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4/7,敦泰(FocalTech)宣布和旭曜(Orise)合併,每股敦泰換4.8股旭曜,以旭曜為存續公司,但經營團隊由敦泰主導,凌陽集團退出董事會,只當單純的股權投資者,合併基準日為2015/1/2,新公司將更名為敦泰,本文稱未來合併後的新公司為"新敦泰"。
兩家公司的合併能否成功並產生綜效(synergy),內部整合執行能力當然是重要因素,先不看內部執行,就外部環境來看,敦泰和旭曜的合併,有資源整合的好處,也為了因應2015~2016年In-cell touch和TDDI整合晶片趨勢,取得了決賽權,可以預見,Apple iPhone以外的的In-cell TDDI市場,將於2015~2018年大量興起,而目前形成Synaptics和新敦泰兩強對決的局面。(2014/3/3: 長篇: 2014年手機觸控IC產業展望(一) - 市場和產品趨勢)
一、手機面板On-cell和In-cell觸控,帶來TDDI整合晶片趨勢
在手機觸控市場,Apple iPhone 100%使用In-cell觸控,Samsung有一半的高階手機也使用AMOLED面板 + On-cell觸控,其他廣大的市場,尤其a-Si面板,都還是使用外掛式(out-cell)觸控,這塊廣大市場,在2014年On-cell確定會起量,2015年預計In-cell也會開始起量,2~3年後,有廠商樂觀估計這一塊將會有高達50%使用On-cell和In-cell等內嵌式觸控。
2014年的On-cell solution,Touch IC和LCD Driver IC雖然還是兩顆獨立IC,技術上也未必一定需要整合成SoC,Touch IC的embedded Flash製程和Driver IC的高壓製程合再一起未必有成本效益,但在產品開發的配合、採購議價、問題解決,如果能用同一家公司的產品,還是有方便的地方。到了2015年In-cell solution,整合成TDDI(Touch and Display Driver Integration)SoC連技術上都有必要性。2015年採用a-Si基板平價LCD(相對Apple),在新敦泰第二代In-cell和Synaptics Hybird In-cell提高面板生產良率和雜訊干擾之後,預料將有多家面板廠大量導入In-cell生產,並以更小的價格差距、更輕薄、更好的透光率,成為產品主流之一。
二、Apple以外,In-cell Touch技術以Synaptics和敦泰領先
Apple做In-cell很久了,目前看做到4.7"沒問題,5.5"還要努力。除了Apple之外,Synaptics和敦泰(FocalTech)是 "唯二" 有量產In-cell Touch手機的廠商,Synaptics在HTC EVO、Sony Xperia P、Nokia上用過,敦泰在聞泰手機上用過,Synaptics以前主要和JDI和Sharp合作,敦泰以前和天馬合作。Synaptics的特色是Rx和Tx分別放在CF(color filter)上面和TFT玻璃上,嚴格講只是一種Hybrid In-Cell/On-cell,敦泰的In-cell特色是用Metal mesh做sensor,並都是做在TFT玻璃上的液晶層,號稱和Apple一樣是真正的In-cell,但不論那種方法,量產後的TFT LCD良率、抗雜訊SNR、透光度、靈敏度等,和成本,才是競爭關鍵,目前還看不出來誰就有優勢。
三、合併帶來資源整合綜效
一年多來,敦泰找了不少RD開發手機LCD driver IC,同樣,旭曜也在開發Touchscreen controller(簡稱Touch IC),合併之後,兩家公司可以避免重複投資,將RD人力重新分配到新的產品線,例如指紋辨識IC或穿戴式裝置IC。
除了RD資源整合之外,兩家公司都是以大陸手機品牌為主要市場,國際品牌為次要市場,可以分享客戶基礎、搭配銷售互補的產品。
四、新敦泰率先打入決賽,2015和Synaptics爭奪In-cell TDDI市場
以敦泰的角度,自己開發Driver IC緩不濟急,要開發很多items,包括不同解析度、不同面板(A-Si or LTPS)、不同memory size/RAMless等等很多規格,通通自己開發,時間要拖很長,或者要找更多人,目前合併之後,直接使用旭曜的現有產品和開發中的新產品IP,整併到敦泰的In-cell TDDI中,可以在2015年做好充分準備。
根據敦泰的Driver IC Roadmap,2014年只能完成3顆產品,WVGA的FT2311、WXGA/HD720的FT2611和FHD的FT2621,而FT2611完成之後,再將之整合進In-Cell TDDI(敦泰稱為IDC) FT8611中,在1Q15之前只有這一顆是In-Cell TDDI,至於FHD的TDDI,可能是要等到LTPS FT2711完成之後,再將其整合到TDDI,那就是2Q15以後的事情了,整個Driver IC/TDDI產品portfolio顯然不足以應付2015年即將起量的In-Cell TDDI需求和時程。但是合併旭曜之後,通常不會等到2015/1/2法律上正式合併之後再開始合作,應該會在幾個月之內,完成兩家公司資源整合後的新Product Roadmap,可以預期2015年的In-Cell TDDI產品portfolio會完整很多。
因為新敦泰有旭曜現成的Driver IC IP可用,不像Synaptics必須一個一個自行開發TDDI中的Driver IC IP,新敦泰可望以更完整的產品線,迎戰TDDI領導者Synaptics,這個優勢以往並不明顯,因為In-cell尚未成熟,手機機種數寥寥無幾,Synaptics大概只有Sony、HTC、Nokia各1~2個案子而已,有些甚至是客製化TDDI,並不需要 "完整" 的TDDI產品portfolio,但到了2015年,In-cell技術成熟、In-cell走向中階主流手機、面板廠需求增加之下,更完整的產品Portfolio可望成為新敦泰的優勢。
整體而言,Smartphone LCD面板廠都很積極想進入On-cell/In-cell,來提高產品價值,在2014年On-cell時代,TDDI雖非必要,但兩家公司合併之後,對面板廠來說,產品開發責任、問題解決和品質確保,會比較單純,價錢也可以一起談,應該有一些好處,在2015年In-cell時代,合併後的新敦泰,等於已經取得了參加TDDI決賽、挑戰Synaptics的資格,Renesas雖然也有很好的TDDI技術,但因為長期為Apple客製化服務,能否進入市場擴大之後廣大而多樣化的產品/客戶組合市場,不無疑問,而且公司要賣掉,如果賣給Apple,可能會像Authentec一樣被Apple收歸己用退出市場,未來影響有待觀察。
五、其他對手壓力增加
除非不看好In-cell TDDI市場,或者是無意擠進前幾名,否則其他主要的Touch IC廠商如Goodix、MStar/MTK、Elan、Atmel、Cypress,或Driver IC廠Novatek、Himax、Samsung、Ilitek、Sitronix等,現在這些廠商,大多都在內部設立Touch IC team或Driver IC team,當敦泰和旭曜合併之後,產品研發進度勢必大舉提前,對這些靠自主研發的對手,壓力應該會增加不少,可能增加整併或合作的急迫性,或乾脆退出TDDI的競賽。即使是領先者Synaptics,本身的Driver IC研發能量,也不見得足夠應付擴大後的TDDI市場。
不做 TDDI的廠商,幾年後也許還有50%的市場屬於傳統外掛式touch panel,仍有可觀的市場可以做,但是競爭一定更加激烈,因為許多沒有能力做TDDI的touch IC公司,都會在這一塊縮小的市場中競爭。相反的,領先進入TDDI市場的廠商,可以享受技術門檻、產業規模門檻(從眾多Touch panel/LCM/LCD搭配不同Stack-up的幾百種排列組合,進入到個位數LCD客戶僅搭配In-cell的新關係)、競爭減緩、毛利較高的好處。
六、敦泰和旭曜2Q14業績應該都不錯
剛剛公布的2014/3月營收,兩家公司都創下近期新高營收,敦泰受惠於大陸手機需求增加、新客戶和On-cell新產品導入,2Q14應可維持動能,旭曜則受惠於2H13延後發生的解析度提升趨勢,在1Q14突然大量增加qHD、HD720和FHD的需求,帶動ASP提升,2Q14應該也可延續下去。
這是一個產業基本研究blog,內容方向為:(1)總體經濟、(2)科技產業研究、(3)科技新聞分析、(4)公司基本研究。討論包括:市場、產品、技術、業務、競爭力、產業動態、企業策略、財務數字、獲利能力等議題,期望了解產業及公司的長期獲利潛力。(基本面定義:和企業獲利有關的稱為基本面) 意見討論歡迎留言或來信,如需簡報服務請聯絡信昕產研richardresearchblog@gmail.com
2014年4月11日 星期五
2014年3月5日 星期三
長篇: 2014年手機觸控IC產業展望(三) - 敦泰科技
一、業績回顧
FocalTech(敦泰科技)的在中國手機(Smartphone+Tablet)Touch IC的市佔率,從2011~1H12一度曾高達70~80%,然後受到Goodix和MStar加入競爭,3Q12~1Q13市佔率下滑很快,2Q13開始穩住,2Q13~4Q13連續三季中國市場市佔率維持在50%左右,因為FocalTech抵抗對手攻擊的主要武器是低單價的單層自容IC,讓產品組合趨向低價化,加上1H12缺貨本來IC售價就偏高,當Goodix/MStar加入競爭之後,價格迅速滑落,2013年全年平均blended ASP大幅下滑了40~50% YoY。
2012上半年之前的獨霸地位不再,2013中國手機Touch IC市場形成FocalTech、Goodix、MStar三家競爭的情形下,該公司的毛利率也是逐季下滑,從1Q13的48.9%,到2Q13 46.9%,3Q13更大幅下滑到40.4%,一季跌掉6.5%相當驚人,各界都歸因於殺價競爭更加激烈或競爭力喪失所致,但若看財務報表,成本項目下的"存貨跌價損失",2012年全年認列NT$80M,敦泰1Q13~3Q13在銷貨成本中總共認列存貨跌價損失NT$120M,但光是3Q13單季就認列NT$91M,如果把120M平均分配在三個季度,則每季正常的存貨跌價損失約NT$40M,因此研判3Q13的NT$91M存貨跌價損失裡面,有相當部分不是經常性的成本,也就是說,3Q13毛利率大幅下滑,不完全是競爭因素,上週公佈4Q13財報,毛利率回升了1~2%,公司說法是因為Product mix改善,不知道庫存跌價損失是否也有回歸正常少提一些。
FocalTech(敦泰科技)的在中國手機(Smartphone+Tablet)Touch IC的市佔率,從2011~1H12一度曾高達70~80%,然後受到Goodix和MStar加入競爭,3Q12~1Q13市佔率下滑很快,2Q13開始穩住,2Q13~4Q13連續三季中國市場市佔率維持在50%左右,因為FocalTech抵抗對手攻擊的主要武器是低單價的單層自容IC,讓產品組合趨向低價化,加上1H12缺貨本來IC售價就偏高,當Goodix/MStar加入競爭之後,價格迅速滑落,2013年全年平均blended ASP大幅下滑了40~50% YoY。
