB異軍突起,Asus雖不是領先者,但從一些跡象觀察,修正學習的速度似乎很快,有望趕上第二波攻勢; 至於去年底就規劃好的今年要加強新興市場銷售,也有部分成果,雖然最近新興市場需求不振,但Asus的市佔率擴大可抵銷一些市況衝擊。今年整體經營策略和應變彈性表現可圈可點。
二、堅持RD投資,今年展現成果
以往多年來,NB產業強調規模和效率,ASP每年都穩定下滑,產品設計大同小異,除Apple之外,OEM(品牌)紛紛放棄自主研發,委託ODM廠整機DMS,Acer將這個策略發揮的淋漓盡致,省下成本回饋給通路夥伴擴大規模,HP、Dell將RD定位在新材料、新技術和PM產品規劃,台灣龐大的資深設計人力主要工作在供應鏈的監督、控制和溝通,實際的產品開發也交由ODM做,Lenovo/IBM日本,雖然保有優質RD,但也漸漸淡出基層產品開發工作,Toshiba/Sony/Fujitsu都只有極少數機種自行研發,其他都委託ODM,真正還有進行相當比重產品研發工作的OEM只剩下Apple、Asus和Samsung三家公司,這樣的RD投資以前沒有甚麼用,但這幾年一來Apple往高階創新發展,順利帶動整體品牌/品質力量提升銷售,二來像2H12新機種新平台很多,NB ASP可能是近十年來第一次往上提升,大家開始想學習Apple往高階發展,但無奈ODM RD一級團隊產能還是有限,例如Acer也重新開始自建RD,此時Asus自有RD的優勢開始凸顯在幾個方面,第一,Asus努力開發高階機種,雖然銷量有限,但似乎有帶動整體形象和全線產品價值的效果,第二,在Windows RT、Tablet各種變形等等方向未明的時候,Asus自主RD可達靈活彈性,不必受制於人,第三,Google要選擇Tablet夥伴的時候,只能選擇有研發實力的品牌廠合作,Apple是對手不可能合作,Google已經和Samsung在Smartphone合作,Tablet選擇Asus是很自然的,Google/Asus Nexus Tablet合作不但可以賺到錢,還有很大的廣告拉抬效果,尤其在Asus最弱的美國市場。
三、即使iPad-7"和Amazon的衝擊,Asus Tablet今年出貨還是可能有幾倍成長
2H12 Apple iPad-7"(iPad mini)或Amazon新一代Tablet大舉上市,因為螢幕和攜帶性和NB差異太大,取代的應該是Tablet市場而非NB市場,至於預算排擠的效果,因為US$199~299也比US$399~499的9~10" Tablet便宜,判斷對NB市場影響有限,而且Amazon不能用Google Market、UI也不一樣,屬於自己專屬的Ecosystem,開拓新用戶的機會可能比取代既有Tablet市場更大,iPad-7"可能開拓新市場、取代iPad 2/New iPad、取代Android Tablet的成分都有,未必一定會打到Asus Tablet的TAM。Asus去年賣出1.8M Tablet,從公司今年的guidance=3M,到最近Google/Asus Nexus US$199具吸引力價格,研判Asus今年Tablet出貨量可能會比去年有好幾倍的成長,也應該極大幅度的超越3M Target,公司法說也曾說要努力達到除雙A(Apple/Amazon)之外Android Tablet leader。
四、Asus/Google Nexus可以賺錢
前幾天有研究顧問公司拆解Nexus Tablet說成本很高,利潤微薄,也有研究報告說加上正常的退貨維修等等成本,Asus賣US$199賺不到錢,但根據以往的經驗,這些顧問公司所謂的BOM cost分析,價格都是用產業行情價來估算,而行情價和有競爭力的廠商的實際採購價格,有時候可以差到10~30%,這些BOM cost分析只能參考一下,不會有人真的知道零件採購成本的。
五、Microsoft Surface的衝擊不大
