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何用demand/supply model預測未來常常不準
包括廠商、研究機構和投資機構,幾乎所有的人都用demand/supply model來預測未來LCD產業景氣,但常常錯誤,原因不是做的不好,而是不論資料蒐集的多齊全,還是有很多參數是需要用估計的,例如每家廠商每個工廠的產能利用率、各世代廠做不同尺寸的投片數量、各尺寸的良率、新產能的ramp-up進度.....等等,不可能知道全世界的這些資料,所以很多必須用估計的,需求面更難,LCD TV多少台、LCD monitor多少台、本來就不好估計,更難估計的是庫存和價格彈性,從panel maker的庫存、到system maker的庫存、到brands的庫存,到distributors的庫存、到retail的庫存,包含廠商自己都不一定弄得清楚,價格彈性更難估,因為價格一直跌,有時候價格彈性很高,需求突然就被刺激出來了,有時候價格彈性很低,價格跌再多都沒有需求,這又和GDP和該產品所帶給消費者的效用曲線有關,各位看到了嗎? 無論是Samsung、LG內部的model,或知名研究機構的model,都還是充滿了人為估計的參數。
這樣複雜的model,很多估計變數,差個3-5%已經算是很厲害很專業了,可是偏偏,這種循環型產業,常常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你供需缺口估計差個5%,可能產品價格可能會差50%,財報則會從虧轉盈或者從盈轉虧。這種方法就是用不敏感變數來預測敏感變數,真不是一個好的預測方法。
好的方法: 內部參數錯誤連連,但結果還可以正確
壞的方法: 內部參數正確率非常高,但是結果還是很容易錯,就像是用demand/supply model還預測LCD產業趨勢
所以很多外資大牌LCD分析師,私下都透露報告中的demand/supply model僅供參考,知名研究機構的demand/supply model預測未來兩個月還蠻準,三個月以上也是錯誤連連,需要不斷修正調整。
二、另一種方法,只用現在已經發生的資料,來判斷谷底和高峰,不做預測
谷底一: 產能利用率谷底-->已過
谷底二: 供需缺口/供需溢口(demand supply gap)高峰-->已過
谷底三: 出貨量谷底-->已過
谷底四: 產品價格谷底 -->還沒到,但似乎已經不太遠了
谷底五: 毛利率谷底-->接近了
看起來,LCD面板產業的谷底,雖不至,亦不遠矣!
這是一個產業基本研究blog,內容方向為:(1)總體經濟、(2)科技產業研究、(3)科技新聞分析、(4)公司基本研究。討論包括:市場、產品、技術、業務、競爭力、產業動態、企業策略、財務數字、獲利能力等議題,期望了解產業及公司的長期獲利潛力。(基本面定義:和企業獲利有關的稱為基本面) 意見討論歡迎留言或來信,如需簡報服務請聯絡信昕產研richardresearchblog@gmail.com
2010年12月22日 星期三
2010年12月15日 星期三
2011年Smartphone市場規模挑戰4億台
今年Smartphone市場超級好,估計成長62%到2.8E台,難能可貴的是,市場成長主力都是高階機種,並沒有像年初擔心的要靠中低階機種來擴量,今年成長最大的品牌為Samsung,+290% YoY,其次是HTC +110% YoY,即使是大家不看好的Nokia都概估有近50%的成長,也就是說,今年是人人有獎。
預估2011年市場規模成長40% YoY,全球Smartphone市場量挑戰4E台。預估比較大的品牌中,Samsung成長最高,還是有100%以上的成長,主要是因為Samsung的Galaxy S是2H10才大賣,氣勢已成,2011年全年都有熱銷機種的話,要再成長100%應該不是難事。
預估2011年市場規模成長40% YoY,全球Smartphone市場量挑戰4E台。預估比較大的品牌中,Samsung成長最高,還是有100%以上的成長,主要是因為Samsung的Galaxy S是2H10才大賣,氣勢已成,2011年全年都有熱銷機種的話,要再成長100%應該不是難事。
2010年12月7日 星期二
12月PC/NB廠商開始回補零組件庫存
預期12月M/B和NB廠商將開始回補零組件庫存,主要原因有
1. PC/NB廠經歷6-8月被品牌廠需求降溫大砍單,之前大家對旺季都很保守,零件準備量也很謹慎,甚至有人到了9月還在往上游砍單,以免庫存太多,但這些動作都已經完成,11月的狀況是,大家的零件、材料的庫存普遍偏低,現在不但不擔心庫存太多,還開始擔心庫存不夠用了。
2. 明年初的農曆年假期,大陸員工年後報到率,和這兩年一樣,又是一次難以預估的事情,大家都擔心報到率不如預期,到時候會缺工產品交不出來,所以PC/NB廠準備趁農曆年前多準備一些零組件庫存,以防零件供應商年後缺工產能不足。
3.1Q11淡季不淡已成共識,所以備料動作應該會比較積極。
在市場還沉浸在景氣普普、美國失業過高、聖誕節買氣平平、第三次量化寬鬆顯示景氣還沒起來、整體還說是中性偏悲觀的氣氛中,因為庫存偏低,廠商又過份悲觀,有些東西已經悄悄開始缺貨了,例如,電子時報10/26有一則新聞報導高容量HDD開始供需吃緊,11/1又報導HDD廠醞釀漲價,Richard覺得,一葉知秋,HDD缺貨這可能不是單一事件,再等幾個月,有可能有更多東西開始供應吃緊了,PC/NB廠商們,準備材料也許不能再那麼保守了!
註: HDD缺貨目前分析是因為廠商減產,讓產能利用率下來,而整體產能還是足夠的,因此缺貨依照目前的需求看,應該是幾個月就可以解決的短期效應。
1. PC/NB廠經歷6-8月被品牌廠需求降溫大砍單,之前大家對旺季都很保守,零件準備量也很謹慎,甚至有人到了9月還在往上游砍單,以免庫存太多,但這些動作都已經完成,11月的狀況是,大家的零件、材料的庫存普遍偏低,現在不但不擔心庫存太多,還開始擔心庫存不夠用了。
2. 明年初的農曆年假期,大陸員工年後報到率,和這兩年一樣,又是一次難以預估的事情,大家都擔心報到率不如預期,到時候會缺工產品交不出來,所以PC/NB廠準備趁農曆年前多準備一些零組件庫存,以防零件供應商年後缺工產能不足。
3.1Q11淡季不淡已成共識,所以備料動作應該會比較積極。
在市場還沉浸在景氣普普、美國失業過高、聖誕節買氣平平、第三次量化寬鬆顯示景氣還沒起來、整體還說是中性偏悲觀的氣氛中,因為庫存偏低,廠商又過份悲觀,有些東西已經悄悄開始缺貨了,例如,電子時報10/26有一則新聞報導高容量HDD開始供需吃緊,11/1又報導HDD廠醞釀漲價,Richard覺得,一葉知秋,HDD缺貨這可能不是單一事件,再等幾個月,有可能有更多東西開始供應吃緊了,PC/NB廠商們,準備材料也許不能再那麼保守了!
註: HDD缺貨目前分析是因為廠商減產,讓產能利用率下來,而整體產能還是足夠的,因此缺貨依照目前的需求看,應該是幾個月就可以解決的短期效應。
2010年11月25日 星期四
可成在Smartphone重拾成長動能
可成上修4Q10展望,2011年Smartphone大幅成長
可成對於4Q10營收的guidance從+3~5% QoQ上修到+8-10% QoQ,Smartphone良率9月已見突破。對未來的營收達成和毛利率都有幫助。4Q10 GP/OP都將比3Q10改善。NB佔營收比重2010年約65%,2011年在選擇性接單之下,仍可維持成長10% YoY但GP%不至惡化,但在Smartphone大幅成長之下,公司說2011年NB佔營收比重將降到約55%,非NB佔營收45%,意味著Smartphone機殼業務將大幅成長100% YoY以上。
Apple帶動鋁擠成型+CNC工法,對可成有利
在鎂鋁合金壓鑄領域,因為技術難度、大陸量產能力、垂直整合等因素建立了很高的進入障礙,長年和鴻準兩家形成壟斷局面,前幾年因為consumer NB是成長主力,多用塑膠機殼,金屬金殼使用較多的commerical NB又成長停滯,讓鎂鋁合金市場成長趨緩,兩年前高階consumer NB部分機種的LCD cover(A件)從IMR改採鋁沖壓件機殼,但因技術障礙較低,價錢不好,可成也沒有積極爭取。但今年有在Smartphone領域有了新的成長機會。
Apple從iPod開始,就大量將原本主要用來製造模具的CNC機台,使用到成品加工, 讓外型的設計可以更有發揮的空間,Macbook Pro也是CNC越用越多,到了iPhone 4重返金屬殼,讓可成和鴻準兩家Apple相關產品金屬機殼主要供應商,合計共建立了將近兩萬台的龐大CNC產能,以一台百萬台幣以上的價格,這個領域的進入障礙更高了,因為沒有幾家機殼廠拿得出這麼多CAPEX,以前用CNC作模具頂多只需要幾台或幾十台,現在拿來作成品,產能需求大了N倍。
今年的變化是HTC開始跟進採用unibody鋁擠一體成型+CNC加工的工法,讓整年度CNC產能吃緊,例如可成今年投入50億台幣CAPEX,增加2,000多台CNC產能,還是無法充分滿足客戶的需求。
(高成長+高進入障礙)的產業並不多見
當一個產業有高度進入障礙,又進入新領域重啟成長動能,這樣的公司應該並不多見,通常高成長行業如果進入障礙低,大家一窩蜂搶進,超額利潤很快就消失了,又或者是進入障礙高但成長率低(例如foundry),兩個條件(高成長+高進入障礙)都存在的產業,好像不多。可成目前正處於這個時刻,一般預估2011 EPS 6.8~7.3元,看起來是太低了,應該有機會7.5~8.0元吧。
可成對於4Q10營收的guidance從+3~5% QoQ上修到+8-10% QoQ,Smartphone良率9月已見突破。對未來的營收達成和毛利率都有幫助。4Q10 GP/OP都將比3Q10改善。NB佔營收比重2010年約65%,2011年在選擇性接單之下,仍可維持成長10% YoY但GP%不至惡化,但在Smartphone大幅成長之下,公司說2011年NB佔營收比重將降到約55%,非NB佔營收45%,意味著Smartphone機殼業務將大幅成長100% YoY以上。
Apple帶動鋁擠成型+CNC工法,對可成有利
在鎂鋁合金壓鑄領域,因為技術難度、大陸量產能力、垂直整合等因素建立了很高的進入障礙,長年和鴻準兩家形成壟斷局面,前幾年因為consumer NB是成長主力,多用塑膠機殼,金屬金殼使用較多的commerical NB又成長停滯,讓鎂鋁合金市場成長趨緩,兩年前高階consumer NB部分機種的LCD cover(A件)從IMR改採鋁沖壓件機殼,但因技術障礙較低,價錢不好,可成也沒有積極爭取。但今年有在Smartphone領域有了新的成長機會。
Apple從iPod開始,就大量將原本主要用來製造模具的CNC機台,使用到成品加工, 讓外型的設計可以更有發揮的空間,Macbook Pro也是CNC越用越多,到了iPhone 4重返金屬殼,讓可成和鴻準兩家Apple相關產品金屬機殼主要供應商,合計共建立了將近兩萬台的龐大CNC產能,以一台百萬台幣以上的價格,這個領域的進入障礙更高了,因為沒有幾家機殼廠拿得出這麼多CAPEX,以前用CNC作模具頂多只需要幾台或幾十台,現在拿來作成品,產能需求大了N倍。
今年的變化是HTC開始跟進採用unibody鋁擠一體成型+CNC加工的工法,讓整年度CNC產能吃緊,例如可成今年投入50億台幣CAPEX,增加2,000多台CNC產能,還是無法充分滿足客戶的需求。
(高成長+高進入障礙)的產業並不多見
當一個產業有高度進入障礙,又進入新領域重啟成長動能,這樣的公司應該並不多見,通常高成長行業如果進入障礙低,大家一窩蜂搶進,超額利潤很快就消失了,又或者是進入障礙高但成長率低(例如foundry),兩個條件(高成長+高進入障礙)都存在的產業,好像不多。可成目前正處於這個時刻,一般預估2011 EPS 6.8~7.3元,看起來是太低了,應該有機會7.5~8.0元吧。
2010年11月23日 星期二
2011年HDI PCB情勢大好,產能吃緊
全球Smartphone今年成長55~60% YoY,本來大家都認為2011年成長應該慢一點,30-40% YoY也算是很不錯的,但今天工商時報報導HTC明年出貨將成長100%到50M,而一般估計Apple iPhone也將從今年46M成長到明年60~65M,也成長30%以上,如果再加上最近超強的Samsung Galaxy S系列、並Motorola Droid系列,2011年全球Smartphone恐怕成長率不只有30%,有可能破4億支,持續高角度成長45~50% YoY。
Smartphone使用的HDI PCB都是比較高階,尤其最近Apple iPhone等幾款高階熱銷手機,使用Anylayer的HDI,產能消耗本來就多,又加上良率低落的損耗,產能更加吃緊,如今類似HTC這種50M驚人的forecast出現,明年Smartphone將吃掉更多HDI產能。
至於Tablet,可能有人認為,因為尺寸比手機大很多,只要螢幕大於7"的機種,理論上,是不需要用HDI的,用傳統PCB即可,但是這是理論上,理論歸理論,Apple就是要用,你也不能說不行,其實,Apple很多東西都不是一般的道理,就像Apple從iPod、到Macbook Pro、到iPhone,都是把CNC拿來做成品加工,成本非常高,不像別人是將CNC拿來做模具(一套模具可以生產數萬套到數十萬套不等的成品,像塑膠射出/金屬沖壓/金屬壓鑄等),這都不是可以用 "道理" 講的通的,所以iPad這種大面積PCB他就是要用HDI你也不能勸他不要用,也許有人認為,iPad HDI只有用一層,消耗產能沒有像面積那麼大,但是,第二代iPad使用HDI多少層? 大家可以去打聽看看。
綜合以上幾點,明年HDI產能可能會缺的很嚴重,而且,不是下半年旺季才缺,有可能上半年就開始不夠用了。至於台灣那家廠商的HDI能力最強,不用懷疑,欣興遙遙領先。
Smartphone使用的HDI PCB都是比較高階,尤其最近Apple iPhone等幾款高階熱銷手機,使用Anylayer的HDI,產能消耗本來就多,又加上良率低落的損耗,產能更加吃緊,如今類似HTC這種50M驚人的forecast出現,明年Smartphone將吃掉更多HDI產能。
至於Tablet,可能有人認為,因為尺寸比手機大很多,只要螢幕大於7"的機種,理論上,是不需要用HDI的,用傳統PCB即可,但是這是理論上,理論歸理論,Apple就是要用,你也不能說不行,其實,Apple很多東西都不是一般的道理,就像Apple從iPod、到Macbook Pro、到iPhone,都是把CNC拿來做成品加工,成本非常高,不像別人是將CNC拿來做模具(一套模具可以生產數萬套到數十萬套不等的成品,像塑膠射出/金屬沖壓/金屬壓鑄等),這都不是可以用 "道理" 講的通的,所以iPad這種大面積PCB他就是要用HDI你也不能勸他不要用,也許有人認為,iPad HDI只有用一層,消耗產能沒有像面積那麼大,但是,第二代iPad使用HDI多少層? 大家可以去打聽看看。
綜合以上幾點,明年HDI產能可能會缺的很嚴重,而且,不是下半年旺季才缺,有可能上半年就開始不夠用了。至於台灣那家廠商的HDI能力最強,不用懷疑,欣興遙遙領先。
2010年11月19日 星期五
TI牛刀殺雞、天下無敵
最近的熱門話題,就是TI用8"和12"廠生產Analog IC,是否對台灣Analog IC design house產生衝擊,正反面意見都有,Richard也參一腳,個人淺見是,TI是一家知所進退的公司,TI的策略動作,絕對要嚴肅面對、嚴陣以待。理由如下:
1. Analog IC die size這麼小,需要用8"甚至12"生產嗎?
回答: 牛刀殺雞、有何不可?
Analog IC範圍很廣,很多產品的die size很小,以前用6"生產,現在慢慢轉一小部分到8"即可,TI有必要大舉用8"和12"廠生產die size這麼小的產品,殺雞何必用牛刀?
對於這個質疑,可能要反問一個問題,為何不能用牛刀殺雞? 主要可能是因為牛刀太貴,大材小用, 8"和12"廠建廠和設備成本一定比6"貴,不需要。但不要忘了,TI這三座8"廠是在金融風暴和對手快不行的時候,向Spansion和SMIC用超低價格買進來的,一點都不貴,如果牛刀和雞刀成本一樣,生產效率大增,為何不用牛刀殺雞? 如果工廠成本一樣,折舊很低,牛刀殺雞,有何不可?
2. 6"工廠折舊根本就折完了,TI的8"/12"工廠還有折舊,成本不見得低?
回答: 如果台灣Analog IC廠是IDM,這樣的說法可能對,但可惜,台灣Analog IC廠都是Fabless,本來就沒有工廠,TSMC和UMC的6"廠雖然折舊已經折完,成本很低,但是他們不可能報成本價給你,他們繼續賺高額的"合理毛利率", 6"折舊完畢的利益是foundry享受,和IC設計公司無關。
3. 觀察TI的策略作為,產品線的退出和轉進,資源的重分配,有很多成功紀錄
有幾個例子因為和台灣有點相關,比較有印象:
(1)TI率先退出DRAM事業,事後證明非常正確: TI經營DRAM事業多年,長期和Hitachi合作研發,但於1998年將DRAM事業和五座工廠賣給Micron,徹底退出DRAM事業,後來日本五家DRAM廠Fujitsu、Toshiba也紛紛退出,NEC、Mitsubishi和Hitachi則整併成Elpida,堅持不退出的Infineon分拆Qimonda後破產了,Elpida也是虧損慘兮兮。TI賣掉DRAM部門之後,不但不必再燒錢投資,當年還拿回一大筆錢。最慘的是撐到後來的Qimonda宣告破產只能賤價賣二手設備。
(2)TI於1982年開始生產DSP,1998年賣掉DRAM和飛彈部門後,取得的資金和資源大舉投入發展DSP事業,成就DSP保持多年世界第一名紀錄。
(3)TI退出NB事業,賣給Acer,事後證明也是很正確的決定(唯一損失是流失蔣凡可蘭奇這個人才 ), 其後十年各大歐美日PC品牌一一賣掉或自然退出。但TI當年可是賣了一大筆錢哦!
(4)TI曾經是2G手機晶片的龍頭老大,但在3G競爭力輸給Qualcomm,TI不做困獸之鬥,直接將重心移轉到Applaication Processor(AP),現在雖然Baseband已經沒落,但卻變成AP最大廠商(OMAP),AP單價是Baseband好幾倍,Smartphone明年雖然只佔整體手機20-30%,但單價高好幾倍,AP整體TAM不見得比baseband小,又是一次成功的轉進。
(5)兩年前TI還在技轉(不是正式的技術移轉,而是透過產品代工將技術導入UMC,TI取得廉價產能,UMC學得90nm和65nm的low power製程技術,可算雙贏) 90nm和65nm給UMC的時候,突然宣布自己的製程技術研發到45nm為止,45nm以下將不再自行研發,那時還頗為納悶,以TI的規模,並非負擔不起昂貴的先進製程研發,其他類似規模的同業Renesas、STM、Infineon都還是繼續做先進製程,為何TI要放棄? 沒有了先進製程,也必須放棄CPU代工了(TI長期是Sun Sparc系列CPU代工廠)。事後想來當時TI可能已經預測到,先進製程再走下去他將沒有競爭優勢,趁早收山,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投資,將資金轉移到更有競爭優勢的領域,至於先進製程就依靠foundry代工即可。
(6)讓人擔心的是,少掉了天文數字的先進製程研發CAPEX,TI有極為充分的資源和CAPEX,投入他選定的領域,落後但特殊化的製程(legacy technology node for specialty),例如analog IC,有可能是他未來想要重點擴展的領域之一,TI目前還有很多項世界第一的產品,Analog IC他原本就有不錯的基礎,砸重兵投入之後,會不會再創造另一個第一?
4. TI台灣FAE很少,無法把生意做大?
回答: 有些標準品如LDO、MOS,或是NB市場的PWM多半都是pin-to-pin compatible,FAE支援相對較輕,而且8"/12"低成本高效率生產,加上好的產品設計,是競爭優勢,但是FAE不是競爭優勢,這是相對比較容易建立起來的能力,如果TI要找人建立團隊,可能不用幾個月就OK了。
5.結論: TI的Analog IC應用領域很廣,不像台灣只專注於IT領域,因此TI的企圖心當然不需要特別針對台灣廠商,但難免順便被掃到颱風尾,影響大不大? 個人感覺: 非常大,影響可能是既深入又長遠。
1. Analog IC die size這麼小,需要用8"甚至12"生產嗎?
回答: 牛刀殺雞、有何不可?
Analog IC範圍很廣,很多產品的die size很小,以前用6"生產,現在慢慢轉一小部分到8"即可,TI有必要大舉用8"和12"廠生產die size這麼小的產品,殺雞何必用牛刀?
對於這個質疑,可能要反問一個問題,為何不能用牛刀殺雞? 主要可能是因為牛刀太貴,大材小用, 8"和12"廠建廠和設備成本一定比6"貴,不需要。但不要忘了,TI這三座8"廠是在金融風暴和對手快不行的時候,向Spansion和SMIC用超低價格買進來的,一點都不貴,如果牛刀和雞刀成本一樣,生產效率大增,為何不用牛刀殺雞? 如果工廠成本一樣,折舊很低,牛刀殺雞,有何不可?
2. 6"工廠折舊根本就折完了,TI的8"/12"工廠還有折舊,成本不見得低?
回答: 如果台灣Analog IC廠是IDM,這樣的說法可能對,但可惜,台灣Analog IC廠都是Fabless,本來就沒有工廠,TSMC和UMC的6"廠雖然折舊已經折完,成本很低,但是他們不可能報成本價給你,他們繼續賺高額的"合理毛利率", 6"折舊完畢的利益是foundry享受,和IC設計公司無關。
3. 觀察TI的策略作為,產品線的退出和轉進,資源的重分配,有很多成功紀錄
有幾個例子因為和台灣有點相關,比較有印象:
(1)TI率先退出DRAM事業,事後證明非常正確: TI經營DRAM事業多年,長期和Hitachi合作研發,但於1998年將DRAM事業和五座工廠賣給Micron,徹底退出DRAM事業,後來日本五家DRAM廠Fujitsu、Toshiba也紛紛退出,NEC、Mitsubishi和Hitachi則整併成Elpida,堅持不退出的Infineon分拆Qimonda後破產了,Elpida也是虧損慘兮兮。TI賣掉DRAM部門之後,不但不必再燒錢投資,當年還拿回一大筆錢。最慘的是撐到後來的Qimonda宣告破產只能賤價賣二手設備。
(2)TI於1982年開始生產DSP,1998年賣掉DRAM和飛彈部門後,取得的資金和資源大舉投入發展DSP事業,成就DSP保持多年世界第一名紀錄。
(3)TI退出NB事業,賣給Acer,事後證明也是很正確的決定(唯一損失是流失蔣凡可蘭奇這個人才 ), 其後十年各大歐美日PC品牌一一賣掉或自然退出。但TI當年可是賣了一大筆錢哦!
(4)TI曾經是2G手機晶片的龍頭老大,但在3G競爭力輸給Qualcomm,TI不做困獸之鬥,直接將重心移轉到Applaication Processor(AP),現在雖然Baseband已經沒落,但卻變成AP最大廠商(OMAP),AP單價是Baseband好幾倍,Smartphone明年雖然只佔整體手機20-30%,但單價高好幾倍,AP整體TAM不見得比baseband小,又是一次成功的轉進。
(5)兩年前TI還在技轉(不是正式的技術移轉,而是透過產品代工將技術導入UMC,TI取得廉價產能,UMC學得90nm和65nm的low power製程技術,可算雙贏) 90nm和65nm給UMC的時候,突然宣布自己的製程技術研發到45nm為止,45nm以下將不再自行研發,那時還頗為納悶,以TI的規模,並非負擔不起昂貴的先進製程研發,其他類似規模的同業Renesas、STM、Infineon都還是繼續做先進製程,為何TI要放棄? 沒有了先進製程,也必須放棄CPU代工了(TI長期是Sun Sparc系列CPU代工廠)。事後想來當時TI可能已經預測到,先進製程再走下去他將沒有競爭優勢,趁早收山,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投資,將資金轉移到更有競爭優勢的領域,至於先進製程就依靠foundry代工即可。
(6)讓人擔心的是,少掉了天文數字的先進製程研發CAPEX,TI有極為充分的資源和CAPEX,投入他選定的領域,落後但特殊化的製程(legacy technology node for specialty),例如analog IC,有可能是他未來想要重點擴展的領域之一,TI目前還有很多項世界第一的產品,Analog IC他原本就有不錯的基礎,砸重兵投入之後,會不會再創造另一個第一?
4. TI台灣FAE很少,無法把生意做大?
回答: 有些標準品如LDO、MOS,或是NB市場的PWM多半都是pin-to-pin compatible,FAE支援相對較輕,而且8"/12"低成本高效率生產,加上好的產品設計,是競爭優勢,但是FAE不是競爭優勢,這是相對比較容易建立起來的能力,如果TI要找人建立團隊,可能不用幾個月就OK了。
5.結論: TI的Analog IC應用領域很廣,不像台灣只專注於IT領域,因此TI的企圖心當然不需要特別針對台灣廠商,但難免順便被掃到颱風尾,影響大不大? 個人感覺: 非常大,影響可能是既深入又長遠。
2010年11月8日 星期一
十大客戶解密
最近有家公司的公開說明書,其中的某個數字(380)引起市場矚目,一時洛陽紙貴(其實是電子檔)、沸沸揚揚,Richard也共襄盛舉,把這份公開說明書看了一遍,裡面的資訊其實蠻普通的,但因為這家公司平常外界資訊貧乏,相對之下,還是有些資訊可以參考,跟基本面無關的不談了,就談談十大客戶吧!