2012上半年之前的獨霸地位不再,2013中國手機Touch IC市場形成FocalTech、Goodix、MStar三家競爭的情形下,該公司的毛利率也是逐季下滑,從1Q13的48.9%,到2Q13 46.9%,3Q13更大幅下滑到40.4%,一季跌掉6.5%相當驚人,各界都歸因於殺價競爭更加激烈或競爭力喪失所致,但若看財務報表,成本項目下的"存貨跌價損失",2012年全年認列NT$80M,敦泰1Q13~3Q13在銷貨成本中總共認列存貨跌價損失NT$120M,但光是3Q13單季就認列NT$91M,如果把120M平均分配在三個季度,則每季正常的存貨跌價損失約NT$40M,因此研判3Q13的NT$91M存貨跌價損失裡面,有相當部分不是經常性的成本,也就是說,3Q13毛利率大幅下滑,不完全是競爭因素,上週公佈4Q13財報,毛利率回升了1~2%,公司說法是因為Product mix改善,不知道庫存跌價損失是否也有回歸正常少提一些。
上週的法說會,敦泰把市場擔心的狀況,都做了一些解釋:
(1)3Q13毛利率下滑,市場擔心殺價競爭,價格和毛利率將繼續下滑
敦泰: 4Q13毛利率止跌回升,因為產品組合改善和IC價格跌幅趨緩,2014年價格和毛利率仍有壓力,但跌幅趨緩,不會像2013年那麼嚴重,2013年是因為Product mix(註:單層自容IC起量)和競爭兩個原因,2014年Product mix因為On-cell量產而改善,具領先地位,整體價格和毛利率即使下跌,跌幅也將緩和很多,也有可能反轉向上(註:應指毛利率)。
(2)晨星(聯發科)和匯頂(Goodix)搶占敦泰市場佔有率,還有很多新進入者加入競爭
敦泰: 宣示2014年出貨量超過3E顆,維持50%市佔率,並解釋觸控IC佔聯發科營收不到5%,不會為了小營收而將敦泰推向對手,影響其AP/Baseband平台在觸控供應鏈的競爭力。
(3)因為市占率下滑、IC價格下滑,2014年營收和獲利將衰退
敦泰: 2014年出貨3E顆以上,增加1E顆,營收也一定成長。
(4)整體觸控產業不佳
敦泰: 觸控面板(尤其是大尺寸)和觸控IC不一樣,不論那一種觸控面板的競爭消長,都需要IC。
FocalTech產品線涵蓋高中低階、各種疊構(stack-up)、在中國低階手機的單層自容IC市佔率最大,2H13高達60~70%,中高階市佔率約40~45%,中國中低階Tablet市佔率約25%左右。2013年國際品牌客戶幾乎沒有,2014年將開始有所斬獲,台灣、日本、韓國、美國手機品牌客戶都有。
估計FocalTech 2013 Touch IC出貨量2~2.5E顆,全球Smartphone+Tablet市佔率21%,中國市占率50%,其中中國Smartphone市佔率56%,Tablet 25%。但因為Smartphone ASP從2012年平均US$1.1掉到2013年平均US$0.6,掉了一半,2013營收只成長2.3%,在這種激烈的降價過程,毛利率從2012年53.6%只掉到44.2%,顯示Product mix改變是主要原因,競爭是次要原因,主要就是因為單層自容IC起量,這部分也是FocalTech主導的市場,單價低、但成本也低,單層自容IC毛利率還有30~40%,才能讓全公司毛利率維持40%以上。
二、2014年發展策略
2014年產品/市場策略:
面對Goodix和MTK/MStar的競爭,FocalTech在低階手機市場,用單層自容IC高達60~70%的市佔率以大量來壓低成本,靠降價維持性價比,應付對手的殺價競爭,在中階手機市場,增加防水、手套、懸浮功能,用增加功能維持性價比,高階市場,則和品牌客戶合作開發新產品,用客製化的IC綁住客戶和維持利潤。
2014年成本策略:
為了達到壓低成本,FocalTech在單層自容IC、單層互容IC、雙層互容IC三大主流產品,2014年都會推出製程微縮和功能提升的新產品系列,除了TSMC,也開始嘗試新的foundry來cost down。
2014年新產品策略: On-cell
FocalTech和台灣/中國5~6家面板廠合作開發On-cell新產品,在平價的a-Si TFT-LCD On-cell觸控領域,FocalTech和Synaptics同屬領先群,目前和CPT合作的On-cell IC已經出貨給Coolpad手機銷售,接下來是Hannstar和Innolux將在2014各季陸續出貨,這些On-cell觸控,成本較低但解析度無法符合高階手機需求(公司否認和解析度有關,這點待查),比較適合主打中階手機市場,讓手機更薄外型更好,還有就是面板廠也可藉此整合進入觸控市場、或者是提高本身面板的競爭力。
2014~2015新產品策略: In-cell
In-cell除了持續和Tianma合作之外,應該也有其他夥伴。FocalTech的第一代In-cell和Apple一樣把Sensor做在下玻璃上面(TFT液晶層),公司宣稱是真正的In-cell,有別於對手推的Hybrid On-cell/In-cell,Focaltech最大特色是用Metal mesh做感應電極而非ITO或直接用VCOM做感應電極,號稱面板製造良率可以比Apple的In-cell更容易提高,4Q14將推出第二代In-cell技術內容還不清楚。
FocalTech發展Driver IC,一方面是為了因應In-cell的TDDI(FocalTech稱為IDC)趨勢,必須先有Driver IC技術,再來也是拓展新事業,2Q14將先出貨WVGA規格、再來是HD720,再來是TDDI,2014出貨目標是千萬顆等級,並不算大,但可回收已經投入的RD費用。其策略為透過On-cell和台灣/中國面板廠的合作,並強調其TDDI的技術優勢,拉攏面板廠先試用FocalTech的Driver IC。
2014年市場擴展策略:
FocalTech除了宣示要維持中國市場50%市佔率之外,2014年也將力推國際品牌客戶,包括台灣品牌Smartphone/Tablet、日本品牌、韓國品牌、美國品牌各季將陸續量產,讓人意外的是並非都是用高階Touch IC,也有一些國際品牌採用單層ITO方案。
三、2014年業績展望
估計2014年Touch IC出貨量3~3.5E顆,成長30~35%,Smartphone Touch IC ASP假設從2013年平均US$0.62下跌到US$0.54,跌幅從2013年的-45%,緩和到2014年的-13%,主因為產品組合單層自容IC比例穩定,沒有繼續衝擊ASP,加上On-cell出貨量佔比例公司宣示可達出貨量的15~30%,據了解目前單價是一般Touch IC的兩倍,2H14大量產之後,價格趨於合理,價差將縮小到20~30%價格。Tablet用的Touch IC因為多點觸控需求,很多使用Smartphone高階機種用的雙層ITO IC,單價較高,預估ASP跌幅則從2013 年的-45%緩和到2014年的-22%(因為Tablet沒有On-cell幫忙抵抗blended ASP下滑)。Driver IC也可能貢獻5~10%營收。
照以上假設,FocalTech 2014年營收應可成長20~30% YoY,毛利率是很多原因的總和,不容易預測,如果經營得法,或On-cell比重在20%以上,維持40%以上應有機會。
(系列完)
2014年3月4日 星期二
長篇: 2014年手機觸控IC產業展望(二) - 產業競爭
三、手機Touch IC - 產業競爭要素
ASSP IC產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每項產品只有少數廠商可以生存,通常只有2~4家廠商可以生存(簡化說三家生存),不像別的產業有時候可以十幾家共榮共存,例如,某個IC產業的開放市場中(集團自製等非經濟因素的封閉市場不算),到了穩定期(成長期是一團混戰不算),第一名可能市佔率40~60%、第二名20~30%、第三名10~20%,其他很多小廠共享10%,這些小廠往往虧錢,存在的目的就是希望衝上前三名,才能生存。所以ASSP IC產業的觀察重點,不要擔心有多少家廠商在競爭,因為退出障礙低,後面的廠商發現賺錢無望很容易就會將RD轉作其他IC產品,不像某些產業CAPEX投入大,退出障礙大,虧錢也要繼續做,結果把前面廠商也拖下水(例如Touch panel、LCD等)。那為何是2~4家生存,不是10家生存呢? 因為客戶如果用了price/performance排名5~6或以後的IC,很快自己就會喪失競爭力,為了避免自己死掉,只能用前幾名的IC,通常一定會用第一名的IC廠,配合1~2家第2~4名IC廠,這就是只有三家可生存、第一名佔50%(約略)市佔率的原因。因此ASSP IC產業的觀察重點,主要是在競爭力的變化,看誰能維持最好的cost + performance + service,至於競爭力沒有希望進入前三名的廠商,基本上可以忽略,這些廠商連打爛仗拖人下水的能力都沒有,因為使用這些沒競爭力IC的客戶會先死掉,不想先死的客戶就不會用這些落後的IC。
1、性能(performance)
Touch IC在產品性能(performance)上,主要看: (1)信噪比(SNR)、(2)抗RF干擾能力、(3)掃描速度、(4)工作溫度範圍、(5)功耗、(6)抗老化、(7)附加功能如防水、戴手套觸控、觸控筆、懸浮觸控等。
信噪比是影響使用經驗的最重要因素,包括座標準確度、抖動大小、滑動順暢度等都取決於信噪比,RF干擾來自手機本身Baseband FEM、WiFi或環境中的電器用品,不能影響觸控操作。掃描速度要夠,並且能在手指出汗或水霧、不同溫度濕度範圍內正常運作,還要功耗低、校正touch panel用久老化的觸控性能等。
影響性能最主要的部份是ITO感應電路圖案(sensor pattern),搭配不同的觸控方案需要不同的圖案設計,有些圖案大家小異,例如菱形、三角形、毛毛蟲等,有些則各家有各自的獨特設計,這些感應電路圖案,就像是天線一樣用來偵測手指頭的觸控動作,配合相對應的演算法,來達到最佳的以上七個性能。
2、成本
任何IC產品,成本永遠是重要的競爭要素之一,當IC規格還在演變的時期,規格、技術優先,成本可能是第二重要的因素,但當IC規格、技術走到穩定期,變化較少,成本往往變成最重要的競爭關鍵。影響成本的因素很多,包含對IC應用的領域知識、演算法的精簡有效、前段語言設計的能力、後段實體layout的經驗(尤其是有analog電路的時候)、採用最”適當”的製程(越先進製程die size小但wafer foundry價格高、良率低)、熟悉foundry/fab的design rule和製程process能力(才能挑戰cost down極致)。Cost down能力差異很大,在特定產品上偶爾還會看到: 同樣規格產品,某家廠商的IC售價,甚至比別家的成本還低的狀況。
一般來說,比創新、技術、規格,大多都是歐美IC廠領先,但當技術推進速度減慢,成本重要性提升的時候,台灣IC廠的產品就可追上來,進而發揮台廠擅長的成本優勢,除了cost down的強項之外,台灣廠商可以接受比較低的毛利率(因為費用率也比較低),也讓價格激烈競爭時,歐美廠商往往被迫退出低毛利率產品,將昂貴的RD人力資源,轉移到其他有更有潛力、技術難度更高的新領域發展。
手機Touch IC在主流IC市場,技術規格演進到2014年大致完成,各種疊構(stack-up,或說結構structure)像G/G、GFF/PFF、G/F、P/F、G2/OGS(sheet ITO)、TOL(cell ITO);各種觸控方式像雙層ITO、單層ITO、單層ITO自電容;各種ITO取代技術像Metal mesh等,主要廠商的IC都已齊備,這些產品2014年將進入比拚成本的階段。但On-cell、In-cell、TDDI則還在技術變革階段,成本還不是最重要的,預計要到2015年才會開始拚成本,因此2014年能夠率先量產On-cell和TDDI、2015年能率先量產In-cell的Touch IC廠,將可享受一段高毛利率的產品先發優勢。