一來Microsoft已經公開說明Surface Tablet只是一個參考設計,促使產業往高階/創新發展,會賣幾百萬台,佔今年一億多台Tablet市場比例很少,二來Microsoft本身沒有PC硬體事業,很多關鍵料件也沒有採購規模,成本沒有競爭力,自有OS+Office能否不計成本也很難說,因為這樣不公平競爭將嚴重得罪客戶,Surface也不像Xbox可以硬體賠錢賣再賺game title的平台錢,Surface如果要賠錢賣就真的會賠錢,即使Apple App Store這麼成功,Apple還是靠硬體賺錢不靠軟體,何況Windows App store短期還不成氣候,因此研判Microsoft不會賠錢賣Surface,只要不賠錢賣,依據成本和售價估算,這種價格的出貨數量不會太大。這不是Microsoft要不要賣多的問題,而是他有沒有能力賣多的問題。Microsoft的目的應該是Ecosystem之間的競爭,希望打擊iOS和Android市場,才能多賣一些OS,而不是在Windows RT的小餅裡面瓜分合作夥伴的硬體份額,至於Windows 8 x86 Tablet對Microsoft更沒好處,因為取代的是傳統NB,對OS銷售沒有任何增量,硬體也更沒有優勢(Microsoft一年採購多少x86 CPU/NAND/LCD/DRAM...,如何和HP/Asus比?)。
至於報導說Windows 8 OS漲價對PC廠不利,第一,如果通通都被漲價,對Asus也沒什麼不利,因為毛利率主要來自於同業價格競爭環境,其次才是供應商價格,第二,這項報導可能根本是錯誤的。
相關文章: 2012/5/8 華碩NB今年市佔率將持續上升
本文的看法是: 總體經濟/產業景氣/市場需求的擔心是應該的,但不論大環境如何,Asus在2H12的表現都可望超越產業平均 、超越歷史紀錄、超越研究報告的預期,包括NB shipments、Tablet shipments、OP%都將達到或超過公司給的年度guidance(NB 22M含netbook 4M、3M、5%),2H12在NB market share、global ranking都可能再創紀錄,Revenue/Profit的QoQ/YoY/HoH也可望表現相對同業傑出。
一、今年大環境艱困,但Asus的經營決策應對迅速得宜
大環境艱困不用多說,但1H12亞洲品牌歐洲通路關係動盪之時,Asus加強鞏固市場; 美國品牌保守因應大環境之時,Asus市場策略相對積極; Ivy Bridge延後量產,部分品牌選擇同步推遲新產品之時,Asus逆勢加碼Sandy Bridge舊產品線延後EOL; 2~4月在某項跌破現金成本的零件起漲之前,大量策略性採購低價庫存(4月法說有稍微提到); 2H12當全產業看壞netbook、對手紛紛放棄或放緩netbook市場之時,推測Asus似乎在逆向思考,趁netbook專屬零件市場萎縮時取得優勢議價地位,大舉搶市; 至於2H12 ultrabook產業整體比重確定不如預期,但低價ultra-like NB異軍突起,Asus雖不是領先者,但從一些跡象觀察,修正學習的速度似乎很快,有望趕上第二波攻勢; 至於去年底就規劃好的今年要加強新興市場銷售,也有部分成果,雖然最近新興市場需求不振,但Asus的市佔率擴大可抵銷一些市況衝擊。今年整體經營策略和應變彈性表現可圈可點。
二、堅持RD投資,今年展現成果
以往多年來,NB產業強調規模和效率,ASP每年都穩定下滑,產品設計大同小異,除Apple之外,OEM(品牌)紛紛放棄自主研發,委託ODM廠整機DMS,Acer將這個策略發揮的淋漓盡致,省下成本回饋給通路夥伴擴大規模,HP、Dell將RD定位在新材料、新技術和PM產品規劃,台灣龐大的資深設計人力主要工作在供應鏈的監督、控制和溝通,實際的產品開發也交由ODM做,Lenovo/IBM日本,雖然保有優質RD,但也漸漸淡出基層產品開發工作,Toshiba/Sony/Fujitsu都只有極少數機種自行研發,其他都委託ODM,真正還有進行相當比重產品研發工作的OEM只剩下Apple、Asus和Samsung三家公司,這樣的RD投資以前沒有甚麼用,但這幾年一來Apple往高階創新發展,順利帶動整體品牌/品質力量提升銷售,二來像2H12新機種新平台很多,NB ASP可能是近十年來第一次往上提升,大家開始想學習Apple往高階發展,但無奈ODM RD一級團隊產能還是有限,例如Acer也重新開始自建RD,此時Asus自有RD的優勢開始凸顯在幾個方面,第一,Asus努力開發高階機種,雖然銷量有限,但似乎有帶動整體形象和全線產品價值的效果,第二,在Windows RT、Tablet各種變形等等方向未明的時候,Asus自主RD可達靈活彈性,不必受制於人,第三,Google要選擇Tablet夥伴的時候,只能選擇有研發實力的品牌廠合作,Apple是對手不可能合作,Google已經和Samsung在Smartphone合作,Tablet選擇Asus是很自然的,Google/Asus Nexus Tablet合作不但可以賺到錢,還有很大的廣告拉抬效果,尤其在Asus最弱的美國市場。