有些上市公司對客戶的資訊都不會揭漏,這家公司也不例外,因此在公開說明書中的十大客戶名字, 都是用英文字母代號來代表,只是這些客戶的說明文字,好像有些描述的有點詳細,有些內容不難猜出個大概,但為免猜的太離譜,還是用Google查證一下,做個小小的Homework,花不了多少時間,大略的 "猜測版" 客戶名單,就呼之欲出了。請注意,這些都是公開資料,外加Google查詢和個人臆測。
第一大客戶: D公司,佔1H10營收比例29.66%,資料來源:公開說明書第97頁
將公開說明書描述D公司這段落第一行後開始到第二行,擷取這段綠色文字,放入Google查詢
從亞洲出發迅速擴展分佈至全球五大洲150多個國家
出現Google查詢結果的第一個項目,是有關一家公司的網站:
點進去這家公司的網頁看看,主要商品及服務: 冷氣、冰箱、洗衣機、PDP電漿電視、LCD液晶電視、DVD、LCD液晶顯示器、電腦周邊產品、行動電話、微波爐等家電銷售及售後維修。
共有十項產品, 和公開說明書上面對D公司描述的十項產品,一字不差(除了省略LCD和PDP等英文字),連先後次序都完全吻合。
當然,世事難料,資料浩瀚,文字相同純屬巧合,也有可能。
第二大客戶: A公司,佔1H10營收比例17.44%,資料來源:公開說明書第97頁
將公開說明書描述A公司這段的第一行和第二行,擷取這段綠色文字,放入Google查詢
提供半導體相關產品及各類消費性電子產品(consumer electronic products)業務,包括
出現Google查詢結果的第一個項目,是有關一家公司的網站:
點進去這家公司的網頁看看,主要商品 / 服務項目: 消費性電子產品(Consumer Electronic Products)行銷業務,包含行動電話、MP3 Player、LED電視、LCD電視、數位影音、數位相機、液晶螢幕、印表機、家電產品等。 和公開說明書上面對A公司的描述,九項產品,一字不差,連先後次序都完全吻合。
當然,世事難料,資料浩瀚,文字相同純屬巧合,也有可能。
第三大客戶: B公司,佔1H10營收比例8.28%,資料來源:公開說明書第98頁
將公開說明書對B公司這段落第四行關於代理線的描述 ,擷取這段綠色文字,放入Google查詢
Spansion、Power Integrations、Cirrus Logic、Amlogic、SMSC
出現Google查詢結果的第一個項目,是有關一家公司的網站:
點進去這家公司的網頁看看,公司簡介: 总部设在深圳,销售网络涵盖整个中国,在北京、上海、南京、成都、厦门、青岛及香港设有分公司或办事处。
共有九個城市, 和公開說明書上面對B公司描述的九個城市,一字不差,連先後次序都完全吻合。
當然,世事難料,資料浩瀚,文字相同純屬巧合,也有可能。
第四大客戶: F公司,佔1H10營收比例7.52%,資料來源:公開說明書第98頁
將公開說明書對F公司這段落第三行關於代理線的描述 ,擷取這段綠色文字,放入Google查詢
LS、Parade、E-CMOS、Xceive、EON
出現Google查詢結果的前四個項目,都是有關一家公司的網站:
點進去這家公司的網頁看看,公司簡介: 为客户提供各种专业的解决方案,如液晶电视、数码相框、手机、DTV、GPS等。
共有五項產品, 和公開說明書上面對F公司描述的五個產品,只有差了一個字,就是把數碼相框改為數位相框,其他都一樣,連先後次序都完全吻合。
當然,世事難料,資料浩瀚,文字相同純屬巧合,也有可能。
其他5-10名客戶,依此類推,有興趣的人,也可以自己做點Homework吧。有些根本不必動用Google查,例如某客戶描述為全球最大的監視器製造商,這就不必查了! 因為最大的只有一家。
後記: 這家公司相當有意思,今年幾個月之內,在公開資訊觀測站一共公布了三份公開說明書,上面提到的 "暫定" 上市現金增資價格 (承銷價 )從201元,到380元、再到270元,果然非常的 "暫定"。
有些上市公司對客戶的資訊都不會揭漏,這家公司也不例外,因此在公開說明書中的十大客戶名字, 都是用英文字母代號來代表,只是這些客戶的說明文字,好像有些描述的有點詳細,有些內容不難猜出個大概,但為免猜的太離譜,還是用Google查證一下,做個小小的Homework,花不了多少時間,大略的 "猜測版" 客戶名單,就呼之欲出了。請注意,這些都是公開資料,外加Google查詢和個人臆測。
第一大客戶: D公司,佔1H10營收比例29.66%,資料來源:公開說明書第97頁
將公開說明書描述D公司這段落第一行後開始到第二行,擷取這段綠色文字,放入Google查詢
從亞洲出發迅速擴展分佈至全球五大洲150多個國家
出現Google查詢結果的第一個項目,是有關一家公司的網站:
點進去這家公司的網頁看看,主要商品及服務: 冷氣、冰箱、洗衣機、PDP電漿電視、LCD液晶電視、DVD、LCD液晶顯示器、電腦周邊產品、行動電話、微波爐等家電銷售及售後維修。
共有十項產品, 和公開說明書上面對D公司描述的十項產品,一字不差(除了省略LCD和PDP等英文字),連先後次序都完全吻合。
當然,世事難料,資料浩瀚,文字相同純屬巧合,也有可能。
第二大客戶: A公司,佔1H10營收比例17.44%,資料來源:公開說明書第97頁
將公開說明書描述A公司這段的第一行和第二行,擷取這段綠色文字,放入Google查詢
提供半導體相關產品及各類消費性電子產品(consumer electronic products)業務,包括
出現Google查詢結果的第一個項目,是有關一家公司的網站:
點進去這家公司的網頁看看,主要商品 / 服務項目: 消費性電子產品(Consumer Electronic Products)行銷業務,包含行動電話、MP3 Player、LED電視、LCD電視、數位影音、數位相機、液晶螢幕、印表機、家電產品等。 和公開說明書上面對A公司的描述,九項產品,一字不差,連先後次序都完全吻合。
當然,世事難料,資料浩瀚,文字相同純屬巧合,也有可能。
第三大客戶: B公司,佔1H10營收比例8.28%,資料來源:公開說明書第98頁
將公開說明書對B公司這段落第四行關於代理線的描述 ,擷取這段綠色文字,放入Google查詢
Spansion、Power Integrations、Cirrus Logic、Amlogic、SMSC
出現Google查詢結果的第一個項目,是有關一家公司的網站:
點進去這家公司的網頁看看,公司簡介: 总部设在深圳,销售网络涵盖整个中国,在北京、上海、南京、成都、厦门、青岛及香港设有分公司或办事处。
共有九個城市, 和公開說明書上面對B公司描述的九個城市,一字不差,連先後次序都完全吻合。
當然,世事難料,資料浩瀚,文字相同純屬巧合,也有可能。
第四大客戶: F公司,佔1H10營收比例7.52%,資料來源:公開說明書第98頁
將公開說明書對F公司這段落第三行關於代理線的描述 ,擷取這段綠色文字,放入Google查詢
LS、Parade、E-CMOS、Xceive、EON
出現Google查詢結果的前四個項目,都是有關一家公司的網站:
點進去這家公司的網頁看看,公司簡介: 为客户提供各种专业的解决方案,如液晶电视、数码相框、手机、DTV、GPS等。
共有五項產品, 和公開說明書上面對F公司描述的五個產品,只有差了一個字,就是把數碼相框改為數位相框,其他都一樣,連先後次序都完全吻合。
當然,世事難料,資料浩瀚,文字相同純屬巧合,也有可能。
其他5-10名客戶,依此類推,有興趣的人,也可以自己做點Homework吧。有些根本不必動用Google查,例如某客戶描述為全球最大的監視器製造商,這就不必查了! 因為最大的只有一家。
後記: 這家公司相當有意思,今年幾個月之內,在公開資訊觀測站一共公布了三份公開說明書,上面提到的 "暫定" 上市現金增資價格 (承銷價 )從201元,到380元、再到270元,果然非常的 "暫定"。
2010年11月4日 星期四
PC產業景氣穩定,1Q11淡季不淡
最近連續幾家PC公司都表示1Q11淡季狀況比正常的季節效應好些,華碩說8月下旬以後市場需趨於穩定,緯創說1Q11 NB出貨量YoY有兩位數成長,意味0-5%的QoQ衰退,廣達說1Q11 NB出貨衰退5% QoQ,仁寶更好,說1Q11 NB出貨比4Q10持平或微幅正成長。都比往年-10%左右要好蠻多的。RRB認為明年第一季PC景氣不錯,出貨數字比往年平均好,已經可以確定了。理由如下:
一、1Q11 Forecast可不可信? 答案: 可以。
懷疑者可能認為訂單那麼短,1Q11只是客戶的forecast,不代表到時後實際狀況,可信度不高。但通常forecast可不可信,要看景氣有沒有變化,今年4-5月開始就有部分品牌陸續開始微幅砍單,到了6-8月更不得了,每家公司都在砍單,forecast不斷下修、就算forecast給了也可不下訂單(PO)、PO下了也可延期(postpone)、 延期後的訂單,到期也可不提貨,在這種混亂的時候,forecast沒有任何意義,根本無法據以備料,連"僅供參考"都稱不上。這個時後當然不能把forecast當真。但從9-10月兩個月品牌廠的訂單大致已經穩定,forecast可信度增加,甚至還有少數品牌有極微幅的上調。可預測性增加,代表forecast可信度也增加,雖然訂單lead time還是很短,但是能見度已經在變長。這種時候,1Q11的展望雖然只是forecast,卻仍然可以參考。
二、市場結構演變影響傳統季節效應: Q1越來越不淡了
這點大概沒人會否認,中國、印度、印尼、亞太、和部分不流行聖誕節買禮物的中南美、東歐佔全球市場的比重逐年增加,讓傳統的Q4旺季不像傳統那麼旺,Q1不像傳統那麼淡,華人圈農曆年旺季也沖淡Q1淡季效果。這個趨勢在這兩年歐美受金融海嘯衝擊,中國市場卻不受影響繼續衝刺之下,2011年Q1將更為顯著。
三、這兩年(2010-2011)Intel都在上半年推新平台
終端消費者其實不會注意Intel一大堆的平台代號,但是品牌商反正每年都要推很多新產品,配合Intel新平台設計新產品是很自然的事,既然有新產品,就會有一些行銷預算灑出去、新機推出,順便把舊機種降價,這些都會刺激終端消費,讓Q1淡季不淡。
四、產業界的保守行為,讓1Q11比較容易有超過預期的表現
因為6-8月三個月的砍單太激烈,讓PC供應鏈忙著承接砍單、清理庫存、調整備料,9月雖然訂單初步穩住,但一來大家如同驚弓之鳥、深怕10月旺季不旺又要再度砍單,二來因為供應鏈上下游的砍單和清庫存有時間上的落差,有時候你的次產業已經穩住,但看到別人的產業還在砍單,就不敢樂觀,廠商保守心態下,就會盡量消化庫存、縮短訂單lead time,給供應商的forecast也保守看待,因為認為大家產能都很空,加單容易砍單難, 所以forecast/orders保守即可,Sales怕自己目標達不到,也給老闆市場不佳的訊息,加上台灣電子業密集,法人拜訪公司頻繁,問來問去大家都看保守,法人就跟著保守, 台灣的記者又很懶惰,不培養自己的新聞來源,常常也只是參加法說會、採訪上市公司發言人,或拿著投資報告當新聞,說 "法人表示"、"外資認為",形成樂觀時比樂觀、悲觀時比悲觀的循環,這種情況下,進入11-12月淡季開始,更不會有人樂觀,因此在(1)廠商保守(2)投資界更保守的情況下,1Q11比較容易有超過預期的表現,再透過剛剛說的循環,放大加成效應,明年初如果淡季不淡炒翻天,言過其實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但是還好,現在還是懷疑者居多,某些PC上游落後反應,也還要多花些時間清庫存,訊息面好壞皆有, 還不到過熱的時候。
一、1Q11 Forecast可不可信? 答案: 可以。
懷疑者可能認為訂單那麼短,1Q11只是客戶的forecast,不代表到時後實際狀況,可信度不高。但通常forecast可不可信,要看景氣有沒有變化,今年4-5月開始就有部分品牌陸續開始微幅砍單,到了6-8月更不得了,每家公司都在砍單,forecast不斷下修、就算forecast給了也可不下訂單(PO)、PO下了也可延期(postpone)、 延期後的訂單,到期也可不提貨,在這種混亂的時候,forecast沒有任何意義,根本無法據以備料,連"僅供參考"都稱不上。這個時後當然不能把forecast當真。但從9-10月兩個月品牌廠的訂單大致已經穩定,forecast可信度增加,甚至還有少數品牌有極微幅的上調。可預測性增加,代表forecast可信度也增加,雖然訂單lead time還是很短,但是能見度已經在變長。這種時候,1Q11的展望雖然只是forecast,卻仍然可以參考。
二、市場結構演變影響傳統季節效應: Q1越來越不淡了
這點大概沒人會否認,中國、印度、印尼、亞太、和部分不流行聖誕節買禮物的中南美、東歐佔全球市場的比重逐年增加,讓傳統的Q4旺季不像傳統那麼旺,Q1不像傳統那麼淡,華人圈農曆年旺季也沖淡Q1淡季效果。這個趨勢在這兩年歐美受金融海嘯衝擊,中國市場卻不受影響繼續衝刺之下,2011年Q1將更為顯著。
三、這兩年(2010-2011)Intel都在上半年推新平台
終端消費者其實不會注意Intel一大堆的平台代號,但是品牌商反正每年都要推很多新產品,配合Intel新平台設計新產品是很自然的事,既然有新產品,就會有一些行銷預算灑出去、新機推出,順便把舊機種降價,這些都會刺激終端消費,讓Q1淡季不淡。
四、產業界的保守行為,讓1Q11比較容易有超過預期的表現
因為6-8月三個月的砍單太激烈,讓PC供應鏈忙著承接砍單、清理庫存、調整備料,9月雖然訂單初步穩住,但一來大家如同驚弓之鳥、深怕10月旺季不旺又要再度砍單,二來因為供應鏈上下游的砍單和清庫存有時間上的落差,有時候你的次產業已經穩住,但看到別人的產業還在砍單,就不敢樂觀,廠商保守心態下,就會盡量消化庫存、縮短訂單lead time,給供應商的forecast也保守看待,因為認為大家產能都很空,加單容易砍單難, 所以forecast/orders保守即可,Sales怕自己目標達不到,也給老闆市場不佳的訊息,加上台灣電子業密集,法人拜訪公司頻繁,問來問去大家都看保守,法人就跟著保守, 台灣的記者又很懶惰,不培養自己的新聞來源,常常也只是參加法說會、採訪上市公司發言人,或拿著投資報告當新聞,說 "法人表示"、"外資認為",形成樂觀時比樂觀、悲觀時比悲觀的循環,這種情況下,進入11-12月淡季開始,更不會有人樂觀,因此在(1)廠商保守(2)投資界更保守的情況下,1Q11比較容易有超過預期的表現,再透過剛剛說的循環,放大加成效應,明年初如果淡季不淡炒翻天,言過其實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但是還好,現在還是懷疑者居多,某些PC上游落後反應,也還要多花些時間清庫存,訊息面好壞皆有, 還不到過熱的時候。
2010年11月3日 星期三
3Q10全球NB品牌出貨+12% QoQ、+13% YoY
本來以為Acer NB明年不太可能當第一,但現在看起來確實有機會,可惜不是因為Acer表現良好,而是因為HP表現太爛,依照IDC的資料,今年大者恆大趨勢反轉,大者變小,Top 3 NB品牌市場佔有率都下滑,把1Q-3Q10和2009年比較,HP從22.0%下滑到18.9%,Acer從 18.2%下滑到18.0%,Dell從12.1%下滑到11.8%。如果明年HP市佔率繼續衰退,Acer確實有可能變第一,只要衰退的比較小即可。
只是,這種第一名,值得大肆宣揚嗎?
2010年10月3日 星期日
聯發科(六) - 展訊(Spreadtrum)大驚奇還沒有結束
一、展訊2Q10營收成長340% YoY
展訊(Spreadtrum;SPRD)在2008年在2G市場被MTK打趴,TD-SCDMA市場起來的速度又比預期慢,1Q09營收只有US$8.22m,但隨著 6600L品質持改進不少,加上新的經營經層努力開拓客戶、提升服務水準,2Q09營收跳升到 100%到16.22m,3Q09營收在跳升超過100%到US$38.38m,4Q09營收 US$42.26m,2010年趁著MTK的MT6253市場接受度不如預期,1Q10營收成長到US$52.11m,2Q10營收再大幅成長到US$71.45m,比起一年前2Q09,足足成長了340% YoY,說是大驚奇也不為過。
二、 SC6600L系列是重返榮耀的關鍵產品
過去一年SPRD的GSM主力產品 SC6600L系列(L2),主要規格如下:
GSP/GPRS
12x12 mm,224 Ball,
整合B/B+PMU
ARM 7
WQVGA(400x240) LCD
1.3M Camera
整合DSP執行MP3 codec,MPEG 4
整合硬體Touch panel controller
雙SIM卡
SC6600L3主攻低階feature phone市場, LCD只支援QVGA, Camera只支援0.3M VGA,更低階的SC6610,LCD只有QCIF, Embedded SRAM,只需要外掛Flash,主要對手是Infineon的ULC超低階系列,往上發展主攻mid-end feature phone的SC6600L6內核ARM 7 104MHz、MP3/AAC、可外接WiFi晶片,SC6600L7則增加3-SIM,SC6600L主要對手就是MTK的MT6225、MT6223D+DSP和後來的MT6253。
High-end feature市場,則由SC6800H負責,ARM 9 GPRS、LCD支援HVGA、Camera 2M、MP3/AAC/AAC+、MPEG4、可搭配WiFi/GPS晶片。2011年SPRD的2G發展方向是高階更高、低階更低,2H11計畫推出 最高階的SC6810,採用TSMC 40nm製程,比起SC6800H,增加了EDGE、400MHz、VGA LCD、MPEG4/H.264等規格。低階產品則計畫於End-2010推出SC6500,延續SC6610的規格,但和MT6253一樣整併B/B+RF+PMU成SoC架構。
三、Intel購併Infineon手機晶片部門之後,ULC超低階市場可望被SPRD拿下
MTK主要市場是Feature phone, 即使是低階的MT6223也都被拿來加上DSP做成Feature phone來賣,真正的超低端語音手機,主要是被Infineon的ULC2/3系列掌握,當日前Intel宣布購併Infineon手機晶片部門之後,可以想像,Intel對這種超低價市場,一定不會有興趣繼續經營,放棄這塊市場的機會很大,而MTK、SPRD、Mstar三家廠商,只有SPRD已經有現成的超低端產品SC6600L3,並且下一代更低階的SC6610(應該和Infineon ULC一樣有整合embedded SRAM)在End-2010也快要量產了,Infineon ULC系列空出來的市場,可能全部被SPRD吃下,這塊市場雖然不大,也許只有中國5~10%的市佔率,但是SPRD在2Q10也差不多也只有10~15%中國市佔率,這塊市場對MTK來說小到沒興趣,但對SPRD來說可是非常大,足以支撐未來一年的成長了。
四、Fixed wireless phone市場異軍突起,幾乎全被SPRD壟斷,但毛利率不高
中國有一個特色市場,就是在鄉下地區,很多地方人煙稀疏,固網的基礎建設鋪設成本太高,就像Wimax 在第三世界被當作室內電話應用類似,固網operator乾脆將TD-SCDMA的3G基地台,當做固網的Last mile使用,因此推出外型像一般市內電話、內部其實是手機結構的電話機,放在家中當室內電話,例如中國移動(China Mobile)本來沒有固網執照,但是藉著TD-SCDMA的3G牌照撈過界,大力推行使用行動電話網路的家庭座機,號稱話費比固網更便宜,尤其是在偏遠地區申請中國電信(China Telecom)固網不方便的地方,更具吸引力。這部分的市場,今年成長很大,幾乎被SPRD通吃,有壟斷地位,至於MTK和Mstar為何不做? 猜想MTK是因為價錢太爛毛利率達不到50~60%標準而不做,但SPRD只需要40%即可, 所以可以做,至於Mstar因為TD還沒有出來,沒辦法做。
SPRD針對這塊市場主要產品為SC8800S,ARM9 160MHz、TD-SCDMA/GSM/GPRS/EDGE,其他Feature phone才需要的功能通通拿掉節省成本,除了Fixed phone之外,這顆產品也適合做Data card。
五、3G平台實力和MTK平分秋色
這部分以後如果有機會談中國3G晶片市場的時候和MTK一起談好了。
六、MTK降價頂多鞏固已經下滑的市佔率,卻很難回到已往高峰
1H10 MT6253因為aQFN SMT困難和MCP缺貨問題, 助長了SPRD的成長,2H10 MTK一方面加緊解決MT6253的問題, 一方面默默進行傳聞中的改回BGA封裝的6253, 在一方面,近日媒體報導,除了董事長到中國御駕親征之外,MTK也計畫在4Q10大幅降低MT6253的價錢,傳聞將從US$3.8~4.0大舉降價到US$3.5或更低。根據中國媒體報導,MTK也積極奔走龍旗、華勤、希姆通、天宇朗通等大客戶,鞏固正在慢慢流失的市佔率。Richard認為,MTK頂多讓市佔率穩定不再下滑,已經是最好的狀況,要回到以往的超高市佔率(可能90%),應該不太可能,我們從成本和客戶的second source需求兩方面來看。
(1)成本方面,MT6253是用UMC 0.11um製程,和SPRD和Mstar同等級產品都是用65nm比較,MT6253製程落後,但好處是整合了RF的SoC,加上使用0.11um這種成熟製程的良率非常高,0.11um wafer製造服務的價格也很便宜,SPRD使用TSMC 65nm wafer即使良率高應該價錢也不便宜,Mstar則因為RF還是用別人的,成本更高,整體看來MT6253還是有成本優勢,只是估計SPRD GP只需要40%,Mstar GP只需要30~40%,則是MTK打價格戰的隱憂。
(2)過去兩年,MTK在中國手機晶片市場佔有率可能高達90%, 這種市佔率基本上應該不是常態,因為客戶都需要second source來取得比較好的議價地位,正常的話30:70或40:60比較合理,過去是因為對手太弱,才讓MTK達到超高的市佔率,現在對手有進步,就算MTK降價,但因為MTK的成本並沒有強到可以把別人逼出場外的實力,SPRD和Mstar也可能跟進降價,MTK市佔率不容易回到以前90%的地步,長期來說MTK:SPRD:Mstar市佔率類似在70:20:10或60:25:15是比較合理的狀況,也就是說,少數客戶100%用MTK,但大部分客戶會選擇MTK+SPRD(second source)或MTK+Mstar(second source)的組合,這樣可避免被獨家供應商缺貨的困擾(例如今年的MT6225),也可以達到業界慣用以分配allocation來殺價的目的。講白一點,今年已經嚐到用second source來殺價甜頭的廠商,又怎麼會自廢武功,放棄second source呢!
七、SPRD的驚奇之旅,應該還沒有結束
綜合以上討論,SPRD法說會預估3Q10營收範圍US$88~96m,+23~34% QoQ,TD-SCDMA成長率高於GSM,評估這個數字達成應該不難,未來一年,一方面Infineon讓出市場,另一方面Fixed wireless phone正在快速成長,光是這兩塊,就可以讓SPRD有穩定的成長,如果2G繼續增加market share,或者TD-SCDMA手機市場有明顯起色,則SPRD就能有更高的成長率,因為基期還算低, 應該還有蠻大的成長空間。 至於毛利率,暫時無解,只是SPRD 100%投片TSMC符合TSMC的忠誠原則,高成長趨勢又符合TSMC的潛力客戶原則,和MTK的競爭,又剛好符合打擊敵人(UMC)的客戶的原則,以這種狀況,SPRD是具有向TSMC爭取重點栽培、談特別價格的條件,看看TSMC要不要大力支持SPRD打價格戰!
展訊(Spreadtrum;SPRD)在2008年在2G市場被MTK打趴,TD-SCDMA市場起來的速度又比預期慢,1Q09營收只有US$8.22m,但隨著 6600L品質持改進不少,加上新的經營經層努力開拓客戶、提升服務水準,2Q09營收跳升到 100%到16.22m,3Q09營收在跳升超過100%到US$38.38m,4Q09營收 US$42.26m,2010年趁著MTK的MT6253市場接受度不如預期,1Q10營收成長到US$52.11m,2Q10營收再大幅成長到US$71.45m,比起一年前2Q09,足足成長了340% YoY,說是大驚奇也不為過。
二、 SC6600L系列是重返榮耀的關鍵產品
過去一年SPRD的GSM主力產品 SC6600L系列(L2),主要規格如下:
GSP/GPRS
12x12 mm,224 Ball,
整合B/B+PMU
ARM 7
WQVGA(400x240) LCD
1.3M Camera
整合DSP執行MP3 codec,MPEG 4
整合硬體Touch panel controller
雙SIM卡
SC6600L3主攻低階feature phone市場, LCD只支援QVGA, Camera只支援0.3M VGA,更低階的SC6610,LCD只有QCIF, Embedded SRAM,只需要外掛Flash,主要對手是Infineon的ULC超低階系列,往上發展主攻mid-end feature phone的SC6600L6內核ARM 7 104MHz、MP3/AAC、可外接WiFi晶片,SC6600L7則增加3-SIM,SC6600L主要對手就是MTK的MT6225、MT6223D+DSP和後來的MT6253。
High-end feature市場,則由SC6800H負責,ARM 9 GPRS、LCD支援HVGA、Camera 2M、MP3/AAC/AAC+、MPEG4、可搭配WiFi/GPS晶片。2011年SPRD的2G發展方向是高階更高、低階更低,2H11計畫推出 最高階的SC6810,採用TSMC 40nm製程,比起SC6800H,增加了EDGE、400MHz、VGA LCD、MPEG4/H.264等規格。低階產品則計畫於End-2010推出SC6500,延續SC6610的規格,但和MT6253一樣整併B/B+RF+PMU成SoC架構。
三、Intel購併Infineon手機晶片部門之後,ULC超低階市場可望被SPRD拿下
MTK主要市場是Feature phone, 即使是低階的MT6223也都被拿來加上DSP做成Feature phone來賣,真正的超低端語音手機,主要是被Infineon的ULC2/3系列掌握,當日前Intel宣布購併Infineon手機晶片部門之後,可以想像,Intel對這種超低價市場,一定不會有興趣繼續經營,放棄這塊市場的機會很大,而MTK、SPRD、Mstar三家廠商,只有SPRD已經有現成的超低端產品SC6600L3,並且下一代更低階的SC6610(應該和Infineon ULC一樣有整合embedded SRAM)在End-2010也快要量產了,Infineon ULC系列空出來的市場,可能全部被SPRD吃下,這塊市場雖然不大,也許只有中國5~10%的市佔率,但是SPRD在2Q10也差不多也只有10~15%中國市佔率,這塊市場對MTK來說小到沒興趣,但對SPRD來說可是非常大,足以支撐未來一年的成長了。
四、Fixed wireless phone市場異軍突起,幾乎全被SPRD壟斷,但毛利率不高
中國有一個特色市場,就是在鄉下地區,很多地方人煙稀疏,固網的基礎建設鋪設成本太高,就像Wimax 在第三世界被當作室內電話應用類似,固網operator乾脆將TD-SCDMA的3G基地台,當做固網的Last mile使用,因此推出外型像一般市內電話、內部其實是手機結構的電話機,放在家中當室內電話,例如中國移動(China Mobile)本來沒有固網執照,但是藉著TD-SCDMA的3G牌照撈過界,大力推行使用行動電話網路的家庭座機,號稱話費比固網更便宜,尤其是在偏遠地區申請中國電信(China Telecom)固網不方便的地方,更具吸引力。這部分的市場,今年成長很大,幾乎被SPRD通吃,有壟斷地位,至於MTK和Mstar為何不做? 猜想MTK是因為價錢太爛毛利率達不到50~60%標準而不做,但SPRD只需要40%即可, 所以可以做,至於Mstar因為TD還沒有出來,沒辦法做。
SPRD針對這塊市場主要產品為SC8800S,ARM9 160MHz、TD-SCDMA/GSM/GPRS/EDGE,其他Feature phone才需要的功能通通拿掉節省成本,除了Fixed phone之外,這顆產品也適合做Data card。
五、3G平台實力和MTK平分秋色
這部分以後如果有機會談中國3G晶片市場的時候和MTK一起談好了。
六、MTK降價頂多鞏固已經下滑的市佔率,卻很難回到已往高峰
1H10 MT6253因為aQFN SMT困難和MCP缺貨問題, 助長了SPRD的成長,2H10 MTK一方面加緊解決MT6253的問題, 一方面默默進行傳聞中的改回BGA封裝的6253, 在一方面,近日媒體報導,除了董事長到中國御駕親征之外,MTK也計畫在4Q10大幅降低MT6253的價錢,傳聞將從US$3.8~4.0大舉降價到US$3.5或更低。根據中國媒體報導,MTK也積極奔走龍旗、華勤、希姆通、天宇朗通等大客戶,鞏固正在慢慢流失的市佔率。Richard認為,MTK頂多讓市佔率穩定不再下滑,已經是最好的狀況,要回到以往的超高市佔率(可能90%),應該不太可能,我們從成本和客戶的second source需求兩方面來看。
(1)成本方面,MT6253是用UMC 0.11um製程,和SPRD和Mstar同等級產品都是用65nm比較,MT6253製程落後,但好處是整合了RF的SoC,加上使用0.11um這種成熟製程的良率非常高,0.11um wafer製造服務的價格也很便宜,SPRD使用TSMC 65nm wafer即使良率高應該價錢也不便宜,Mstar則因為RF還是用別人的,成本更高,整體看來MT6253還是有成本優勢,只是估計SPRD GP只需要40%,Mstar GP只需要30~40%,則是MTK打價格戰的隱憂。
(2)過去兩年,MTK在中國手機晶片市場佔有率可能高達90%, 這種市佔率基本上應該不是常態,因為客戶都需要second source來取得比較好的議價地位,正常的話30:70或40:60比較合理,過去是因為對手太弱,才讓MTK達到超高的市佔率,現在對手有進步,就算MTK降價,但因為MTK的成本並沒有強到可以把別人逼出場外的實力,SPRD和Mstar也可能跟進降價,MTK市佔率不容易回到以前90%的地步,長期來說MTK:SPRD:Mstar市佔率類似在70:20:10或60:25:15是比較合理的狀況,也就是說,少數客戶100%用MTK,但大部分客戶會選擇MTK+SPRD(second source)或MTK+Mstar(second source)的組合,這樣可避免被獨家供應商缺貨的困擾(例如今年的MT6225),也可以達到業界慣用以分配allocation來殺價的目的。講白一點,今年已經嚐到用second source來殺價甜頭的廠商,又怎麼會自廢武功,放棄second source呢!
七、SPRD的驚奇之旅,應該還沒有結束
綜合以上討論,SPRD法說會預估3Q10營收範圍US$88~96m,+23~34% QoQ,TD-SCDMA成長率高於GSM,評估這個數字達成應該不難,未來一年,一方面Infineon讓出市場,另一方面Fixed wireless phone正在快速成長,光是這兩塊,就可以讓SPRD有穩定的成長,如果2G繼續增加market share,或者TD-SCDMA手機市場有明顯起色,則SPRD就能有更高的成長率,因為基期還算低, 應該還有蠻大的成長空間。 至於毛利率,暫時無解,只是SPRD 100%投片TSMC符合TSMC的忠誠原則,高成長趨勢又符合TSMC的潛力客戶原則,和MTK的競爭,又剛好符合打擊敵人(UMC)的客戶的原則,以這種狀況,SPRD是具有向TSMC爭取重點栽培、談特別價格的條件,看看TSMC要不要大力支持SPRD打價格戰!
2010年9月26日 星期日
晶圓代工4Q狀況轉佳
9/20(上週一)寫到 "Wireless晶片訂單回升,但對於原因細節還不清楚 ,似乎都和Apple有關......",上週五已有一家外資研究報告,提到類似的狀況。
目前綜合各種情況,推測應該有幾個原因:
1. Apple iPhone 4 CDMA版本量產在即,而且看起來Verizon的需求量,比原先想像的大, 據說美國AT&T的3G訊號覆蓋率和品質不如Verizon,iPhone CDMA不但可讓 Verizon覆蓋區的Apple愛好者終於可以買到iPhone,也有機會吸引原本AT&T的iPhone舊用戶,在合約期滿換機到iPhohne 4時順便轉到Verizon。
2. 手機WiFi晶片demand 增加很多,通常 WiFi比較多用在Smartphone上面,所以Smartphone demand需求應該不錯,包括Apple和非Apple的Smartphone公司。
3. CMOS sensor晶片需求也有上修, 雖然幅度沒有前兩個那麼大,但來源可能一樣,就是高階Smartphone都需要高畫素的Camera。
4. 中國市場手機晶片market share變化, 讓相關的foundry受惠。
相關文章: 2010/9/20 Wireless晶片訂單回升
目前綜合各種情況,推測應該有幾個原因:
1. Apple iPhone 4 CDMA版本量產在即,而且看起來Verizon的需求量,比原先想像的大, 據說美國AT&T的3G訊號覆蓋率和品質不如Verizon,iPhone CDMA不但可讓 Verizon覆蓋區的Apple愛好者終於可以買到iPhone,也有機會吸引原本AT&T的iPhone舊用戶,在合約期滿換機到iPhohne 4時順便轉到Verizon。
2. 手機WiFi晶片demand 增加很多,通常 WiFi比較多用在Smartphone上面,所以Smartphone demand需求應該不錯,包括Apple和非Apple的Smartphone公司。
3. CMOS sensor晶片需求也有上修, 雖然幅度沒有前兩個那麼大,但來源可能一樣,就是高階Smartphone都需要高畫素的Camera。
4. 中國市場手機晶片market share變化, 讓相關的foundry受惠。
相關文章: 2010/9/20 Wireless晶片訂單回升
2010年9月24日 星期五
iPhone 5概念股,會不會太早了?
台灣的iPhone 4才剛剛上市,美國投資圈最新的熱門話題,以經轉到iPhone 5的規格和design win上面了,投資圈還真是展望未來阿!
目前傳的最多的,就是Baseband modem將由Infineon改為Qualcomm, 其實這樣也不奇怪,因為Qualcomm投資研發4G LTE以經很多年,一年後的iPhone 5可能必須要考量未來的合作夥伴,找最強的LTE技術夥伴,Qualcomm應該是合理的選擇,但iPhone 5應該還是用3.5,頂多HSPA+,但是為了未來4G切換順利,可能在3.5G(HSDPA/HSUPA)或HSPA+先選擇改用Qualcomm。
那Intel買Infineon這個丟掉訂單的手機晶片部門,是否虧大了? Richard覺得,照常理推估,前後次序可能剛好相反,Infineon可能是因為知道iPhone 5的design輸掉了,覺得大勢已去,才決定把baseband部門賣掉,而Intel雖然知道丟掉Apple訂單,但是因為Intel極需要手機Baseband產品和技術,才能在mobile device搭售或整合SoC其擅長的CPU,還是有取得手機晶片產品技術的必要,即使這個部門剛剛丟掉大客戶Apple。
Intel除了baseband modem落後,mobile CPU也落後,Intel當年是ARM based CPU大廠,StrongARM和Xscale當年占有率都很高,後來把Xscale部門賣給Marvell,發展自有架構的Atom系列,當年Intel應該沒有料到Smartphone和iPad like現在會這麼紅,甚至侵蝕x86 based NB/netbook市場,早知道當年就不應該把Xscale賣掉,但這是事後諸葛,當年誰也不知道後來的發展趨勢,只能說運氣不太好吧!
忘了正提了,台灣有沒有iPhone 5概念股? 現在的資訊,只知道Qualcomm受惠,其他還不清楚,Qualcomm的supply chain是誰? 比重最高的可能是景碩,其他還有嗎? 只是,現在就在談iPhone 5, 會不會太早了一點?
目前傳的最多的,就是Baseband modem將由Infineon改為Qualcomm, 其實這樣也不奇怪,因為Qualcomm投資研發4G LTE以經很多年,一年後的iPhone 5可能必須要考量未來的合作夥伴,找最強的LTE技術夥伴,Qualcomm應該是合理的選擇,但iPhone 5應該還是用3.5,頂多HSPA+,但是為了未來4G切換順利,可能在3.5G(HSDPA/HSUPA)或HSPA+先選擇改用Qualcomm。
那Intel買Infineon這個丟掉訂單的手機晶片部門,是否虧大了? Richard覺得,照常理推估,前後次序可能剛好相反,Infineon可能是因為知道iPhone 5的design輸掉了,覺得大勢已去,才決定把baseband部門賣掉,而Intel雖然知道丟掉Apple訂單,但是因為Intel極需要手機Baseband產品和技術,才能在mobile device搭售或整合SoC其擅長的CPU,還是有取得手機晶片產品技術的必要,即使這個部門剛剛丟掉大客戶Apple。
Intel除了baseband modem落後,mobile CPU也落後,Intel當年是ARM based CPU大廠,StrongARM和Xscale當年占有率都很高,後來把Xscale部門賣給Marvell,發展自有架構的Atom系列,當年Intel應該沒有料到Smartphone和iPad like現在會這麼紅,甚至侵蝕x86 based NB/netbook市場,早知道當年就不應該把Xscale賣掉,但這是事後諸葛,當年誰也不知道後來的發展趨勢,只能說運氣不太好吧!
忘了正提了,台灣有沒有iPhone 5概念股? 現在的資訊,只知道Qualcomm受惠,其他還不清楚,Qualcomm的supply chain是誰? 比重最高的可能是景碩,其他還有嗎? 只是,現在就在談iPhone 5, 會不會太早了一點?
