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7日 星期二

DRAM這次是否真的變成寡佔市場?

經過多年整併,DRAM終於只剩下三家廠商Samsung、Hynix、Micron,理論上已經達到經濟學上所說的寡佔市場,但這麼多年,每當有DRAM廠商出局,產業界都期盼未來的競爭會理性一點,結果不然,每次景氣谷底DRAM價格照樣殺到現金成本(或變動成本)以下。這次終於剩下三家廠商,是否真的變成寡佔市場?

DRAM向來是循環型產業,循環型產業特性為(1)產能設備前置時間遠比可掌握的需求時間更遠,因此需求變化時產能無法動態調整,常常over-supply或shortage,(2)資本密集、CAPEX大、折舊佔成本比重高,因為總成本和變動成本的差距,廠商往往賠錢時還要繼續生產,以減少虧損,常助長over-supply更加嚴重,(3)產品價錢有上有下之循環,但科技型循環產業因受科技進步影響,長期循環往下,但成本趨勢也是往下,(4)產品差異化低,最極端的就是commodity(大宗商品),科技循環產業中,PC用的DRAM產品差異化最低,最像commodity,(5)不論廠商間的競爭力,即使絕對數字有差異,但營運方向相同-同步往上或往下。

一、 DRAM廠商從20家縮減成3家

20年來,DRAM廠商從15~20家,日系Oki、Toshiba、Fujitsu退出,NEC和Hitachi先整合為Elpida,再納入Mitsubishi,最後Elpida併入Micron,日本完全出局; 韓系LG併入Hyundai後現在是Hynix,Samsung一直存在; 歐系Siemens拆分Infineon又拆分Qimonda最後破產,歐洲完全出局,美系IBM退出、TI將DRAM事業賣給Acer成立TI-Acer(德碁)後退出DRAM,將工廠賣給TSMC,Micron一直存在;台系VIS(世界先進)退出DRAM轉作Logic IC、Promos(茂德)退出、Powerchip(力晶)只剩一點代工、Winbond(華邦)和Nanya Tech(南科)只剩利基型DRAM、Rexchip(瑞晶)和Inotera(華亞科技)併入Micron集團,台灣在主流DRAM也出局,只剩利基型DRAM foundry,DRAM廠商從20家以上終於整併到現在只剩下三家Samsung、Hynix和Micron。

2014年DRAM市佔率Samsung 38%, Hynix 29%,Micron 28%。就定義上已達寡佔市場。


Source: Gartner

DRAM需求成長受兩個因素帶動,早年PC units和DRAM content per box(受OS變革和價格彈性兩個因素影響)兩者同時快速成長,廠商大舉投資,但因有時間落差,產能跟不上需求成長,DRAM產業隨循環高低往往 “大賺小賠”,再來PC units穩定成長,OS對DRAM容量的需求也趨緩,content per box主要受價格彈性影響,供給面,其時台灣資本市場籌資容易,台廠大舉擴廠,製程進度也很快,產能增加快,此時DRAM產業循環變成 “大賺大賠”,高度波動性讓有許多產品線可選擇的IDM廠家紛紛退出DRAM事業,集中資源到其他產品線,到了2012年以前的這幾年,PC units不但市場成熟,還受到Tablet侵蝕開始衰退,加上Windows 7並不需要更多DRAM,content per box成長來到歷史最低的10~20% YoY,讓DRAM產業也陷入 “小賺大賠”,隨著先進製程越來越困難、開發成本越高,產業內的競爭差距也拉大,從 “齊賺齊賠”,變成同一時間有先進技術的廠商大賺,落後廠商卻賠錢的 “賺賠互見”的局面。

二、2013年開始產業結構改變

1. 2013年DRAM終端應用面是一項分水嶺,PC DRAM降到只佔總體DRAM需求的27%

2013年PC出貨量衰退9%,PC用DRAM(commodity DRAM)佔整體DRAM比重也首度從2010年的52%,跌到2013年的27%,2014年預期將跌到25%,但2013年Smartphone、Tablet、Server合計比重卻逐年增加到34%,今年更將高達41%。這也是2013年PC大衰退,但DRAM產業景氣卻從2013年初一路往上走的原因之一。

Smartphone用DRAM則從2010年的3%,提升到2013年的16%,2014年預期將達20%,Tablet用DRAM從2010年0.3%,提升到2013年4.6%,今年將達6.6%,Server用DRAM比重從2010年8%,提升到2013年的13%,今年將達14%。
Source: Gartner