Touch IC的成本差異,要從Block Diagram上幾個大項IP來看,AFE(Analog Front-End)、ADC(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MCU或DSP、Embedded Flash、Sensor Driver等,在相同的通道數(TX+RX)規格之下,包括各家的Sensor pattern圖案設計和相對應的觸控演算法,這個演算法影響要採用那種MCU/DSP核心,要用幾位元的body? 是自己的MCU/DSP架構還是授權通用架構? 演算法和參數表需要多大的Flash memory儲存(Embedded Flash是很貴的製程,光罩數很多)? 有沒有可能改為較不具彈性的EEPROM或硬體線路儲存? AFE和ADC部分也考驗廠商的Analog設計和layout能力。此外,採用那個製程、對製程特性的了解,也深刻影響產品die size、良率和整體成本。
要了解各家廠商IC的Price to Performance並不容易,多半要透過代理商、手機客戶處才能得知,但目前的市佔率和未來的design wins/forecast,也可透漏一些方向,一線品牌客戶的採用,比較代表Performance這一端,White box客戶採用則代表Price這一端。
3.服務
如果是全球性的競爭,服務好壞差異不大,IC性價比最重要,實力強的客戶也不太需要IC廠的服務,產品好壞和價格才重要。但有些產業系統廠侷限在某個地區、又或者研發實力不夠強的中小型客戶眾多的產業,在地化的服務,就會有其重要性,尤其是中國White box和中小型廠商,本身研發能量不足的時候,IC廠的客戶支援服務就很重要。這也是以中國客戶為基礎的FocalTech、MStar、Goodix佔優勢的地方,近年Synaptics也加強中國的FAE/Sales能量。Elan產品不錯, 打入Sony、華為Smartphone,但在White box和中小客戶因為服務不足,機會不大。
四、手機觸控IC – 市場區隔和競爭者
全球Smartphone Touch IC市場分為以下幾個市場區隔:
1. Apple: 自有專利技術的In-cell Touch,授權給Boradcom、TI、Resesas(主要做Display Driver)。
2.Samsung: 大約一半為AMOLED On-cell,另一半為Out-cell,主要Touch IC供應商為Melfas(韓)、Synaptics(美)、Zinitix(韓)、Imagis(韓)、G2 Touch(韓)。除了Synaptics之外,其他韓商和Samsung是比較封閉的供應鏈關係。
3. 其他國際品牌: 主要觸控技術為雙層ITO互電容,主要供應商為Synaptics、Atmel和Cypress。
4. 中國品牌高階手機: 主要觸控技術為雙層ITO互電容多點觸控、單層ITO互電容多點觸控,主要供應商包括Synaptics、敦泰、Goodix、Atmel和Cypress。品牌Tablet也是用這類IC,這塊市場Goodix佔有率蠻大。
5. 中國品牌中階手機: 主要觸控技術為單層ITO互電容多點觸控,主要供應商包括FocalTech、Goodix、MStar。White box Tablet很多也是用這類IC。
6. 中國品牌低階手機和White-box: 主要技術用單層ITO自電容單點觸控(兩指手勢)、單層ITO真實兩點觸控,主要供應商包括FocalTech、MStar、Silead。
Synaptics無疑是手機Touch IC最大廠商,主攻各大品牌手機市場,ASP很高,FocalTech出貨量應該是第二名,但因集中中國手機市場和單層自容IC最多,ASP低很多,產值差Synaptics非常多,2013年出貨量約2~2.5E顆,佔有中國手機Touch IC大約50%的市場,2014年出貨量可達3~3.5E顆,產品高中低階都有,低階市場市佔率最大,MStar和Goodix出貨量過去一兩年衝很快,實際數字不清楚,MStar中低階市場比較強,Goodix中高階市場比較強。
ASSP IC產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每項產品只有少數廠商可以生存,通常只有2~4家廠商可以生存(簡化說三家生存),不像別的產業有時候可以十幾家共榮共存,例如,某個IC產業的開放市場中(集團自製等非經濟因素的封閉市場不算),到了穩定期(成長期是一團混戰不算),第一名可能市佔率40~60%、第二名20~30%、第三名10~20%,其他很多小廠共享10%,這些小廠往往虧錢,存在的目的就是希望衝上前三名,才能生存。所以ASSP IC產業的觀察重點,不要擔心有多少家廠商在競爭,因為退出障礙低,後面的廠商發現賺錢無望很容易就會將RD轉作其他IC產品,不像某些產業CAPEX投入大,退出障礙大,虧錢也要繼續做,結果把前面廠商也拖下水(例如Touch panel、LCD等)。那為何是2~4家生存,不是10家生存呢? 因為客戶如果用了price/performance排名5~6或以後的IC,很快自己就會喪失競爭力,為了避免自己死掉,只能用前幾名的IC,通常一定會用第一名的IC廠,配合1~2家第2~4名IC廠,這就是只有三家可生存、第一名佔50%(約略)市佔率的原因。因此ASSP IC產業的觀察重點,主要是在競爭力的變化,看誰能維持最好的cost + performance + service,至於競爭力沒有希望進入前三名的廠商,基本上可以忽略,這些廠商連打爛仗拖人下水的能力都沒有,因為使用這些沒競爭力IC的客戶會先死掉,不想先死的客戶就不會用這些落後的IC。
1、性能(performance)
Touch IC在產品性能(performance)上,主要看: (1)信噪比(SNR)、(2)抗RF干擾能力、(3)掃描速度、(4)工作溫度範圍、(5)功耗、(6)抗老化、(7)附加功能如防水、戴手套觸控、觸控筆、懸浮觸控等。
信噪比是影響使用經驗的最重要因素,包括座標準確度、抖動大小、滑動順暢度等都取決於信噪比,RF干擾來自手機本身Baseband FEM、WiFi或環境中的電器用品,不能影響觸控操作。掃描速度要夠,並且能在手指出汗或水霧、不同溫度濕度範圍內正常運作,還要功耗低、校正touch panel用久老化的觸控性能等。
影響性能最主要的部份是ITO感應電路圖案(sensor pattern),搭配不同的觸控方案需要不同的圖案設計,有些圖案大家小異,例如菱形、三角形、毛毛蟲等,有些則各家有各自的獨特設計,這些感應電路圖案,就像是天線一樣用來偵測手指頭的觸控動作,配合相對應的演算法,來達到最佳的以上七個性能。
2、成本
任何IC產品,成本永遠是重要的競爭要素之一,當IC規格還在演變的時期,規格、技術優先,成本可能是第二重要的因素,但當IC規格、技術走到穩定期,變化較少,成本往往變成最重要的競爭關鍵。影響成本的因素很多,包含對IC應用的領域知識、演算法的精簡有效、前段語言設計的能力、後段實體layout的經驗(尤其是有analog電路的時候)、採用最”適當”的製程(越先進製程die size小但wafer foundry價格高、良率低)、熟悉foundry/fab的design rule和製程process能力(才能挑戰cost down極致)。Cost down能力差異很大,在特定產品上偶爾還會看到: 同樣規格產品,某家廠商的IC售價,甚至比別家的成本還低的狀況。
一般來說,比創新、技術、規格,大多都是歐美IC廠領先,但當技術推進速度減慢,成本重要性提升的時候,台灣IC廠的產品就可追上來,進而發揮台廠擅長的成本優勢,除了cost down的強項之外,台灣廠商可以接受比較低的毛利率(因為費用率也比較低),也讓價格激烈競爭時,歐美廠商往往被迫退出低毛利率產品,將昂貴的RD人力資源,轉移到其他有更有潛力、技術難度更高的新領域發展。
手機Touch IC在主流IC市場,技術規格演進到2014年大致完成,各種疊構(stack-up,或說結構structure)像G/G、GFF/PFF、G/F、P/F、G2/OGS(sheet ITO)、TOL(cell ITO);各種觸控方式像雙層ITO、單層ITO、單層ITO自電容;各種ITO取代技術像Metal mesh等,主要廠商的IC都已齊備,這些產品2014年將進入比拚成本的階段。但On-cell、In-cell、TDDI則還在技術變革階段,成本還不是最重要的,預計要到2015年才會開始拚成本,因此2014年能夠率先量產On-cell和TDDI、2015年能率先量產In-cell的Touch IC廠,將可享受一段高毛利率的產品先發優勢。
Touch IC的成本差異,要從Block Diagram上幾個大項IP來看,AFE(Analog Front-End)、ADC(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MCU或DSP、Embedded Flash、Sensor Driver等,在相同的通道數(TX+RX)規格之下,包括各家的Sensor pattern圖案設計和相對應的觸控演算法,這個演算法影響要採用那種MCU/DSP核心,要用幾位元的body? 是自己的MCU/DSP架構還是授權通用架構? 演算法和參數表需要多大的Flash memory儲存(Embedded Flash是很貴的製程,光罩數很多)? 有沒有可能改為較不具彈性的EEPROM或硬體線路儲存? AFE和ADC部分也考驗廠商的Analog設計和layout能力。此外,採用那個製程、對製程特性的了解,也深刻影響產品die size、良率和整體成本。
要了解各家廠商IC的Price to Performance並不容易,多半要透過代理商、手機客戶處才能得知,但目前的市佔率和未來的design wins/forecast,也可透漏一些方向,一線品牌客戶的採用,比較代表Performance這一端,White box客戶採用則代表Price這一端。
3.服務
如果是全球性的競爭,服務好壞差異不大,IC性價比最重要,實力強的客戶也不太需要IC廠的服務,產品好壞和價格才重要。但有些產業系統廠侷限在某個地區、又或者研發實力不夠強的中小型客戶眾多的產業,在地化的服務,就會有其重要性,尤其是中國White box和中小型廠商,本身研發能量不足的時候,IC廠的客戶支援服務就很重要。這也是以中國客戶為基礎的FocalTech、MStar、Goodix佔優勢的地方,近年Synaptics也加強中國的FAE/Sales能量。Elan產品不錯, 打入Sony、華為Smartphone,但在White box和中小客戶因為服務不足,機會不大。
四、手機觸控IC – 市場區隔和競爭者
全球Smartphone Touch IC市場分為以下幾個市場區隔:
1. Apple: 自有專利技術的In-cell Touch,授權給Boradcom、TI、Resesas(主要做Display Driver)。
2.Samsung: 大約一半為AMOLED On-cell,另一半為Out-cell,主要Touch IC供應商為Melfas(韓)、Synaptics(美)、Zinitix(韓)、Imagis(韓)、G2 Touch(韓)。除了Synaptics之外,其他韓商和Samsung是比較封閉的供應鏈關係。