2011年全球NB市場預測
一、預測2011年全球NB出貨量226M,將成長15% YoY
預估2010年全球NB出貨量196M(包括netbook),成長22% YoY,成長率較高的品牌包括Samsung、Lenovo、Apple、Asus,成長率較低的品牌為HP、Acer,Fujitsu連續第二年衰退。預估2011年全球NB出貨量為226M,成長15% YoY。
二、預測2011年全球NB+Tablet出貨量282M,成長32% YoY
預估2010年全球NB+Tablet出貨量213M,成長33% YoY,預估2011年全球NB+Tablet出貨量282M,成長率維持大約32%,和2010年差不多,但結構上Media Tablet PC從16.8M成長到56M,成長234% YoY,因為Tablet侵蝕NB(主要是netbook)市場,使得NB成長率從今年的22%降為明年的15%。
三、如果將NB+Tablet一起計算,2011年Apple出貨量可望達到50M,挑戰HP世界第一的地位。
預估2010年全球NB出貨量196M(包括netbook),成長22% YoY,成長率較高的品牌包括Samsung、Lenovo、Apple、Asus,成長率較低的品牌為HP、Acer,Fujitsu連續第二年衰退。預估2011年全球NB出貨量為226M,成長15% YoY。
二、預測2011年全球NB+Tablet出貨量282M,成長32% YoY
預估2010年全球NB+Tablet出貨量213M,成長33% YoY,預估2011年全球NB+Tablet出貨量282M,成長率維持大約32%,和2010年差不多,但結構上Media Tablet PC從16.8M成長到56M,成長234% YoY,因為Tablet侵蝕NB(主要是netbook)市場,使得NB成長率從今年的22%降為明年的15%。
三、如果將NB+Tablet一起計算,2011年Apple出貨量可望達到50M,挑戰HP世界第一的地位。
2010年9月21日 星期二
2011年全球Media Tablet(iPad-like)市場預測
一、猜測2011年iPad出貨38M,全球Media Tablet出貨56M
iPad-liked Media Tablet PC已經確定會取代一部分NB,尤其是netbook的需求,但是因為是全新的產品、還在發展中的產品定義、逐漸增加的應用領域,因此2011年Media tablet的市場規模,真是超難估的,就連定義產品的Apple,從supply chain聽到的數字都有很大的差距,從30M到50M都有。悲觀者認為,Apple的新產品常常鋪貨期一結束,訂單就會大幅下滑,所以不能用Apple游說suppliers擴廠的胡蘿蔔數字當真,也不能將4Q10的鋪貨期出貨量當作基礎來估計2011年,因此還要把最低數字30M打折到25M,樂觀者則認為,4Q10就可以出貨到7M(工廠端,Apple市場銷售端一定比這個數字低), 而還有很多國家還沒有開賣,當更多國家開始銷售、更多新的應用方式被創造出來、更多內容被轉換完成、2011年iPad出貨量一定比4Q10的7M x 4季 = 28M還要多很多,40M只是基本量。但是沒辦法,到了年底,還是硬著頭皮預測一下,不對的話(一定不可能對)明年再來修改好了,Richard's Research Blog預測2011年Apple iPad出貨量38M,這個數字有參考iSuppli估計的36M的數字。至於其他品牌,只有Samsung有機會超過5M,猜測有機會超過1M的廠商有 HP/Palm、Toshiba、Acer、RIM,其他人2011全年可能都達不到1M。預估2011年全球Media tablet全體出貨量56M。
二、除了Apple之外,ARM-based CPU + Android確定成為主流平台
Media tablet因為需要內容,而除了Apple之外,只有Android Market的Apps store勉強有點看頭,Android OS + ARM-based CPU平台自然就會成為主流,Wintel只能賣非主流的niche market,CPU部分,Apple和Samsung都使用自家設計的產品,其他以Qualcomm的Snapdragon聲勢最強,computing performance不錯,又有整合3G modem,Nvidia的Tegra則是performance最強,尤其是繪圖效能事Nvidia的專長,但是需要自己搭配Baseband modem,Marvell的Xscale和TI的OMAP應該也有一些機會,畢竟案子非常多(但是絕大部分都不會有量)。
三、Smartphone廠商比PC廠商更佔優勢
硬體問題不大,每家ODM都OK,但因為Android平台不像Windows什麼東西都幫你整合好,有些東西只提供陽春的東西,很多utility、driver、application、users interface都需要自己做,如果是HP(+Palm)或Samsung這種自己有RD的品牌還好,反正都是要自己做的,第一次做完以後就比較輕鬆,但很多品牌,尤其是PC品牌,並沒有Smartphone RD團隊,如果全部依靠ODM開發,那可能很多人的產品可能無法差異化。再來,從經濟規模來看,Apple和Samsung都是把Samrtphone放大變成Tablet,Apple將iPhone軟硬體架構 沿用到iPad,Samsung也把Galaxy S smartphone架構放大沿用到Galaxy Tab,Smartphone+Tablet的經濟規模很大,可以開發很多共用的軟體、材料採購也有經濟規模,但PC品牌很多機種可能明年一年只有幾百K,要為這幾百K的產品,開發這麼多東西,還真是辛苦。關鍵零件的取得和議價,也只能靠採購去吹牛畫大餅,否則priority可能會被放在最後面,例如,Nokia、LG一年採購多少NAND Flash?Acer、Dell一年又採購多少NAND Flash?(幾乎是零)。可以想像明年PC品牌打Tablet會非常辛苦。但是不打又不行,因為netbook一定會被Tablet侵蝕,只好帶著鋼盔上場,能賣多少算多少了。
還有一點,也是對Smartphone有利,那就是和全球電信營運商的關係和生意模式,手機廠商遠遠勝過PC廠商,以這兩年的netbook為例,Acer和Asus努力了半天,才有20~30%的netbook透過operator銷售,但看看Samsung,2009年netbook第一年進場就衝到3~4M(NB合計5M),2010年第二年成長100%以上,NB衝到10M,其中netbook至少7M,硬生生把Asus擠下來,當上全球netbook第二名,從進場到第二名才不過一年多的時間,Samsung憑藉的,就是和operator超熟悉的關係,和已經成熟運作多年的營銷系統。
四、2011年百家爭鳴,但Apple獨領風騷
除了已經發表產品的Apple、Samsung、Toshiba、Dell、RIM之外,還會陸續推出產品的包括手機品牌的Nokia、LG、Moto、HTC,和PC品牌的Acer、HP、Sony、Asus、Lenovo等等, 加上小廠就更多了,有些大廠明年會推不一個機種,比較典型的做法是一個Android 7",一個Android 9~10",PC廠可能還會推一個Windows+Atom的平台。尺寸方面,9~10"最多,7"其次,其他如5"、12"都是非主流。 Projects連小廠加加起來,至少好幾十個,其中可能90%以上的projects都不會有什麼量,很多品牌的Tablet部門在2011年是註定要賠錢的(如果他有獨立利潤中心的話)。
iPad-liked Media Tablet PC已經確定會取代一部分NB,尤其是netbook的需求,但是因為是全新的產品、還在發展中的產品定義、逐漸增加的應用領域,因此2011年Media tablet的市場規模,真是超難估的,就連定義產品的Apple,從supply chain聽到的數字都有很大的差距,從30M到50M都有。悲觀者認為,Apple的新產品常常鋪貨期一結束,訂單就會大幅下滑,所以不能用Apple游說suppliers擴廠的胡蘿蔔數字當真,也不能將4Q10的鋪貨期出貨量當作基礎來估計2011年,因此還要把最低數字30M打折到25M,樂觀者則認為,4Q10就可以出貨到7M(工廠端,Apple市場銷售端一定比這個數字低), 而還有很多國家還沒有開賣,當更多國家開始銷售、更多新的應用方式被創造出來、更多內容被轉換完成、2011年iPad出貨量一定比4Q10的7M x 4季 = 28M還要多很多,40M只是基本量。但是沒辦法,到了年底,還是硬著頭皮預測一下,不對的話(一定不可能對)明年再來修改好了,Richard's Research Blog預測2011年Apple iPad出貨量38M,這個數字有參考iSuppli估計的36M的數字。至於其他品牌,只有Samsung有機會超過5M,猜測有機會超過1M的廠商有 HP/Palm、Toshiba、Acer、RIM,其他人2011全年可能都達不到1M。預估2011年全球Media tablet全體出貨量56M。
二、除了Apple之外,ARM-based CPU + Android確定成為主流平台
Media tablet因為需要內容,而除了Apple之外,只有Android Market的Apps store勉強有點看頭,Android OS + ARM-based CPU平台自然就會成為主流,Wintel只能賣非主流的niche market,CPU部分,Apple和Samsung都使用自家設計的產品,其他以Qualcomm的Snapdragon聲勢最強,computing performance不錯,又有整合3G modem,Nvidia的Tegra則是performance最強,尤其是繪圖效能事Nvidia的專長,但是需要自己搭配Baseband modem,Marvell的Xscale和TI的OMAP應該也有一些機會,畢竟案子非常多(但是絕大部分都不會有量)。
三、Smartphone廠商比PC廠商更佔優勢
硬體問題不大,每家ODM都OK,但因為Android平台不像Windows什麼東西都幫你整合好,有些東西只提供陽春的東西,很多utility、driver、application、users interface都需要自己做,如果是HP(+Palm)或Samsung這種自己有RD的品牌還好,反正都是要自己做的,第一次做完以後就比較輕鬆,但很多品牌,尤其是PC品牌,並沒有Smartphone RD團隊,如果全部依靠ODM開發,那可能很多人的產品可能無法差異化。再來,從經濟規模來看,Apple和Samsung都是把Samrtphone放大變成Tablet,Apple將iPhone軟硬體架構 沿用到iPad,Samsung也把Galaxy S smartphone架構放大沿用到Galaxy Tab,Smartphone+Tablet的經濟規模很大,可以開發很多共用的軟體、材料採購也有經濟規模,但PC品牌很多機種可能明年一年只有幾百K,要為這幾百K的產品,開發這麼多東西,還真是辛苦。關鍵零件的取得和議價,也只能靠採購去吹牛畫大餅,否則priority可能會被放在最後面,例如,Nokia、LG一年採購多少NAND Flash?Acer、Dell一年又採購多少NAND Flash?(幾乎是零)。可以想像明年PC品牌打Tablet會非常辛苦。但是不打又不行,因為netbook一定會被Tablet侵蝕,只好帶著鋼盔上場,能賣多少算多少了。
還有一點,也是對Smartphone有利,那就是和全球電信營運商的關係和生意模式,手機廠商遠遠勝過PC廠商,以這兩年的netbook為例,Acer和Asus努力了半天,才有20~30%的netbook透過operator銷售,但看看Samsung,2009年netbook第一年進場就衝到3~4M(NB合計5M),2010年第二年成長100%以上,NB衝到10M,其中netbook至少7M,硬生生把Asus擠下來,當上全球netbook第二名,從進場到第二名才不過一年多的時間,Samsung憑藉的,就是和operator超熟悉的關係,和已經成熟運作多年的營銷系統。
四、2011年百家爭鳴,但Apple獨領風騷
除了已經發表產品的Apple、Samsung、Toshiba、Dell、RIM之外,還會陸續推出產品的包括手機品牌的Nokia、LG、Moto、HTC,和PC品牌的Acer、HP、Sony、Asus、Lenovo等等, 加上小廠就更多了,有些大廠明年會推不一個機種,比較典型的做法是一個Android 7",一個Android 9~10",PC廠可能還會推一個Windows+Atom的平台。尺寸方面,9~10"最多,7"其次,其他如5"、12"都是非主流。 Projects連小廠加加起來,至少好幾十個,其中可能90%以上的projects都不會有什麼量,很多品牌的Tablet部門在2011年是註定要賠錢的(如果他有獨立利潤中心的話)。
2010年9月20日 星期一
Wireless晶片訂單回升
幾個月以來,都是砍單的聲音(尤其是PC產業),手機相對好一點點,但也沒有多好,這倒是幾個月以來第一次聽到比較像樣的需求回升,但細節和原因還不清楚。目前看起來好像都是Apple的供應商,難道Apple出貨又要超過預期了?還是iPhone-CDMA終於要量產了?
2010年9月16日 星期四
第二代iPad大家猜
有關第二代iPad的新聞和傳言很多,例如經濟日報曾報導第二代iPad相關新聞(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3/5790299.shtml ),說第二代iPad是7"螢幕,也有報導說new iPad將使用OLED螢幕,更多媒體說第二代iPad將增加Camera......
既然大家都在猜,我們也來猜一猜第二代iPad的東西好了!
1. 尺寸: 7"和9.7"兩個機型同時發表
2. 時間: Late-1Q11 or Early-2Q11
3. 增加通話功能
4. 相機: 增加Camera鏡頭以及Video conference軟體
5. 機構: New 9.7" iPad比現在的9.7" iPad更輕薄,當然,免不了繼續用金屬
6. OS: 新版的iOS改進成真正的多工(multi-tasking),到了7-10"沒有真正多工很奇怪
7. 記憶體: 因為多工需要增加DRAM容量,因為NAND比一年前跌價,也加大NAND容量
8. 音訊輸出品質改善
9. 更多合作的內容供應商
10. A4 Application processor有必要提升到ARM-based dual core,但增加耗電之下,如何兼顧輕薄(電池容量)和使用時間可能需要取捨
照這個猜測版本,可能受惠的產業有: Camera鏡頭、CMOS sensor、麥克風、Speaker、有資格成為Apple供應商的DRAM/NAND公司、照iPod的經驗,New iPad組裝廠可能必須有Second source。
隨便猜猜,猜錯再來改好了!
既然大家都在猜,我們也來猜一猜第二代iPad的東西好了!
1. 尺寸: 7"和9.7"兩個機型同時發表
2. 時間: Late-1Q11 or Early-2Q11
3. 增加通話功能
4. 相機: 增加Camera鏡頭以及Video conference軟體
5. 機構: New 9.7" iPad比現在的9.7" iPad更輕薄,當然,免不了繼續用金屬
6. OS: 新版的iOS改進成真正的多工(multi-tasking),到了7-10"沒有真正多工很奇怪
7. 記憶體: 因為多工需要增加DRAM容量,因為NAND比一年前跌價,也加大NAND容量
8. 音訊輸出品質改善
9. 更多合作的內容供應商
10. A4 Application processor有必要提升到ARM-based dual core,但增加耗電之下,如何兼顧輕薄(電池容量)和使用時間可能需要取捨
照這個猜測版本,可能受惠的產業有: Camera鏡頭、CMOS sensor、麥克風、Speaker、有資格成為Apple供應商的DRAM/NAND公司、照iPod的經驗,New iPad組裝廠可能必須有Second source。
隨便猜猜,猜錯再來改好了!
九月上旬DRAM合約價大跌10% HoH
根據DRAMexchange的資料,九月上旬DDR3 2GB SO-DIMM module價格比八月下旬大跌了10% HoH到US$36,1Gb DDR3顆粒價格也同步大跌11%到US$2.09。雖說DRAM是commodity,但半個月跌10%也不多見,何況還是在九月......
相關文章:
2010/8/12 iSuppli說2H10 DRAM可能供不應求, RRB認為可能性=0%
2010/7/23 世界最貴的DRAM股在台灣--台灣之光?
2010/7/19 旺季不旺已成定局,電子上游面臨砍單風險
相關文章:
2010/8/12 iSuppli說2H10 DRAM可能供不應求, RRB認為可能性=0%
2010/7/23 世界最貴的DRAM股在台灣--台灣之光?
2010/7/19 旺季不旺已成定局,電子上游面臨砍單風險
2010年9月9日 星期四
聯發科(五) - 晨星半導體(二)的手機晶片終於有點量了
這篇是聯發科(Mediatek)系列的第五篇文章,也是晨星半導體(Mstar)系列的第二篇文章。
一、Mstar手機晶片市場定位
依據Mstar的產品定位,分為Low-end市場(GSM/GPRS/EDGE),產品是MSW8535/MSW8535E,和後來推出的MSW8533,Mid-end市場(GSM/EDGE),產品是MSW8535N,Hign-end(GSM/EDGE) MSW8538H,3G 則優先開發TD-SCDMA,再來是WCDMA。
3G: TD-SCDMA猜測End-2010年推出,WCDM應該要到2011了,規格不祥
High-end: MSW8538H: ARM926, 286MHz, Baseband + PMU單晶片(沒有RF)
Mid-end: MSW8535N: ARM926, 208MHz, Baseband + PMU單晶片(沒有RF)
Low-end:
(1) MSW8535/8535E: ARM926, 156MHz, Baseband + PMU單晶片(沒有RF), 13.5x13.5mm2
(2) MSW8533: ARM926, 156MHz, Baseband + PMU單晶片(沒有RF), 12.3x12.3mm2,可用四層板, 是8535的cost down版本
(3)預期End-4Q10或Early-1Q11會推出整合B/B + PMU + RF的SoC,類似MT6253架構
二、MSW8535/8535E: 用MTK MT6235的規格,主打MT6225的市場
MSW8535/8535E主要是針對MTK MT6225的市場,但規格比MT6225好一些,例如MSW8535E有EDGE,MT6225只有GPRS,MT6225用ARM 7 104MHz, MSW8535/E則用ARM926 156MHz,兩者同樣內建一些multidedia功能,最高支援HVGA也比MT6225高,MSW8535E的功能應該和MTK高一級的MT6235差不多,但卻主打MT6225的市場,從此看出Mstar的策略,就是用MT6235等級的產品,打MT6225的價格和市場。8535E和8535的差別是支援EDGE,時脈頻率也提高到208MHz。
Mstar規劃的整套組合:
Mtar的MSW8535/E + Silicon Lab的RF: SI4210/SI4209 + RFMD的PA: RF7163,如過要用Bluetooth,則可搭配上海銳迪科微的RD5868,都可以由Mstar統一協調供貨
MSW8535/8535E主要規格:
MSW8535: GSM/GPRS, MSW8535E: GSM/GPRD/EDGE
TFBGA封裝
ARM926 (8535:156MHz, 8535E: 208MHz)
B/B + PMU單晶片,並整合一些multimedia功能,RF則搭配別家廠商
Audio codec/D-class, FM
HVGA panel
3M Camera
CIF(384x288) MP4 video record
USB 2.0
NOR + PSRAM MCP: 128M+32M/256M+64M
8535E有支援外部WiFi
13.5x13.5mm2
三、MSW8533: Mstar希望打MT6253,規格更佳但成本無法競爭
MSW8533是8535的cost down版本,主要規格差不多,但封裝後晶片尺寸只有12.3x12.3mm2,可以使用PCB四層板,Mstar希望用 MSW8533主打MT6253,規格雖然好些,但因為沒有整合RF,成本一定不如MT6253,最後可能還是以MT6225和MT6223 + DSP的市場為主。
四、 SoC單晶片出來才能和MT6253競爭
延續MSW8533繼續cost down,推測Mstar也計畫推出整合B/B + PMU + RF的SoC,希望在成本上可以和MT6253競爭,但靠規格高一級來取勝。但令人好奇的是,MTK早有自己的單顆RF晶片(例如MT6139),MT6253只是將他整合到SoC裡面,但Mstar的RF都是搭配別家廠商的,沒聽說有自己的獨立RF晶片,這樣直接整合進去SoC,開發難度是有點高,尤其是debug的時後,恐怕會耗時不少。這顆SoC的規格不祥,時間也不明確,研判時間在End-4Q10或1Q11。
五、MSW8535N主打MTK MT6235市場,但規格更好
MSW8535N產品定位主要針對MTK的MT6235市場,但是規格更好,搭配的RF、PA和B/T廠商和MST8535/E一樣。
MSW8535N主要規格:
GSM/GPRD/EDGE
ARM 926, 208MHz
LFBGA封裝
B/B + PMU單晶片,並整合一些multimedia功能,RF則搭配別家廠商
HVGA panel
Audio decoder/Class-D
3D video engine
4CIF(704x576) MP4 video record
3M Camera
USB 2.0
支援外部WiFi/GPS
NAND + SDRAM MCP: 1Gb + 256/512Gb
13.5x13.5mm2
六、MSW8538H主打MTK MT6238的市場,但規格更好,整合更多功能
MSW8538H主要規格:
GSM/EDGE
ARM 926, 286MHz
LFBGA封裝
B/B + PMU單晶片,並整合一些multimedia功能,RF則搭配別家廠商
4CIF(704x576) MP4 video record
Audio decoder/Class-D
3D video engine
3M Camera
H.264 decoder硬解碼
USB 2.0
支援外部WiFi/GPS
NAND + SDRAM MCP
ISDB-T/CMMB/GPS
13.5x13.5mm2
七、Mstar平台的特色
內核全部都是ARM 926,而MTK低階產品用ARM 7,中高階才用ARM 9,Mstar全線產品都用65nm生產,MTK應該有許多舊產品還是用比較舊的製程,例如0.11um,Mstar平台panel都支援QVGA/WQVGA/HVGA,Camera都支援3M,並且可用軟體外插到5M,音頻號稱達到Yamaha/Wolfson的效果,俱備NES軟體模擬器,可以簡化早期任天堂遊戲的移植工作,UI有多種選擇,可以和Samsung、Apple、Nokia等UI "相容",也和MTK一樣,Turnkey到連application都做好了,包括輸入法、WAP、Browser、QQ、MSN、Java、IPTV、視訊聊天等。語言也支援了十多個國家語言,方便客戶外銷。
八、Mstar的競爭策略
(1)產品面: 針對對手產品,Mstar產品定位: 功能高一檔
(2)價格面: 針對對手產品,Mstar價格定位: 價格低一檔
(3)商業模式: 學習MTK,完全是turnkey solution,除了產品軟體硬體韌體, OS, UI, App做到好之外,連SMT生產流程和測試設備、治具等,也盡量和MTK類似,方便客戶使用既有的生產線,不用另外投資設備和人員培訓。
(4)成本面: 整合程度不如MTK,但是65nm製程則比MTK相同或更先進,Foundry議價力主要看公司總體投片規模,Mstar應該比MTK差,但是比展訊好,因為Mstar還有很大的display投片量。
(5)利潤面: Mstar員工2000多人,估計手機佔一半,一千多人,這麼多的研發費用,在2009年之前幾乎是沒有產生任何營收,費用全部算是部門虧損,當2010年開始有一點量,理論上只要毛利(gross margin)扣掉光罩費用之後,是正數,就可以彌補一些費用,對公司整體淨利產生正貢獻,所以,Mstar的毛利率要求應該遠低於MTK,也許MTK需要60%以上,Mstar只需要30%以上,就可以cover很多費用,讓公司總淨利大大提升。所以,毛利率目標不同,也有助於Mstar擴大市場佔有率。
(6)服務面: Mstar在中國的據點包括深峻、上海和成都,員工超過400人,大多是中國本地人士,小廠對小客戶,服務自然會比較好。
(7)業務面: Mstar雖然手機才剛起步,但Mstar在中國CRT TV(賣ADC)和LCD TV市場耕耘已久,很多手機客戶已經接觸多年,以前產品不行,只能維持一個聯絡關係,當8535量產後,產品改善很多,業績放大也不足為奇。
九、 Mstar的手機出貨和公司業績預估
根據媒體和網路資訊,預估Mstar手機晶片出貨量今年中應可突破1M/m,下半年應可突破3M/m, 則推估2010全年出貨量13.5M,全球佔有率<1%,中國市場佔有率4%,預估2011年出貨量40M,+196% YoY,全球佔有率2%,中國市場佔有率11%,可創造47E營收,佔2011預估總營收的11%。而TV IC還是佔50%營收的主力產品。
公司公布1Q10營收83.3E,GP 41.8%,OP 21.7%,稅後淨利20.3E,股本以承銷現金增資50.7M股後的稀釋後股本50.7E計算,EPS NT$3.39, 2Q10營收76.7E,略低於1Q10,GP 43.9%,比1Q10高,OP 23.7%,也比1Q10增加2%,稅後淨利15.4E,EPS NT$3.03。公司於股東會上說,今年業績應可超過10億美元,表示3Q和4Q單季營收都要接近90E,不知道最近景氣走滑,對這個目標有沒有受到影響。估計2010年營收345E,稅後淨利69E,EPS NT$13.6,預估2011年營收420E,稅後淨利87.7E,EPS NT$17.3。
相關文章:
2010/8/27 聯發科(四) - Turnkey商業模式讓MTK更像一家系統公司
2010/8/6 聯發科(三) - MT6253
2010/8/5 聯發科(二) - MT6223
2010/8/3 聯發科(一) - MT6225
2010/6/22 晨星半導體Mstar(一)
一、Mstar手機晶片市場定位
依據Mstar的產品定位,分為Low-end市場(GSM/GPRS/EDGE),產品是MSW8535/MSW8535E,和後來推出的MSW8533,Mid-end市場(GSM/EDGE),產品是MSW8535N,Hign-end(GSM/EDGE) MSW8538H,3G 則優先開發TD-SCDMA,再來是WCDMA。
3G: TD-SCDMA猜測End-2010年推出,WCDM應該要到2011了,規格不祥
High-end: MSW8538H: ARM926, 286MHz, Baseband + PMU單晶片(沒有RF)
Mid-end: MSW8535N: ARM926, 208MHz, Baseband + PMU單晶片(沒有RF)
Low-end:
(1) MSW8535/8535E: ARM926, 156MHz, Baseband + PMU單晶片(沒有RF), 13.5x13.5mm2
(2) MSW8533: ARM926, 156MHz, Baseband + PMU單晶片(沒有RF), 12.3x12.3mm2,可用四層板, 是8535的cost down版本
(3)預期End-4Q10或Early-1Q11會推出整合B/B + PMU + RF的SoC,類似MT6253架構
二、MSW8535/8535E: 用MTK MT6235的規格,主打MT6225的市場
MSW8535/8535E主要是針對MTK MT6225的市場,但規格比MT6225好一些,例如MSW8535E有EDGE,MT6225只有GPRS,MT6225用ARM 7 104MHz, MSW8535/E則用ARM926 156MHz,兩者同樣內建一些multidedia功能,最高支援HVGA也比MT6225高,MSW8535E的功能應該和MTK高一級的MT6235差不多,但卻主打MT6225的市場,從此看出Mstar的策略,就是用MT6235等級的產品,打MT6225的價格和市場。8535E和8535的差別是支援EDGE,時脈頻率也提高到208MHz。
Mstar規劃的整套組合:
Mtar的MSW8535/E + Silicon Lab的RF: SI4210/SI4209 + RFMD的PA: RF7163,如過要用Bluetooth,則可搭配上海銳迪科微的RD5868,都可以由Mstar統一協調供貨
MSW8535/8535E主要規格:
MSW8535: GSM/GPRS, MSW8535E: GSM/GPRD/EDGE
TFBGA封裝
ARM926 (8535:156MHz, 8535E: 208MHz)
B/B + PMU單晶片,並整合一些multimedia功能,RF則搭配別家廠商
Audio codec/D-class, FM
HVGA panel
3M Camera
CIF(384x288) MP4 video record
USB 2.0
NOR + PSRAM MCP: 128M+32M/256M+64M
8535E有支援外部WiFi
13.5x13.5mm2
三、MSW8533: Mstar希望打MT6253,規格更佳但成本無法競爭
MSW8533是8535的cost down版本,主要規格差不多,但封裝後晶片尺寸只有12.3x12.3mm2,可以使用PCB四層板,Mstar希望用 MSW8533主打MT6253,規格雖然好些,但因為沒有整合RF,成本一定不如MT6253,最後可能還是以MT6225和MT6223 + DSP的市場為主。
四、 SoC單晶片出來才能和MT6253競爭
延續MSW8533繼續cost down,推測Mstar也計畫推出整合B/B + PMU + RF的SoC,希望在成本上可以和MT6253競爭,但靠規格高一級來取勝。但令人好奇的是,MTK早有自己的單顆RF晶片(例如MT6139),MT6253只是將他整合到SoC裡面,但Mstar的RF都是搭配別家廠商的,沒聽說有自己的獨立RF晶片,這樣直接整合進去SoC,開發難度是有點高,尤其是debug的時後,恐怕會耗時不少。這顆SoC的規格不祥,時間也不明確,研判時間在End-4Q10或1Q11。
五、MSW8535N主打MTK MT6235市場,但規格更好
MSW8535N產品定位主要針對MTK的MT6235市場,但是規格更好,搭配的RF、PA和B/T廠商和MST8535/E一樣。
MSW8535N主要規格:
GSM/GPRD/EDGE
ARM 926, 208MHz
LFBGA封裝
B/B + PMU單晶片,並整合一些multimedia功能,RF則搭配別家廠商
HVGA panel
Audio decoder/Class-D
3D video engine
4CIF(704x576) MP4 video record
3M Camera
USB 2.0
支援外部WiFi/GPS
NAND + SDRAM MCP: 1Gb + 256/512Gb
13.5x13.5mm2
六、MSW8538H主打MTK MT6238的市場,但規格更好,整合更多功能
MSW8538H主要規格:
GSM/EDGE
ARM 926, 286MHz
LFBGA封裝
B/B + PMU單晶片,並整合一些multimedia功能,RF則搭配別家廠商
4CIF(704x576) MP4 video record
Audio decoder/Class-D
3D video engine
3M Camera
H.264 decoder硬解碼
USB 2.0
支援外部WiFi/GPS
NAND + SDRAM MCP
ISDB-T/CMMB/GPS
13.5x13.5mm2
七、Mstar平台的特色
內核全部都是ARM 926,而MTK低階產品用ARM 7,中高階才用ARM 9,Mstar全線產品都用65nm生產,MTK應該有許多舊產品還是用比較舊的製程,例如0.11um,Mstar平台panel都支援QVGA/WQVGA/HVGA,Camera都支援3M,並且可用軟體外插到5M,音頻號稱達到Yamaha/Wolfson的效果,俱備NES軟體模擬器,可以簡化早期任天堂遊戲的移植工作,UI有多種選擇,可以和Samsung、Apple、Nokia等UI "相容",也和MTK一樣,Turnkey到連application都做好了,包括輸入法、WAP、Browser、QQ、MSN、Java、IPTV、視訊聊天等。語言也支援了十多個國家語言,方便客戶外銷。
八、Mstar的競爭策略
(1)產品面: 針對對手產品,Mstar產品定位: 功能高一檔
(2)價格面: 針對對手產品,Mstar價格定位: 價格低一檔
(3)商業模式: 學習MTK,完全是turnkey solution,除了產品軟體硬體韌體, OS, UI, App做到好之外,連SMT生產流程和測試設備、治具等,也盡量和MTK類似,方便客戶使用既有的生產線,不用另外投資設備和人員培訓。
(4)成本面: 整合程度不如MTK,但是65nm製程則比MTK相同或更先進,Foundry議價力主要看公司總體投片規模,Mstar應該比MTK差,但是比展訊好,因為Mstar還有很大的display投片量。
(5)利潤面: Mstar員工2000多人,估計手機佔一半,一千多人,這麼多的研發費用,在2009年之前幾乎是沒有產生任何營收,費用全部算是部門虧損,當2010年開始有一點量,理論上只要毛利(gross margin)扣掉光罩費用之後,是正數,就可以彌補一些費用,對公司整體淨利產生正貢獻,所以,Mstar的毛利率要求應該遠低於MTK,也許MTK需要60%以上,Mstar只需要30%以上,就可以cover很多費用,讓公司總淨利大大提升。所以,毛利率目標不同,也有助於Mstar擴大市場佔有率。
(6)服務面: Mstar在中國的據點包括深峻、上海和成都,員工超過400人,大多是中國本地人士,小廠對小客戶,服務自然會比較好。
(7)業務面: Mstar雖然手機才剛起步,但Mstar在中國CRT TV(賣ADC)和LCD TV市場耕耘已久,很多手機客戶已經接觸多年,以前產品不行,只能維持一個聯絡關係,當8535量產後,產品改善很多,業績放大也不足為奇。
九、 Mstar的手機出貨和公司業績預估
根據媒體和網路資訊,預估Mstar手機晶片出貨量今年中應可突破1M/m,下半年應可突破3M/m, 則推估2010全年出貨量13.5M,全球佔有率<1%,中國市場佔有率4%,預估2011年出貨量40M,+196% YoY,全球佔有率2%,中國市場佔有率11%,可創造47E營收,佔2011預估總營收的11%。而TV IC還是佔50%營收的主力產品。
公司公布1Q10營收83.3E,GP 41.8%,OP 21.7%,稅後淨利20.3E,股本以承銷現金增資50.7M股後的稀釋後股本50.7E計算,EPS NT$3.39, 2Q10營收76.7E,略低於1Q10,GP 43.9%,比1Q10高,OP 23.7%,也比1Q10增加2%,稅後淨利15.4E,EPS NT$3.03。公司於股東會上說,今年業績應可超過10億美元,表示3Q和4Q單季營收都要接近90E,不知道最近景氣走滑,對這個目標有沒有受到影響。估計2010年營收345E,稅後淨利69E,EPS NT$13.6,預估2011年營收420E,稅後淨利87.7E,EPS NT$17.3。
相關文章:
2010/8/27 聯發科(四) - Turnkey商業模式讓MTK更像一家系統公司
2010/8/6 聯發科(三) - MT6253
2010/8/5 聯發科(二) - MT6223
2010/8/3 聯發科(一) - MT6225
2010/6/22 晨星半導體Mstar(一)
2010年9月6日 星期一
2010年全球NB出貨量1.96億台,成長23% YoY