三、即使iPad-7"和Amazon的衝擊,Asus Tablet今年出貨還是可能有幾倍成長
2H12 Apple iPad-7"(iPad mini)或Amazon新一代Tablet大舉上市,因為螢幕和攜帶性和NB差異太大,取代的應該是Tablet市場而非NB市場,至於預算排擠的效果,因為US$199~299也比US$399~499的9~10" Tablet便宜,判斷對NB市場影響有限,而且Amazon不能用Google Market、UI也不一樣,屬於自己專屬的Ecosystem,開拓新用戶的機會可能比取代既有Tablet市場更大,iPad-7"可能開拓新市場、取代iPad 2/New iPad、取代Android Tablet的成分都有,未必一定會打到Asus Tablet的TAM。Asus去年賣出1.8M Tablet,從公司今年的guidance=3M,到最近Google/Asus Nexus US$199具吸引力價格,研判Asus今年Tablet出貨量可能會比去年有好幾倍的成長,也應該極大幅度的超越3M Target,公司法說也曾說要努力達到除雙A(Apple/Amazon)之外Android Tablet leader。
四、Asus/Google Nexus可以賺錢
前幾天有研究顧問公司拆解Nexus Tablet說成本很高,利潤微薄,也有研究報告說加上正常的退貨維修等等成本,Asus賣US$199賺不到錢,但根據以往的經驗,這些顧問公司所謂的BOM cost分析,價格都是用產業行情價來估算,而行情價和有競爭力的廠商的實際採購價格,有時候可以差到10~30%,這些BOM cost分析只能參考一下,不會有人真的知道零件採購成本的。
五、Microsoft Surface的衝擊不大
一來Microsoft已經公開說明Surface Tablet只是一個參考設計,促使產業往高階/創新發展,會賣幾百萬台,佔今年一億多台Tablet市場比例很少,二來Microsoft本身沒有PC硬體事業,很多關鍵料件也沒有採購規模,成本沒有競爭力,自有OS+Office能否不計成本也很難說,因為這樣不公平競爭將嚴重得罪客戶,Surface也不像Xbox可以硬體賠錢賣再賺game title的平台錢,Surface如果要賠錢賣就真的會賠錢,即使Apple App Store這麼成功,Apple還是靠硬體賺錢不靠軟體,何況Windows App store短期還不成氣候,因此研判Microsoft不會賠錢賣Surface,只要不賠錢賣,依據成本和售價估算,這種價格的出貨數量不會太大。這不是Microsoft要不要賣多的問題,而是他有沒有能力賣多的問題。Microsoft的目的應該是Ecosystem之間的競爭,希望打擊iOS和Android市場,才能多賣一些OS,而不是在Windows RT的小餅裡面瓜分合作夥伴的硬體份額,至於Windows 8 x86 Tablet對Microsoft更沒好處,因為取代的是傳統NB,對OS銷售沒有任何增量,硬體也更沒有優勢(Microsoft一年採購多少x86 CPU/NAND/LCD/DRAM...,如何和HP/Asus比?)。
至於報導說Windows 8 OS漲價對PC廠不利,第一,如果通通都被漲價,對Asus也沒什麼不利,因為毛利率主要來自於同業價格競爭環境,其次才是供應商價格,第二,這項報導可能根本是錯誤的。
相關文章: 2012/5/8 華碩NB今年市佔率將持續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