3. 其他國際品牌: 主要觸控技術為雙層ITO互電容,主要供應商為Synaptics、Atmel和Cypress。
4. 中國品牌高階手機: 主要觸控技術為雙層ITO互電容多點觸控、單層ITO互電容多點觸控,主要供應商包括Synaptics、敦泰、Goodix、Atmel和Cypress。品牌Tablet也是用這類IC,這塊市場Goodix佔有率蠻大。
5. 中國品牌中階手機: 主要觸控技術為單層ITO互電容多點觸控,主要供應商包括FocalTech、Goodix、MStar。White box Tablet很多也是用這類IC。
6. 中國品牌低階手機和White-box: 主要技術用單層ITO自電容單點觸控(兩指手勢)、單層ITO真實兩點觸控,主要供應商包括FocalTech、MStar、Silead。
Synaptics無疑是手機Touch IC最大廠商,主攻各大品牌手機市場,ASP很高,FocalTech出貨量應該是第二名,但因集中中國手機市場和單層自容IC最多,ASP低很多,產值差Synaptics非常多,2013年出貨量約2~2.5E顆,佔有中國手機Touch IC大約50%的市場,2014年出貨量可達3~3.5E顆,產品高中低階都有,低階市場市佔率最大,MStar和Goodix出貨量過去一兩年衝很快,實際數字不清楚,MStar中低階市場比較強,Goodix中高階市場比較強。
2014年3月3日 星期一
長篇: 2014年手機觸控IC產業展望(一) - 市場和產品趨勢
一、手機Touch IC - 市場趨勢
因為Smartphone和Tablet大多使用類似的觸控IC(Touch IC或Touchscreen Controller)產品線,因此本文所說的手機觸控IC包括Smartphone和Tablet兩個產品。
市場趨勢 1:
2014年全球手機Touch IC市場出貨量成長趨緩,成長率從去年41%降為26%
2013年全球Smartphone出貨量約9.8E支,其中中國大陸品牌(含white-box)出貨量約4E支。2013全球Tablet出貨量2.2E台,其中中國大陸品牌出貨量(大部分是white-box)約99M台,全球Smartphone+Tablet出貨量12.0E台,+41% YoY。2014年預估全球Smartphone出貨量成長27%到12.5E支(中國5.5E支),全球Tablet成長25%到2.8E台(中國137M台),合計15.2E台,+26% YoY。
市場趨勢 2:
2014年中國手機Touch IC市場出貨量連續2~3年的爆發成長期結束,成長率從去年81%降為38%
2013年中國品牌(含white box)Smartphone+Tablet合計出貨量5.0E台,成長率高達81% YoY,佔全球41%,預測2014年合計出貨量6.87E台,成長率降為38% YoY,佔全球45%,雖然成長仍高於全球平均數,但是比起2012~2013的爆發性成長,2014的成長緩和很多。
市場趨勢 3:
2013年中國手機Touch IC市場Blended ASP年度跌幅35~40%,最大原因為市場產品組合改變(單層自容IC衝大量),其次是競爭殺價,換一種說法,等於2013年一年把2012年前三季因為供貨吃緊都沒掉的ASP在一年之內補跌到位。2014年ASP跌幅相對趨緩,因為產品組合和競爭廠商的變化,比起2013年都相對穩定很多。
中國市場是2012~2013年全球手機Touch IC成長的主力,2012年單層(single layer)ITO互電容(mutual-capacitance;簡稱互容)興起,MStar(晨星,現已併入MTK聯發科)也在2H12靠著單層Touch IC攻佔不少低階手機市場,讓產業平均ASP下降,2013年單層互容各家IC廠都做,使用範圍往上延伸到中階手機,讓產業ASP進一步下降,而2013年,大量Feature phone使用者轉進Smartphone,FocalTech(敦泰)趁勢力推單層ITO自電容(self-capacitance;簡稱自容)Touch IC搶攻這塊快速成長的低階Smartphone市場,除了最低階的 "單點+兩點手勢" 觸控之外,FocalTech並靠支援真實兩點觸控的單層自容Touch IC,打入低階甚至部分中階手機市場,成功穩住了MStar和Goodix(匯頂)對市場佔有率的攻擊,卻也讓產業平均ASP因為低階產品組合比重增大再大幅下滑,推算2013年中國市場Touch IC ASP至少下滑35~40%。
另外,1H12中國Smartphone需求爆量還曾讓Touch IC缺貨,價格非常穩定,到2H12~2013 MStar和Goodix興起,中國Touch IC市場形成三家鼎立的態勢,增加的競爭性也讓Touch IC從缺貨期的高價,在三家競爭之下,讓價格下殺到合理利潤的價格。以上都是2013年產業ASP的下滑的原因,讓中國市場Touch IC產值成長率,遠低於出貨量成長率。
市場趨勢 4:
因為ASP大跌,2013年中國手機Touch IC產值成長率遠低於出貨量成長率,2014年因ASP跌幅較緩,產值成長率相對接近出貨量成長率,雖然仍有落差,但可望逐漸接近IC產業常態(ASP下滑原因包括競爭、終端產品低價化、製程微縮和整合讓成本降低等)。
2014年,一來低價的單層自容IC比例趨於穩定,約佔全中國手機Touch IC市場45~50%,不像2013年從幾乎是零開始大幅拉升到40~45%,對ASP衝擊很大,二來2014年三家鼎立局面未變,不像2013年從一家獨大變成三強鼎立的競爭強度,對價格的衝擊那麼大,其他小IC廠雖多但都未成氣候,2014年的價格競爭將比4Q12~2013年這段時間來的緩和,三來,2014年高單價On-cell Touch IC可望佔有10~15%中國手機市場,也可抵銷一部分ASP壓力。因此,2014年雖然中國市場Touch IC出貨量成長趨緩,但是ASP下跌也趨緩。
二、手機Touch IC - 產品技術趨勢
中國手機Touch IC市場,2012年以前市場主流是雙層互容IC(單面Single side ITO雙層double layer,用架橋方式走ITO pattern線路),2012年單層互容IC開始起量,此時雖然也有單層自容IC產品,但只能做到單點觸控,和模擬二點手勢,有些需要兩指以上觸控的軟體就無法使用,2013年一來大量的Feature phone用戶轉進低價Smartphone,讓單層自容IC市場擴大,再來FocalTech領先推出可支援兩點真實觸控的單層自容IC(號稱有專利),讓單層自容IC市場再擴大(甚至被用到中階Smartphone)。
國際品牌Smartphone市場,因為注重觸控品質,到2013年,都是用雙層IC,大部分是單面雙層架橋互容,2014年開始也有國際品牌Smartphone採用FocalTech的單層IC(自容互容都有)。
雙層的感應電極圖案(ITO pattern)線路有X軸和Y軸(TX/TR),手機上大多把感應電路做在單面(single side ITO/SITO),因此X軸和Y軸線路需要架橋跨越,這種方式最靈敏、穩定,效果好、可以輕易做到多點觸控,但是成本高,單層方案只能靠圖案配線來偵測確實的位置,先天上觸控品質較差,但做到多點觸控已無問題。自電容設計簡單、成本低,但很容易被干擾,在螢幕尺寸大小和觸控點數都有限制,單層自容IC目前頂多做到真實兩點觸控。如果不談技術上誰先誰後,只看誰先放量的話,2012年單層互容IC是MStar領先放量、其他人跟進,4Q12~2013年的單層自容IC則是FocalTech先放量。
2014年的產品/技術趨勢,有以下幾個方向:
因為Smartphone和Tablet大多使用類似的觸控IC(Touch IC或Touchscreen Controller)產品線,因此本文所說的手機觸控IC包括Smartphone和Tablet兩個產品。
市場趨勢 1:
2014年全球手機Touch IC市場出貨量成長趨緩,成長率從去年41%降為26%
市場趨勢 2:
2014年中國手機Touch IC市場出貨量連續2~3年的爆發成長期結束,成長率從去年81%降為38%
2013年中國品牌(含white box)Smartphone+Tablet合計出貨量5.0E台,成長率高達81% YoY,佔全球41%,預測2014年合計出貨量6.87E台,成長率降為38% YoY,佔全球45%,雖然成長仍高於全球平均數,但是比起2012~2013的爆發性成長,2014的成長緩和很多。
2013年中國手機Touch IC市場Blended ASP年度跌幅35~40%,最大原因為市場產品組合改變(單層自容IC衝大量),其次是競爭殺價,換一種說法,等於2013年一年把2012年前三季因為供貨吃緊都沒掉的ASP在一年之內補跌到位。2014年ASP跌幅相對趨緩,因為產品組合和競爭廠商的變化,比起2013年都相對穩定很多。
中國市場是2012~2013年全球手機Touch IC成長的主力,2012年單層(single layer)ITO互電容(mutual-capacitance;簡稱互容)興起,MStar(晨星,現已併入MTK聯發科)也在2H12靠著單層Touch IC攻佔不少低階手機市場,讓產業平均ASP下降,2013年單層互容各家IC廠都做,使用範圍往上延伸到中階手機,讓產業ASP進一步下降,而2013年,大量Feature phone使用者轉進Smartphone,FocalTech(敦泰)趁勢力推單層ITO自電容(self-capacitance;簡稱自容)Touch IC搶攻這塊快速成長的低階Smartphone市場,除了最低階的 "單點+兩點手勢" 觸控之外,FocalTech並靠支援真實兩點觸控的單層自容Touch IC,打入低階甚至部分中階手機市場,成功穩住了MStar和Goodix(匯頂)對市場佔有率的攻擊,卻也讓產業平均ASP因為低階產品組合比重增大再大幅下滑,推算2013年中國市場Touch IC ASP至少下滑35~40%。
另外,1H12中國Smartphone需求爆量還曾讓Touch IC缺貨,價格非常穩定,到2H12~2013 MStar和Goodix興起,中國Touch IC市場形成三家鼎立的態勢,增加的競爭性也讓Touch IC從缺貨期的高價,在三家競爭之下,讓價格下殺到合理利潤的價格。以上都是2013年產業ASP的下滑的原因,讓中國市場Touch IC產值成長率,遠低於出貨量成長率。
因為ASP大跌,2013年中國手機Touch IC產值成長率遠低於出貨量成長率,2014年因ASP跌幅較緩,產值成長率相對接近出貨量成長率,雖然仍有落差,但可望逐漸接近IC產業常態(ASP下滑原因包括競爭、終端產品低價化、製程微縮和整合讓成本降低等)。
2014年,一來低價的單層自容IC比例趨於穩定,約佔全中國手機Touch IC市場45~50%,不像2013年從幾乎是零開始大幅拉升到40~45%,對ASP衝擊很大,二來2014年三家鼎立局面未變,不像2013年從一家獨大變成三強鼎立的競爭強度,對價格的衝擊那麼大,其他小IC廠雖多但都未成氣候,2014年的價格競爭將比4Q12~2013年這段時間來的緩和,三來,2014年高單價On-cell Touch IC可望佔有10~15%中國手機市場,也可抵銷一部分ASP壓力。因此,2014年雖然中國市場Touch IC出貨量成長趨緩,但是ASP下跌也趨緩。
二、手機Touch IC - 產品技術趨勢