本文談的是NB製造商(manufacturer),包含ODM、EMS、和品牌內部自製三類型廠商,出貨時間一律以製造商的shipping時間為準。
一、虎頭蛇尾的2010年,全球NB出貨1.96E台,+23% YoY
1H10全球NB出貨量虎虎生風,可惜2H10盛極而衰, 3Q10出貨量49.47M,只成長1% QoQ,遠低於歷年平均的15% ,4Q10出貨量預估為51.97M,成長5.1%,也遠低於歷年平均數15%,2010年上下半年出貨比重為48:52,歷年平均是43:57。2010全年NB出貨量1.96E台,+23% YoY。
二、如果把Media Tablet加進來算,2010年全球NB+Tablet出貨2.11E台,+32% YoY
這裡的Tablet指的是iPad或以後的iPad-like的7~10"的Tablet PC,不包括傳統使用電磁筆屬於商用領域的那種Tablet PC,估計Apple iPad 2Q10出貨3.3M(以EMS出貨時間為準),3Q10出貨5.0M,4Q10出貨6.8M。預期未來IDC或Gartner都會將Tablet PC納入PC的一環統計, 因此我們先試做看看,把NB和iPad合併計算,則今年全球出貨量2.11E台,+32% YoY, 3Q10出貨成長4.2% QoQ,4Q10成長7.9% QoQ。
三、Netbook今年只有成長10%,低於Regular NB的25%
Netbook紅了兩年之後,今年在行動運算需求方面遭逢勁敵iPad出現,在價格上又遭遇低階Regular NB價格降低的競爭, 估計2010年全球Netbook出貨量32.74M,只有成長10% YoY,低於Regular NB的成長25% YoY。 品牌方面,年初大家案子開很多,但很多都沒有量,真正在玩的還是只有Acer、Asus、Samsung和HP四家。
四、雖然EMS大成長,但Top 5還是佔了82%的總生產量
2010年兩家EMS廠都有巨幅成長,但因為基期很小,所以還無法撼動Top 5的市場,Top 5還是佔了82%的總出貨量,其他ODM/EMS佔了11%,品牌自製主要是Samsung in-house成長100%以上,合計佔了全球總出貨量的7%,Lenovo在2H10應該已經差不多結束自製,100%委外了。
五、製造商成長率EMS最高
根據各方資料估計,2010年出貨量成長最大的是Fox,其次是Samsung (100% in-house),都有100% YoY以上,其次是Flex,大約80-90% YoY, 其他依序為廣達40~45%、仁寶30~35%、和碩15~20%、緯創5~10%。出貨量衰退比較明顯的有Lenovo in-house(製造量衰退,但品牌銷售大成長)、英業達、Toshiba in-house。
六、品牌銷售成長率差異很大,Samsung、Lenovo、Apple表現最好
估計2010年品牌銷售成長HP +14%、Acer +17%、Dell +20%、Toshiba +19%、Asus +30%、Lenovo +45%、Apple +38%、Sony +23%、Samsung +112%、Fujitsu則繼續退出歐洲,出貨衰退30%以上。Apple如果把iPad算進去則出貨量跳升到25M,已經超越Dell高居世界第三,2011年假設Apple NB成長25%,iPad出貨42M,則Apple出貨量將高達54M,而HP今年出貨約41M,明年即使最樂觀假設NB成長高達30%,外加最佳狀況Tablet賣5M,合計約58M,則Apple很可能擠下HP和Acer高居世界第一或第二,就看IDC或Gartner要不要把iPad當做PC的一個分類了。
一、虎頭蛇尾的2010年,全球NB出貨1.96E台,+23% YoY
1H10全球NB出貨量虎虎生風,可惜2H10盛極而衰, 3Q10出貨量49.47M,只成長1% QoQ,遠低於歷年平均的15% ,4Q10出貨量預估為51.97M,成長5.1%,也遠低於歷年平均數15%,2010年上下半年出貨比重為48:52,歷年平均是43:57。2010全年NB出貨量1.96E台,+23% YoY。
二、如果把Media Tablet加進來算,2010年全球NB+Tablet出貨2.11E台,+32% YoY
這裡的Tablet指的是iPad或以後的iPad-like的7~10"的Tablet PC,不包括傳統使用電磁筆屬於商用領域的那種Tablet PC,估計Apple iPad 2Q10出貨3.3M(以EMS出貨時間為準),3Q10出貨5.0M,4Q10出貨6.8M。預期未來IDC或Gartner都會將Tablet PC納入PC的一環統計, 因此我們先試做看看,把NB和iPad合併計算,則今年全球出貨量2.11E台,+32% YoY, 3Q10出貨成長4.2% QoQ,4Q10成長7.9% QoQ。
三、Netbook今年只有成長10%,低於Regular NB的25%
Netbook紅了兩年之後,今年在行動運算需求方面遭逢勁敵iPad出現,在價格上又遭遇低階Regular NB價格降低的競爭, 估計2010年全球Netbook出貨量32.74M,只有成長10% YoY,低於Regular NB的成長25% YoY。 品牌方面,年初大家案子開很多,但很多都沒有量,真正在玩的還是只有Acer、Asus、Samsung和HP四家。
四、雖然EMS大成長,但Top 5還是佔了82%的總生產量
2010年兩家EMS廠都有巨幅成長,但因為基期很小,所以還無法撼動Top 5的市場,Top 5還是佔了82%的總出貨量,其他ODM/EMS佔了11%,品牌自製主要是Samsung in-house成長100%以上,合計佔了全球總出貨量的7%,Lenovo在2H10應該已經差不多結束自製,100%委外了。
五、製造商成長率EMS最高
根據各方資料估計,2010年出貨量成長最大的是Fox,其次是Samsung (100% in-house),都有100% YoY以上,其次是Flex,大約80-90% YoY, 其他依序為廣達40~45%、仁寶30~35%、和碩15~20%、緯創5~10%。出貨量衰退比較明顯的有Lenovo in-house(製造量衰退,但品牌銷售大成長)、英業達、Toshiba in-house。
六、品牌銷售成長率差異很大,Samsung、Lenovo、Apple表現最好
估計2010年品牌銷售成長HP +14%、Acer +17%、Dell +20%、Toshiba +19%、Asus +30%、Lenovo +45%、Apple +38%、Sony +23%、Samsung +112%、Fujitsu則繼續退出歐洲,出貨衰退30%以上。Apple如果把iPad算進去則出貨量跳升到25M,已經超越Dell高居世界第三,2011年假設Apple NB成長25%,iPad出貨42M,則Apple出貨量將高達54M,而HP今年出貨約41M,明年即使最樂觀假設NB成長高達30%,外加最佳狀況Tablet賣5M,合計約58M,則Apple很可能擠下HP和Acer高居世界第一或第二,就看IDC或Gartner要不要把iPad當做PC的一個分類了。
2010年8月27日 星期五
聯發科(四) - Turnkey商業模式讓MTK更像一家系統公司
要談聯發科(Mediatek; MTK)的競爭優勢,以及展訊(Spreadtrum; SPRD)和晨星(Mstar)的威脅,就不能不談Turnkey business model,因為SPRD和Mstar之所以對MTK有威脅,不是因為他們的產品一定比外商好,而是他們學習MTK,採用同樣的Turnkey商業模式,這是外商以前做不來的。
一、聯發科的Turnkey商業模式從ODD就開始,不是手機才開始
眾所周知,MTK在手機IC採用了Turnkey business model,把以前屬於手機系統公司該做的事情通通幫客戶做好, 大幅降低手機公司的研發技術門檻,造就了龐大的中國本地品牌和山寨白牌產業。外商如TI、Silicon Lab(後手機部門賣給NXP,又和STM和EMP集合成ST-Ericsson)、 Freescale等無法做到Turnkey,只好讓出中國2G市場,只剩Infineon在低端還有小量市場。所有人都知道MTK靠Turnkey破壞性創新打下中國手機市場,卻很少人記得,MTK的Turnkey商業模式不是從手機晶片開始,而是從最早的ODD就開始了,只是當時沒人用Turnkey這個名詞來形容MTK,當年台灣有十幾二十家ODD廠商,MTK大舉向客戶的產業徵才,網羅許多優秀的ODD系統RD(Hardware和Firmware都有很多),幫客戶直接開發完成整台ODD的設計,客戶主要負責機構部分,就可以量產,就像今天的手機一樣, 一來可幫客戶time to market,晶片開發和系統設計在MTK內部同時進行更有效率,Alpha site=Beta site,二來幫客戶省RD成本,等於我幫你養RD,弄到後來大部分客戶都沒有修改firmware的能力,要採用不同的讀取頭(Optical Peakup Head; OPU),還要等MTK的solution幫他們做好,注定被MTK綁死,沒有更換供應商的能力,記得沒錯的話,當時台灣只剩下廣明、建興、明碁(後來ODD部門整併Philips後PLDS賣給建興)等少數廠商還有完整的RD開發能力。MTK後來複製這套戰略到DVD player(MTK負責電路板、專業third party廠商負責loader等機構件)、LCD TV和手機產業,並且在中國手機市場揚名立萬空前成功。中國產業人士大多不知道這段歷史,不知道MTK的Turnkey觀念,從ODD就開始了。
二、Intel十幾年前就切入PC M/B產業,比MTK的Turnkey早了十年
MTK做Turnkey所謂的破壞性創新,照Richards' Research Blog的觀點,其實Intel更早了十年,記得十幾年前,Intel從CPU半導體公司,跨入主機板事業,震驚台灣主機板產業,後來雖然在Channel盒裝主機板不敵台灣Clone品牌,退出channel市場,但在commercial和Server等高階主機板事業,則一直經營到現在,每年還有數千萬片的出貨量,交給EMS生產(就是台灣那一家),出貨給OEM品牌,像Dell向來都是Intel主機板的大客戶,不知道這樣算不算Turnkey solution?雖然說當時主機板已經獨立成一個單獨產業,Intel似無必要自己做,但為了讓CPU Time to market和掌控客戶,Intel切入PC mainboard事業和MTK的Turnkey business有異曲同工之妙,而且中國也有不少手機design house例如SIM Tech、Longcheer、Techfaith等,有點類似當年PC ODM和M/B公司,兩者最大的不同,應該是(1)Intel已經很大,只是要更好,MTK當時是新廠商,(2)Intel以大品牌為服務對象,MTK當時卻演變成服務小公司,(3)Intel不需要負責軟體,MTK要,所以Turnkey的程度更深,(3)Intel賣M/B要收錢,MTK只提供設計,因此免費服務。但就企業策略管理的角度,雖然程度和影響力是MTK比較大,但個人認為這類的創新,Intel比MTK更早,而且早了約有十年。
三、聯發科更像是垂直整合系統公司,不只是IC公司
Richard's Research Blog(RRB)認為 "把自己當作系統公司,而不是IC公司" 這樣的思維,和附帶的Turnkey商業模式,是MTK進入新事業(ODD/DVD player/LCD TV/GPS/Handset)成功率100%的重要原因之一。RRB一直懷疑,MTK內部各項產品事業部,即使不包括PM和FAE,做軟體、韌體、系統級硬體和系統級Testing的RD工程師,應該比做IC chip的RD人數還要多很多才對。
四、手機IC的Turnkey商業模式
IC公板以前叫做reference board,只是參考用,沒有經過debug、performance最佳化和BOM cost down,無法拿來量產,但MTK的 "reference board" 是已經開發完成,可以量產用的,省掉了客戶RD的類似EVT、DVT、PVT各階段漫長的辛苦時光,還有PM和採購Sourcing的時間,AVL都是可以立即採購上線的,當然,客戶如果要增加功能、標新立異,或者想要ECN換料,那還是得自己來做的,也有些品牌客戶只採購晶片,其他都自己來。但中國數百家主板設計公司、方案公司、和研發能量比較低的品牌公司,都是靠MTK的Turnkey solution起家壯大的。其他更大量的所謂的手機製造商(可以稱為assemblers嗎?),主要負責買主板(或買設計來自已或委外SMT)、設計機構件開模、主板以外的零件採購、組裝。聽起來有點像早年很盛行的DT PC DIY,很多小公司甚至零售店,都可以買零件自組自有品牌PC,但手機更為複雜,因為PC的CPU、OS是Wintel掌控,BIOS fireware也是Phoenix、Award(後被整併為Phoenix)、AMI(不知道還在不在)負責,PC廠都不用管,Application software更不用管,系統廠只需要買一些現成的贈送(例如PowerDVD),其他讓end user自己去市面上買即可,手機卻是通通要自己來,複雜很多,因此MTK除了硬體之外,還必須整合提供L1 protocol stack(GSM physical)、L2/L3 GSM protocal stack、OS(MTK好像是用Nucleus的real time OS source code再修改的)、WAP、MMI、JAVA......等,甚至連Applications(例如通訊錄/Game)都要提供,這些在PC產業系統商(HP/Acer)都是不需要管的。
五、Turnkey為何是競爭優勢: 因為投資很大 + 客戶習慣的先佔優勢
Turnkey solution別人也可以做,為何到2009年為止只有MTK做成功? 成為一項競爭優勢? 原因就在於投資很大, 上述工作非常消耗RD人力和成本,外商當初小看中國市場,認為這些是客戶該做的事,為何要幫客戶做? 等到MTK藉著Turkey降低手機產業的進入門檻,讓大量白牌機竄起,其中有些從白牌到貼牌到品牌,侵蝕這些外商IC公司既有的所謂有研發能力的品牌機的市場,當時一些號稱研發能力不錯的品牌公司如Bird、TCL,沒有跟上產業競爭要素的改變,漸漸不敵靠MTK起家的廠商。此時MTK的規模經濟已經形成,別人要學MTK做Turnkey,就事倍功半了,一來投資很大也不一定能回收,二來所謂Turnkey,只是降低RD門檻,客戶多多少少還是需要熟悉MTK solution才能做點改變,因此當廣大客戶群熟悉MTK之後,慣性產生,除非有重大好處,否則多半不願意更換新平台。至於當初MTK為何高瞻遠矚創新了Turnkey? RRB覺得,一方面是MTK早就經歷過ODD、DVD player做Turnkey成功的甜美果實,有成功的自信,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當初產品不甚成熟,在品牌客戶和ODM客戶推廣不順,客戶RD資源有限,撥不出時間和人力開發MTK平台的solution,MTK只好自己幫客戶做,減輕客戶的RD負擔,試試看有沒有機會,雖然最後品牌機客戶沒有打入,但是憑藉著MTK在DVD-player時代對中國市場和製造零件通路的熟悉(中國廠商製造了全球絕大部分的DVD-Player),反而在中國白牌/貼牌/小牌/山寨牌手機產業開花結果。
六、 MTK的Turnkey競爭優勢逐漸消失
因為SPRD和Mstar對Turnkey商業模式漸漸學習成熟,也投注了不少資源,加上產品也有改進,今年開始已有斬獲, 至於外商,個人覺得,雖然3G因為補貼問題,沒有山寨機的空間,但許多中國品牌機也是依靠MTK Turnkey壯大的,這些外商應該也會在3G學習Turnkey的商業模式,避免犯2G時代的錯誤。因此,MTK的Turnkey護城河,應該會慢慢消失,往後,大家只能硬碰硬的拼產品性能、價格、業務通路等等一般的經營能力,而不能再靠Turnkey這種business model阻敵於千里之外了。
註: Richard沒有當過RD,也沒有待過手機產業,以上很多資料並非親身經驗,錯誤疏漏之處請多加指正。
一、聯發科的Turnkey商業模式從ODD就開始,不是手機才開始
眾所周知,MTK在手機IC採用了Turnkey business model,把以前屬於手機系統公司該做的事情通通幫客戶做好, 大幅降低手機公司的研發技術門檻,造就了龐大的中國本地品牌和山寨白牌產業。外商如TI、Silicon Lab(後手機部門賣給NXP,又和STM和EMP集合成ST-Ericsson)、 Freescale等無法做到Turnkey,只好讓出中國2G市場,只剩Infineon在低端還有小量市場。所有人都知道MTK靠Turnkey破壞性創新打下中國手機市場,卻很少人記得,MTK的Turnkey商業模式不是從手機晶片開始,而是從最早的ODD就開始了,只是當時沒人用Turnkey這個名詞來形容MTK,當年台灣有十幾二十家ODD廠商,MTK大舉向客戶的產業徵才,網羅許多優秀的ODD系統RD(Hardware和Firmware都有很多),幫客戶直接開發完成整台ODD的設計,客戶主要負責機構部分,就可以量產,就像今天的手機一樣, 一來可幫客戶time to market,晶片開發和系統設計在MTK內部同時進行更有效率,Alpha site=Beta site,二來幫客戶省RD成本,等於我幫你養RD,弄到後來大部分客戶都沒有修改firmware的能力,要採用不同的讀取頭(Optical Peakup Head; OPU),還要等MTK的solution幫他們做好,注定被MTK綁死,沒有更換供應商的能力,記得沒錯的話,當時台灣只剩下廣明、建興、明碁(後來ODD部門整併Philips後PLDS賣給建興)等少數廠商還有完整的RD開發能力。MTK後來複製這套戰略到DVD player(MTK負責電路板、專業third party廠商負責loader等機構件)、LCD TV和手機產業,並且在中國手機市場揚名立萬空前成功。中國產業人士大多不知道這段歷史,不知道MTK的Turnkey觀念,從ODD就開始了。
二、Intel十幾年前就切入PC M/B產業,比MTK的Turnkey早了十年
MTK做Turnkey所謂的破壞性創新,照Richards' Research Blog的觀點,其實Intel更早了十年,記得十幾年前,Intel從CPU半導體公司,跨入主機板事業,震驚台灣主機板產業,後來雖然在Channel盒裝主機板不敵台灣Clone品牌,退出channel市場,但在commercial和Server等高階主機板事業,則一直經營到現在,每年還有數千萬片的出貨量,交給EMS生產(就是台灣那一家),出貨給OEM品牌,像Dell向來都是Intel主機板的大客戶,不知道這樣算不算Turnkey solution?雖然說當時主機板已經獨立成一個單獨產業,Intel似無必要自己做,但為了讓CPU Time to market和掌控客戶,Intel切入PC mainboard事業和MTK的Turnkey business有異曲同工之妙,而且中國也有不少手機design house例如SIM Tech、Longcheer、Techfaith等,有點類似當年PC ODM和M/B公司,兩者最大的不同,應該是(1)Intel已經很大,只是要更好,MTK當時是新廠商,(2)Intel以大品牌為服務對象,MTK當時卻演變成服務小公司,(3)Intel不需要負責軟體,MTK要,所以Turnkey的程度更深,(3)Intel賣M/B要收錢,MTK只提供設計,因此免費服務。但就企業策略管理的角度,雖然程度和影響力是MTK比較大,但個人認為這類的創新,Intel比MTK更早,而且早了約有十年。
三、聯發科更像是垂直整合系統公司,不只是IC公司
Richard's Research Blog(RRB)認為 "把自己當作系統公司,而不是IC公司" 這樣的思維,和附帶的Turnkey商業模式,是MTK進入新事業(ODD/DVD player/LCD TV/GPS/Handset)成功率100%的重要原因之一。RRB一直懷疑,MTK內部各項產品事業部,即使不包括PM和FAE,做軟體、韌體、系統級硬體和系統級Testing的RD工程師,應該比做IC chip的RD人數還要多很多才對。
四、手機IC的Turnkey商業模式
IC公板以前叫做reference board,只是參考用,沒有經過debug、performance最佳化和BOM cost down,無法拿來量產,但MTK的 "reference board" 是已經開發完成,可以量產用的,省掉了客戶RD的類似EVT、DVT、PVT各階段漫長的辛苦時光,還有PM和採購Sourcing的時間,AVL都是可以立即採購上線的,當然,客戶如果要增加功能、標新立異,或者想要ECN換料,那還是得自己來做的,也有些品牌客戶只採購晶片,其他都自己來。但中國數百家主板設計公司、方案公司、和研發能量比較低的品牌公司,都是靠MTK的Turnkey solution起家壯大的。其他更大量的所謂的手機製造商(可以稱為assemblers嗎?),主要負責買主板(或買設計來自已或委外SMT)、設計機構件開模、主板以外的零件採購、組裝。聽起來有點像早年很盛行的DT PC DIY,很多小公司甚至零售店,都可以買零件自組自有品牌PC,但手機更為複雜,因為PC的CPU、OS是Wintel掌控,BIOS fireware也是Phoenix、Award(後被整併為Phoenix)、AMI(不知道還在不在)負責,PC廠都不用管,Application software更不用管,系統廠只需要買一些現成的贈送(例如PowerDVD),其他讓end user自己去市面上買即可,手機卻是通通要自己來,複雜很多,因此MTK除了硬體之外,還必須整合提供L1 protocol stack(GSM physical)、L2/L3 GSM protocal stack、OS(MTK好像是用Nucleus的real time OS source code再修改的)、WAP、MMI、JAVA......等,甚至連Applications(例如通訊錄/Game)都要提供,這些在PC產業系統商(HP/Acer)都是不需要管的。
五、Turnkey為何是競爭優勢: 因為投資很大 + 客戶習慣的先佔優勢
Turnkey solution別人也可以做,為何到2009年為止只有MTK做成功? 成為一項競爭優勢? 原因就在於投資很大, 上述工作非常消耗RD人力和成本,外商當初小看中國市場,認為這些是客戶該做的事,為何要幫客戶做? 等到MTK藉著Turkey降低手機產業的進入門檻,讓大量白牌機竄起,其中有些從白牌到貼牌到品牌,侵蝕這些外商IC公司既有的所謂有研發能力的品牌機的市場,當時一些號稱研發能力不錯的品牌公司如Bird、TCL,沒有跟上產業競爭要素的改變,漸漸不敵靠MTK起家的廠商。此時MTK的規模經濟已經形成,別人要學MTK做Turnkey,就事倍功半了,一來投資很大也不一定能回收,二來所謂Turnkey,只是降低RD門檻,客戶多多少少還是需要熟悉MTK solution才能做點改變,因此當廣大客戶群熟悉MTK之後,慣性產生,除非有重大好處,否則多半不願意更換新平台。至於當初MTK為何高瞻遠矚創新了Turnkey? RRB覺得,一方面是MTK早就經歷過ODD、DVD player做Turnkey成功的甜美果實,有成功的自信,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當初產品不甚成熟,在品牌客戶和ODM客戶推廣不順,客戶RD資源有限,撥不出時間和人力開發MTK平台的solution,MTK只好自己幫客戶做,減輕客戶的RD負擔,試試看有沒有機會,雖然最後品牌機客戶沒有打入,但是憑藉著MTK在DVD-player時代對中國市場和製造零件通路的熟悉(中國廠商製造了全球絕大部分的DVD-Player),反而在中國白牌/貼牌/小牌/山寨牌手機產業開花結果。
六、 MTK的Turnkey競爭優勢逐漸消失
因為SPRD和Mstar對Turnkey商業模式漸漸學習成熟,也投注了不少資源,加上產品也有改進,今年開始已有斬獲, 至於外商,個人覺得,雖然3G因為補貼問題,沒有山寨機的空間,但許多中國品牌機也是依靠MTK Turnkey壯大的,這些外商應該也會在3G學習Turnkey的商業模式,避免犯2G時代的錯誤。因此,MTK的Turnkey護城河,應該會慢慢消失,往後,大家只能硬碰硬的拼產品性能、價格、業務通路等等一般的經營能力,而不能再靠Turnkey這種business model阻敵於千里之外了。
註: Richard沒有當過RD,也沒有待過手機產業,以上很多資料並非親身經驗,錯誤疏漏之處請多加指正。
2010年8月19日 星期四
停工一週通知單!
未來可能的Topics,但如果資料不夠或時間不夠就不寫了!
1. 聯發科(四) - 展訊重返榮耀之路!
2. 聯發科(五) - 晨星終於有點量了!
3. 聯發科(六) - 3G世代的競爭
4. 聯發科(七) - 2011年成長不易,希望軟著陸
5. 聯發科(八) - 2012年成長要靠Application Processor for Smartphone
6. 聯發科(九) - 財務預估
7. 2011年的成長機會(一): iPad-like product和components
8. 2011年的成長機會(二): USB 3.0
9. 2011年的成長機會(三): WiFi + B/T Combo Module
10.2011年的成長機會(四): LED燈泡
11.2011年的成長機會(五): Smartphone還是亮點
13. DRAM/NAND悲慘的4Q10或1Q11
14. 半導體這次的向下循環要走多久?
15. 總體經濟成長趨緩,是多緩?
1. 聯發科(四) - 展訊重返榮耀之路!
2. 聯發科(五) - 晨星終於有點量了!
3. 聯發科(六) - 3G世代的競爭
4. 聯發科(七) - 2011年成長不易,希望軟著陸
5. 聯發科(八) - 2012年成長要靠Application Processor for Smartphone
6. 聯發科(九) - 財務預估
7. 2011年的成長機會(一): iPad-like product和components
8. 2011年的成長機會(二): USB 3.0
9. 2011年的成長機會(三): WiFi + B/T Combo Module
10.2011年的成長機會(四): LED燈泡
11.2011年的成長機會(五): Smartphone還是亮點
13. DRAM/NAND悲慘的4Q10或1Q11
14. 半導體這次的向下循環要走多久?
15. 總體經濟成長趨緩,是多緩?
2010年8月14日 星期六
華碩是怎麼了!
擔心的事情到底還是發生了,砍單比別人慢一個多月(差距高達20%),庫存就會比別人高,庫存高就會影響毛利率,尤其是在零件價格下跌時候。
問題是,當一年前,這家公司才經過嚴重的庫存問題讓公司虧損,怎麼今年又來一次?
同樣是面對大環境的變局,一年前是首犯,可以原諒, 經過痛定思痛和組織調整,怎麼今年再度面對環境變化的時候,反應還是比別人慢? 雖然今年這次沒有虧損,比一年前好很多,但市場對Asus的期待是一流公司,應該要和其他的一流公司比管理能力,而不是 "有進步" 就可以交代過去的。
從這兩次經驗看起來,Asus在承平時期表現都不錯,但遇到環境/市場/景氣變化的時候,表現就不太理想了,這背後隱含的業務系統、通路管理、市場情報、本位主義、組織問題、流程問題、管理問題,可能比策略的探討還要重要。
唯一加分的是,公司誠實和誠懇的態度,比另一家常常說大話、做不到也不解釋的品牌好多了(純粹指態度),讓人不忍苛責,但是,市場會投資態度差而能力強的公司 ,還是態度好但能力有疑慮的公司?
順便提一下,英文法說中有些在中文法說沒提到的東西
1. 中文法說只提3Q10 OP%=3.5~4.0%,所以有人估計3.9%,有人估計4.0%,但是英文法說還有描述3Q10營業利益絕對數字和2Q10持平, (營收+5~10%),所以意味OP%是衰退的,如果營收+8% QoQ,營業利益持平的話,3Q10 OP%會從3.9%掉到3.6%。
Despite the shipment growth, we think the operating margin in dollar terms is likely to be flattish in Q3 implying the OP margins will be 3.5 to 4%.
2. 華碩看壞Panel、DRAM、HDD和ODD的價格下跌(done a lot sequentially month by month),Richard's Research Blog之前提過除了Panel/DRAM之外,還有很多零件像Battery、ODD價錢最近都殺很兇(連SPS也鬆動),但現在在公開場合,華碩是第一個把ODD跌價講出來的,看好光碟機的人可能要多加注意了。
A: ......the key cost down will be from three key components. The first one is the panel. The second one is the DRAM. The third one is hard disk. Actually include optical drive has also dropped a lot,...... So overall we see all the key components like Panel, DRAM, and hard disk and also the optical drive also have done a lot sequentially month-by-month.
3. 當零件庫存用完之後,4Q10的OP%可望恢復正常水準4~5%。
問題是,當一年前,這家公司才經過嚴重的庫存問題讓公司虧損,怎麼今年又來一次?
同樣是面對大環境的變局,一年前是首犯,可以原諒, 經過痛定思痛和組織調整,怎麼今年再度面對環境變化的時候,反應還是比別人慢? 雖然今年這次沒有虧損,比一年前好很多,但市場對Asus的期待是一流公司,應該要和其他的一流公司比管理能力,而不是 "有進步" 就可以交代過去的。
從這兩次經驗看起來,Asus在承平時期表現都不錯,但遇到環境/市場/景氣變化的時候,表現就不太理想了,這背後隱含的業務系統、通路管理、市場情報、本位主義、組織問題、流程問題、管理問題,可能比策略的探討還要重要。
唯一加分的是,公司誠實和誠懇的態度,比另一家常常說大話、做不到也不解釋的品牌好多了(純粹指態度),讓人不忍苛責,但是,市場會投資態度差而能力強的公司 ,還是態度好但能力有疑慮的公司?
順便提一下,英文法說中有些在中文法說沒提到的東西
1. 中文法說只提3Q10 OP%=3.5~4.0%,所以有人估計3.9%,有人估計4.0%,但是英文法說還有描述3Q10營業利益絕對數字和2Q10持平, (營收+5~10%),所以意味OP%是衰退的,如果營收+8% QoQ,營業利益持平的話,3Q10 OP%會從3.9%掉到3.6%。
Despite the shipment growth, we think the operating margin in dollar terms is likely to be flattish in Q3 implying the OP margins will be 3.5 to 4%.
2. 華碩看壞Panel、DRAM、HDD和ODD的價格下跌(done a lot sequentially month by month),Richard's Research Blog之前提過除了Panel/DRAM之外,還有很多零件像Battery、ODD價錢最近都殺很兇(連SPS也鬆動),但現在在公開場合,華碩是第一個把ODD跌價講出來的,看好光碟機的人可能要多加注意了。
Q: Could you talk about where your component cost improvements are coming from? And if there is any extra channel inventory for notebooks?
A: ......the key cost down will be from three key components. The first one is the panel. The second one is the DRAM. The third one is hard disk. Actually include optical drive has also dropped a lot,...... So overall we see all the key components like Panel, DRAM, and hard disk and also the optical drive also have done a lot sequentially month-by-month.
3. 當零件庫存用完之後,4Q10的OP%可望恢復正常水準4~5%。
相關文章: 2010/6/25 華碩重新上市了
2010年8月13日 星期五
新普說2011年iPad-like平板電腦至少40M台,意味Touch panel需求將大增
新普昨天法說會上說,2011年各家iPad-like平板電腦市場量至少40M以上,Richard's Research Blog認為光Apple一家就有40M台的實力了,加上其他PC brands,有可能超過50M的機會。對供應鏈例如Touch panel可能是一項好消息。
順便補充一下,昨天有人問Li polymer battery主要廠商是誰? 新普不願意講,RRB記得在PC等system領域(不含手機),最大的是ATL,其次是Sanyo, 韓國有沒有不太記得了,但ATL比Sanyo大很多,所以應該也是Apple的主力供應商,而ATL沒有in-house 做Pack,因此他的cell for NB全部給台廠做pack,所以Li polymer需求上來,對ATL很好,對台灣電池pack廠也好,因為ATL沒有自製pack。
所以昨天新普對有人問他明年iPad like的Li polymer電池pack市佔率有沒有到50%,新普笑而不答,只說要拭目以待,其實RRB認為,50%對新普來說,不用努力也可以達到,根本沒有甚麼,因為:
(1) iPad-Like都用Li polymer
(2) ATL是Li polymer最大廠商,而且比第二名大很多
(3) ATL沒有in-house pack,不像Sanyo in-house pack 80%(包含大陸和廣達的合作廠)、Samsung in-house pack 50%
(4) ATL不可能出Cell給其他垂直整合cell/pack廠組裝pack,只能100%依靠台灣pack廠商
(5) 最後只剩下台灣pack廠PK了,新普在台廠為分母的現有市佔率有沒有50%? 好像有吧! 這樣看, 明年新普在iPad like的市佔率如果超過50%,不是應該的嗎? 沒做到才是不應該吧!
相關文章:
2010/7/26 Apple (一) 業務預估
順便補充一下,昨天有人問Li polymer battery主要廠商是誰? 新普不願意講,RRB記得在PC等system領域(不含手機),最大的是ATL,其次是Sanyo, 韓國有沒有不太記得了,但ATL比Sanyo大很多,所以應該也是Apple的主力供應商,而ATL沒有in-house 做Pack,因此他的cell for NB全部給台廠做pack,所以Li polymer需求上來,對ATL很好,對台灣電池pack廠也好,因為ATL沒有自製pack。
所以昨天新普對有人問他明年iPad like的Li polymer電池pack市佔率有沒有到50%,新普笑而不答,只說要拭目以待,其實RRB認為,50%對新普來說,不用努力也可以達到,根本沒有甚麼,因為:
(1) iPad-Like都用Li polymer
(2) ATL是Li polymer最大廠商,而且比第二名大很多
(3) ATL沒有in-house pack,不像Sanyo in-house pack 80%(包含大陸和廣達的合作廠)、Samsung in-house pack 50%
(4) ATL不可能出Cell給其他垂直整合cell/pack廠組裝pack,只能100%依靠台灣pack廠商
(5) 最後只剩下台灣pack廠PK了,新普在台廠為分母的現有市佔率有沒有50%? 好像有吧! 這樣看, 明年新普在iPad like的市佔率如果超過50%,不是應該的嗎? 沒做到才是不應該吧!