2. 2013年Micron完成Elpida併購,DRAM最後重量級挑戰者走入歷史

早年台灣DRAM廠募資容易,大舉擴廠,當DRAM市況沒有那麼好賺時,又不像國際性IDM可以輕易退出DRAM事業轉進其他產品領域,只能死守DRAM繼續轉製程,製程技術也無法自立,只能靠外來技轉,當台廠實力變弱時無力擴張,Infneon/Qimonda也因trench技術在90nm以下競爭力更差,無法和stack技術競爭而變虛弱時,日本三家DRAM廠整併完成的Elpida,在坂本幸雄主事下,深信DRAM必須靠規模競爭、背水一戰,才能生存勝出,因此大舉在台、日兩地蓋晶圓廠,在財務資源不足以度過景氣寒冬下,終於被日元升值最後一根稻草打敗,退出市場,將公司賣給Micron。至此想要靠 “規模”、”投資”在Samsung、Hynix之下取得生存力的人全部出局,Micron本無積極擴充的策略,等了二十年,最後幾年當對手奄奄一息後,才將台日DRAM廠併購進來。

DRAM也是少數沒有中國廠商涉入的ICT上游產業,中國廠商常常伴隨政府補助、不計獲利追求市佔率等積極競爭行為,沒有中國廠商涉入的DRAM產業,至此變成三家廠商瓜分市場的穩定型態。

三 、如果DRAM寡佔形成後可能的變化

1. Samsung、Hynix、Micron三家廠商彼此之間實力相對接近,沒有一家可以被另一家的價格策略殺死,將促使價格競爭趨於理性。

以往DRAM廠商家數眾多,實力差距很大,財務狀況也差異很大,競爭力強的廠商,有時候會利用殺價競爭,以本身還能賺錢或小虧錢的價格,讓對手虧大錢,削弱對手財務能力和繼續投資的競爭力,甚至逼對手出場,但未來,Samsung、Hynix、Micron無論是製程技術差距、同時布局DRAM和NAND Flash、產能規模、市佔率都是有比以前各廠接近很多,財務能力也OK,應讓領導者體認到,已經無法靠價格競爭,削弱任何一家的競爭力了,更無法逼任何人出局,可能使得競價競爭趨於合理,應該不會再看到跌破現金成本的價格了。至於是否會跌破總成本? 也有一定的機率不會再出現。也就是說,DRAM產業的 "賺-賠" 景氣循環,有可能變成 "大賺-小賺 " 的循環。 

2. 供給商越來越少越集中,但採購客戶卻越來愈多越分散

當DRAM製造商縮減成三家時,DRAM採購方卻越來越分散,以前集中在PC/Server廠商,因為應用面擴大,分散成PC/Server廠、Smartphone廠、Game machine廠等不同的領域,讓議價力從DRAM採購方慢慢向DRAM製造商轉移。以往DRAM製造商的定價權,都是由市場供需決定,over-supply時廠商減產也很有限,但未來,如果寡佔市場形成,DRAM製造商之間有可能透過寡佔市場的認知和默契,自動減產維持供需平衡來控制價格。又因為DRAM製造商遠比採購商規模龐大、家數又少,以往HP等大PC/Server廠,在各DRAM製造廠之間遊走殺價的戲碼,可能翻轉為DRAM廠在各品牌客戶之間遊走抑價的戲碼,為何不說是 “抬價” 而說是 “抑價”(抑制跌價)? 因為DRAM製程還是不斷微縮,成本還在不斷下降(每年跌價30%、也cost down 30%),只要跌價幅度少一點,DRAM廠商靠著製程cost down,就可以賺取更高額利潤。

3. 更謹慎的長期投資CAPEX(資本支出)

DRAM長期競爭力來自於產能規模和先進製程的研發,因此廠商不會只考慮長期市場需求預測來作本身的產能規劃,還會因為競爭力的考量擴大投資規模,但未來,任何超過市場需求以外的產能和研發競賽,都將引起另外兩家廠商的互動或跟進,最後促使積極投資者,達不到原本的效果,這樣的互動競局發展,有可能促使DRAM廠商趨向於依照市場需求成長為最主要考量的理性投資行為。

四 、DRAM生態走向寡佔市場的證據已經出現

多年來,每次有人退出,產業界就期盼寡佔形成,但最後都證明還是競爭的很激烈,但這次有幾個證據值得注意。

1. 歷史證據 - HDD(硬碟機)廠商縮減到三家後開始產生寡佔利益

HDD和DRAM相似之處:
(1)都是price per bit長期大幅下跌的產品。
(2)都是技術進步帶來的產能提升超過需求成長的 "技術進步受害者"。
(3)都是從多家廠商進入三家寡佔,HDD比DRAM早一年形成。
(4)都是本身應用被新技術侵蝕,但又發展出另外的新應用,PC用HDD被Tablet和SSD侵蝕,但Server、Date center增加HDD用量。