中國手機Touch IC市場,2012年以前市場主流是雙層互容IC(單面Single side ITO雙層double layer,用架橋方式走ITO pattern線路),2012年單層互容IC開始起量,此時雖然也有單層自容IC產品,但只能做到單點觸控,和模擬二點手勢,有些需要兩指以上觸控的軟體就無法使用,2013年一來大量的Feature phone用戶轉進低價Smartphone,讓單層自容IC市場擴大,再來FocalTech領先推出可支援兩點真實觸控的單層自容IC(號稱有專利),讓單層自容IC市場再擴大(甚至被用到中階Smartphone)。
國際品牌Smartphone市場,因為注重觸控品質,到2013年,都是用雙層IC,大部分是單面雙層架橋互容,2014年開始也有國際品牌Smartphone採用FocalTech的單層IC(自容互容都有)。
雙層的感應電極圖案(ITO pattern)線路有X軸和Y軸(TX/TR),手機上大多把感應電路做在單面(single side ITO/SITO),因此X軸和Y軸線路需要架橋跨越,這種方式最靈敏、穩定,效果好、可以輕易做到多點觸控,但是成本高,單層方案只能靠圖案配線來偵測確實的位置,先天上觸控品質較差,但做到多點觸控已無問題。自電容設計簡單、成本低,但很容易被干擾,在螢幕尺寸大小和觸控點數都有限制,單層自容IC目前頂多做到真實兩點觸控。如果不談技術上誰先誰後,只看誰先放量的話,2012年單層互容IC是MStar領先放量、其他人跟進,4Q12~2013年的單層自容IC則是FocalTech先放量。
2014年的產品/技術趨勢,有以下幾個方向:
產品/技術趨勢 1:
增加功能而不加價錢: 包括戴手套觸控、防水、懸浮觸控、觸控筆(主動筆/被動筆)等,IC價錢不一定可以增加多少,但應有助於穩定或減緩跌價幅度。
產品/技術趨勢 2:
2014年On-cell觸控開始起量。
過去的On-cell主要都是高貴的AMOLED面板,2014年開始,將看到台灣和中國很多家面板廠的a-Si LCD手機面板開始搭配On-cell觸控出貨,包括AUO、Innolux、CPT、Hannstar、BOE、Tianma等,CSOT有沒有On-cell計畫則不確定。推估2014年中國手機產業將有10~15%配置On-cell Touch LCD。On-cell Touch IC幾家大IC廠都有做,但放量最快的是Synaptics,其次是FocalTech。
產品/技術趨勢 3:
主流iPhone繼續用其專利In-cell。其他廠商In-cell和衍生的In-cell/On-cell Hybrid將在2014年技術準備完成,4Q14~2015開始在Non-Apple手機市場起量。
媒體報導2014年Apple將推兩款新的下一代iPhone(6),一款4.7”,一款5.5",因為Apple專利的In-cell技術,在擴大尺寸的時候,雜訊問題很難解決,Apple的In-cell技術應該可以順利做到4.7”,但能否做到5.5”還未可知,Apple應該也在試驗別的solution,照目前連觸控方案都還沒有決定的情況下,加上產品開發和觸控方案產能準備時間,今年底之前5.5”版的iPhone要量產應有困難,但至少2015年In-cell都會是iPhone使用的最主要的觸控技術。
Hybrid In-cell/On-cell,各家方案定義不同,看sensor感應層製作在那裡:TX/TR都做在下玻璃上層、或上玻璃下層,或TX/TR分開製作在不同層,這些新Hybrid In-cell/On-cell技術將比Apple的In-cell更容易達到大尺寸手機面板的良率要求,預計在4Q14~2015年開始起量,從貴族(Apple、Sony、HTC)機種走向中價位主流價機種。
In-cell或Hybrid觸控技術,面板廠走比較快的是日、韓廠商如Sharp、JDI、LGD。Apple供應鏈使用Apple自己的In-cell技術,其他面板廠和手機廠多和Touch IC廠Synaptics合作,中國廠商Tianma於2013年已和FocalTech合作量產過一個聞泰的機種,其他面板廠尚不清楚有沒有In-cell計畫。FocalTech宣稱其In-cell技術和Apple一樣都是做在下玻璃液晶層的真正In-cell,並非Hybrid,但卻比Apple更容易量產,預計1Q15年推出第二代In-cell導入量產,如果真做到的話,將是In-cell技術能否從日韓一線手機面板廠,普及到台灣和中國大陸二線手機面板廠的關鍵。
產品/技術趨勢 4:
Tablet面板解析度提高,將促使系統廠採用較高階的雙層ITO Touch IC產品。
2014年Smartphone和Tablet的面板解析度同步提高,Smartphone主流從WVGA走向qHD和HD 720,至於Full HD因為LTPS面板產能受限,還是只能在高階市場穩定成長,品牌Tablet從1280x800/720,走向1920x1080/1200,Apple更高走向2048x1536,White-box Tablet從800x600走向1024x768,解析度提高,對Smartphone用的Touch IC沒有影響,但對於Tablet的Touch IC就有影響,將促使系統廠採用較高階的雙層ITO Touch IC產品。
產品/技術趨勢 5:
手機Touch IC和手機Display Driver IC的整合SoC
手機Touch IC未來的趨勢是整合,整合的原因有成本和技術兩個驅動力,和Driver IC整合(TDDI)或AP整合(部分MCU/DSP功能交由AP做),研判未來和Driver IC整合才是主流趨勢,除了cost down之外,還有(1)On-cell/In-cell時更適合整合Driver IC + Touch IC,卻和AP無關,(2)Driver IC和Touch IC都屬於LCD display module零件,可以完全獨立於AP之外,而AP即使整合Touch IC的MCU/DSP IP部分,還是需要Sensor訊號的驅動、接收和後續的ADC(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等處理,仍然需要和Touch IC廠商配合,商業模式整合難度大。預計2H14開始TDDI(Touch Display Driver)就會開始慢慢放量。Synaptics稱做TDDI(Touch Display Driver Integration),FocalTech稱做IDC(Integrated Driver and touch Controller)。
為了手機Touch IC和Driver IC整合的趨勢,目前很多手機Driver IC廠都在開發自己的Touch IC,另一方面,很多手機Touch IC廠也在開發自己的Driver IC,腳步最快的還是Synaptics。長期看。因為Driver IC是比較標準的產品,不像Touch IC必須和各種外部產業鏈夥伴密切合作,似乎從Touch IC廠去發展Driver IC和TDDI較佔優勢。
2014年2月24日 星期一
影響觸控NB滲透率的四個因素
去年1H13的時候,曾經看好Touch NB的滲透率將逐季成長,當時NB各品牌都積極推動Touch NB機種,Touch panel產能甚至缺貨,TPK也在當時決定大舉擴充OGS產能,包括達鴻4.5G廠、平潭5.5G廠、合資化學強化廠等。不料5~6月需求開始漸漸不如預期,3Q13 Touch NB需求停滯不前,產能過剩、touch panel價格快速下跌,最後根據統計,2013全年Touch NB滲透率大約只有9~10%,上半年樂觀的預測完全錯誤了。NB Touch panel供應鏈業者受到大小不等的傷害,NB OEM受到的影響較小,大部分OEM的Touch NB機種,都是同一個project設計兩片面板,一片有touch panel、一片沒有,當Touch NB需求不如預期的時候,該project還可以搭配普通面板出貨,只有Asus、Acer、Sony有規劃純粹的Touch NB產品線,影響較大。這也是用touch NB機種數沒有預測力的原因,因為一來機種數多寡不代表消費者終端需求,二來這些機種大部分也可以搭配一般非觸控面板出貨。
至於2014年Touch NB滲透率多少? 目前各研究機構、NB品牌、供應鏈廠商,對於2014年Touch NB滲透率的看法,從10~25%都有。有了去年的經驗,對於這些預測不能盡信,我們換一種方法,不去直接預測一個數字,因為變數太大太多,而是去找出影響Touch NB滲透率的關鍵因素,持續觀察這些因素的變化,再來預測演變的方向。
回顧2013年2H13之後Touch NB滲透率到10~11%就停止不前,有兩個原因:
1. Touch Panel太貴
2. Touch界面的軟體太少
觸控人機界面(UI)需要靠軟體才能發揮,Smartphone/ Tablet軟體(Apps)的使用方式和人機界面100%都是針對觸控應用設計,Touch操作是必要的,而且高品質Touch Panel solution也直接影響使用經驗,但是至今PC軟體絕大部份都還是針對傳統KB+Mouse的使用方式設計,針對Windows 8 Modern UI觸控界面做最佳化設計的軟體很少,使用者能夠感受觸控的地方大多只有Windows開機時的方塊磚初始畫面、相片/影像放大縮小等作業,最常用的MS Office、瀏覽器等軟體還是都用KB+mouse即可順利操作,不太需要觸控,或者說Apps也沒有想出配合觸控更好的使用方式,讓買了Touch NB的消費者,英雄無用武之地,只在開機時,觸動MS Office或 IE的圖示之後,就再也不需要觸控了,當觸控的好用處越少、消費者願意付出的價差也越小、Touch NB市場就越小。因此本文認為,Touch NB滲透率的爆發點在那裡,有以下四個關鍵因素,這些因素的變化速度,將影響Touch NB滲透率提升的速度。
一、觸控界面UI的Apps數量
Windows Store上面,能充分利用Modern UI觸控功能的Apps增加的速度,尤其是重量級軟體。
二、Touch NB價差
如果Touch Panel價格夠便宜,還是有機會刺激需求,經過大半年降價,目前Touch NB和一般NB的價差已經縮小很多,但還沒有測試出來足以刺激需求爆發的Sweet Spot,這個"Sweet Spot價差"越小對Touch Panel供應鏈越不妙。這個價差,和前項所說,Modern UI Apps越多、越好用、越常用,消費者可以感受到觸控界面帶來的好處(效用)越大,這個"Sweet Spot價差"就越大,反之則越小。
三、2-in-1 NB的數量
2-in-1 NB都是100%有Touch Panel,如果消費者喜歡這種Form Factor,那也對Touch NB滲透率有幫助,現在2-in-1數量很少,只能算利基市場,即使熱銷,也不具大市場趨勢的參考意義,等到2-in-1有一定的市場基礎之後,如果還能繼續熱銷,則將有助於Touch NB滲透率提升
四、Dual OS PC數量(Android+Windows)
不論是Clamshell NB或2-in-1 NB或DT、AIO,如果Dual OS (Windows + Android)PC能起來,則可將大量的Android Apps整個Ecosystem灌入PC,馬上多了一大堆觸控UI Apps,但數量雖多,因為機器不同,Apps的操作方式還是會有所不便,如能激發軟體廠商針對機器修改界面則更好(例如用到AIO/Monitor大螢幕,圖示就不需要拳頭這麼大…)。但第一個問題需要解決的,則是OS廠商,Microsoft和Google這兩個競爭者,是否願意被PC廠商綁在一起?