相關文章:
2010/7/26 Apple (一) 業務預估
展訊殺出重圍,3Q10成長29% QoQ
2Q10營收US$71.4M,超過guidanc的US$61-68M,對2H10展望樂觀,GSM和TD的market share同步提升,3Q10營收guidance US$88~96M,毛利率持平到微幅下滑。
Commenting on the results, Spreadtrum's President and CEO, Dr. Leo Li said, "We maintained our positive momentum in the second quarter of 2010 and achieved our best quarterly results in the history of our company in terms of revenue and profitability. Revenues for the quarter rose 341% year-over-year to $71.4 million and net income grew 69% from the prior quarter to $11.1 million as new and existing customers continued to recognize the value and quality of our products. Our low cost solutions with high quality and attractive features are enabling us to gain market share in both the GSM and TD markets. At the same time, we further expanded our operating and net margins during the second quarter.
"Looking ahead to the second half of 2010, we are confident that our solid and growing base of loyal customers, the expected increase in revenue contribution from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ales, coupled with favorable trends in the TD market, and our plans to deepen our product portfolio, will support continued growth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year. For the third quarter 2010, we expect revenue to be in the range of $88-96 million with flat or slightly lower gross margins on a sequential basis. Although we are facing toughening competition as we gain market shares in both GSM and TD business, we believe that our value proposition and ability to execute on our key initiatives will support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margin levels that are in line with our long-term targets."
Commenting on the results, Spreadtrum's President and CEO, Dr. Leo Li said, "We maintained our positive momentum in the second quarter of 2010 and achieved our best quarterly results in the history of our company in terms of revenue and profitability. Revenues for the quarter rose 341% year-over-year to $71.4 million and net income grew 69% from the prior quarter to $11.1 million as new and existing customers continued to recognize the value and quality of our products. Our low cost solutions with high quality and attractive features are enabling us to gain market share in both the GSM and TD markets. At the same time, we further expanded our operating and net margins during the second quarter.
"Looking ahead to the second half of 2010, we are confident that our solid and growing base of loyal customers, the expected increase in revenue contribution from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ales, coupled with favorable trends in the TD market, and our plans to deepen our product portfolio, will support continued growth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year. For the third quarter 2010, we expect revenue to be in the range of $88-96 million with flat or slightly lower gross margins on a sequential basis. Although we are facing toughening competition as we gain market shares in both GSM and TD business, we believe that our value proposition and ability to execute on our key initiatives will support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margin levels that are in line with our long-term targets."
2010年8月12日 星期四
Cisco前景看法保守,顯示企業IT支出能否回升還不一定
Cisco的guidance數字部分,只有稍微不如預期,並沒有很嚴重,讓人不安的不是數字,而是公司法說上不時透露出來的語氣,對經濟、需求、大環境和客戶心態,都充滿了謹慎、保守和不確定性,看報告可能看不出來, 看全文紀錄比較能體會,舉例摘錄如下:
......Each quarter, many of you ask me in different ways the following question: Your results indicate your strategy is working. What are the areas that you have the most concern about? The answer for me this quarter is I'm concerned about what my customers are concerned about, and most of these customer concerns are centered on what they view as mixed signals in their business environment. Therefore their strategy in the short-term in terms of investments and projections for their businesses. As an example, the economy continues to be on the wild card in many customers' minds. We are all aware of GDP growth in the U.S. slowing from 5% from 3.7 to 2.4% over the last three quarters. Many of the customers that we talk with are anticipating growth of only 2% or so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calendar year. Yet at the same time, many of these same customers are seeing steadily improving results in their own companies. But when you press them on their comfort level to predict either of trends over the next year, many of them are not comfortable at all. This is just one of the many examples of today's uncertainty in the environment that is sending such mixed signals to us and others about the customers' capital spending and job creation intention over the next year. Another example of mixed signals would be our own product order pattern for Q4. On first review, the 23% year-over-year growth in product orders was obviously very strong. And the monthly results which we tend to fold SKWE in terms of linearity were well within our normal expectations in each of the three months in Q4. In fact, actually almost exactly on as a percentage of what we would have expected in each month. However, some E several of our customers [indiscernible] early June and July. Upon review, we saw a similar pattern of approximately 4 to 5 weeks from mid June to mid July where the normal order growth rates were off over 10 points versus our quarterly 23% average. Normally I would not have paid much attention to this except this is the exact time period where we saw the challenges in Europe and the corresponding challenges in global stock markets. Then just as the quarter had started in May, the end of July was very strong, well above average for the quarter in terms of year-over-year growth rates from an order perspective. Operating in an uncertain environment can obviously be difficult, but if you watch our track record 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I believer this is one of Cisco's core strengths. And we have always used these periods of uncertainty to move into new markets and to expand our share of existing markets. We are the best position we have ever been in terms of timing, new organization structures, new business models and 30 plus market adjacencies, all enabled with the expanding role with the network as the platform with all forms of communication in IT which is at the heart of our core competency at Cisco. So while we are very much aware of the challenges and hopefully we have done a reasonable job of sharing those challenges that we are seeing with you today, I don't think there are any big surprises here. Our opportunities and successes in so many of these new markets are almost unprecedented in our industry. We feel very good about our ability to rapidly move into these markets and lead in many of them. Will we make some mistakes along the way? Of course we will. Otherwise, we are not taking enough good business risk. In simple terms, we believe that this opportunity -- that this is an opportunity of a lifetime for us and candidly we're going to go for it. We are planning on adding over 3,000 people in the next several quarters. Again, this is a very direct message about our come font(應該是comfort吧) level and our strategy and our ability ( to move into new market adjacencies. As we said that, we will follow Cisco's formal conservatism in terms of our business decisions, financial models with a healthy paranoia. We are attempting to be conservative on our guidance in terms of revenue growth as you would expect given the mixed signals in the market. We will at the same time make the investments at this crucial juncture in many of our market adjacencies and opportunities. In summary, in terms of what we can control and influence, we feel really good. At this time I would like to thank the entire Cisco family for their dedication, loyalty, and sacrifices during these challenging economic times. I cannot be more pleased with how we are positioned for the future. As always, I also want to thank our shareholders, customers, and partners for their support and continued confidence in our ability to execute during rapid industry consolidation, market transition, and challenging economic times. ......
......Each quarter, many of you ask me in different ways the following question: Your results indicate your strategy is working. What are the areas that you have the most concern about? The answer for me this quarter is I'm concerned about what my customers are concerned about, and most of these customer concerns are centered on what they view as mixed signals in their business environment. Therefore their strategy in the short-term in terms of investments and projections for their businesses. As an example, the economy continues to be on the wild card in many customers' minds. We are all aware of GDP growth in the U.S. slowing from 5% from 3.7 to 2.4% over the last three quarters. Many of the customers that we talk with are anticipating growth of only 2% or so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calendar year. Yet at the same time, many of these same customers are seeing steadily improving results in their own companies. But when you press them on their comfort level to predict either of trends over the next year, many of them are not comfortable at all. This is just one of the many examples of today's uncertainty in the environment that is sending such mixed signals to us and others about the customers' capital spending and job creation intention over the next year. Another example of mixed signals would be our own product order pattern for Q4. On first review, the 23% year-over-year growth in product orders was obviously very strong. And the monthly results which we tend to fold SKWE in terms of linearity were well within our normal expectations in each of the three months in Q4. In fact, actually almost exactly on as a percentage of what we would have expected in each month. However, some E several of our customers [indiscernible] early June and July. Upon review, we saw a similar pattern of approximately 4 to 5 weeks from mid June to mid July where the normal order growth rates were off over 10 points versus our quarterly 23% average. Normally I would not have paid much attention to this except this is the exact time period where we saw the challenges in Europe and the corresponding challenges in global stock markets. Then just as the quarter had started in May, the end of July was very strong, well above average for the quarter in terms of year-over-year growth rates from an order perspective. Operating in an uncertain environment can obviously be difficult, but if you watch our track record 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I believer this is one of Cisco's core strengths. And we have always used these periods of uncertainty to move into new markets and to expand our share of existing markets. We are the best position we have ever been in terms of timing, new organization structures, new business models and 30 plus market adjacencies, all enabled with the expanding role with the network as the platform with all forms of communication in IT which is at the heart of our core competency at Cisco. So while we are very much aware of the challenges and hopefully we have done a reasonable job of sharing those challenges that we are seeing with you today, I don't think there are any big surprises here. Our opportunities and successes in so many of these new markets are almost unprecedented in our industry. We feel very good about our ability to rapidly move into these markets and lead in many of them. Will we make some mistakes along the way? Of course we will. Otherwise, we are not taking enough good business risk. In simple terms, we believe that this opportunity -- that this is an opportunity of a lifetime for us and candidly we're going to go for it. We are planning on adding over 3,000 people in the next several quarters. Again, this is a very direct message about our come font(應該是comfort吧) level and our strategy and our ability ( to move into new market adjacencies. As we said that, we will follow Cisco's formal conservatism in terms of our business decisions, financial models with a healthy paranoia. We are attempting to be conservative on our guidance in terms of revenue growth as you would expect given the mixed signals in the market. We will at the same time make the investments at this crucial juncture in many of our market adjacencies and opportunities. In summary, in terms of what we can control and influence, we feel really good. At this time I would like to thank the entire Cisco family for their dedication, loyalty, and sacrifices during these challenging economic times. I cannot be more pleased with how we are positioned for the future. As always, I also want to thank our shareholders, customers, and partners for their support and continued confidence in our ability to execute during rapid industry consolidation, market transition, and challenging economic times. ......
2010年8月10日 星期二
十年最差旺季:NB出貨3Q +6% QoQ,4Q +5% QoQ
一、 全球NB出貨3Q10 +6% QoQ,4Q10 +5% QoQ,十年最差旺季
NB品牌商經過好幾輪的下修出貨預測之後,預計3Q10整體NB ODM出貨成長6.3% QoQ(Top 5成長4.6% QoQ),4Q10成長5.4% QoQ(Top 5成長3.8% QoQ),其實有些品牌內部在7月初的時候就一次到位的巨幅下修內部年度目標,只是擔心出貨集中的8~9月產能不足,因此沒有對全部供應商夥伴說實話 (請見7/5文章 "NB被砍單了嗎?"),本來以為他們會等到9月中旬產能不再缺乏時一次大砍,但這一個多月以來,例如有家品牌似乎是採取分批砍,按月砍的方式,按月發薪水(砍單),逐漸修正到跟內部目標吻合的出貨數量,這樣也好,以免一次砍單對supply chain衝擊過大。
根據RRB統計資料,今年台灣NB出貨量1H:2H=47:53, 這個數字是2001~2010共10年以來最差的一次下半年, 如果從1998~2010共13年來看,只有2000年科技泡沫那一次比今年差,今年是第二差的一個下半年, 歷年平均數3Q成長15% QoQ,4Q也是成長15%,歷年平均的1H:2H=43:57。
二、 4Q10還有downside risk,NB零件廠可能4Q通通衰退
即使 4Q10已經很差了,但RRB目前暫時估計的5.4% QoQ(Top 5 3.8%),還是有downside risk,希望這個risk不要發生。從6月初產業界看3Q10還有15~16%成長,到7~8月逐漸調低到5~6%,這個10%的差距,將近有5M台的數量,對於庫存調整、採購議價、砍單、分配allocation,反映到上游,可能 最嚴重的時候,會在9月以後,尤其是4Q10。
三、2010年全球NB全年成長率下降到26% YoY,其中Netbook成長20% YoY
即使今年下半年十年最差,但是全年全球NB出貨量還是有成長26%,以年度還看,還是相當好的一年,而且今年regular NB成長是主力,比去年靠netbook成長,對產值的貢獻更是貨真價實,因為上半年表現相當高的年成長率,台灣NB出貨1Q10 +50% YoY,2Q10 +38% YoY,3Q10 +17% YoY,4Q10 +10% YoY。
四、如果把iPad加進來NB計算,3Q10成長12% QoQ, 4Q10成長6% QoQ
如果把iPad 3Q10出貨量6M(並非Apple銷售量,銷售量會延後)、4Q10出貨量 7M加進去全球NB出貨統計,則3Q10成長12% QoQ,4Q10成長6%,所以2H10會這麼慘,也不排除有一部分原因是受iPad的影響,但iPad的BOM cost畢竟比NB平均數低很多,因此除了少數零件如觸控、NAND受惠較多之外,整體NB組裝和零組件供應鍊,當NB被iPad取代時還是比較不利的。
相關文章:
2010/7/19 2H10旺季不旺已成定局,電子上游面臨砍單風險
2010/7/5 NB被砍單了嗎?
NB品牌商經過好幾輪的下修出貨預測之後,預計3Q10整體NB ODM出貨成長6.3% QoQ(Top 5成長4.6% QoQ),4Q10成長5.4% QoQ(Top 5成長3.8% QoQ),其實有些品牌內部在7月初的時候就一次到位的巨幅下修內部年度目標,只是擔心出貨集中的8~9月產能不足,因此沒有對全部供應商夥伴說實話 (請見7/5文章 "NB被砍單了嗎?"),本來以為他們會等到9月中旬產能不再缺乏時一次大砍,但這一個多月以來,例如有家品牌似乎是採取分批砍,按月砍的方式,按月發薪水(砍單),逐漸修正到跟內部目標吻合的出貨數量,這樣也好,以免一次砍單對supply chain衝擊過大。
根據RRB統計資料,今年台灣NB出貨量1H:2H=47:53, 這個數字是2001~2010共10年以來最差的一次下半年, 如果從1998~2010共13年來看,只有2000年科技泡沫那一次比今年差,今年是第二差的一個下半年, 歷年平均數3Q成長15% QoQ,4Q也是成長15%,歷年平均的1H:2H=43:57。
二、 4Q10還有downside risk,NB零件廠可能4Q通通衰退
即使 4Q10已經很差了,但RRB目前暫時估計的5.4% QoQ(Top 5 3.8%),還是有downside risk,希望這個risk不要發生。從6月初產業界看3Q10還有15~16%成長,到7~8月逐漸調低到5~6%,這個10%的差距,將近有5M台的數量,對於庫存調整、採購議價、砍單、分配allocation,反映到上游,可能 最嚴重的時候,會在9月以後,尤其是4Q10。
三、2010年全球NB全年成長率下降到26% YoY,其中Netbook成長20% YoY
即使今年下半年十年最差,但是全年全球NB出貨量還是有成長26%,以年度還看,還是相當好的一年,而且今年regular NB成長是主力,比去年靠netbook成長,對產值的貢獻更是貨真價實,因為上半年表現相當高的年成長率,台灣NB出貨1Q10 +50% YoY,2Q10 +38% YoY,3Q10 +17% YoY,4Q10 +10% YoY。
四、如果把iPad加進來NB計算,3Q10成長12% QoQ, 4Q10成長6% QoQ
如果把iPad 3Q10出貨量6M(並非Apple銷售量,銷售量會延後)、4Q10出貨量 7M加進去全球NB出貨統計,則3Q10成長12% QoQ,4Q10成長6%,所以2H10會這麼慘,也不排除有一部分原因是受iPad的影響,但iPad的BOM cost畢竟比NB平均數低很多,因此除了少數零件如觸控、NAND受惠較多之外,整體NB組裝和零組件供應鍊,當NB被iPad取代時還是比較不利的。
相關文章:
2010/7/19 2H10旺季不旺已成定局,電子上游面臨砍單風險
2010/7/5 NB被砍單了嗎?
2010年8月6日 星期五
聯發科(三) - MT6253
一、MT6253上半年賣不好是非戰之罪
聯發科的主力市場是中國功能手機Featune Phone市場,而主力產品目前還是已經熱賣了快四年的MT6225,累計總銷售量估計應該超過7E套了,接續MT6225的,就是MT6253,但從4Q09開始大力推廣以來,遭逢不少困難,第一是aQFN封裝讓中小型方案公司和PCBA(PCB assembly)公司良率太低,rework又困難,第二是搭配的NOR/RAM memory MCP(admux)缺貨,讓1H10出貨量一直起不來,其實這兩個問題嚴格來說,都不能算是MTK的錯, 因為aQFN並不是MTK第一個使用,SMT良率太低只能說是客戶能力差,據說大品牌手機客戶問題就沒有這麼大,而Memory MCP缺貨雖說MTK未能預見,但是一個手機IC平台,可能要走兩三年,SMT技術經過學習曲線遲早都會解決,MCP這種memory本來就是一會兒缺貨,一會兒供給過剩,產品規劃是要看未來兩三年的產品生命週期,採用較新的封裝技術無可厚非,Memory缺貨常常是短暫而突然的問題,本來就很難在產品規劃時預見未來一年後產品量產時那種memory會缺貨,那種不會缺,撇開這兩個問題,MT6253應該是一顆好產品,賣的不好有點非戰之罪。
二、MT6253整合了RF和PMU,是MTK目前整合度最高的產品
以往的MTK Baseband頂多整合PMU,MT6253是第一顆整合了B/B + RF + PMU的IC,顯示MT K的CMOS RF Block已經成熟。MT6253的整合度雖然還是不如Infineon的ULC系列,但是ULC是針對最低階的語音手機,只有一點點多媒體功能,但MT6253則是以Featune Phone為主要市場,定位不一樣。順帶一提,MT6253是真正的single die,有些人說6253其實只是一個MCP,這是不正確的說法。
MT6253和MT6225一樣的地方包括GSM/GPRS、ARM 7 104MHz等,不一樣的地方包括: 11.5mm x 11.5mm、0.11um製程(之前寫65nm是錯誤的)、整合度高(MT6253 = MT6225 B/B + MT6139 RF + MT6318 PMU),Camera從MT6225的0.3M VGA提高到1.3M,RF從MT6225匹配的MT6139只支持的三頻提高到真正四頻,MT6253的低功號也比MT6225省電30~40%,其他功能還包括高速USB、D class音效等。
三、MT6253成本到底可以降低多少?
最近很多報告都說3Q10開始MTK大幅降低MT6253的價格,勢必影響毛利率云云,RRB很納悶的是,MT6225平台是三顆一套(MT6225 + MT6139 + MT6318), MT6253則是三合一成single chip,整體die size小很多(和三顆合計比),封裝也從三顆變成一顆, 之前根據媒體報導將製程誤以為是65nm,經指正之後應該確定是0.11um Al,之前寫錯了,理論上,只要foundry良率OK,成本應該大幅降低,1H10 MT6253售價和MT6225差不多,本來就是不合理的暴利產品,降價是合理的,但毛利率是否大幅下滑,還要看成本可否下降。 不知道未來MTK的shrink計畫如何,照理說,0.11um雖然wafer便宜,但65nm考量wafer價錢和yield之後,應該還有cost down空間。目前的MT6253 SoC layout內含三塊IP Block,最大塊是Digital Baseband(DBB),第二塊是Analog Baseband(ABB)+Power Management Unit(PMU),第三塊是RF。(本段於2010/9/24部分修正)
四、aQFN封裝利大於弊
MT6253在1H10造成軒然大波的aQFN封裝造成PCBA良率過低問題,aQFN= advanced QFN,和一般QFN不一樣的是,它的lead是伸出來的,不像傳統QFN lead和molding是平齊的。外觀看起來和MT6225使用的TFBGA封裝有點像,其實是完全不同的技術,aQFN的優點是不需要植球,不需要substrate。缺點是SMT迴焊(reflow soldering)時無法中置,所以對SMT(PCBA)製程的要求較高。
另外,依據1月媒體報導(精實新聞),日月光發展aQFN導線架封裝技術已經有1-2年之久,一直沒被客戶採用,直到在3Q09中國手機IC廠展訊(Spreadturn)開始大量採用,有效降低成本,因此激勵MTK跟進轉換使用aQFN,aQFN導線架封裝技術可以取代低階BGA封裝,腳數排列可達4排,且腳數(pin out)可到300-400個,封裝尺寸也相對較小,日月光說aQFN加工費和BGA並沒有太大差異,但是材料費便宜很多,aQFN導線架的材料成本僅有BAG基板的三分之一。aQFN也有兩個缺點,就是SMT技術要求較高,還有rework比較麻煩,但並非如外傳無法rework,SMT打件壞掉都要報廢,這是不正確的說法。 但如果中國幾百家的主板方案公司和PCBA公司的SMT能力再不提升,致使MT6253無法順利完全取代MT6225的話,也有傳聞MTK也有重回BGA封裝的準備。
五、MT6253出貨量在2H10逐漸增加
中國EDGE手機市場比重不大,因此MT6235英雄無用武之地,在比重最大的GPRS Feature Phone市場中,MT6225已經老態龍鍾,面對展訊(Spreadtrum)SC6600L和晨星(Mstar)MS8535/MS8533的競爭,有點防守困難,MTK極需快速的導入MT6253取代MT6225,才能在規格和成本上繼續領先,以MT6253三合一SoC的成本結構,甚至有實力取代最低階的MT6223D,直接進攻被Infineon霸佔的Ultra-low cost市場(PCBA BOM cost < US$10)。
經過九個月的學習,和MTK的積極輔導之下,根據中國媒體報導,MT6253在大型主板方案公司和大型PCBA的SMT良率,已經達到98-99%以上,但在MTK和代理商支援較少的中小型客戶,SMT良率只有95~97%,意味廠商要增加rework的人手成本和產能損失,並承擔修復不成報廢的風險。
六、MT6253D
據報導,除了目前力推成為主流的MT6253之外,MTK正在準備的一款戰鬥版MT6253D,規格比較差,但價格可以更低,主要差異(1)將LCD從WQVGA降為QVGA,(2)Camera從1.3M降為VGA,(3)USB從2.0HS降為2.0FS,但因為主要的ARM core還是一樣ARM 7 104MHz,這樣子的縮減,看起來電路少不了多少,RRB猜測MT6253和MT6253D的silicon die body是同一顆,或者只是作微小的修改,die size應該差異不大,也就是說成本差不多,只是為了市場定位,將幾個功能降規格,賣更低階的市場,甚至於取代MT6223C或6223D+DSP的方案。
聯發科的主力市場是中國功能手機Featune Phone市場,而主力產品目前還是已經熱賣了快四年的MT6225,累計總銷售量估計應該超過7E套了,接續MT6225的,就是MT6253,但從4Q09開始大力推廣以來,遭逢不少困難,第一是aQFN封裝讓中小型方案公司和PCBA(PCB assembly)公司良率太低,rework又困難,第二是搭配的NOR/RAM memory MCP(admux)缺貨,讓1H10出貨量一直起不來,其實這兩個問題嚴格來說,都不能算是MTK的錯, 因為aQFN並不是MTK第一個使用,SMT良率太低只能說是客戶能力差,據說大品牌手機客戶問題就沒有這麼大,而Memory MCP缺貨雖說MTK未能預見,但是一個手機IC平台,可能要走兩三年,SMT技術經過學習曲線遲早都會解決,MCP這種memory本來就是一會兒缺貨,一會兒供給過剩,產品規劃是要看未來兩三年的產品生命週期,採用較新的封裝技術無可厚非,Memory缺貨常常是短暫而突然的問題,本來就很難在產品規劃時預見未來一年後產品量產時那種memory會缺貨,那種不會缺,撇開這兩個問題,MT6253應該是一顆好產品,賣的不好有點非戰之罪。
二、MT6253整合了RF和PMU,是MTK目前整合度最高的產品
以往的MTK Baseband頂多整合PMU,MT6253是第一顆整合了B/B + RF + PMU的IC,顯示MT K的CMOS RF Block已經成熟。MT6253的整合度雖然還是不如Infineon的ULC系列,但是ULC是針對最低階的語音手機,只有一點點多媒體功能,但MT6253則是以Featune Phone為主要市場,定位不一樣。順帶一提,MT6253是真正的single die,有些人說6253其實只是一個MCP,這是不正確的說法。
MT6253和MT6225一樣的地方包括GSM/GPRS、ARM 7 104MHz等,不一樣的地方包括: 11.5mm x 11.5mm、0.11um製程(之前寫65nm是錯誤的)、整合度高(MT6253 = MT6225 B/B + MT6139 RF + MT6318 PMU),Camera從MT6225的0.3M VGA提高到1.3M,RF從MT6225匹配的MT6139只支持的三頻提高到真正四頻,MT6253的低功號也比MT6225省電30~40%,其他功能還包括高速USB、D class音效等。
三、MT6253成本到底可以降低多少?