HDD產業和DRAM產業不同之處,在於HDD產品跌價不會跌到虧錢,更不會像DRAM跌破現金成本。

1996年Seagate併購Conner,2000年Maxtor併購Quantum,2003年Hitachi併購IBM HDD事業部,2005年Seagate併購Maxtor,Western Digital併購Hitachi HDD事業部,2009年Toshiba併購Fujitsu HDD事業部,2011年Seagate併購Samsung HDD事業部,2012年以後,全球只剩下三家HDD公司,Seagate、Western Digital、Toshiba。

漸漸形成寡佔之後,HDD公司獲利有明顯改善,這樣的產業發展,讓人對DRAM產業形成寡佔的可能性,帶來正面發展的期望。

2. DRAM產業有史以來(至少作者有記憶以來),第一次開始每季報價,顯示買賣雙方都認同未來的價格波動性減少,這是寡佔讓價格波動降低的證據

DRAM現貨價一天報價兩次,而大宗的合約市場,以往都是一個月報兩次價,上旬和下旬各報一次,因為DRAM行情瞬息萬變,這樣才能公平交易,後來逐漸有一個月報一次價的交易出現,今年在DRAM製造商要求下,採購方漸漸同意,出現一季報價一次的新交易模式,在記憶中,或有史以來這是第一次。

絕大部分ICT零件都是一季報價一次,有特殊狀況的時候才是季中調整,DRAM有相當比例的交易量開始改為一季報價一次,等於和其他零件交易模式看齊,也就是說,DRAM製造商和品牌採購客戶,都慢慢認同DRAM未來的價格波動性,不會像以前那麼大。這也是DRAM產業進入寡佔市場的證據之一。

3. 最近幾個月,DRAM的價格波動,比NAND穩定

這也是以往很少的現象,以往NAND Flash是一個好生意,現在剩下的三家DRAM廠,這幾年都有受惠NAND生意帶來的業績穩定性,反觀沒有NAND產品線的Qimonda、Elpida等DRAM廠都掛了。Toshiba當初更是早早放棄DRAM集中資源到NAND,享受多年高額利潤,但最近一來NAND比較over supply,二來波動性也比較大,這也是一個DRAM開始有寡佔市場味道的證據。未來DRAM的價格波動性應該會比較穩定,至少先像Mobile DRAM看齊。

五 、結論

綜合以上討論,DRAM確實有進入寡佔市場的機會。如果進入寡佔市場,則可能的改變和影響為:

1. 未來DRAM價格可能不會再跌破現金成本(機率很大),甚至有機會不會跌破總成本(機率中等)。

2. DRAM廠商長期獲利展望會轉佳,從前幾年的每個循環“小賺大賠” 至少恢復到公平的 “大賺大賠”或”小賺小賠”,甚至也有機變成 “大賺小賺”循環。

3. 要100%確定DRAM是否真的變成寡佔市場? 還需要經過一次真正的downturn cycle谷底測試(4Q13~1Q14這次因為Hynix火災造成的假高峰和假谷底不算),如果下次次谷底DRAM廠商真的沒有賠錢,就表示二十年的產業結構真的已有重大改變,寡佔成型。

2014年5月16日 星期五

2014~2015年Display驅動IC市場,受惠螢幕解析度提高而成長

一、DDI需求量的影響因素

Display驅動IC(Display Driver IC; DDI)需求量有幾個影響因素:

(1)Display解析度正面影響,解析度越高,需要越多顆、或越複雜的DDI。
(2)Multi-channel提高負面影響,DDI的Channel數越高,單價雖有提升,但不及顆數減少的損失。
(3)終端產品市場數量。

二、Apple帶動產業解析度提升

兩年多前開始,Apple帶動全世界各項產品的解析度提高,從TVMonitorAIONBSmartphone解析度都在提高,這個趨勢到2014年還沒有停下來,讓前幾年停滯不前的DDI市場恢復成長,而Multi-channel的負面影響趨勢卻因為窄邊框的工業設計蔚為主流,而減緩下來。

三、大尺寸DDI成長主要來自於4K2K TV

TV近年數量成長緩慢,每年約2.2~2.4E台,解析度也穩定,主力為Full HD(1920X1080)4K2K解析度增加為四倍,需要的DDI數量是Full HD2~3倍。大略從12顆增加為27顆,估計2013 4K2K TV佔比1.5%, 2014和2015年大幅提升到8%和15%,可讓2014/2015 DDI需求量成長率提高為為18%和17%







Monitor+AIONB的需求量,近年也是持平到衰退,但解析度還是有提升,產品高階到低階差異很大,從1366X768到4K2K都有,2014年1920X1080比例提升,NB則由1366X768走向1600X900,中高階機種走向1920X1080,頂級機種解析度達到2560X1440/1600或2880X1800。解析度提升抵銷了數量的下滑, 讓IT panel的DDI需求大略持平到小幅成長。