至於2014年Touch NB滲透率多少? 目前各研究機構、NB品牌、供應鏈廠商,對於2014年Touch NB滲透率的看法,從10~25%都有。有了去年的經驗,對於這些預測不能盡信,我們換一種方法,不去直接預測一個數字,因為變數太大太多,而是去找出影響Touch NB滲透率的關鍵因素,持續觀察這些因素的變化,再來預測演變的方向。
回顧2013年2H13之後Touch NB滲透率到10~11%就停止不前,有兩個原因:
1. Touch Panel太貴
2. Touch界面的軟體太少
觸控人機界面(UI)需要靠軟體才能發揮,Smartphone/ Tablet軟體(Apps)的使用方式和人機界面100%都是針對觸控應用設計,Touch操作是必要的,而且高品質Touch Panel solution也直接影響使用經驗,但是至今PC軟體絕大部份都還是針對傳統KB+Mouse的使用方式設計,針對Windows 8 Modern UI觸控界面做最佳化設計的軟體很少,使用者能夠感受觸控的地方大多只有Windows開機時的方塊磚初始畫面、相片/影像放大縮小等作業,最常用的MS Office、瀏覽器等軟體還是都用KB+mouse即可順利操作,不太需要觸控,或者說Apps也沒有想出配合觸控更好的使用方式,讓買了Touch NB的消費者,英雄無用武之地,只在開機時,觸動MS Office或 IE的圖示之後,就再也不需要觸控了,當觸控的好用處越少、消費者願意付出的價差也越小、Touch NB市場就越小。因此本文認為,Touch NB滲透率的爆發點在那裡,有以下四個關鍵因素,這些因素的變化速度,將影響Touch NB滲透率提升的速度。
一、觸控界面UI的Apps數量
Windows Store上面,能充分利用Modern UI觸控功能的Apps增加的速度,尤其是重量級軟體。
二、Touch NB價差
如果Touch Panel價格夠便宜,還是有機會刺激需求,經過大半年降價,目前Touch NB和一般NB的價差已經縮小很多,但還沒有測試出來足以刺激需求爆發的Sweet Spot,這個"Sweet Spot價差"越小對Touch Panel供應鏈越不妙。這個價差,和前項所說,Modern UI Apps越多、越好用、越常用,消費者可以感受到觸控界面帶來的好處(效用)越大,這個"Sweet Spot價差"就越大,反之則越小。
三、2-in-1 NB的數量
2-in-1 NB都是100%有Touch Panel,如果消費者喜歡這種Form Factor,那也對Touch NB滲透率有幫助,現在2-in-1數量很少,只能算利基市場,即使熱銷,也不具大市場趨勢的參考意義,等到2-in-1有一定的市場基礎之後,如果還能繼續熱銷,則將有助於Touch NB滲透率提升
四、Dual OS PC數量(Android+Windows)
不論是Clamshell NB或2-in-1 NB或DT、AIO,如果Dual OS (Windows + Android)PC能起來,則可將大量的Android Apps整個Ecosystem灌入PC,馬上多了一大堆觸控UI Apps,但數量雖多,因為機器不同,Apps的操作方式還是會有所不便,如能激發軟體廠商針對機器修改界面則更好(例如用到AIO/Monitor大螢幕,圖示就不需要拳頭這麼大…)。但第一個問題需要解決的,則是OS廠商,Microsoft和Google這兩個競爭者,是否願意被PC廠商綁在一起?
2014年1月19日 星期日
iPhone 6放棄In-cell觸控?
2014/1/15經濟日報(http://udn.com/NEWS/FINANCE/FIN3/8425532.shtml),引述NPD Displaysearch和供應鏈的消息指出: Apple在2014年將推出兩款不同尺寸的iPhone 6,一款4.7",一款5.5",其中4.7"將繼續沿用In-cell觸控,5.5"因為觸控效果不佳,將改為TPK的TOL(Touch on lens),或是GF2,由TPK做後段貼合。
本文觀點:
In-cell觸控面板是Apple最先也是唯一研發量產,由Sharp、LGD、JDI三家面板廠生產,一直都有雜訊過大影響觸控品質、以及面板生產良率不易提升的問題,因此業界共識就是很難用在更大尺寸上面,iPhone 6尺寸放大,能否繼續使用In-cell,一直都有各種懷疑。關於這篇新聞,有以下觀點:
一、Apple常常在新產品開發時,嘗試各種不同的設計,因此也常常有各種版本、各種規格、各種零件的消息流傳,最後不一定量產。iPhone 6如果有4.7"和5.5"兩個版本,是同時量產,還是二者擇一? 因為距離量產時間還早,這個階段Apple應該還不需要做最後決定,研判兩者同時量產的機會比較大,原因為: 美國人開車居多手機不能太大,最好能單手操控,加上習慣4"的iPhone 4/4S用戶眾多,4"適度加大到4.7"剛好,若一下子放大到5.5"跳太大了,但美國以外的市場,尤其是亞洲市場,本來用Smartphone就是兩手操作,甚至用大尺寸Smartphone一機兩用就不再買Tablet,所以兩個尺寸同時量產,4.7"主打美國市場,5.5"主打亞洲市場,是頗合理的安排。
二、如果照報導所說,iPhone 6的5.5"版放棄In-cell的話,研判除了TOL和GF2之外,Hybird In-cell/On-cell觸控也有可能,三種可能性和影響說明如下:
(1)TOL: TPK所謂的TOL和OGS都是單片玻璃方案,將ITO sensor做在保護玻璃下面,差別是OGS是將整大片玻璃母片先做化學強化和製作ITO sensor,然後再切成小片,一般稱為Sheet-type,好處是生產效率高=成本低,壞處是強度差,TOL則是先切割成小片,然後用小片去化學強化和製作ITO sensor,一般稱為Piece-type,好處是強度好,壞處是成本高,產能投資大,因為是一小片一小片去強化和做Sensor。Apple機種少數量大,每個機種都是很龐大的生產量,尤其是新產品ramp-up時期,產能需求驚人,根據TPK在4Q13法說會,目前TOL產能只有2M/m,屬於高階利基小眾市場,如果承接任何一款iPhone新機,產能都要擴充好幾倍以上才夠,CAPEX應該相當大,對Apple來說,這是成本最昂貴的solution,而且還要確認有足夠的量產能力,對TPK來說,TOL需要龐大的投資,長期雖有產能閒置風險,但短期會有很好的營收和利潤。
(2)GF2: 如果5.5"版的iPhone 6使用GF2,那就是和現在的iPad一樣,由Nissha Printing做Film sensor,TPK只做貼合,對Apple而言,這是最穩當的做法,技術和量產能力已經在iPad上得到驗證,成本也比TOL低,對TPK而言,好處是不用龐大的CAPEX,壞處是只做貼合沒做sensor,可貢獻的價值和利潤較低,例如,3Q13~4Q14當9.7" iPad Air改用GF2放量,加上iPad mini本就用GF2,整體GF2的產量在3Q13以後大量增加,結果卻造成TPK的margin大幅下滑,雖說也有GIS競爭因素,但iPhone 6 GF2同樣也會遇到競爭,而且貼合是越大片越難,貢獻價值越高,iPhone比iPad小很多,理論上,應該更簡單,貼合的貢獻將更低,TPK良率的領先將更小,iPad大片GF2貼合 margin就已經很差了,如果做iPhone小片貼合,對margin恐怕更不利(這還沒有考慮如果iPhone 6像iPhone 4/4S一用以LCD display型態出貨,每片所賺利潤一樣但財報毛利率會更差)。
(3)除了以上新聞中提到的兩種可能性之外,也許還有第三種: Hybrid In-cell/On-cell。In-cell是將sensor做在TFT Array玻璃上面,On-cell是將sensor坐在Color Filter(CF)玻璃的上面,後來幾家廠商分別開發將X、Y電極分別做在TFT玻璃上面,和CF玻璃上面或下面的技術,統稱為Hybrid In-cell/On-cell,例如JDI和Synaptics合作,用IPS面板,將Shield/Sense(Y或RX)做在CF玻璃上面、VCOM/Drive(X或TX)做在TFT玻璃上面的混和方式。Snaptics也開發一種將X、Y電路分別坐在CF玻璃上面和下面的技術,用TN/VA面板,Snaptics仍稱此為In-cell,但有人叫Hybrid In-cell或Pseudo In-cell。Tianma和Focaltech合作,將X、Y電路都做在CF玻璃下面(用metal mesh取代ITO)。基本上,這些各種Hybird In-cell/On-cell都有比純粹In-cell更佳的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 SNR)、更高的面板生產良率和可做在更大尺寸的機種上,已經過Sony、HTC、聞泰等手機量產證實可行。理論上,如果Apple採用某種Hybrid In-cell/On-cell,好處是不需額外產能建置,直接使用現有的In-cell面板供應商,將In-cell換成Hybrid即可應用在更大尺寸,壞處是不像目前的In-cell和GF2(DITO)都是Apple自有專利。這種方案,對供應鏈就幾乎沒有任何改變,因為還是內嵌式觸控,TPK一樣吃不到,Apple只要要求JDI/Snaptics將專利授權出來給Sharp和LGD即可,至於Touch controller要不要換,就看如何談判了。
2013年4月6日 星期六
觸控面板2013(四)-觸控技術市場趨勢之GFF和G1F
一、GFF具成本優勢大量用在低階Smartphone/Tablet機種,隨低價機種穩定成長
GFF因為ITO PET film的導電比玻璃差,阻抗較高使得反應速度較差,而且兩層ITO film的透光度也較差,厚度比G/G薄但比OGS厚,最大的好處是技術成熟、良率高,加上現在多使用roll to roll製程設備,生產效率和良率都讓GFF具有低成本優勢。
GFF最大用戶是Samsung,Samsung因為韓國供應鏈的發展歷史因素,全線產品大量使用GFF,Smartphone高階用AMOLED on-cell,中低階全用GFF,Tablet目前全部用GFF,最近外傳新款8" Tablet開始改用OGS/TOL,但大部分應該還是繼續使用GFF,或者改用G1F。Samsung的Touch NB第一波研判應該還是用GFF,因為OGS缺貨,加上Samsung和各種G/F淵源太深,Touch panel廠商也須思考將寶貴的OGS產能支援Samsung是否符合長期效益。