最近很多報告都說3Q10開始MTK大幅降低MT6253的價格,勢必影響毛利率云云,RRB很納悶的是,MT6225平台是三顆一套(MT6225 + MT6139 + MT6318), MT6253則是三合一成single chip,整體die size小很多(和三顆合計比),封裝也從三顆變成一顆, 之前根據媒體報導將製程誤以為是65nm,經指正之後應該確定是0.11um Al,之前寫錯了,理論上,只要foundry良率OK,成本應該大幅降低,1H10 MT6253售價和MT6225差不多,本來就是不合理的暴利產品,降價是合理的,但毛利率是否大幅下滑,還要看成本可否下降。 不知道未來MTK的shrink計畫如何,照理說,0.11um雖然wafer便宜,但65nm考量wafer價錢和yield之後,應該還有cost down空間。目前的MT6253 SoC layout內含三塊IP Block,最大塊是Digital Baseband(DBB),第二塊是Analog Baseband(ABB)+Power Management Unit(PMU),第三塊是RF。(本段於2010/9/24部分修正)
四、aQFN封裝利大於弊
MT6253在1H10造成軒然大波的aQFN封裝造成PCBA良率過低問題,aQFN= advanced QFN,和一般QFN不一樣的是,它的lead是伸出來的,不像傳統QFN lead和molding是平齊的。外觀看起來和MT6225使用的TFBGA封裝有點像,其實是完全不同的技術,aQFN的優點是不需要植球,不需要substrate。缺點是SMT迴焊(reflow soldering)時無法中置,所以對SMT(PCBA)製程的要求較高。
另外,依據1月媒體報導(精實新聞),日月光發展aQFN導線架封裝技術已經有1-2年之久,一直沒被客戶採用,直到在3Q09中國手機IC廠展訊(Spreadturn)開始大量採用,有效降低成本,因此激勵MTK跟進轉換使用aQFN,aQFN導線架封裝技術可以取代低階BGA封裝,腳數排列可達4排,且腳數(pin out)可到300-400個,封裝尺寸也相對較小,日月光說aQFN加工費和BGA並沒有太大差異,但是材料費便宜很多,aQFN導線架的材料成本僅有BAG基板的三分之一。aQFN也有兩個缺點,就是SMT技術要求較高,還有rework比較麻煩,但並非如外傳無法rework,SMT打件壞掉都要報廢,這是不正確的說法。 但如果中國幾百家的主板方案公司和PCBA公司的SMT能力再不提升,致使MT6253無法順利完全取代MT6225的話,也有傳聞MTK也有重回BGA封裝的準備。
五、MT6253出貨量在2H10逐漸增加
中國EDGE手機市場比重不大,因此MT6235英雄無用武之地,在比重最大的GPRS Feature Phone市場中,MT6225已經老態龍鍾,面對展訊(Spreadtrum)SC6600L和晨星(Mstar)MS8535/MS8533的競爭,有點防守困難,MTK極需快速的導入MT6253取代MT6225,才能在規格和成本上繼續領先,以MT6253三合一SoC的成本結構,甚至有實力取代最低階的MT6223D,直接進攻被Infineon霸佔的Ultra-low cost市場(PCBA BOM cost < US$10)。
經過九個月的學習,和MTK的積極輔導之下,根據中國媒體報導,MT6253在大型主板方案公司和大型PCBA的SMT良率,已經達到98-99%以上,但在MTK和代理商支援較少的中小型客戶,SMT良率只有95~97%,意味廠商要增加rework的人手成本和產能損失,並承擔修復不成報廢的風險。
六、MT6253D
據報導,除了目前力推成為主流的MT6253之外,MTK正在準備的一款戰鬥版MT6253D,規格比較差,但價格可以更低,主要差異(1)將LCD從WQVGA降為QVGA,(2)Camera從1.3M降為VGA,(3)USB從2.0HS降為2.0FS,但因為主要的ARM core還是一樣ARM 7 104MHz,這樣子的縮減,看起來電路少不了多少,RRB猜測MT6253和MT6253D的silicon die body是同一顆,或者只是作微小的修改,die size應該差異不大,也就是說成本差不多,只是為了市場定位,將幾個功能降規格,賣更低階的市場,甚至於取代MT6223C或6223D+DSP的方案。
2010年8月5日 星期四
聯發科(二) - MT6223
1. MT6223是MTK最低階的手機Baseband
MT6223D是MTK產品中定位是最低階的通話用手機, ARM 7 core 52MHz,LCD 128x128 to QCIF+,6223C比6623D多了Camera功能,但畫素只有CIF(10萬畫素), 6223D則不支援Camera,90nm製程,BGA封裝,9mm x 9mm, 224 pin-outs。
2. MT6223整合了PMU
MT6223整合了Baseband + PMU成single chip,因此不需要搭配獨立的PMU MT6305或MT6318,只需要搭配另一顆RF。MCP則支援64M NOR+16M RAM、64M NOR+32M RAM、32M NOR+8M RAM、32M NOR+16RAM。
3. MT6223 + DSP = MT6225
因為MT6223D是MTK最便宜的B/B IC, 但沒有multimedia功能,也有很多方案公司,將MT6223D + DSP,可以做成Feature Phone方案,達到Camera/Video/Flash cards的處理能力,這樣的組合,比直接採用MT6225方案,性價比還好,但因為單價較低,這種組合MTK並不樂見,因為MTK希望Feature Phone使用MT6225而不是低價的MT6223,因此在公板和技術文件中,都沒有支援MT6223D + DSP方案。中國比較多方案公司將MT6223D搭配的DSP是Superpix(北京思比科)的SP5368/5369或AIT(曜鵬)的AIT701U。
4. MT6223的主要對手是Infineon的ULC2/3
Infineon ULC2 PMB7880整合了Baseband + RF + PMU,甚至連SRAM也整合進去SoC中, 8mm x 8mm LFBGA-189 ,號稱只需要40個元件即可。Infineon於2009年發表第三代ULC晶片X-GOLD 110整合更多的多媒體功能,僅使用內建的SRAM就可以支持彩色LCD,並可直接解碼MP3,還支援中國很宏的雙SIM卡解決方案。
Infineon ULC2 PMB7880整合B/B + RF + PMU + SRAM
MT6223D是MTK產品中定位是最低階的通話用手機, ARM 7 core 52MHz,LCD 128x128 to QCIF+,6223C比6623D多了Camera功能,但畫素只有CIF(10萬畫素), 6223D則不支援Camera,90nm製程,BGA封裝,9mm x 9mm, 224 pin-outs。
2. MT6223整合了PMU
MT6223整合了Baseband + PMU成single chip,因此不需要搭配獨立的PMU MT6305或MT6318,只需要搭配另一顆RF。MCP則支援64M NOR+16M RAM、64M NOR+32M RAM、32M NOR+8M RAM、32M NOR+16RAM。
3. MT6223 + DSP = MT6225
因為MT6223D是MTK最便宜的B/B IC, 但沒有multimedia功能,也有很多方案公司,將MT6223D + DSP,可以做成Feature Phone方案,達到Camera/Video/Flash cards的處理能力,這樣的組合,比直接採用MT6225方案,性價比還好,但因為單價較低,這種組合MTK並不樂見,因為MTK希望Feature Phone使用MT6225而不是低價的MT6223,因此在公板和技術文件中,都沒有支援MT6223D + DSP方案。中國比較多方案公司將MT6223D搭配的DSP是Superpix(北京思比科)的SP5368/5369或AIT(曜鵬)的AIT701U。
4. MT6223的主要對手是Infineon的ULC2/3
Infineon ULC2 PMB7880整合了Baseband + RF + PMU,甚至連SRAM也整合進去SoC中, 8mm x 8mm LFBGA-189 ,號稱只需要40個元件即可。Infineon於2009年發表第三代ULC晶片X-GOLD 110整合更多的多媒體功能,僅使用內建的SRAM就可以支持彩色LCD,並可直接解碼MP3,還支援中國很宏的雙SIM卡解決方案。
Infineon ULC2 PMB7880整合B/B + RF + PMU + SRAM
Source: Internet
Acer + Founder = Lenovo: 宏碁和方正合作增強競爭力對抗聯想
Acer和Founder的合作,可結合雙方優勢,增強對Lenovo的競爭力
Acer的弱點: 以外國企業的角色,很難打入大小國企,在4-6級城市的佈建,也遠不如當地廠商綿密深入。Founder的弱點,則在以地區型小品牌的角色,面對NB ODM和關鍵零件廠商(CPU、OS、Chipset/Graphics、HDD、LCD、DRAM、ODD、Battery)時,得不到充分的資源和支援,往往只能有三流產品、三流服務和三流價格。Acer和方正的弱點,剛好是對方的優點,合作之後,可以提升整體競爭力。用一流產品、一流服務、一流供應商價格,和Lenovo競爭。
合作方式很多種,不一定要入股或合併
也可以用另一種方式, 例如Founder降一級,從全方位PC廠,轉作Acer的貼牌通路商,向Acer採購PC,因為Acer向ODM採購的價格,遠比Founder向ODM採購的價格為低,所以Founder向Acer採購PC,不見得比以前貴,而且可以得到ODM最好的team做出來的最好的project。至於交易價格多少,就要看Acer要 "讓利" 多少。至於Acer,以前出貨量=品牌銷售量,現在等於賣一部份貼牌,出貨量(營收)=品牌出貨量+貼牌出貨量,雖然貼牌利潤率較低(因為要讓利),但是整體營收和整體獲利還是增加的。RRB覺得不入股也不合併是對的,因為一旦合併或入股,就讓Founder沾上外國企業的色彩,既然失去了本國企業的身分,在國企客戶市場的優勢就沒了,自毀長城。
利潤如何分配,也有很多方法,不一定要付權利金
如果Founder轉作Acer的貼牌通路商,則利潤的分配方式,只要調整交易價格即可,不一定需要名義上的權利金。例如Acer自己賣可賺3% OP,則透過Founder只要賺1.5%,另外1.5%給Founder賺,而因為Acer進貨價格遠低於Founder,這樣賺1.5%的產品,整體售價可能還可以比合作前的Founder產品價格還要低,產品也更好,增強對Lenovo的競爭力。也就是說,兩家公司都可以不必互相入股,所謂的權利金只要透過雙方的交易價格,即可調整,這種經常性的收益,比一次性的權利金,對Founder更好,而Acer也不必有財務的支出,可以說,Founder帶槍投靠,而Acer供應子彈,目標是誰? 當然是Lenovo。
利潤分配事小,市佔率擴大才是重點
這件事情降低成本事小,降低成本之後的利潤分配方法也是小事,大事是能否擴大市場佔有率,看起來,有希望。
Acer的弱點: 以外國企業的角色,很難打入大小國企,在4-6級城市的佈建,也遠不如當地廠商綿密深入。Founder的弱點,則在以地區型小品牌的角色,面對NB ODM和關鍵零件廠商(CPU、OS、Chipset/Graphics、HDD、LCD、DRAM、ODD、Battery)時,得不到充分的資源和支援,往往只能有三流產品、三流服務和三流價格。Acer和方正的弱點,剛好是對方的優點,合作之後,可以提升整體競爭力。用一流產品、一流服務、一流供應商價格,和Lenovo競爭。
合作方式很多種,不一定要入股或合併
也可以用另一種方式, 例如Founder降一級,從全方位PC廠,轉作Acer的貼牌通路商,向Acer採購PC,因為Acer向ODM採購的價格,遠比Founder向ODM採購的價格為低,所以Founder向Acer採購PC,不見得比以前貴,而且可以得到ODM最好的team做出來的最好的project。至於交易價格多少,就要看Acer要 "讓利" 多少。至於Acer,以前出貨量=品牌銷售量,現在等於賣一部份貼牌,出貨量(營收)=品牌出貨量+貼牌出貨量,雖然貼牌利潤率較低(因為要讓利),但是整體營收和整體獲利還是增加的。RRB覺得不入股也不合併是對的,因為一旦合併或入股,就讓Founder沾上外國企業的色彩,既然失去了本國企業的身分,在國企客戶市場的優勢就沒了,自毀長城。
利潤如何分配,也有很多方法,不一定要付權利金
如果Founder轉作Acer的貼牌通路商,則利潤的分配方式,只要調整交易價格即可,不一定需要名義上的權利金。例如Acer自己賣可賺3% OP,則透過Founder只要賺1.5%,另外1.5%給Founder賺,而因為Acer進貨價格遠低於Founder,這樣賺1.5%的產品,整體售價可能還可以比合作前的Founder產品價格還要低,產品也更好,增強對Lenovo的競爭力。也就是說,兩家公司都可以不必互相入股,所謂的權利金只要透過雙方的交易價格,即可調整,這種經常性的收益,比一次性的權利金,對Founder更好,而Acer也不必有財務的支出,可以說,Founder帶槍投靠,而Acer供應子彈,目標是誰? 當然是Lenovo。
利潤分配事小,市佔率擴大才是重點
這件事情降低成本事小,降低成本之後的利潤分配方法也是小事,大事是能否擴大市場佔有率,看起來,有希望。
2010年8月3日 星期二
聯發科(一) - MT6225
一、聯發科Baseband IC的Market Segments
聯發科(MTK)目前將市場區隔(market segments)分為七個,分別是WCDMA、EDGE Smart Phone、EDGE Mobile TV Phone、EDGE Video Phone、EDGE Music/Camera Phone、GPRS Music/Camera Phone和GSM/GRPS Phone,分別對應以下產品,以1H10來說,主要的出貨量都集中在MT6225和MT6223/D上面,估計佔約70~80%,其次是MT6235和MT6253,預期2H10 MT6253將逐漸取代MT6225,成為未來1~2年的主流產品。
(1) WCDMA: MT6268(WCDMA+EDGE)
(2) EDGE Smart Phone: MT6516(B/B+AP=>Single chip solution)
(3) EDGE Mobile TV Phone: MT6238(=MT6229 + USB 2.0 + H.264, B/B+PMU=>Single chip)
(4) EDGE Video Phone: MT6229(MT6228所有功能 + EDGE + H.263 Video Streaming)
(5) EDGE Music/Camera Phone: MT6235(=MT6225 + EDGE, B/B + PMU=>Single chip)
(6) GPRS Music/Camera Phone: MT6225(本文主題,下面再說)(未來是MT6253)
(7) GSM/GRPS Phone: MT6223/6223D(B/B+PMU=>Single chip)
二、MT6225 Platform
MT6225早於2007年就開始量產,90nm製程,TFBGA封裝,12mm x 12mm, 264 pin-out,只有單顆Baseband(B/B),搭配獨立的RF Transceiver(RF)和Power Management IC(PMU)一起運作,一般常見的組合為MT6225 B/B + MT6139 RF + MT 6318 PMU一套三顆一起出貨,因為MTK沒有做PA,所以PA是搭配其他廠商的產品,例如RFMD的3146PA,也可增加MTK自己的BlueTooth(B/T)晶片MT6611/6612。
MTK供應一套3~4顆IC(看要不要加B/T)
MT6225/A GPRS Baseband
MT6139 RF Transceiver
MT6318 Power Management IC
MT6611/6612 Bluetooth
RFMD 3146PA(舉例)
MT6225使用ARM 7核心(ARM7EJ-S),ARM7的指令集為v5(ARM 9系列也是v5指令集, ARM 11系列大多是v6, ARM Cotex用v7),主要功能如下:
ARM 7 core 104MHz
QVGA(240x320) LCD
Speech codec: HR/FR/EFR/AMR
Digital Audio format: AMR,Midi,Digital music,AAC,AAC+
Sync Burst mode NOR/PSRAM
NAND interface
VGA(0.3M pixels) Camera YUV interface
USB 2.0
MP3硬體解碼,MP4軟體解碼
Memory card interface
Bluetooth interface
三、MT6225廣受市場歡迎,歷久不衰
MT6225當初上市主要訴求是低價的多媒體手機晶片,可以將具照相、攝影、FM收音機、B/T、和絃鈴聲、MP3等多媒體功能的Featune phone壓到最低價格,MT6225後來的衍生和改良產品,賣的都沒有MT6225好,包括MT6226將MP4改為硬體解碼,MT6226M將Camera改為1.3M,MT6227將Camera改為2M,MT6228將Camera改為3M,並增加TV-out功能。雖然MT6225廣受歡迎,但畢竟是2007年的東西,無論是規格定位、製造成本、整合程度、各項功能都有不足之處,雖然晶圓生產良率頗高,但先天上是三顆一套的方案,沒有和對手打價格戰的潛力,因此MTK從2009年到今年就一直希望推動MT6253取代MT6225。
聯發科(MTK)目前將市場區隔(market segments)分為七個,分別是WCDMA、EDGE Smart Phone、EDGE Mobile TV Phone、EDGE Video Phone、EDGE Music/Camera Phone、GPRS Music/Camera Phone和GSM/GRPS Phone,分別對應以下產品,以1H10來說,主要的出貨量都集中在MT6225和MT6223/D上面,估計佔約70~80%,其次是MT6235和MT6253,預期2H10 MT6253將逐漸取代MT6225,成為未來1~2年的主流產品。
(1) WCDMA: MT6268(WCDMA+EDGE)
(2) EDGE Smart Phone: MT6516(B/B+AP=>Single chip solution)
(3) EDGE Mobile TV Phone: MT6238(=MT6229 + USB 2.0 + H.264, B/B+PMU=>Single chip)
(4) EDGE Video Phone: MT6229(MT6228所有功能 + EDGE + H.263 Video Streaming)
(5) EDGE Music/Camera Phone: MT6235(=MT6225 + EDGE, B/B + PMU=>Single chip)
(6) GPRS Music/Camera Phone: MT6225(本文主題,下面再說)(未來是MT6253)
(7) GSM/GRPS Phone: MT6223/6223D(B/B+PMU=>Single chip)
二、MT6225 Platform
MT6225早於2007年就開始量產,90nm製程,TFBGA封裝,12mm x 12mm, 264 pin-out,只有單顆Baseband(B/B),搭配獨立的RF Transceiver(RF)和Power Management IC(PMU)一起運作,一般常見的組合為MT6225 B/B + MT6139 RF + MT 6318 PMU一套三顆一起出貨,因為MTK沒有做PA,所以PA是搭配其他廠商的產品,例如RFMD的3146PA,也可增加MTK自己的BlueTooth(B/T)晶片MT6611/6612。
MTK供應一套3~4顆IC(看要不要加B/T)
MT6225/A GPRS Baseband
MT6139 RF Transceiver
MT6318 Power Management IC
MT6611/6612 Bluetooth
RFMD 3146PA(舉例)
MT6225使用ARM 7核心(ARM7EJ-S),ARM7的指令集為v5(ARM 9系列也是v5指令集, ARM 11系列大多是v6, ARM Cotex用v7),主要功能如下:
ARM 7 core 104MHz
QVGA(240x320) LCD
Speech codec: HR/FR/EFR/AMR
Digital Audio format: AMR,Midi,Digital music,AAC,AAC+
Sync Burst mode NOR/PSRAM
NAND interface
VGA(0.3M pixels) Camera YUV interface
USB 2.0
MP3硬體解碼,MP4軟體解碼
Memory card interface
Bluetooth interface
三、MT6225廣受市場歡迎,歷久不衰
MT6225當初上市主要訴求是低價的多媒體手機晶片,可以將具照相、攝影、FM收音機、B/T、和絃鈴聲、MP3等多媒體功能的Featune phone壓到最低價格,MT6225後來的衍生和改良產品,賣的都沒有MT6225好,包括MT6226將MP4改為硬體解碼,MT6226M將Camera改為1.3M,MT6227將Camera改為2M,MT6228將Camera改為3M,並增加TV-out功能。雖然MT6225廣受歡迎,但畢竟是2007年的東西,無論是規格定位、製造成本、整合程度、各項功能都有不足之處,雖然晶圓生產良率頗高,但先天上是三顆一套的方案,沒有和對手打價格戰的潛力,因此MTK從2009年到今年就一直希望推動MT6253取代MT6225。
2010年7月29日 星期四
旺宏2Q10獲利好,但3Q10成長不如預期
旺宏公布2Q10毛利率超過預期的好,達到50.7%,但是3Q10營收展望不如預期,只有+10~12% QoQ,而且還年對年YoY也只有持平到微幅衰退,也低於公司歷史平均3Q10成長率+35% QoQ。
如果我們把NOR Flash當做循環型半導體,則現在景氣已到高峰即將反轉向下的跡象十分明顯,包括:
1. Demand開始轉弱(PC和TV的NOR Flash需求已經開始走弱)
2. 供不應求(shortage)漸漸疏解
3. YoY開始轉為負數
4. 景氣好時獲利創新高,但是momentum走弱
如果我們把NOR Flash當作成長型產業,則以上四項通通不成立,現在獲利好,不代表已到高峰,因為未來有可能更好。至於,NOR Flash屬於成長型產業,還是循環型產業,您說呢?
RRB認為,循環型產業的幾個特性, "剛好" NOR Flash都符合
(1)Capacity leadtime > Order leadtime, 因為產能調整比需求變化所需的時間長,因此over-supply和shortage常常反覆發生。
(2)CAPEX大、折舊佔成本比重高,則往往景氣差時不敢投資,景氣好時拼命投資,更助長了循環性
(3)傳統產業中的循環型產業,都很認命,自認就是會循環,但科技業中的循環產業,頂多說是"成長型循環"產業,常常在景氣好時,自我催眠說是沒人投資、市場成長等等,讓人誤信可能產業結構已有改變,結果卻是再度被產業循環打敗,這種例子在科技業屢見不鮮。
(4)只有兩種行業是獲利好又沒人要投資擴廠的,第一是專利保護,例如x86 CPU,第二是夕陽產業,未來沒前景,只是賺最後一波,自然沒人要和你搶。您覺得,NOR Flash是那一種?
對了,還有一件事,NOR Flash不像DRAM和NAND需要專用廠房才有競爭力,NOR Flash(尤其是低容量NOR)很適合Foundry的Logic製程,等到Foundry 4Q10產能空出來之後,NOR Flash根本不用建廠,產能要多少有多少(因為NOR佔foundry比重不高)。
如果我們把NOR Flash當做循環型半導體,則現在景氣已到高峰即將反轉向下的跡象十分明顯,包括:
1. Demand開始轉弱(PC和TV的NOR Flash需求已經開始走弱)
2. 供不應求(shortage)漸漸疏解
3. YoY開始轉為負數
4. 景氣好時獲利創新高,但是momentum走弱
如果我們把NOR Flash當作成長型產業,則以上四項通通不成立,現在獲利好,不代表已到高峰,因為未來有可能更好。至於,NOR Flash屬於成長型產業,還是循環型產業,您說呢?
RRB認為,循環型產業的幾個特性, "剛好" NOR Flash都符合
(1)Capacity leadtime > Order leadtime, 因為產能調整比需求變化所需的時間長,因此over-supply和shortage常常反覆發生。
(2)CAPEX大、折舊佔成本比重高,則往往景氣差時不敢投資,景氣好時拼命投資,更助長了循環性
(3)傳統產業中的循環型產業,都很認命,自認就是會循環,但科技業中的循環產業,頂多說是"成長型循環"產業,常常在景氣好時,自我催眠說是沒人投資、市場成長等等,讓人誤信可能產業結構已有改變,結果卻是再度被產業循環打敗,這種例子在科技業屢見不鮮。
(4)只有兩種行業是獲利好又沒人要投資擴廠的,第一是專利保護,例如x86 CPU,第二是夕陽產業,未來沒前景,只是賺最後一波,自然沒人要和你搶。您覺得,NOR Flash是那一種?
對了,還有一件事,NOR Flash不像DRAM和NAND需要專用廠房才有競爭力,NOR Flash(尤其是低容量NOR)很適合Foundry的Logic製程,等到Foundry 4Q10產能空出來之後,NOR Flash根本不用建廠,產能要多少有多少(因為NOR佔foundry比重不高)。
2010年7月28日 星期三
Acer NB市佔率連三季下滑
Acer NB的全球市佔率過去幾年都是銳不可擋,只有上沒有下,年初還發出挑戰世界第一的豪語,但觀察IDC最近的資料,Acer NB市佔率在3Q09到達高峰19.3%,4Q09下滑為17.9%,1Q10持平在17.9%(嚴格來說,不是連三季下滑,應該說是連三季沒有增加或下滑),2Q10再度下滑到17.5%,和3Q09高峰比起來,足足下降了1.8%。
同樣用2Q10和3Q09比起來,Top 10中市佔率下滑的還有HP,從21.7%降到18.4%,其他8家公司市佔率都是持平或上揚的,包括Dell持平11.9%,Lenovo從8.6%到10.5%,Toshiba從8.8%到9.7%,Asus從7.6%到8.5%,Apple從4.9%到5.3%,Samsung從3.1%到4.7%,Sony從3.0%到3.7%,Fujistu持平在1.5%。
Acer為何市佔率衰退? Netbook今年不流行沒有成長是原因之一,歐洲需求疲弱是原因之二,Samsung、Apple和Lenovo各有優勢攻城掠地是原因之三,相較之下,Acer今年穩健有餘,攻勢不足,也許,今年景氣不佳的時候,保守一點也許是正確的,這也從Acer釋出2Q10財報不差的風聲,可見保守也有保守的好處。該踩煞車的時候還是要踩。
但是,如果看市佔率的話,Top 10之中只有前兩大HP和Acer在衰退,似乎還是有點不大對勁,難道世界第一是由前兩名比爛比出來的嗎? 如果HP市佔率衰退比較快,則Acer衰退比較慢,還是有可能第一? 這也有點扯了,話說回來,即使HP市佔率受到(1)中國品質門、(2)2H10 Netbook計畫可能稍微慢一點之影響,如同前次寫的,Acer今年要到第一名,這是不可能的,明年要到第一名,也不太可能,如果iPad被IDC計入PC統計,則Acer還可能掉到第三名哩! 明年只能說是 "座二望一小心變第三"。
同樣用2Q10和3Q09比起來,Top 10中市佔率下滑的還有HP,從21.7%降到18.4%,其他8家公司市佔率都是持平或上揚的,包括Dell持平11.9%,Lenovo從8.6%到10.5%,Toshiba從8.8%到9.7%,Asus從7.6%到8.5%,Apple從4.9%到5.3%,Samsung從3.1%到4.7%,Sony從3.0%到3.7%,Fujistu持平在1.5%。
Acer為何市佔率衰退? Netbook今年不流行沒有成長是原因之一,歐洲需求疲弱是原因之二,Samsung、Apple和Lenovo各有優勢攻城掠地是原因之三,相較之下,Acer今年穩健有餘,攻勢不足,也許,今年景氣不佳的時候,保守一點也許是正確的,這也從Acer釋出2Q10財報不差的風聲,可見保守也有保守的好處。該踩煞車的時候還是要踩。
但是,如果看市佔率的話,Top 10之中只有前兩大HP和Acer在衰退,似乎還是有點不大對勁,難道世界第一是由前兩名比爛比出來的嗎? 如果HP市佔率衰退比較快,則Acer衰退比較慢,還是有可能第一? 這也有點扯了,話說回來,即使HP市佔率受到(1)中國品質門、(2)2H10 Netbook計畫可能稍微慢一點之影響,如同前次寫的,Acer今年要到第一名,這是不可能的,明年要到第一名,也不太可能,如果iPad被IDC計入PC統計,則Acer還可能掉到第三名哩! 明年只能說是 "座二望一小心變第三"。
2010年7月26日 星期一
Apple (一) 業務預估
Apple產品的市場往往都是自己創造出來的,所以傳統的市調方法,沒甚麼用,即使是去詢問消費者你會不會買這類產品,他還沒看到產品時,都說不會,但一旦試用了Apple的產品,就改變主意去買了,從當年iPod佔了全球MP3半邊市場,到現在iPad的硬體爛規格, 居然也讓user愛不釋手, Apple產品市場反應讓人意外已經變成一點都不意外的事情。 縱橫電子業多年的 "性價比"(price/performance ratio)完全不適用於Apple,因為他的產品性價比都很差,產品規格輸別人,但是價錢賣的比別人貴,因為Apple往往瞄準全新的市場需求,所以評估Apple產品,尤其是像iPad這種新產品,可能要回歸個體經濟學最原始的 "效用"(utility)/價格比",例如iPad的規格性能奇爛無比,但機器操作順暢,網路商店有許多實用的軟體和內容,滿足了以前其他電子產品無法滿足的潛在效用,讓消費者開始自行創造新的需求和使用習慣出來。 Apple產品出貨預測困難度很高,有時候不能算預測,只能說是猜測。沒有特別強調的時間都是指曆年,而不是會計年。
iPhone今年出貨43M,+70% YoY,明年63M,+48% YoY
iPhone在Smarphone市場的佔有率,美國20%、西歐25%、亞太12%、日本14%、其他地區ROW 8%。西歐比美國高,是因為歐洲全部都是GSM系統,美國四大電信營運商卻有兩家使用CDMA系統,而iPhone至今都沒有CDMA版本,使得某些AT&T 3G網路覆蓋率不佳的地方,用戶只好乖乖使用Android或Symbian手機,另外,RIM在美國企業人士的高占有率,也影響了一些Apple iPhone在美國的市佔率。
預估2010年iPhone出貨量42.6M,+70% YoY, 1Q~4Q出貨量分別為8.8M、8.4M、11.5M、14M。眾所矚目的下一個iPhone產品,就是iPhone 4的CDMA版,市場都說是1Q11開始發售,目前傳聞的製造商是和碩, 數量則有爭議,以美國CDMA系統的普遍性,和3G覆蓋率只有50%,很多中小城市和鄉下, 沒有AT&T 3G基地台的地方 ,只好捨棄iPhone,這類期待已久的累積需求量,可能會讓iPhone 4 CDMA在前半年需求量非常大,加上韓國、中國、印度的CDMA需求,預計2011年可以增加10M的出貨量。 Smartphone本身市場還在成長,2011年63M的預測量,應該不難達成。目前100%在台灣EMS組裝,CDMA版報載組裝廠為和碩。
iPad今年出貨14.5M,明年38M,+160% YoY
早期Apple的新產品常常雷聲大雨點小,讓供應商苦不堪言(例如Apple TV & Macbook Air),最近Apple的新產品卻是雷聲小雨點大,超過預期居多,iPad就是一個例子,反應超過市場預期,尤其是熟悉PC產業生態的對手廠商和研究機構,似乎都沒想到規格這麼差的一個產品可以熱賣,從supply chain的訊息看來,2H10生產量可達12M,如果考慮Apple出貨的時間落差,估計2010年出貨14.5M,2011年隨著發售國家增加,出貨應可輕易超過25M,RRB 乾脆直接估計38M(報載iSuppli估計36M),這有一點主觀成分,沒有甚麼證據,就說是猜測的吧。目前100%在台灣EMS廠組裝,明年應該也是。
Mac PC今年出貨14.4M,+28% YoY, 明年出貨17M,+18% YoY
Apple今年DT和NB表現都超過產業平均數, DT 1H10出貨2.15M,+28% YoY,預計全年DT出貨4.35M,+18% YoY。Apple NB表現更好,1H10出貨4.27M,+35% YoY,目前ODM單季生產量約3M,全年NB出貨應可超過10M,+33% YoY,超過全球平均數+29%。值得深思的是,Apple的優勢產品(iPhone & iPad)賣的好也就算了,今年居然連傳統的PC銷售狀況也超過同業。DT和NB主力都在Quanta生產,台灣EMS只負責小部分的生產。
因為像iPad這種Media Tablet未來的產品分類還不明朗,因為現在幾乎每一家PC brands和ODM都計畫推出類似產品,未來如果被歸類為PC或NB(Portables)領域,則Apple的排名將會大躍進, 如果NB+Media Tablet一起算,Apple 2010年出貨量25M,和Dell差不多,將僅次於HP和Acer,和Dell並列世界第三, 2011年則為42M,可能挑戰Acer第二名的地位。Acer當年因為netbook擠身第二名,未來可能因為Media Tablet再被擠下來到第三名。
iPod今年出貨47.6M,-9% YoY,明年出貨42.8M,-10% YoY
iPod因為MP3功能被iPhone取代,出貨衰退是必然的,但1H10出貨雖然衰退,但營收YoY卻成長,因為iPod Touch比重大幅提高到50%,讓ASP從1H09的US$150提升到1H10的US$168。Apple除了硬體的銷售,還有iTune的音樂/影片,和App Store的軟體銷售業績,這部分公司沒有接露的很充分,但這部分應該和iPod+iPhone+iPad的累積裝置量(installed base)有直接相關, 假設iPod平均使用年限2.5年,iPhone平均使用年限2.0年,則iPod+iPhone+iPad的累積裝置量到End-2Q10約為2.25E台,iTune業績/2.25E約為7.2,表示每台擁有Apple consuemr機器的人,在2Q10平均花費US$7.2元購買服務。這個數字最近8季都維持在US$7-8.5之間。 但隨著累積裝置量持續擴大,尤其是iPad帶來的new product cycle,為來這個數字有可能增加, 這還不包括Apple企圖進入的移動線上廣告市場,Apple龐大的iPhone+iPod Touch+iPad裝置量,將是將來和Google競爭可攜式裝置線上廣告的強大武器。
C2010營收估計US$72.3bn,+55 YoY
台灣人比較習慣曆年,因此Apple的財務預估都換為歷年(C2Q10=F3Q10), 估計C3Q10 Apple營收US$19.3bn,+23% QoQ, C4Q10營收US$23.8bn,+23% QoQ,C2010營收US$72.3bn,+55% YoY, 毛利率方面,C2Q10 GP 39.1%,Apple意外的guided 2H10的GP為35%,有些人認為是Apple故意保守,有些人認為可能是iPad的毛利率比較低,會拉低公司整體毛利率,目前一般認知,iPhone毛利率最高50~55%,iPod約35%,PC最低15~17%。iPad也需量產初期毛利比較低20%左右,但依照他的硬體結構幾乎只是放大的iPhone,加上最重要的CPU和OS都是自製,比較貴的零件只有Panel和NAND Flash,理論上量產順利之後,毛利率應該會提高才對。預估C2010 EPS US$16.2,C2011 EPS US$21.6,好像有點高於市場看法,也不知道對也不對!
iPhone今年出貨43M,+70% YoY,明年63M,+48% YoY
iPhone在Smarphone市場的佔有率,美國20%、西歐25%、亞太12%、日本14%、其他地區ROW 8%。西歐比美國高,是因為歐洲全部都是GSM系統,美國四大電信營運商卻有兩家使用CDMA系統,而iPhone至今都沒有CDMA版本,使得某些AT&T 3G網路覆蓋率不佳的地方,用戶只好乖乖使用Android或Symbian手機,另外,RIM在美國企業人士的高占有率,也影響了一些Apple iPhone在美國的市佔率。
預估2010年iPhone出貨量42.6M,+70% YoY, 1Q~4Q出貨量分別為8.8M、8.4M、11.5M、14M。眾所矚目的下一個iPhone產品,就是iPhone 4的CDMA版,市場都說是1Q11開始發售,目前傳聞的製造商是和碩, 數量則有爭議,以美國CDMA系統的普遍性,和3G覆蓋率只有50%,很多中小城市和鄉下, 沒有AT&T 3G基地台的地方 ,只好捨棄iPhone,這類期待已久的累積需求量,可能會讓iPhone 4 CDMA在前半年需求量非常大,加上韓國、中國、印度的CDMA需求,預計2011年可以增加10M的出貨量。 Smartphone本身市場還在成長,2011年63M的預測量,應該不難達成。目前100%在台灣EMS組裝,CDMA版報載組裝廠為和碩。
iPad今年出貨14.5M,明年38M,+160% YoY
早期Apple的新產品常常雷聲大雨點小,讓供應商苦不堪言(例如Apple TV & Macbook Air),最近Apple的新產品卻是雷聲小雨點大,超過預期居多,iPad就是一個例子,反應超過市場預期,尤其是熟悉PC產業生態的對手廠商和研究機構,似乎都沒想到規格這麼差的一個產品可以熱賣,從supply chain的訊息看來,2H10生產量可達12M,如果考慮Apple出貨的時間落差,估計2010年出貨14.5M,2011年隨著發售國家增加,出貨應可輕易超過25M,RRB 乾脆直接估計38M(報載iSuppli估計36M),這有一點主觀成分,沒有甚麼證據,就說是猜測的吧。目前100%在台灣EMS廠組裝,明年應該也是。
Mac PC今年出貨14.4M,+28% YoY, 明年出貨17M,+18% YoY
Apple今年DT和NB表現都超過產業平均數, DT 1H10出貨2.15M,+28% YoY,預計全年DT出貨4.35M,+18% YoY。Apple NB表現更好,1H10出貨4.27M,+35% YoY,目前ODM單季生產量約3M,全年NB出貨應可超過10M,+33% YoY,超過全球平均數+29%。值得深思的是,Apple的優勢產品(iPhone & iPad)賣的好也就算了,今年居然連傳統的PC銷售狀況也超過同業。DT和NB主力都在Quanta生產,台灣EMS只負責小部分的生產。
因為像iPad這種Media Tablet未來的產品分類還不明朗,因為現在幾乎每一家PC brands和ODM都計畫推出類似產品,未來如果被歸類為PC或NB(Portables)領域,則Apple的排名將會大躍進, 如果NB+Media Tablet一起算,Apple 2010年出貨量25M,和Dell差不多,將僅次於HP和Acer,和Dell並列世界第三, 2011年則為42M,可能挑戰Acer第二名的地位。Acer當年因為netbook擠身第二名,未來可能因為Media Tablet再被擠下來到第三名。
iPod今年出貨47.6M,-9% YoY,明年出貨42.8M,-10% YoY
iPod因為MP3功能被iPhone取代,出貨衰退是必然的,但1H10出貨雖然衰退,但營收YoY卻成長,因為iPod Touch比重大幅提高到50%,讓ASP從1H09的US$150提升到1H10的US$168。Apple除了硬體的銷售,還有iTune的音樂/影片,和App Store的軟體銷售業績,這部分公司沒有接露的很充分,但這部分應該和iPod+iPhone+iPad的累積裝置量(installed base)有直接相關, 假設iPod平均使用年限2.5年,iPhone平均使用年限2.0年,則iPod+iPhone+iPad的累積裝置量到End-2Q10約為2.25E台,iTune業績/2.25E約為7.2,表示每台擁有Apple consuemr機器的人,在2Q10平均花費US$7.2元購買服務。這個數字最近8季都維持在US$7-8.5之間。 但隨著累積裝置量持續擴大,尤其是iPad帶來的new product cycle,為來這個數字有可能增加, 這還不包括Apple企圖進入的移動線上廣告市場,Apple龐大的iPhone+iPod Touch+iPad裝置量,將是將來和Google競爭可攜式裝置線上廣告的強大武器。
C2010營收估計US$72.3bn,+55 YoY
台灣人比較習慣曆年,因此Apple的財務預估都換為歷年(C2Q10=F3Q10), 估計C3Q10 Apple營收US$19.3bn,+23% QoQ, C4Q10營收US$23.8bn,+23% QoQ,C2010營收US$72.3bn,+55% YoY, 毛利率方面,C2Q10 GP 39.1%,Apple意外的guided 2H10的GP為35%,有些人認為是Apple故意保守,有些人認為可能是iPad的毛利率比較低,會拉低公司整體毛利率,目前一般認知,iPhone毛利率最高50~55%,iPod約35%,PC最低15~17%。iPad也需量產初期毛利比較低20%左右,但依照他的硬體結構幾乎只是放大的iPhone,加上最重要的CPU和OS都是自製,比較貴的零件只有Panel和NAND Flash,理論上量產順利之後,毛利率應該會提高才對。預估C2010 EPS US$16.2,C2011 EPS US$21.6,好像有點高於市場看法,也不知道對也不對!
2010年7月23日 星期五
世界最貴的DRAM股在台灣--台灣之光?
股價世界第一,競爭力倒數第一
通常職業選手身價高,代表他的實力強。全世界最貴的DRAM股票就在台灣,有一家DRAM公司,股價P/B 2.3X,高於Samsung的1.5X、Hynix的1.6X、Micron的1.1X、Elpida的0.7X、榮登世界DRAM產業第一名,就算把寡佔的NAND產業一起看,也高於Toshiba的P/B 2.1X和Sandisk的1.9X,不但是DRAM世界第一,也是Memory世界第一,說是台灣之光也不為過? 難道這代表台灣DRAM廠的技術能力、獲利能力、競爭力,也是世界第一? 很不幸的,剛好相反,是世界倒數第一。
領先者和落後者競爭力差距有史以來最大
DRAM以前是賺錢時大家賺,賠錢時大家賠,產品價格、產業環境的影響比競爭力重要,頂多就是比誰的資金多,誰的膽識大,敢在谷底時繼續投資研發和產能。但今年有一個現象,領導廠商Samsung,和落後廠商(很不幸的就是台灣廠商)的競爭力差距,已經拉大到有史以來最大的狀況,領導者大賺錢,落後者還在賠錢,即使台灣廠商跨過50nm關卡,到了4Q10,這個差距看來也不會縮小多少。
市場期待台廠下半年可以賺錢-要看天吃飯了
外界期待台灣DRAM廠在3Q10或最慢4Q10在50nm良率提高cost down之下,可以轉虧為盈,但RRB認為4Q10風險不小:
(1) 因為海運讓生產高峰提前,以及經濟成長趨緩,PC生產量4Q10會比較冷。
(2) DRAM content per box停滯不前。
(3) DRAM cost of BOM %還是偏高。
(4) 突破50nm障礙,代表台灣DRAM產出大幅增加,全球4Q10 bit growth也有15~20% QoQ。
(5) Samsung到了4Q10成本可能已經降到US$1.4,台灣廠商還差很遠,也就是說,對別人來說是很好的價格,對台灣廠商,可能就是賠錢的爛價格了。
4Q10需求增加5~10%,產出增加15~20%,成本又再降低,價格會怎麼走? 轉虧為盈,還是有風險吧!