四、中小尺寸DDI跟著Tablet/Smartphone市場擴大而成長,解析度讓單價提高

Tablet PC用的DDI則同時受惠於終端設備數量成長和解析度提升,全球Tablet市場2013年約2.2E台,2014/2015年成長到2.8E/3.3E台,低階White-box Tablet從2012開始大量崛起,2013年市場量約80M~90M,大多採用XGA(1024X768)SVGA(800X600)螢幕,但是隨著主力LCD面板廠商將G5代廠改切7”產品,中階螢幕缺貨解決,解析度提升,2013H2Google Nexus 2AmazonKindle Fire HD第二代,解析度都比上一代大幅提升,Apple iPad mini第二代解析度也從1024X768大幅增加數倍到2048X1536。概估2014/2015 DDI數量成長39%/29%


但是Tablet PC用的DDI有一個原因很難估計,通常10"以上的NB/Monitor/TV因為尺寸和驅動力因素,無法整合成一顆DDI,只能用提高channel數目來節省DDI,另一方面,Smartphone都小於6",因為面積小DDI都是整合成一顆,解析度高低影響晶片複雜和die size更大單價更高,但還是一顆,而Tablet介於NB和Smartphone中間,理論上,小於10"的Tablet可以設計成一顆DDI,但很多時候,使用大尺寸的標準DDI反而更方便更便宜,所以到2014年為止,大部分Tablet還是類似大尺寸產品,使用多顆DDI。










Smartphone市場2013年約9.8E台,2014年約12.5E台,每台只使用一顆DDI,但是解析度越高、die size和單價越高,整體產值越大,而且Smartphone的DDI還有很高的部分整合了memory,作為影響資料暫存之用,靜態畫面不需要每一個頻率都要從AP/GPU打資料上來,比較省電,但因為整合memory後的die size較大,成本也比較高,多半使用12"晶圓製造,而Ramless的DDI則大多在8"晶圓廠製造。

2013年Smartphone主流解析度是WVGA,qHD、HD 720和Full HD只是緩慢增加,到了1Q14市場突然快速往qHD和HD720移動,隨著2H14中國大陸4G機種大量增加,預料HD 720和Full HD的比重將繼續快速提升,HD 720可以用a-Si面板,比例快速提升應無疑問,但Full HD目前都須使用LTPS面板,則受限於LTPS面板產能擴充的速度,除非有人技術突破,和一年前HD 720一樣,從LTPS改用a-Si面板,則可解開LTPS產能限制,更快速的普及。

五、估計全球2014年DDI出貨量成長9%,產值成長更高

總結以上,因為Tablet "理論上" 可用多顆DDI也向Smartphone一樣整合成一顆DDI,改用套數來表達,本文估計2014年全球Display Driver IC(DDI)市場數量8.2E顆,成長9% YoY,其中Smartphone DDI成長28%,Tablet DDI成長27%,TV DDI成長18%,2015年預估達8.8E顆,成長8% YoY。產值則非常不容易估計,一來大尺寸DDI受到channel數增加和正常跌價影響,小尺寸受到解析度提高、有沒有帶RAM影響。整體感覺上,因為中、小尺寸的blended ASP應有成長,大尺寸跌價幅度穩定的話,整體產值(市場總營收)成長率,應該高於出貨量成長率。




2014年5月6日 星期二

2Q14 NB需求明顯回升

4月以來,NB訂單和forecast回升,目前產業整體2Q14 forecast,從成長2~3% QoQ調高到7~9% QoQ,比近年的正常季節狀況還得好。真正市場端的原因還不是很清楚,但從資料分析看到兩個現象:

1. 過去一年commercial NB需求普遍比consumer NB強,因為Tablet PC興起,對Consumer NB有替代效果,但這次兩者都有回升,consumer NB回升的幅度還稍好一些。對照最近品牌Tablet PC銷售狀況平淡,可以推測,品牌Tablet的市場似乎漸漸飽和,對NB的衝擊也減緩。


2. 各品牌普遍都增加訂單,從近年強勢的Lenovo到弱勢的Acer,從擅長Commerical NB的Dell到主力在Consumer NB的Acer、Asus,都有回升,顯示這是一個普遍的現象,而非個別公司的狀況,連近幾年市佔率節節下滑的Acer,2Q14需求都有明顯回升。


因此歸納這一波2Q14 NB需求回升的原因為:


1. 歐美景氣持續復甦。


2. Microsoft對Windows XP停止支援和更新之後,Commercial NB的換機需求慢慢發酵。


3. Tablet PC市場漸漸飽和,對Consumer NB的衝擊減緩甚至已經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