Samsung以外的Smartphone市場,GFF早已是中低階機種的主流solution,各大廠牌中低階機種都使用GFF,包括Samsung、Nokia、Sony、 HTC、Moto、LG、Huawei、Lenovo、Coolpad等,白牌機和小牌機更是大量從電阻是觸控轉換到投射電容的GFF觸控。
Tablet市場,則呈現兩極化發展,目前大品牌都不用GFF,例如iPad 9.7"用G/G、iPad mini用GF2、Google Nexus 7用 OGS、Amazon Kindle Fire HD用G/G、Microsoft Surface用G1F、Asus用OGS,只有Nexus 10"由Samsung代工雙品牌,所以使用Smausng自有產品都用的GFF,另一邊的Wihte-box Tablet則幾乎全部用GFF,每年也有幾千萬台規模。至於未來下一代的主流品牌機種,例如Amazon從G/G是轉OGS還是轉GFF? Nexus 7是否從OGS轉GFF? 則攸關GFF在Tablet的份額,至於Asus Tablet從目前嚴厲執行低價策略看起來,有部分機種轉到GFF可能性蠻高。
二、2H13 Touch NB擴大到低階市場區隔,估計GFF佔4Q13的20%
Touch NB因為初期較注重品質,大多用OGS,但到了2H13,一方面因為OGS產能缺貨,另一方面Touch NB的市場區隔更加擴大到中低階市場,GFF就會佔有一席之地。上個月Displarysearch最新的預測數字,2013年Touch NB達到27.2M台,佔整體12,其中OGS占了87%約23.7M台,而其他各種P-cap只有2.4M,本文認為Displaysearch低估了Touch NB的比例,主要原因就在於低估GFF的數量,本系列文章第(二)篇有提到,OGS有效產能約30M出頭,其中二線廠(Wintek、GIS、AUO)的良率(尤其是14"以上機種)是變數,如果產業擴產進度或二線廠良率太低,則Displaysearch估計的OGS出貨量23.7M,還在合理變化範圍內,但是本文預期GFF based Touch NB在4Q13可能就會達到3~4M台以上,加上3Q13也有一些量,以及其他小量的新技術(例如取代ITO的metal mesh)全年應該遠大於2.4M,使得2013 Touch NB比例應該超過Displaysearch估計的12%。
三、GFF以韓商和陸商為主
相對於玻璃觸控以台灣廠商為主,薄膜觸控則已被中國廠商超越,O-Film(歐菲光)近年積極擴充,已成為全球最大的GFF touch solution廠商,Smartphone市場供應Samsung、Huiwei、Lenovo,Tablet市場供應給Samsung、Lenovo,也積極打入Touch NB市場。其他廠商包括台灣洋華、介面和中國的信利、中華意力、牧東等。因為Samsung大量使用GFF觸控,培養了韓國廠商龐大的GFF觸控產能,包括Iljin、S-MAC、ELK、Iljin、Digitech System、Melfas。
ITO PET film基材,主要供應商是Nitto Denko,市佔率超過80%,其次是Oike和Suzutora。很多廠商想開發ITO PET film,包括韓國LG Chemical、Hanwha L&C、Max Film、SKC、Haas、Digital Systems,但無論是技術或產能,都是Nitto Denko遙遙領先,包括更薄、更強規格的Film,例如iPad mini GF2使用的Film,一方面要更薄、一方面因為在雙面做ITO,強度要更高,就是由Nitto Denko獨家供應。
四、G1F是GFF的升級版
G1F將一層ITO sensor做在cover lens下面,一層 ITO sensor做在film上面,可以避免OGS/TOL將X/Y坐在同一層的架橋結構(bridging)製程,良率可以較高。G1F因為比GFF少了一層film,材料成本結構、厚度和透光度都有改良,目前雖然只有Microsoft Surface使用G1F觸控,但因為厚度、成本、光學效果都比 GFF好,加上擔心PET film基材缺貨問題,各品牌Tablet都將有不少機種計畫從GFF改用G1F。GFF的眾多觸控廠商,也多在開發G1F製程和產能。
GFF因為ITO PET film的導電比玻璃差,阻抗較高使得反應速度較差,而且兩層ITO film的透光度也較差,厚度比G/G薄但比OGS厚,最大的好處是技術成熟、良率高,加上現在多使用roll to roll製程設備,生產效率和良率都讓GFF具有低成本優勢。
GFF最大用戶是Samsung,Samsung因為韓國供應鏈的發展歷史因素,全線產品大量使用GFF,Smartphone高階用AMOLED on-cell,中低階全用GFF,Tablet目前全部用GFF,最近外傳新款8" Tablet開始改用OGS/TOL,但大部分應該還是繼續使用GFF,或者改用G1F。Samsung的Touch NB第一波研判應該還是用GFF,因為OGS缺貨,加上Samsung和各種G/F淵源太深,Touch panel廠商也須思考將寶貴的OGS產能支援Samsung是否符合長期效益。
Samsung以外的Smartphone市場,GFF早已是中低階機種的主流solution,各大廠牌中低階機種都使用GFF,包括Samsung、Nokia、Sony、 HTC、Moto、LG、Huawei、Lenovo、Coolpad等,白牌機和小牌機更是大量從電阻是觸控轉換到投射電容的GFF觸控。
Tablet市場,則呈現兩極化發展,目前大品牌都不用GFF,例如iPad 9.7"用G/G、iPad mini用GF2、Google Nexus 7用 OGS、Amazon Kindle Fire HD用G/G、Microsoft Surface用G1F、Asus用OGS,只有Nexus 10"由Samsung代工雙品牌,所以使用Smausng自有產品都用的GFF,另一邊的Wihte-box Tablet則幾乎全部用GFF,每年也有幾千萬台規模。至於未來下一代的主流品牌機種,例如Amazon從G/G是轉OGS還是轉GFF? Nexus 7是否從OGS轉GFF? 則攸關GFF在Tablet的份額,至於Asus Tablet從目前嚴厲執行低價策略看起來,有部分機種轉到GFF可能性蠻高。
二、2H13 Touch NB擴大到低階市場區隔,估計GFF佔4Q13的20%
Touch NB因為初期較注重品質,大多用OGS,但到了2H13,一方面因為OGS產能缺貨,另一方面Touch NB的市場區隔更加擴大到中低階市場,GFF就會佔有一席之地。上個月Displarysearch最新的預測數字,2013年Touch NB達到27.2M台,佔整體12,其中OGS占了87%約23.7M台,而其他各種P-cap只有2.4M,本文認為Displaysearch低估了Touch NB的比例,主要原因就在於低估GFF的數量,本系列文章第(二)篇有提到,OGS有效產能約30M出頭,其中二線廠(Wintek、GIS、AUO)的良率(尤其是14"以上機種)是變數,如果產業擴產進度或二線廠良率太低,則Displaysearch估計的OGS出貨量23.7M,還在合理變化範圍內,但是本文預期GFF based Touch NB在4Q13可能就會達到3~4M台以上,加上3Q13也有一些量,以及其他小量的新技術(例如取代ITO的metal mesh)全年應該遠大於2.4M,使得2013 Touch NB比例應該超過Displaysearch估計的12%。
三、GFF以韓商和陸商為主
相對於玻璃觸控以台灣廠商為主,薄膜觸控則已被中國廠商超越,O-Film(歐菲光)近年積極擴充,已成為全球最大的GFF touch solution廠商,Smartphone市場供應Samsung、Huiwei、Lenovo,Tablet市場供應給Samsung、Lenovo,也積極打入Touch NB市場。其他廠商包括台灣洋華、介面和中國的信利、中華意力、牧東等。因為Samsung大量使用GFF觸控,培養了韓國廠商龐大的GFF觸控產能,包括Iljin、S-MAC、ELK、Iljin、Digitech System、Melfas。
ITO PET film基材,主要供應商是Nitto Denko,市佔率超過80%,其次是Oike和Suzutora。很多廠商想開發ITO PET film,包括韓國LG Chemical、Hanwha L&C、Max Film、SKC、Haas、Digital Systems,但無論是技術或產能,都是Nitto Denko遙遙領先,包括更薄、更強規格的Film,例如iPad mini GF2使用的Film,一方面要更薄、一方面因為在雙面做ITO,強度要更高,就是由Nitto Denko獨家供應。
四、G1F是GFF的升級版
G1F將一層ITO sensor做在cover lens下面,一層 ITO sensor做在film上面,可以避免OGS/TOL將X/Y坐在同一層的架橋結構(bridging)製程,良率可以較高。G1F因為比GFF少了一層film,材料成本結構、厚度和透光度都有改良,目前雖然只有Microsoft Surface使用G1F觸控,但因為厚度、成本、光學效果都比 GFF好,加上擔心PET film基材缺貨問題,各品牌Tablet都將有不少機種計畫從GFF改用G1F。GFF的眾多觸控廠商,也多在開發G1F製程和產能。
2013年3月28日 星期四
觸控面板2013(三):觸控技術市場趨勢之OGS
目前Smartphone/Tablet/NB主流的投射式電容觸控技術,從傳統的G/G和GFF,已經發展出許多不同的觸控技術,包括in-cell、on-cell(AMOLED)、out cell的OGS、TOL、G1F、GF2和即將量產的新技術Metal mesh(或其他取代ITO的技術)。在未來1~2年內,in-cell只會局限於以Apple為主(Sony也有一點)的Smartphone市場,on-cell因為AMOLED面板產能受限,也只會局限於Samsung產品上面,這兩個觸控技術,分別會跟隨著ˊiPhone和Samsung 高階Smartphone的成長而成長,方向明確,不需討論。