通常職業選手身價高,代表他的實力強。全世界最貴的DRAM股票就在台灣,有一家DRAM公司,股價P/B 2.3X,高於Samsung的1.5X、Hynix的1.6X、Micron的1.1X、Elpida的0.7X、榮登世界DRAM產業第一名,就算把寡佔的NAND產業一起看,也高於Toshiba的P/B 2.1X和Sandisk的1.9X,不但是DRAM世界第一,也是Memory世界第一,說是台灣之光也不為過? 難道這代表台灣DRAM廠的技術能力、獲利能力、競爭力,也是世界第一? 很不幸的,剛好相反,是世界倒數第一。
領先者和落後者競爭力差距有史以來最大
DRAM以前是賺錢時大家賺,賠錢時大家賠,產品價格、產業環境的影響比競爭力重要,頂多就是比誰的資金多,誰的膽識大,敢在谷底時繼續投資研發和產能。但今年有一個現象,領導廠商Samsung,和落後廠商(很不幸的就是台灣廠商)的競爭力差距,已經拉大到有史以來最大的狀況,領導者大賺錢,落後者還在賠錢,即使台灣廠商跨過50nm關卡,到了4Q10,這個差距看來也不會縮小多少。
市場期待台廠下半年可以賺錢-要看天吃飯了
外界期待台灣DRAM廠在3Q10或最慢4Q10在50nm良率提高cost down之下,可以轉虧為盈,但RRB認為4Q10風險不小:
(1) 因為海運讓生產高峰提前,以及經濟成長趨緩,PC生產量4Q10會比較冷。
(2) DRAM content per box停滯不前。
(3) DRAM cost of BOM %還是偏高。
(4) 突破50nm障礙,代表台灣DRAM產出大幅增加,全球4Q10 bit growth也有15~20% QoQ。
(5) Samsung到了4Q10成本可能已經降到US$1.4,台灣廠商還差很遠,也就是說,對別人來說是很好的價格,對台灣廠商,可能就是賠錢的爛價格了。
4Q10需求增加5~10%,產出增加15~20%,成本又再降低,價格會怎麼走? 轉虧為盈,還是有風險吧!
2010年7月21日 星期三
1Q11 NB標案大致確定,價格沒崩壞,是一個意外驚喜
沸沸揚揚了兩三個月的,NB各品牌預計於1Q11出貨的projects RFQs(高階Huron River平台,低階Calpella平台),大部分都已經確定或即將確定了,結論有三個:
1. EMS進來之後,2011年可達25M或更高, 但最多大概也就這麼多了,因為RD資源已經佔滿。
2. 原有的Top 4 ODM,兩家成長,兩家衰退,兩家衰退的廠商,如果再互相搶一下,也可能最後變成,三家成長,一家大衰退。
3. 原本以為EMS的 "超強成本競爭力"(或"策略性殺價"),對整個產業的價格和毛利率趨勢,將有非常不利的影響,但是讓人意外,也有點驚喜的是,居然各大ODM都沒有跟進做"非理性殺價", 價格競爭一定有,但似乎沒到 "非理性殺價"的地步,所以,看起來,1Q11~3Q11各大NB ODM(至少Top 3)要維持合理的利潤,應該不會太困難。也許要讓很多看壞ODM的人失望了!
1. EMS進來之後,2011年可達25M或更高, 但最多大概也就這麼多了,因為RD資源已經佔滿。
2. 原有的Top 4 ODM,兩家成長,兩家衰退,兩家衰退的廠商,如果再互相搶一下,也可能最後變成,三家成長,一家大衰退。
3. 原本以為EMS的 "超強成本競爭力"(或"策略性殺價"),對整個產業的價格和毛利率趨勢,將有非常不利的影響,但是讓人意外,也有點驚喜的是,居然各大ODM都沒有跟進做"非理性殺價", 價格競爭一定有,但似乎沒到 "非理性殺價"的地步,所以,看起來,1Q11~3Q11各大NB ODM(至少Top 3)要維持合理的利潤,應該不會太困難。也許要讓很多看壞ODM的人失望了!
2010年7月19日 星期一
旺季不旺已成定局,電子上游面臨砍單風險
從各地區終端市場需求、各大PC品牌今年1-7月的出貨量, 還有品牌廠對下半年旺季的出貨規劃,幾乎已經確定,今年電子業的旺季需求不會太好,以NB為例,大概只有Lenovo、Apple和Dell可達到年初設定的全年出貨目標,其他全部的品牌應該都做不到目標,包含上半年勢不可擋的Samsung NB,下半年出貨成長也停滯不前,要達到10M的內部目標,恐怕也很困難。LCD TV只有少數品牌可以達到年度目標,整體數量還是不如年初預期,手機則只有Smartphone需求還不錯,整體手機下半年需求也很平淡。
最近幾個月,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大部份聽到需求不振、出貨不如預期、下修forecast的都是下游終端產品,半導體、晶圓代工、被動元件、部分IC設計等上游,則大部分時間都是產能供不應求,這其實是不合理的現象,而這種上下游不同方向的現象不應該持續下去,否則這些元件要賣給誰? RRB研判可能就快要反轉了,其實許多比較像commodity的產品價格都已下跌了一段時間,包括DRAM、NAND、TFT這些產品價格都很公開,不用多說,一些去年價格穩定的零組件今年價格跌幅都有加重,HDD上半年價格可以用崩盤來形容,直到7月跌幅才趨緩、ODD價格也轉為買方市場,最近客戶殺價力道很強,Battery一直都沒有缺貨價格穩定下跌,但最近談4Q10價格,似乎跌幅開始加遽,SPS因為元件缺貨價格一直不錯,但7月開始被砍單之後,庫存上升,有人已經開始殺價競爭,連被兩家壟斷的GPU價格都有不小跌幅。因此,晶圓代工、被動元件、NOR這些現在供需好像還很好的產業,應該也快要反轉向下了,只有MOSFET因為個別產業的特殊因素,好光景可能可以稍微維持久一點,但要漲價恐怕也不容易。
價格通常都是供需和出貨的領先指標,當以上所說大部分的產品銷售議價力都變弱的時候,顯示未來的需求不會太好,雖然現在市PC、TFT Display相關領域的下修證據比較明顯,但因為PC已經是很成熟的產品,規模也夠大,對整體電子產品的需求應該有相當程度的代表性,Handset、consumer產品需求應該也不會太好,唯一剩下值得期待的亮點,就是的企業支出似乎有谷底回升的初期跡象,會不會成為下半年需求的支柱? RRB認為恐怕這點微弱的亮光還不足以彌補整體需求的走弱。
結論就是: 下半2H10年旺季不旺,3Q好些,4Q就會很不好,3Q不太好,則4Q可能就只會稍微不好,主要的理由(1)總體經濟成長趨緩(本文沒談細節)(2)很多電子零組件產品價格已經下跌,價格有領先的意義(3)PC廠商對旺季的保守心態(4)樂觀多來自於少數上游產業如晶圓代工、被動元件、NOR等,而這個榮景很可能就要反轉,電子上游產業面臨被砍單的風險。(5)上游會比下游嚴重,因為砍單會造成庫存升高和產能利用率下降,這都是毛利率的殺手。
會不會太武斷,看錯了? 我也希望我看錯了! 但是RRB的原則為: "研究過去的目的是為了要預測未來"、"模糊而有用的資訊,勝過精確而無用的資訊"、"太多的個別因素同時發生,就表示有總體趨勢正在形成",所以,即使預測很容易錯誤,還是需要嘗試錯誤,真的錯了,那就錯吧......
最近幾個月,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大部份聽到需求不振、出貨不如預期、下修forecast的都是下游終端產品,半導體、晶圓代工、被動元件、部分IC設計等上游,則大部分時間都是產能供不應求,這其實是不合理的現象,而這種上下游不同方向的現象不應該持續下去,否則這些元件要賣給誰? RRB研判可能就快要反轉了,其實許多比較像commodity的產品價格都已下跌了一段時間,包括DRAM、NAND、TFT這些產品價格都很公開,不用多說,一些去年價格穩定的零組件今年價格跌幅都有加重,HDD上半年價格可以用崩盤來形容,直到7月跌幅才趨緩、ODD價格也轉為買方市場,最近客戶殺價力道很強,Battery一直都沒有缺貨價格穩定下跌,但最近談4Q10價格,似乎跌幅開始加遽,SPS因為元件缺貨價格一直不錯,但7月開始被砍單之後,庫存上升,有人已經開始殺價競爭,連被兩家壟斷的GPU價格都有不小跌幅。因此,晶圓代工、被動元件、NOR這些現在供需好像還很好的產業,應該也快要反轉向下了,只有MOSFET因為個別產業的特殊因素,好光景可能可以稍微維持久一點,但要漲價恐怕也不容易。
價格通常都是供需和出貨的領先指標,當以上所說大部分的產品銷售議價力都變弱的時候,顯示未來的需求不會太好,雖然現在市PC、TFT Display相關領域的下修證據比較明顯,但因為PC已經是很成熟的產品,規模也夠大,對整體電子產品的需求應該有相當程度的代表性,Handset、consumer產品需求應該也不會太好,唯一剩下值得期待的亮點,就是的企業支出似乎有谷底回升的初期跡象,會不會成為下半年需求的支柱? RRB認為恐怕這點微弱的亮光還不足以彌補整體需求的走弱。
結論就是: 下半2H10年旺季不旺,3Q好些,4Q就會很不好,3Q不太好,則4Q可能就只會稍微不好,主要的理由(1)總體經濟成長趨緩(本文沒談細節)(2)很多電子零組件產品價格已經下跌,價格有領先的意義(3)PC廠商對旺季的保守心態(4)樂觀多來自於少數上游產業如晶圓代工、被動元件、NOR等,而這個榮景很可能就要反轉,電子上游產業面臨被砍單的風險。(5)上游會比下游嚴重,因為砍單會造成庫存升高和產能利用率下降,這都是毛利率的殺手。
會不會太武斷,看錯了? 我也希望我看錯了! 但是RRB的原則為: "研究過去的目的是為了要預測未來"、"模糊而有用的資訊,勝過精確而無用的資訊"、"太多的個別因素同時發生,就表示有總體趨勢正在形成",所以,即使預測很容易錯誤,還是需要嘗試錯誤,真的錯了,那就錯吧......
2010年7月16日 星期五
Intel營運數字透露的隱憂
Intel昨天發表財報和guidance,每個分析師都說比他們預期的好,紛紛調高財務預估值,股價也有表現,對於美國要投資Intel股票的人,會關心利潤,但是在台灣比較關心Intel的數字對產業的意義,所以Intel的毛利率與台灣無關,我們比較在意對產業未來有意義的數字,其他無關的暫不討論。
隱憂1: Chipset出貨量比CPU差 - Chipset是CPU的領先指標, 在2Q10 -4% QoQ
Intel 2Q10 Client Group營收US$7840m, 其中CPU US$6156m, +4% QoQ,但是Chipset & MB營收US$1684m, -4% QoQ,CPU成長4%, Chipset衰退4%,而我們知道,最近Intel在chipset的市佔率並沒有明顯變化,即使chipset只剩南橋ASP不同,也不至於差距這麼大,那這代表甚麼? 一般來說,有些Clone M/B是將chipset打上板子,然後出貨給全球各地的SI和retail DIY,到最後組裝DT的時候才要買CPU插上去,會有時間落差,NB也還有一小部分是Barebone出貨,到當地configration center才拿CPU組裝成NB,所以chipset的需求時間會比CPU早一些,也就是說,chipset是CPU的領先指標,所以,當2Q10時, Chipset -4% QoQ,恐怕是不好的指標。
隱憂2: Intel 2Q營收比往年平均好,但NB和MB 2Q10出貨卻比往年平均差
Intel 2Q10整體營收+5% QoQ,比往年2Q平均-3%好很多,但是NB產業2Q10出貨+7% QoQ,低於往年2Q平均的10%,M/B產業2Q10出貨-15% QoQ,也比往年2Q平均-7%差,而Intel佔有率已經很高,不可能一季之內又大幅提高,而且,CPU屬於體積小的昂貴零件,一定是空運,從Intel出貨的IC,到PC組裝廠,而PC組裝cycle time也很短,組裝通常馬上就出貨(shipping),整個流程沒差幾天,不至於影響多少。Intel說通路庫存正常,沒有特別高,那麼,Intel出貨的這些產品,到哪裡去了?
隱憂3: 即使不談Intel賣出去的產品去向,Intel本身的庫存也大幅上升
Intel 2Q10的庫存天數高達86天,比1Q10的72天多了14天,是三年來最高的一季。除非2H10需求超級旺,順利消化庫存,否則,如果只有普通旺季,甚至比普通更差,那麼,Intel恐怕要調降產能利用率,優先去化庫存,2Q10 67%超高的毛利率,將不可能維持下去。
隱憂4: Intel 3Q10 guidance +8% QoQ,比往年平均9%差
Intel 3Q10 guidance的中位數是+8% QoQ,是比往年3Q平均+9%差,那為什麼分析師都說超過預期呢? 那是因為他們2Q10就已經估錯了,估太低了,所以用2Q為基礎估出來的3Q10,當然也太低,自然要上修。
因此,當國外券商推薦Intel時,這兩天本地報紙也紛紛大篇幅報導Intel財報利多,券商也紛紛推薦台灣的Intel概念股,但綜觀以上四點,對台灣PC產業的未來展望算是利多嗎? 您覺得呢? Richard如果是美國投資人,恐怕是不會在此時去買Intel的股票的,因為對上游半導體廠商而言,真正的風險,可能在4Q10出現。
隱憂1: Chipset出貨量比CPU差 - Chipset是CPU的領先指標, 在2Q10 -4% QoQ
Intel 2Q10 Client Group營收US$7840m, 其中CPU US$6156m, +4% QoQ,但是Chipset & MB營收US$1684m, -4% QoQ,CPU成長4%, Chipset衰退4%,而我們知道,最近Intel在chipset的市佔率並沒有明顯變化,即使chipset只剩南橋ASP不同,也不至於差距這麼大,那這代表甚麼? 一般來說,有些Clone M/B是將chipset打上板子,然後出貨給全球各地的SI和retail DIY,到最後組裝DT的時候才要買CPU插上去,會有時間落差,NB也還有一小部分是Barebone出貨,到當地configration center才拿CPU組裝成NB,所以chipset的需求時間會比CPU早一些,也就是說,chipset是CPU的領先指標,所以,當2Q10時, Chipset -4% QoQ,恐怕是不好的指標。
隱憂2: Intel 2Q營收比往年平均好,但NB和MB 2Q10出貨卻比往年平均差
Intel 2Q10整體營收+5% QoQ,比往年2Q平均-3%好很多,但是NB產業2Q10出貨+7% QoQ,低於往年2Q平均的10%,M/B產業2Q10出貨-15% QoQ,也比往年2Q平均-7%差,而Intel佔有率已經很高,不可能一季之內又大幅提高,而且,CPU屬於體積小的昂貴零件,一定是空運,從Intel出貨的IC,到PC組裝廠,而PC組裝cycle time也很短,組裝通常馬上就出貨(shipping),整個流程沒差幾天,不至於影響多少。Intel說通路庫存正常,沒有特別高,那麼,Intel出貨的這些產品,到哪裡去了?
隱憂3: 即使不談Intel賣出去的產品去向,Intel本身的庫存也大幅上升
Intel 2Q10的庫存天數高達86天,比1Q10的72天多了14天,是三年來最高的一季。除非2H10需求超級旺,順利消化庫存,否則,如果只有普通旺季,甚至比普通更差,那麼,Intel恐怕要調降產能利用率,優先去化庫存,2Q10 67%超高的毛利率,將不可能維持下去。
隱憂4: Intel 3Q10 guidance +8% QoQ,比往年平均9%差
Intel 3Q10 guidance的中位數是+8% QoQ,是比往年3Q平均+9%差,那為什麼分析師都說超過預期呢? 那是因為他們2Q10就已經估錯了,估太低了,所以用2Q為基礎估出來的3Q10,當然也太低,自然要上修。
因此,當國外券商推薦Intel時,這兩天本地報紙也紛紛大篇幅報導Intel財報利多,券商也紛紛推薦台灣的Intel概念股,但綜觀以上四點,對台灣PC產業的未來展望算是利多嗎? 您覺得呢? Richard如果是美國投資人,恐怕是不會在此時去買Intel的股票的,因為對上游半導體廠商而言,真正的風險,可能在4Q10出現。
Kulicke & Soffa (KLIC)說有些Ball Bonder訂單被客戶延後,這代表......
7/15 Kulicke & Soffa (KLIC)在一項簡報中,說有些原本預定3Q10交貨的ball bonder被客戶推延(push out)到4Q10,就發生在這兩週,而ML證券事後詢問的結果,KLIC只說是來自一個單一的OSAT客戶。雖然ML證券說這只是rescheduling不是cancel,但在製造業做過事的都知道,訂單不論是push out、postpone、reshedule,反正就是改交期(change delivery date),而改交期和取消訂單,是一樣的意思,通常客戶因為有些已經發出的PO不能抽回,所以把本期該交的訂單改交期到下一期交貨,那下一期本來該發的PO就不發了,未來一段時間的總體訂單量還是有減少,這並不是好的現象。
記得直到最近兩大封測廠商都還在說要提高CAPEX云云,怎麼就把機台的交期延後了呢? 雖然目前還是在今年內交貨,不影響全年CAPEX,但這似乎顯示廠商對需求的信心程度在降低當中........
記得直到最近兩大封測廠商都還在說要提高CAPEX云云,怎麼就把機台的交期延後了呢? 雖然目前還是在今年內交貨,不影響全年CAPEX,但這似乎顯示廠商對需求的信心程度在降低當中........
2010年7月14日 星期三
聯發科的2.75G Android手機市場應該不大
今天(7/13)工商時報居然以超大篇幅報導聯發科即將推出2.75G Android的公板,說中國和新興市場需求很大.......RRB則認為這個產品的市場應該不大。兩個理由:
1. 不會有人買了Android的手機卻不上網當作PDA用的,而要上網2.75G卻不夠快。
2. 不會有operator補貼使用2.75G的Smart phone的,因為無法提高APRU,尤其對中國operator來說,已經花了大錢建設3G網路,補貼就是要提高利用率,如果你還是用2G網路,補貼就達不到目的了。
關於第一個理由,再說明一下,2G(包含2.5G和2.75G, 簡化方便通稱2G)、3G(包含3.5G)、Feature Phone、Smart phone共有以下四種排列組合:
(1) 2G feature phone: 這個市場數量最大,但成長平平。
(2) 2G Smart phone: 市場很小,而且還在萎縮當中。
(3) 3G feature phone: 稍有市場,例如HTC的Smart,如果依照有沒有open OS和有沒有Application processor來辨別是否Smart phone的話,採用Qualcomm Brew平台的HTC Smart,其實是一支feature phone,只是它有加強許多Internet和Browser功能,希望滿足低階Smart phone的功能。早期3G剛出來的時候,大部分也都是feature phone。
(4) 3G Smart phone: 不用說,這是未來成長最大的組合。
MTK的2.75G Android,就是以上第二種,市場很小的產品區隔,雖然他應該有Application processor(也可能和baseband modem整合成SoC),和Android open OS,符合Smart phone的定義,但是分析近年Smart phone的使用者,最常用的功能應該是上網Internet應用,包括用Browser瀏覽網頁、地圖、查資料、看書報/影片,以及收發Email、Facebook等等,其次才是傳統PDA的功能例如行事曆、通訊錄、工作等Outlook的功能,再其次才是一般feature phone也有的功能像照相、MP3等等。
既然上網Internet應用是大宗,那2.75G的modem就不夠快了,而如果是以PDA phone為主的用戶,則傳統上都是Windows Mobile的愛用者,有些人甚至從Windows CE、Pocket PC一路用到Windows Mobile。應該不會有人選擇Android卻不上網,而當作PDA來用的。
因此,MTK推出2.75G Android手機平台,主要目的應該是做為3.5G baseband modem出來之前,對Android OS練兵的一個過度產品吧!
1. 不會有人買了Android的手機卻不上網當作PDA用的,而要上網2.75G卻不夠快。
2. 不會有operator補貼使用2.75G的Smart phone的,因為無法提高APRU,尤其對中國operator來說,已經花了大錢建設3G網路,補貼就是要提高利用率,如果你還是用2G網路,補貼就達不到目的了。
關於第一個理由,再說明一下,2G(包含2.5G和2.75G, 簡化方便通稱2G)、3G(包含3.5G)、Feature Phone、Smart phone共有以下四種排列組合:
(1) 2G feature phone: 這個市場數量最大,但成長平平。
(2) 2G Smart phone: 市場很小,而且還在萎縮當中。
(3) 3G feature phone: 稍有市場,例如HTC的Smart,如果依照有沒有open OS和有沒有Application processor來辨別是否Smart phone的話,採用Qualcomm Brew平台的HTC Smart,其實是一支feature phone,只是它有加強許多Internet和Browser功能,希望滿足低階Smart phone的功能。早期3G剛出來的時候,大部分也都是feature phone。
(4) 3G Smart phone: 不用說,這是未來成長最大的組合。
MTK的2.75G Android,就是以上第二種,市場很小的產品區隔,雖然他應該有Application processor(也可能和baseband modem整合成SoC),和Android open OS,符合Smart phone的定義,但是分析近年Smart phone的使用者,最常用的功能應該是上網Internet應用,包括用Browser瀏覽網頁、地圖、查資料、看書報/影片,以及收發Email、Facebook等等,其次才是傳統PDA的功能例如行事曆、通訊錄、工作等Outlook的功能,再其次才是一般feature phone也有的功能像照相、MP3等等。
既然上網Internet應用是大宗,那2.75G的modem就不夠快了,而如果是以PDA phone為主的用戶,則傳統上都是Windows Mobile的愛用者,有些人甚至從Windows CE、Pocket PC一路用到Windows Mobile。應該不會有人選擇Android卻不上網,而當作PDA來用的。
因此,MTK推出2.75G Android手機平台,主要目的應該是做為3.5G baseband modem出來之前,對Android OS練兵的一個過度產品吧!
2010年7月9日 星期五
宏達電/Smart phone概念股-別忘了可成
這幾天宏達電(HTC)公布的2Q10財報讓大家驚艷,遠超過市場預期,HTC的Supply Chain和Smart phone零件supply chain各家廠商跟著沾光,但大家似乎遺忘了一家公司: 可成Catcher。請看這幾段新聞摘要:
【經濟日報╱記者李立達/台北報導】 2010.06.26
"......筆記型電腦鎂鋁機殼大廠可成谷底翻身,董事長洪水樹昨(25)日表示,今、明年營運樂觀,將重回顛峰,智慧型手機訂單大單挹注,「除了韓廠在努力,其他你希望我們出的(客戶),我們都有」。......可成去年筆記型電腦機殼占營收比重達八成,今年上半年已降至六成,洪水樹預估,今年下半年筆電機殼營收占比將降至45%至50%,明年將降至50%以下。......"
2010-06-26 工商時報 【記者呂俊儀、鄭淑芳/台北報導】
"可成董事長洪水樹昨(25)日表示,第3季、第4季業績將以第2季為基期向上成長,上下半年營收占比約45比55;產品組合上,NB機殼營收占比下半年將降至4-5成,明年全年會維持5成以下,第3季NB機殼業務將會與第2季相當。 ......"
一、Smart phone前六大品牌,有五家都是可成的客戶
如果報導無誤,則可成已經從傳統印象的NB機殼廠,漸漸轉為NB+Smart phone雙龍頭,因為2H10 NB營收比重已經降為50%,扣除一小部分iPod Shuffle之外,其他將近40%營收應該都是Smart phone的業務,照董事長的講法,應該是說除了Samsung和LG還不是客戶之外,包括Top 6的Nokia、RIM、Apple、HTC和Moto都是可成的客戶。HTC或Smart phone的營收比重,已經比市場很多所謂的宏達電概念股,更有概念。當市場普遍擔心可成的NB金屬機殼market share將流失給鋁沖壓件廠商(例如及成)和新的鎂鋁合金壓鑄業者(如巨寶)的時候,可成的手機業務已經經營有成開花結果了。
二、Apple iPhone 4讓可成加入供貨行列,讓人意外
Moto、Nokia是可成的老客戶,HTC也做了很久,不足為奇,讓人意外的是Apple iPhone因為到目前還是100%由鴻海組裝,因此金屬機構件向來是由同集團的鴻準供應(iPhone 3GS可成完全沒有出貨),這次iPhone 4居然破例讓可成加入供應商(6/25經濟日報),即使是second source,也別具意義。至於Moto最近靠著Android phone在Smart phone翻身,HTC業績也一片大好,可成身為主要供應商,業績自然有幫助。長期而言,Smart phone市場潛力很大,由於螢幕較大,機身走向大面積+超薄(例如iPhone),金屬邊框和內構件的需求,理論上要比以往高階feature phone要大,加上高階手機外觀設計的變化,金屬構件在Smart phone上的應用市場,應該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三、2Q10營收成長48% QoQ,主要來自於Apple Macbook Pro新機種貢獻
2Q10可成的營收53E,+48% QoQ/+22% YoY,主要貢獻來自於Apple Macbook Pro新機種量產,可成是Apple NB主要的鋁擠+CNC外觀件的供應商,雖然市場傳言應華將加入成為Apple的第三家供應商,但只要Apple的工法不改變,就需要大量的CNC機台,可成號稱有6,000台以上CNC加工機,產能應該是台灣第一大廠,這種產能投資的障礙,應該無人可以取代。
四、2H10業績成長則靠Smart phone,iPhone CDMA將錦上添花?
3Q10可成業績應可持續成長,前述報導說3Q10 NB業務與2Q10相當,因此成長應該都來自於手機,研判應該就是HTC需求的強勁成長和Apple iPhone 4的放量。4Q10除了Nokia和RIM之外,根據The Wall Street Journal (WSJ)和台灣媒體報導,Apple iPhone CDMA將由和碩製造代工,於4Q10量產,1Q11發售,如果報導屬實,和碩理論上不會找對手鴻海集團的鴻準來製造機殼,金屬機殼極有可能找相同等級、也是Apple認可的可成來擔任主力供應商,至於市場認為CDMA數量不多,但不要忘了: (1)美國和歐洲不一樣,歐洲沒有CDMA,美國四大operator中有兩家是CDMA系統,美國的CDMA比重高於全球平均數,而Apple iPhone銷售美國的比重又遠高於其他國家,(2)美國各大operator 3G的全國coverage,大約50%,因此大城市的用戶,如果要買iPhone,可以移轉到AT&T即可,但很多中小城市和鄉下,如果他的所在地只有CDMA operator有3G基地台,那他也只好癡癡的等待CDMA版的iPhone問世,這種iPhone的潛在、等待多年的愛好者,可能讓iPhone CDMA在量產的前半年,有超過常態時期的大量,來滿足這些等待多時的用戶。
【經濟日報╱記者李立達/台北報導】 2010.06.26
"......筆記型電腦鎂鋁機殼大廠可成谷底翻身,董事長洪水樹昨(25)日表示,今、明年營運樂觀,將重回顛峰,智慧型手機訂單大單挹注,「除了韓廠在努力,其他你希望我們出的(客戶),我們都有」。......可成去年筆記型電腦機殼占營收比重達八成,今年上半年已降至六成,洪水樹預估,今年下半年筆電機殼營收占比將降至45%至50%,明年將降至50%以下。......"
2010-06-26 工商時報 【記者呂俊儀、鄭淑芳/台北報導】
"可成董事長洪水樹昨(25)日表示,第3季、第4季業績將以第2季為基期向上成長,上下半年營收占比約45比55;產品組合上,NB機殼營收占比下半年將降至4-5成,明年全年會維持5成以下,第3季NB機殼業務將會與第2季相當。 ......"
一、Smart phone前六大品牌,有五家都是可成的客戶
如果報導無誤,則可成已經從傳統印象的NB機殼廠,漸漸轉為NB+Smart phone雙龍頭,因為2H10 NB營收比重已經降為50%,扣除一小部分iPod Shuffle之外,其他將近40%營收應該都是Smart phone的業務,照董事長的講法,應該是說除了Samsung和LG還不是客戶之外,包括Top 6的Nokia、RIM、Apple、HTC和Moto都是可成的客戶。HTC或Smart phone的營收比重,已經比市場很多所謂的宏達電概念股,更有概念。當市場普遍擔心可成的NB金屬機殼market share將流失給鋁沖壓件廠商(例如及成)和新的鎂鋁合金壓鑄業者(如巨寶)的時候,可成的手機業務已經經營有成開花結果了。
二、Apple iPhone 4讓可成加入供貨行列,讓人意外
Moto、Nokia是可成的老客戶,HTC也做了很久,不足為奇,讓人意外的是Apple iPhone因為到目前還是100%由鴻海組裝,因此金屬機構件向來是由同集團的鴻準供應(iPhone 3GS可成完全沒有出貨),這次iPhone 4居然破例讓可成加入供應商(6/25經濟日報),即使是second source,也別具意義。至於Moto最近靠著Android phone在Smart phone翻身,HTC業績也一片大好,可成身為主要供應商,業績自然有幫助。長期而言,Smart phone市場潛力很大,由於螢幕較大,機身走向大面積+超薄(例如iPhone),金屬邊框和內構件的需求,理論上要比以往高階feature phone要大,加上高階手機外觀設計的變化,金屬構件在Smart phone上的應用市場,應該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三、2Q10營收成長48% QoQ,主要來自於Apple Macbook Pro新機種貢獻
2Q10可成的營收53E,+48% QoQ/+22% YoY,主要貢獻來自於Apple Macbook Pro新機種量產,可成是Apple NB主要的鋁擠+CNC外觀件的供應商,雖然市場傳言應華將加入成為Apple的第三家供應商,但只要Apple的工法不改變,就需要大量的CNC機台,可成號稱有6,000台以上CNC加工機,產能應該是台灣第一大廠,這種產能投資的障礙,應該無人可以取代。
四、2H10業績成長則靠Smart phone,iPhone CDMA將錦上添花?
3Q10可成業績應可持續成長,前述報導說3Q10 NB業務與2Q10相當,因此成長應該都來自於手機,研判應該就是HTC需求的強勁成長和Apple iPhone 4的放量。4Q10除了Nokia和RIM之外,根據The Wall Street Journal (WSJ)和台灣媒體報導,Apple iPhone CDMA將由和碩製造代工,於4Q10量產,1Q11發售,如果報導屬實,和碩理論上不會找對手鴻海集團的鴻準來製造機殼,金屬機殼極有可能找相同等級、也是Apple認可的可成來擔任主力供應商,至於市場認為CDMA數量不多,但不要忘了: (1)美國和歐洲不一樣,歐洲沒有CDMA,美國四大operator中有兩家是CDMA系統,美國的CDMA比重高於全球平均數,而Apple iPhone銷售美國的比重又遠高於其他國家,(2)美國各大operator 3G的全國coverage,大約50%,因此大城市的用戶,如果要買iPhone,可以移轉到AT&T即可,但很多中小城市和鄉下,如果他的所在地只有CDMA operator有3G基地台,那他也只好癡癡的等待CDMA版的iPhone問世,這種iPhone的潛在、等待多年的愛好者,可能讓iPhone CDMA在量產的前半年,有超過常態時期的大量,來滿足這些等待多時的用戶。
2010年7月6日 星期二
Samsung認為下半年DRAM和NAND價格將持續下跌
最近Samsung參加了一家券商辦的會議,發表了一些產業看法,其中關於DRAM和NAND的部分,整個下半年看來價格都是走跌的,摘錄如下:
一、DRAM
1. Samsung說2Q10 DRAM價格上漲single-digits%,但是3Q10將下跌single-digits%,而4Q10價格將再下跌20% QoQ (越疊越重啦!)
2. PC品牌廠的DRAM庫存還算健康,大約2~3週,但是通路市場的庫存大約有4-5週(Kingston有6週),則比正常水準高。
3. Samsung預期DRAM業務的毛利率(margin)將在3Q10到高峰,4Q10將下降。
4. Samsung的DRAM bit growth在2Q10為mid-tens%,3Q10為mid-twenties,4Q10為10%左右。
5. 因為價格過高,一些主要PC大品牌廠將content per box(每台PC的DRAM容量),比原先的規劃減少5-10%,尤其是歐洲市場比重高的PC廠,降低conter per box較多,Samsung認為整體產業的content per box在2Q10成長10%,但預期在2H10只有成長single digits%,Samsung也調降2010全年平均content per box從成長30%到成長high-20%=3.2GB。
6. Samsung 2010全年的bit growth為high-60%,產業平均為45%。
7. DRAM的供給問題將再2H10完全解決(不再缺貨的意思)。
二、NAND
1. Samsung說2Q10出貨bit growth為mid-20%,ASP下跌10%,預期3Q10 bit growth為high-10%,ASP再繼續下跌10% QoQ,4Q10預期mid-tenth bit growth,ASP還是下跌single-digits%。
2. 2010年度NAND價格跌幅為25% YoY,OEM makers(手機、MP3等系統品牌廠)需求強勁,和DRAM一樣,通路市場需求相對疲弱,整體NAND沒有缺貨問題。
一、DRAM
1. Samsung說2Q10 DRAM價格上漲single-digits%,但是3Q10將下跌single-digits%,而4Q10價格將再下跌20% QoQ (越疊越重啦!)
2. PC品牌廠的DRAM庫存還算健康,大約2~3週,但是通路市場的庫存大約有4-5週(Kingston有6週),則比正常水準高。
3. Samsung預期DRAM業務的毛利率(margin)將在3Q10到高峰,4Q10將下降。
4. Samsung的DRAM bit growth在2Q10為mid-tens%,3Q10為mid-twenties,4Q10為10%左右。
5. 因為價格過高,一些主要PC大品牌廠將content per box(每台PC的DRAM容量),比原先的規劃減少5-10%,尤其是歐洲市場比重高的PC廠,降低conter per box較多,Samsung認為整體產業的content per box在2Q10成長10%,但預期在2H10只有成長single digits%,Samsung也調降2010全年平均content per box從成長30%到成長high-20%=3.2GB。
6. Samsung 2010全年的bit growth為high-60%,產業平均為45%。
7. DRAM的供給問題將再2H10完全解決(不再缺貨的意思)。
二、NAND
1. Samsung說2Q10出貨bit growth為mid-20%,ASP下跌10%,預期3Q10 bit growth為high-10%,ASP再繼續下跌10% QoQ,4Q10預期mid-tenth bit growth,ASP還是下跌single-digits%。
2. 2010年度NAND價格跌幅為25% YoY,OEM makers(手機、MP3等系統品牌廠)需求強勁,和DRAM一樣,通路市場需求相對疲弱,整體NAND沒有缺貨問題。
2010年7月5日 星期一
Acer離第一名越來越遙遠了
還記得1Q10時Acer對外宣稱2010年就有機會打敗HP,登上NB全球市佔第一名的寶座,這段新聞紀錄的當時的狀況:
精實新聞 2010-02-06 20:30:02 記者 何佩珊 報導
"宏碁(2353)董事長王振堂在6日在旺年會上表示:「今(2010)年的目標不用多說,就是要做到NB出貨第一名就對了。」出貨愈多,第一名愈有保障,而宏碁執行長蔣凡可蘭奇也表示,今年內部NB出貨目標已從原本的三成上修至35%~40%。以宏碁去(2009)年NB出貨3200萬台~3300萬台來估算,今年出貨將挑戰4500萬台以上,直逼同業HP。......"
依據IDC的統計,2009年Acer NB出貨量30.7M,如果成長35~40%,則今年2010年出貨目標應該是41.5~43.0M之間,其實就算達到了這個目標,也不太可能超越HP,因為1Q10同一個時間,HP的目標是48M,到了7月,這兩家品牌的目標都有下修,姑且不論目標,已出貨實績來看,IDC的資料,1Q10出貨量Acer是8.65M,HP是9.52M,Acer表示2Q10出貨量可以維持和1Q10相當的水準,則推斷1H10出貨合計約16.5~17M,而根據RRB的產業調查,HP 1H10 NB出貨量大約19.5~20.0M,累計勝差已達3M台。
如果Acer還想仿照2009年靠netbook奇兵突襲,快速累進出貨台數(即使單價和營收還是落後),今年恐怕也不能如願,因為HP已經在3Q10佈下netbook重兵,靠著台灣兩家EMS廠在產量和成本的大力支持,2H10將快速放大netbook出貨量,Acer將無法再靠netbook拉近和HP的距離。
本來今年Acer在中國市場有一個機會之窗,就是HP的品質門事件,可惜Acer在中國市占率太小,撈的好處不夠多,主要受惠廠商還是Lenovo和Asus。而且,中國市場需求在5月以後也開始走弱,變成大家都沒什麼好處了。
不論按照那一種版本, 1Q的全年目標版(48M vs. 43M)、1H10出貨實績版(20M vs. 17M)、還是7月下修後的全年目標(不便透露),Acer今年都絕不可能超越HP,而且,差距還是不小。
精實新聞 2010-02-06 20:30:02 記者 何佩珊 報導
"宏碁(2353)董事長王振堂在6日在旺年會上表示:「今(2010)年的目標不用多說,就是要做到NB出貨第一名就對了。」出貨愈多,第一名愈有保障,而宏碁執行長蔣凡可蘭奇也表示,今年內部NB出貨目標已從原本的三成上修至35%~40%。以宏碁去(2009)年NB出貨3200萬台~3300萬台來估算,今年出貨將挑戰4500萬台以上,直逼同業HP。......"
依據IDC的統計,2009年Acer NB出貨量30.7M,如果成長35~40%,則今年2010年出貨目標應該是41.5~43.0M之間,其實就算達到了這個目標,也不太可能超越HP,因為1Q10同一個時間,HP的目標是48M,到了7月,這兩家品牌的目標都有下修,姑且不論目標,已出貨實績來看,IDC的資料,1Q10出貨量Acer是8.65M,HP是9.52M,Acer表示2Q10出貨量可以維持和1Q10相當的水準,則推斷1H10出貨合計約16.5~17M,而根據RRB的產業調查,HP 1H10 NB出貨量大約19.5~20.0M,累計勝差已達3M台。
如果Acer還想仿照2009年靠netbook奇兵突襲,快速累進出貨台數(即使單價和營收還是落後),今年恐怕也不能如願,因為HP已經在3Q10佈下netbook重兵,靠著台灣兩家EMS廠在產量和成本的大力支持,2H10將快速放大netbook出貨量,Acer將無法再靠netbook拉近和HP的距離。
本來今年Acer在中國市場有一個機會之窗,就是HP的品質門事件,可惜Acer在中國市占率太小,撈的好處不夠多,主要受惠廠商還是Lenovo和Asus。而且,中國市場需求在5月以後也開始走弱,變成大家都沒什麼好處了。
不論按照那一種版本, 1Q的全年目標版(48M vs. 43M)、1H10出貨實績版(20M vs. 17M)、還是7月下修後的全年目標(不便透露),Acer今年都絕不可能超越HP,而且,差距還是不小。
NB被砍單了嗎?
今年NB產業變化多端,4月由台灣大A率先縮減訂單,其他廠牌跟進,台灣小A慢半拍於5月中才大刀一砍,將原本估計2Q10 +15% QoQ的出貨量直接減到變成-5% QoQ,等全部品牌砍單完畢,當初帶頭減單的台灣大A居然在5月底開始逆勢上調訂單量,隨後部分品牌也有小幅上調,使得下修後又上修的出貨量,又回到最早的2Q10 forecast量,據媒體報導這是因為公司計畫調漲NB價格(或調降規格),在漲價之前,通路商搶先以舊價格增加訂貨量的緣故, 隨後平靜的一個月的forecast/orders,到了6月底,經營最具 "彈性" 和 "效率" 的台灣大A,又開始砍單。
根據元大證券上週的報告指出:
"Acer 7月出貨量可能較6月減少15-20%。 HP 7月出貨量可能月減38%,其他PC 品牌廠也紛紛加入砍單行列......"
RRB調查顯示,砍單情形確實有,但是目前supply chain得到的資訊非常不一致,也有不少廠商完全沒有感受到客戶有縮減訂單的現象,綜合研判結論如下:
1. 各大品牌對2H10轉趨保守。
2. 各大品牌已經下修2010年全年的NB出貨目標。
3. 3Q10以ODM出貨時間為基準,原本預估出貨可以成長15~16% QoQ,現在應該下修到10~15%,也不排除更偏向10%。
4. 因為海運增加,以及有通路商計畫提前促銷,2H10出貨量非常集中在8月和9月,因此,7月出貨很差,隨後8月和9月將大幅高仰角成長,然後,從10月或11月開始,將比往年更大幅度的衰退。也就是說,2H10的8~9月出貨量將很高,7月、11月、12月出貨量將非常差,10月變數比較大,有可能比9月小幅衰退,今年高峰可能出現在9月。
5. 4Q10 ODM整體出貨量比3Q10可能只有小幅成長5~6% QoQ。
6. 為何supply chain得到的消息這麼不一致? RRB認為: 品牌門(是門不是們)內部已經開始對2H10保守看待,但是因為出貨非常集中8-9月,因此還是有點擔心瞬間的產能不足,影響市場布局,因此暫時不會廣泛的通知supply chain,等到9月產能或材料都掌握之後,9月的某一天,有可能忽然出現廣泛的、一致性的、遍及所有上游零件商的大規模下修order/forecast的動作。
7. 在這一天(D day)來臨以前(9月最有可能,8月也不排除),總有些消息靈通人士會講東講西、或者在媒體、業界、投資界總有些真真假假、散布又否認、否認又散布,的一些需求轉弱/砍單的消息來來去去,困擾著大家,當然,一定也有些消息不靈通的廠商,傻傻的,乖乖的照著著品牌門的4Q10 forecast來準備材料和產能,然後到D day發生時,被殺個措手不及,一方面向客戶跪求訂單,另一方面,望著堆高的材料庫存、已經不能取消的材料未交在途訂單、以為10月有高峰而準備充足人手的工廠、而大傷腦筋,相反的,D day發生時,也會有些已經準備好了的廠商,早就搶先用各種手段固單完畢了,經營和業務能力的高低之分,在此就可顯露無疑。
根據元大證券上週的報告指出:
"Acer 7月出貨量可能較6月減少15-20%。 HP 7月出貨量可能月減38%,其他PC 品牌廠也紛紛加入砍單行列......"
RRB調查顯示,砍單情形確實有,但是目前supply chain得到的資訊非常不一致,也有不少廠商完全沒有感受到客戶有縮減訂單的現象,綜合研判結論如下:
1. 各大品牌對2H10轉趨保守。
2. 各大品牌已經下修2010年全年的NB出貨目標。
3. 3Q10以ODM出貨時間為基準,原本預估出貨可以成長15~16% QoQ,現在應該下修到10~15%,也不排除更偏向10%。
4. 因為海運增加,以及有通路商計畫提前促銷,2H10出貨量非常集中在8月和9月,因此,7月出貨很差,隨後8月和9月將大幅高仰角成長,然後,從10月或11月開始,將比往年更大幅度的衰退。也就是說,2H10的8~9月出貨量將很高,7月、11月、12月出貨量將非常差,10月變數比較大,有可能比9月小幅衰退,今年高峰可能出現在9月。
5. 4Q10 ODM整體出貨量比3Q10可能只有小幅成長5~6% QoQ。
6. 為何supply chain得到的消息這麼不一致? RRB認為: 品牌門(是門不是們)內部已經開始對2H10保守看待,但是因為出貨非常集中8-9月,因此還是有點擔心瞬間的產能不足,影響市場布局,因此暫時不會廣泛的通知supply chain,等到9月產能或材料都掌握之後,9月的某一天,有可能忽然出現廣泛的、一致性的、遍及所有上游零件商的大規模下修order/forecast的動作。
7. 在這一天(D day)來臨以前(9月最有可能,8月也不排除),總有些消息靈通人士會講東講西、或者在媒體、業界、投資界總有些真真假假、散布又否認、否認又散布,的一些需求轉弱/砍單的消息來來去去,困擾著大家,當然,一定也有些消息不靈通的廠商,傻傻的,乖乖的照著著品牌門的4Q10 forecast來準備材料和產能,然後到D day發生時,被殺個措手不及,一方面向客戶跪求訂單,另一方面,望著堆高的材料庫存、已經不能取消的材料未交在途訂單、以為10月有高峰而準備充足人手的工廠、而大傷腦筋,相反的,D day發生時,也會有些已經準備好了的廠商,早就搶先用各種手段固單完畢了,經營和業務能力的高低之分,在此就可顯露無疑。
2010年6月25日 星期五
2010年6月22日 星期二
晨星半導體Mstar(一)
最近晨星半導體(Mstar)開股東會,準備在台灣上市,該公司長期低調,資料稀少,本文綜合各種來源包括媒體、通路調查、產業報告、各類網站、以及大量的推估臆測,來談一談這家台灣第二大IC設計公司。
Mstar成立初期的古早歷史-從崇貿出發
Mstar核心技術團隊早年出身自TI和Dallas的mixed signal設計團隊,具備台灣相對稀少的混合信號研發經驗,來台後到世大半導體的設計服務部門,後來世大被併入台積電,原始團隊結合部分台灣人才後,加入System General(崇貿科技,於2007年被Fairchild併購)成立新部門,開發當時正熱門的LCD monitor IC產品。在所謂的五合一/六合一SoC出來之前,當時許多廠商都先做Scaler,然後搭配ADI(Analog Device Inc.)的ADC運作,Mstar團隊(當時還在崇貿)和其他台灣同行不一樣,憑藉技術團隊優異的類比技術基礎,反向先推出ADC(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首先和SmartASIC(晶磊)的Scaler合作推廣,再獨立銷售,逐步搶到ADI的市場,接著推出自己的Scaler SoC產品,由於ADC IP是影響LCD monitor controller的performance的重要IP block,Mstar團隊以優異的ADC基礎所設計的Scaler SoC在效能上取得領先,加上產品線完整,及不斷努力cost down,終於在cost/performance上取得競爭優勢,逐步擴大LCD monitor IC佔有率,在十幾家國內外競爭者當中脫穎而出,進逼當年領導者Genesis的市場地位。2002年5月因為經營方向不同,Mstar團隊從崇貿分家,以類似最近華碩/和碩的水平分割方式,將原公司和股權直接一分為二,獨立分割晨星半導體,成立時股本1.75E。
快速成長期2002~2005
2002成立第一年營收估計2.8E,,2003年營收估計就大幅成長到7E以上。
2004年Mstar在LCD monitor IC攻下包括Samsung和LG在內的各大客戶,市場佔有率推估30~40%已達世界前兩名,單項產品營收約20E,全公司營收約28E,繼續倍數成長。獲利8.2E。該年Mstar的LCD TV也開始出貨,當時TV並沒有SoC,Mstar最早的solution是先出貨Scaler+De-interlancer IC,後來整合Viedo decoder變成back-end SoC(Image processor),ADC產品線則持續擴大佔有率,主要應用在高階Progressive CRT TV市場,尤其是中國大陸是CRT TV生產重鎮,據說Mstar在2005年後取得CRT TV用的ADC幾乎壟斷市場的地位。
2005年營收約56E,還是倍數成長,獲利約21E成長更大,推估LCD monitor IC市佔率提高到40~50%,確定達到世界第一,但在Mstar和Realtek等台商激烈競爭下,產品單價快速滑落,ASP < US$2.0,外商Genesis、Pixelworks、STM和MRT(台商晶捷 )則節節敗退。Analog LCD TV方面,當年市場主流的solution為Video decoder + De-interlacer/Scaler(二合一晶片) + Audio processor + HDMI/DVI controller一套四顆IC。除了monitor和TV,2005年Mstar也以既有大尺寸的基礎,切入中小尺寸display市場,包括portable TV、Portable DVD player with display、 Car TV等,Mstar的solution特色是將Inverter整合進去,中小尺寸display controller雖然單價不高,但做的人也少,當年主要廠商包括Mstar和碩頡。
穩定成長期2006~2009
2006年營收約80E,獲利約27E,因為基期已大,無法像早年那樣每年幾倍數的成長。此時Analog LCD TV的主流solution整合為Video-decoder/De-interlancer/Scaler(三合一SoC) + HDMI/DVI + Audio processor共三顆晶片,整合進度較快的廠商如MTK、Broadcom等已經將front-end的MPEG2 decoder + audio decoder(ATSC:AC3 or DVB-T MPEG1)整合進入back-end的Image processor內。2006年Mstar的LCD TV晶片大幅成長,Philips、AOC率先採用Mstar為主力供應商之一,其他品牌也開始小量交貨。
2007年營收約125E,獲利約36E,LCD monitor IC成長已經趨緩,主要靠LCD TV IC帶動成長,成功打入Samsung等大品牌,Mstar的優勢是back-end image processor做得很好,雖然front-end的整合進度落後其他同業,但國際電視大廠還是紛紛採用,但主要用在20~32"的中尺寸電視,也有些Monitor品牌使用在monitor/TV雙用的18~24" multi-function monitor(MFM)上面。另外,新產品方面,GPS晶片、RFID晶片、和T-con晶片(Timing controller)應該也是在2007年開始小量出貨。
2008年營收約152E,依照最近公司公布,將員工分紅依照淨值計算費用,回溯重編的財報顯示,獲利約25E。此時LCD TV IC的整合已經差不多了,大家的solution都大同小異,成本競爭更加重要,Mstar再度發揮後來居上的cost down本事,推估Mstar 2008年LCD TV市佔率超過20%,對韓國品牌和中國品牌客戶出貨量都大放異彩,出貨量成為僅次於MTK的第二大廠,但是產值可能差比較多,因為不像MTK 2008年100%都是Digital TV,Mstar供應給中國品牌主要還是Analog TV,單價差很多。其他產品部份,GPS IC繼續放量,在中國市場屬於領先群,T-con則穩定成長。這一年Samsung提高in-house LCD TV IC的供貨量,將Trident和MTK慢慢淡出,策略上高階TV用in-house,中低階用Mstar為主。
2009年營收約277E,獲利48E。公司表示LCD TV IC出貨量超過1E顆,但這應該是包括中小尺寸TV (Portable TV、Car TV)和20-24"介於monitior和TV中間的MFM產品,合計達到1E顆。至於32"以上的TV,2009年受惠於中國推動家電下鄉,讓中國LCD TV市場大幅成長,中國本地品牌又因3-4級城市的通路優勢,順勢擴大佔有率,而Mstar正是中國品牌TV IC的主力供應商,也跟著水漲船高,此外,因為中國還有很多小牌White box無法統計,如果把這些算進去,Mstar 2009年32"以上LCD TV IC出貨量推估可達50~60M,幾乎倍數成長,Mstar市占率估計超過30%,有可能已經超過MTK達到世界第一。但除了 TV IC 之外,其他產品則乏善可陳,延誤多時的手機IC,在2009年還是沒有競爭力,只能算是sampling階段。
2010年手機IC終於量產
2010年營收公司說可超過10E美元,就是超過320E台幣。今年成長主力還是LCD TV,但2.5G手機baseband IC終於開始量產,公司保守表示單月出貨量超過1M應該不難,除了山寨機之外,也有打入中國品牌手機客戶,據媒體報導,3Q10單月出貨量可望達到3M,4Q10單月出貨量可望達到5M,.......
改天有空再寫.......
Mstar成立初期的古早歷史-從崇貿出發
Mstar核心技術團隊早年出身自TI和Dallas的mixed signal設計團隊,具備台灣相對稀少的混合信號研發經驗,來台後到世大半導體的設計服務部門,後來世大被併入台積電,原始團隊結合部分台灣人才後,加入System General(崇貿科技,於2007年被Fairchild併購)成立新部門,開發當時正熱門的LCD monitor IC產品。在所謂的五合一/六合一SoC出來之前,當時許多廠商都先做Scaler,然後搭配ADI(Analog Device Inc.)的ADC運作,Mstar團隊(當時還在崇貿)和其他台灣同行不一樣,憑藉技術團隊優異的類比技術基礎,反向先推出ADC(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首先和SmartASIC(晶磊)的Scaler合作推廣,再獨立銷售,逐步搶到ADI的市場,接著推出自己的Scaler SoC產品,由於ADC IP是影響LCD monitor controller的performance的重要IP block,Mstar團隊以優異的ADC基礎所設計的Scaler SoC在效能上取得領先,加上產品線完整,及不斷努力cost down,終於在cost/performance上取得競爭優勢,逐步擴大LCD monitor IC佔有率,在十幾家國內外競爭者當中脫穎而出,進逼當年領導者Genesis的市場地位。2002年5月因為經營方向不同,Mstar團隊從崇貿分家,以類似最近華碩/和碩的水平分割方式,將原公司和股權直接一分為二,獨立分割晨星半導體,成立時股本1.75E。
快速成長期2002~2005
2002成立第一年營收估計2.8E,,2003年營收估計就大幅成長到7E以上。
2004年Mstar在LCD monitor IC攻下包括Samsung和LG在內的各大客戶,市場佔有率推估30~40%已達世界前兩名,單項產品營收約20E,全公司營收約28E,繼續倍數成長。獲利8.2E。該年Mstar的LCD TV也開始出貨,當時TV並沒有SoC,Mstar最早的solution是先出貨Scaler+De-interlancer IC,後來整合Viedo decoder變成back-end SoC(Image processor),ADC產品線則持續擴大佔有率,主要應用在高階Progressive CRT TV市場,尤其是中國大陸是CRT TV生產重鎮,據說Mstar在2005年後取得CRT TV用的ADC幾乎壟斷市場的地位。
2005年營收約56E,還是倍數成長,獲利約21E成長更大,推估LCD monitor IC市佔率提高到40~50%,確定達到世界第一,但在Mstar和Realtek等台商激烈競爭下,產品單價快速滑落,ASP < US$2.0,外商Genesis、Pixelworks、STM和MRT(台商晶捷 )則節節敗退。Analog LCD TV方面,當年市場主流的solution為Video decoder + De-interlacer/Scaler(二合一晶片) + Audio processor + HDMI/DVI controller一套四顆IC。除了monitor和TV,2005年Mstar也以既有大尺寸的基礎,切入中小尺寸display市場,包括portable TV、Portable DVD player with display、 Car TV等,Mstar的solution特色是將Inverter整合進去,中小尺寸display controller雖然單價不高,但做的人也少,當年主要廠商包括Mstar和碩頡。
穩定成長期2006~2009
2006年營收約80E,獲利約27E,因為基期已大,無法像早年那樣每年幾倍數的成長。此時Analog LCD TV的主流solution整合為Video-decoder/De-interlancer/Scaler(三合一SoC) + HDMI/DVI + Audio processor共三顆晶片,整合進度較快的廠商如MTK、Broadcom等已經將front-end的MPEG2 decoder + audio decoder(ATSC:AC3 or DVB-T MPEG1)整合進入back-end的Image processor內。2006年Mstar的LCD TV晶片大幅成長,Philips、AOC率先採用Mstar為主力供應商之一,其他品牌也開始小量交貨。
2007年營收約125E,獲利約36E,LCD monitor IC成長已經趨緩,主要靠LCD TV IC帶動成長,成功打入Samsung等大品牌,Mstar的優勢是back-end image processor做得很好,雖然front-end的整合進度落後其他同業,但國際電視大廠還是紛紛採用,但主要用在20~32"的中尺寸電視,也有些Monitor品牌使用在monitor/TV雙用的18~24" multi-function monitor(MFM)上面。另外,新產品方面,GPS晶片、RFID晶片、和T-con晶片(Timing controller)應該也是在2007年開始小量出貨。
2008年營收約152E,依照最近公司公布,將員工分紅依照淨值計算費用,回溯重編的財報顯示,獲利約25E。此時LCD TV IC的整合已經差不多了,大家的solution都大同小異,成本競爭更加重要,Mstar再度發揮後來居上的cost down本事,推估Mstar 2008年LCD TV市佔率超過20%,對韓國品牌和中國品牌客戶出貨量都大放異彩,出貨量成為僅次於MTK的第二大廠,但是產值可能差比較多,因為不像MTK 2008年100%都是Digital TV,Mstar供應給中國品牌主要還是Analog TV,單價差很多。其他產品部份,GPS IC繼續放量,在中國市場屬於領先群,T-con則穩定成長。這一年Samsung提高in-house LCD TV IC的供貨量,將Trident和MTK慢慢淡出,策略上高階TV用in-house,中低階用Mstar為主。
2009年營收約277E,獲利48E。公司表示LCD TV IC出貨量超過1E顆,但這應該是包括中小尺寸TV (Portable TV、Car TV)和20-24"介於monitior和TV中間的MFM產品,合計達到1E顆。至於32"以上的TV,2009年受惠於中國推動家電下鄉,讓中國LCD TV市場大幅成長,中國本地品牌又因3-4級城市的通路優勢,順勢擴大佔有率,而Mstar正是中國品牌TV IC的主力供應商,也跟著水漲船高,此外,因為中國還有很多小牌White box無法統計,如果把這些算進去,Mstar 2009年32"以上LCD TV IC出貨量推估可達50~60M,幾乎倍數成長,Mstar市占率估計超過30%,有可能已經超過MTK達到世界第一。但除了 TV IC 之外,其他產品則乏善可陳,延誤多時的手機IC,在2009年還是沒有競爭力,只能算是sampling階段。
2010年手機IC終於量產
2010年營收公司說可超過10E美元,就是超過320E台幣。今年成長主力還是LCD TV,但2.5G手機baseband IC終於開始量產,公司保守表示單月出貨量超過1M應該不難,除了山寨機之外,也有打入中國品牌手機客戶,據媒體報導,3Q10單月出貨量可望達到3M,4Q10單月出貨量可望達到5M,.......
改天有空再寫.......
2010年6月12日 星期六
鴻海加薪對其他台灣ODM的影響:利大還是弊大還很難說
鴻海加薪影響市面上有許多分析和報導,主流意見似乎認為所謂電子五哥六哥等ODM受害最大,因為成本增加,但報價很難增加,其次才是其他產業。RRB有些不同的想法,對NB ODM來說,這件事可能利弊都有,而且弊不一定大於利。
1. 鴻海加薪是全中國的事情,涵蓋所有產業,數億勞工,NB ODM影響不會最大,畢竟,中國勞工不會管你是不是所謂的電子五哥六哥,也不在乎你做甚麼產品,工資過低的廠商,就會面臨壓力,尤其是(1)在鴻海工廠附近的,同一個城市(鎮)的影響更大(2)薪資過低的(3)工作環境惡劣的傳統產業,例如污染高的、溫度熱的(有些機械業有高溫熔爐,不可能裝冷氣),NB ODM似乎都不太符合上述三個條件,受到的影響應該不會比數百萬家台資、港資、日資、韓資、歐美資、本地中資廠商來的更嚴重。
2. 既然是全中國的問題,那就是國家與國家的競爭,但一兩年內,無論是東歐、印尼、印度、越南,都沒有足夠的基礎建設、技術勞工、和生產能量,可以取代一部分中國的生產基地地位(即使一小部分都不太可能),那麼,影響實在有限。至於是否會讓中國廉價產品不再廉價,影響需求? 或者誘發通膨促使各國央行升息再度扼殺經濟? 則可能是想太遠的,這種大趨勢都是需要好幾年才形成的,不會馬上有重大改變,何況,中國還有內陸、四川和大西部龐大的低薪人口可以利用。
3. 如果今年內就加薪,因為舊訂單的價格是去年就談定的,每季只有cost down plan的review,當然毛利率今年會受影響,但至少到今天為止,沒聽說鴻海以外那家ODM跟進調漲工資,一方面也是因為有些ODM薪資本來就比平均水準高一些,沒有立即的壓力,因此今年內,鴻海的成本競爭力,將輸給(或拉近)沒有調漲薪資的其他NB ODM。對其他ODM可能是利多。
4. 根據媒體報導,去年廣達和仁寶為競爭NB No.1,其中一家,為爭取HP訂單,對今年的案子殺價搶單,一刀殺到見骨,另一方面,兩家EMS跨入ODM,也以極低價格爭取netbook訂單,現在明年2011年第一波projects的RFQ都已經發出,未來幾個月就是競標projects的密集時刻,此時鴻海加薪事件一出,各家ODM人心惶惶,恐怕明年遲早都要跟進加薪,因此會不會在報價的時候,預留一些buffer? 不再像去年殺價殺到見骨? 如果真能促使產業恢復一點點秩序的話,可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利大於弊也不無可能。
5. NB一般報價模式是BOM cost + MVA,簡化可說是BOM plus,其中有包含人工成本項目,所以如果人工成本上漲,就像零件總有漲漲跌跌,ODM可以反應在BOM Plus的報價模式裡面,至於和客戶討價還價,最後再被客戶砍一口價多少,那就另當別論,這裡要說的是,勞工成本上漲,和零件漲價,是一樣的意思,都可以在報價系統上面反應,當然,那是指明年的new projects而言,如果是今年舊機種,如果人工成本上漲,大多是需要自行吸收的。只是看到很多分析,把明年成本會上升多少,獲利會減少多少,這樣的計算也太簡化了,完全沒有考慮到明年新案子會有新的報價流程,分析似乎過度悲觀。
1. 鴻海加薪是全中國的事情,涵蓋所有產業,數億勞工,NB ODM影響不會最大,畢竟,中國勞工不會管你是不是所謂的電子五哥六哥,也不在乎你做甚麼產品,工資過低的廠商,就會面臨壓力,尤其是(1)在鴻海工廠附近的,同一個城市(鎮)的影響更大(2)薪資過低的(3)工作環境惡劣的傳統產業,例如污染高的、溫度熱的(有些機械業有高溫熔爐,不可能裝冷氣),NB ODM似乎都不太符合上述三個條件,受到的影響應該不會比數百萬家台資、港資、日資、韓資、歐美資、本地中資廠商來的更嚴重。
2. 既然是全中國的問題,那就是國家與國家的競爭,但一兩年內,無論是東歐、印尼、印度、越南,都沒有足夠的基礎建設、技術勞工、和生產能量,可以取代一部分中國的生產基地地位(即使一小部分都不太可能),那麼,影響實在有限。至於是否會讓中國廉價產品不再廉價,影響需求? 或者誘發通膨促使各國央行升息再度扼殺經濟? 則可能是想太遠的,這種大趨勢都是需要好幾年才形成的,不會馬上有重大改變,何況,中國還有內陸、四川和大西部龐大的低薪人口可以利用。
3. 如果今年內就加薪,因為舊訂單的價格是去年就談定的,每季只有cost down plan的review,當然毛利率今年會受影響,但至少到今天為止,沒聽說鴻海以外那家ODM跟進調漲工資,一方面也是因為有些ODM薪資本來就比平均水準高一些,沒有立即的壓力,因此今年內,鴻海的成本競爭力,將輸給(或拉近)沒有調漲薪資的其他NB ODM。對其他ODM可能是利多。
4. 根據媒體報導,去年廣達和仁寶為競爭NB No.1,其中一家,為爭取HP訂單,對今年的案子殺價搶單,一刀殺到見骨,另一方面,兩家EMS跨入ODM,也以極低價格爭取netbook訂單,現在明年2011年第一波projects的RFQ都已經發出,未來幾個月就是競標projects的密集時刻,此時鴻海加薪事件一出,各家ODM人心惶惶,恐怕明年遲早都要跟進加薪,因此會不會在報價的時候,預留一些buffer? 不再像去年殺價殺到見骨? 如果真能促使產業恢復一點點秩序的話,可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利大於弊也不無可能。
5. NB一般報價模式是BOM cost + MVA,簡化可說是BOM plus,其中有包含人工成本項目,所以如果人工成本上漲,就像零件總有漲漲跌跌,ODM可以反應在BOM Plus的報價模式裡面,至於和客戶討價還價,最後再被客戶砍一口價多少,那就另當別論,這裡要說的是,勞工成本上漲,和零件漲價,是一樣的意思,都可以在報價系統上面反應,當然,那是指明年的new projects而言,如果是今年舊機種,如果人工成本上漲,大多是需要自行吸收的。只是看到很多分析,把明年成本會上升多少,獲利會減少多少,這樣的計算也太簡化了,完全沒有考慮到明年新案子會有新的報價流程,分析似乎過度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