各種外掛式觸控技術之中,2013年以OGS和GF2成長最大,OGS主要成長來源為Touch NB,預估2/3以上將採用OGS,其次是Tablet和Smartphone也有不少高階機種採用,GF2主要成長來源就是Apple iPad mini,至於第五代9.7" iPad是否改用GF2,還不是100%確定,G/G衰退最大,主因是9.7" iPad下滑(iPad 5也可能揚棄G/G),以及2013年新款Amazon Tablet可能揚棄G/G,G1F雖然Microsoft Surface銷售慘敗,但可能被Samsung Tablet採用取代一部分GFF機種。至於最大宗的GFF預期可穩定佔有中低階Smartphone和Tablet市場,因為NB用的大尺寸OGS缺貨,2013年GFF也會順利切入低階Touch NB市場,4Q13預估20~30%的Touch NB使用GFF觸控,但是2014年將遭逢主攻大尺寸低階市場的Metal mesh技術的競爭,讓GFF在2014年NB市場可能被OGS和Metal mesh上下夾攻,更大尺寸(>=18")的AIO因為ITO材料在大尺寸的導電性阻抗和成本問題,有好幾種取代ITO的新技術可能出現,Metal mesh機會較大。
一、各種觸控技術的競爭重點
Touch panel各種技術的主要評估點在於: (1)重量(2)厚度(3)光學效果(4)觸控靈敏度(5)強度(6)成本。攸關使用者觸控經驗的有(3)光學效果和(4)觸控靈敏度,攸關機構設計的有(1)重量、(2)厚度(或合稱輕薄)和(5)強度,以及和C/P值有關的(6)成本。重量和厚度主要看幾層玻璃/薄膜結構,光學效果(optical performance)主要看玻璃和薄膜的透光度和全貼合或口字貼,觸控靈敏度主要ITO(或取代ITO的各種技術如metal mesh)做在玻璃或薄膜上的導電度或阻抗高低,強度在單片玻璃問題較大(TOL改善OGS強度問題),成本則是材料(玻璃和薄膜層數)、良率、製程複雜度的綜合成果。
二、OGS將佔Touch NB 70~80%市場,隨Touch NB大成長OGS將缺貨到4Q13
OGS的單片玻璃結構,將X軸和Y軸電極圖案pattern的ITO sensor直接做在cover lens下面,和傳統G/G比較,節省一片玻璃和一次貼合,更輕薄、成本也更低,光學效果(透光度)和靈敏度(導電度/阻抗高低)則和G/G差不多,和傳統GFF比較,省掉兩片PET Film基材,更薄、成本更低,透光度也更好,但這裡說的成本更低,指的是 "成本結構" 更節省,至於實際製造出來的成本高低,因目前技術難度很高,尤其在14"以上的OGS全貼合機種,不同廠商良率差距很大,目前只有TPK(宸鴻)良率高,可以享受成本結構低的好處,對良率不佳的二線廠而言,"成本結構"低不代表"成本低",如果良率不好,成本可能比 GFF還高。
OGS的主要缺點是強度不夠,因為其製程是整片母片玻璃去做化學強化、ITO鍍膜、黃光製程蝕刻sensor完成之後,再切割、加工、印刷/表面處理,既然OGS是做完強化和sensor之後才切割,玻璃只要切割後都會在邊緣產生細微裂痕、強度弱化,OGS技術強化在前切割在後,邊緣細微裂痕無法彌補(二次強化可稍微補強但也會傷到sensor),成為日後產品強度上的缺點,如果是Smartphone或Tablet可能需要在機構設計上多加保護,至於NB則較無強度顧慮,因為Smartphone或Tablet的螢幕都是外露在外,而NB的螢幕是閉合在內,外面還有LCD cover(A件上蓋)保護。
1H13絕大部分Touch NB機種(90%)都用OGS觸控,2H13開始低階GFF的NB會放一些量,預估4Q13時OGS佔Touch NB總量的70~80%,GFF佔20~30%,也許會有一小部分Metal mesh觸控用在最低階的NB機種上。OGS到2014年大概都還是NB的主流技術,高階有可能被TOL瓜分一小部分,Metal mesh技術會在低階NB放量,因為光學效果不佳,取代的主要是同為低階機種使用的GFF,而不是OGS。本來1H13有些準備要開GFF的Touch NB機種,在TPK宣布擴大產能興建平潭5.5G廠之後,似有暫緩GFF機種開發,轉向等待TPK新產能的現象,這樣一來,雖然總體Touch NB的比例可能因為GFF減少而減少,但對以OGS為主的TPK廠商來說,等於客戶回流等待,產能開多少就可以賣多少,還具有絕對主導的議價力,形成: "Touch NB比例減少,但OGS更供不應求"的現象,加上13"以上大尺寸OGS生產技術難度高,從玻璃加工、ITO sensor、到大尺寸貼合,難度都比中小尺寸高很多,TPK的OGS產能將缺貨到4Q13,至於二線廠還有空閒的產能,理論上有些也可以做13"以上NB,但做得如何,要到2Q13才知道,因為2Q13終於有NB OEM願意將大量的主流機種,給二線廠試試看,否則以前都做小機種,數量根本無法經歷學習曲線提升良率的過程。
OGS也會用於Tablet和Smartphone,但未達主流地位,第一代Google Nexus 7"(華碩/廣達製造)目前使用OGS,Nexus 10"由Samsung製造用GFF,2Q13第二代動向不明,觀察第一代Nexus 7雖然價格便宜,但產品規格定位頗為高階(四核心AP、LCD解析度等),因此第二代繼續沿用OGS的機會蠻高的,Amazon的策略比較難說,目前的Kindle Fire系列使用G/G,2013下一代一定放棄G/G,如改用OGS則為增量,如改用G1F則對OGS無影響,最近媒體報導Samsung 8" Tablet採用OGS(另一說為TOL,但都是單片玻璃結構),則對OGS在Tablet市場大有助益,因為以往Samsung全用GFF。
OGS"有效產能"因為產能和良率障礙,大尺寸(>=13" touch NB)預估將缺貨到4Q13才有機會解除, 2013年TPK(宸鴻)在13"以上OGS市場應可維持一整年壟斷獨霸地位,但11.6" NB和中小尺寸Tablet/Smartphone因為新增產能和技術較為容易,台灣二線廠和大陸廠商都可以做進去,TPK雖然還可維持龍頭地位,但應無法壟斷,大家都可分到一些量,良率也沒有那麼困難,良率和毛利率落差應該不會像>13"的機種那麼大。OGS有效產能除了TPK最大之外,Wintek、AUO、GIS(英特飛)都在今年開始應該會有Touch NB量產實績,另一家ODM集團的觸控廠則還未達可被客戶接受的量產階段,大陸萊寶和信利也有佈局OGS應該有機會做到中尺寸Tablet甚至NB,但這些二線廠良率如何還不清楚。未來大陸長信、韓國ELK和Iljin也有OGS發展計畫,但都未量產。
三、OGS-Touch NB用全貼合還是口字貼視產品定位而定
至於NB OGS是用全貼合(full lamination or direct bonding)還是口字貼(edge lamination or air gap or air bonding),沒有定論,一般說來,全貼合因為良率較低而成本高,尺寸越大=良率越低=成本越高,在14~15"差距將更明顯,基於成本考量,越大尺寸應該要用口字貼才對(Asus CEO公開的說法),但口字貼的缺點有二:(1)中間的空氣層折射率和玻璃不同,光線經過LCM玻璃穿越空氣再到cover lens玻璃,不同的物質被折射兩次,影響光學效果,全貼合的OCA膠折射率比較接近玻璃,效果較好,(2)越大尺寸(14"以上),手指頭按壓cover lens時的力道,會讓cover lens彎曲更接近LCM玻璃,形成吸附或牛頓環現象,影響光學影像品質。所以,基於光學品質考量,越大尺寸應該更要用全貼合才對(Acer COO的公開說法)。因此這個問題沒有固定答案,端視NB廠商對於該款產品在價格和品質的取捨和定位而定。
1H13因為Touch NB並不普及,消費者買一台口字貼合的Toucn NB,回到公司、學校很難找到另一台全貼合Touch NB互相比較並發覺視覺效果有差,甚至在NB商店,貨架上也沒幾款可以比較,但到了4Q13~2014年,商店貨架將有很多款Touch NB,同學、同事也會有不同的Touch NB,兩台NB放在一起比較比較,就會發現全貼合的光學效果較佳,這也是NB品牌廠商需要做的判斷,成本和品質還是一個取捨問題。預測全貼合佔多少比例意義不大,因為幾家大廠的主觀判斷就可影響市場佔比,以1H13來說,用機種基礎(projects)計算大部分是全貼合,但因為Asus Vivobook大賣市佔率很高,而Vivobook用口字貼,就拉高了口字貼的數量比例,另外一個變數,是TPK到底要賺多少利潤, TPK做全貼合良率很高,成本比口字貼多不了多少(二線廠良率差成本可能差很大),但是售價賣的高很多,賺取高額利潤金額(profit dollars per unit高,雖然可能因搭配display出貨gross margin%不一定高),只要TPK少賺一點,全貼合價差就不會這麼大,就比較容易普及。個人覺得後者說法才對-14"以上大尺寸未來將以全貼合為主,Asus如果2H13繼續用口字貼(目前Vivobook用口字貼),恐怕到時在眾多競爭機種中(4Q13不缺貨Touch NB會大量興起)影響產品C/P競爭力。
各種外掛式觸控技術之中,2013年以OGS和GF2成長最大,OGS主要成長來源為Touch NB,預估2/3以上將採用OGS,其次是Tablet和Smartphone也有不少高階機種採用,GF2主要成長來源就是Apple iPad mini,至於第五代9.7" iPad是否改用GF2,還不是100%確定,G/G衰退最大,主因是9.7" iPad下滑(iPad 5也可能揚棄G/G),以及2013年新款Amazon Tablet可能揚棄G/G,G1F雖然Microsoft Surface銷售慘敗,但可能被Samsung Tablet採用取代一部分GFF機種。至於最大宗的GFF預期可穩定佔有中低階Smartphone和Tablet市場,因為NB用的大尺寸OGS缺貨,2013年GFF也會順利切入低階Touch NB市場,4Q13預估20~30%的Touch NB使用GFF觸控,但是2014年將遭逢主攻大尺寸低階市場的Metal mesh技術的競爭,讓GFF在2014年NB市場可能被OGS和Metal mesh上下夾攻,更大尺寸(>=18")的AIO因為ITO材料在大尺寸的導電性阻抗和成本問題,有好幾種取代ITO的新技術可能出現,Metal mesh機會較大。
一、各種觸控技術的競爭重點
Touch panel各種技術的主要評估點在於: (1)重量(2)厚度(3)光學效果(4)觸控靈敏度(5)強度(6)成本。攸關使用者觸控經驗的有(3)光學效果和(4)觸控靈敏度,攸關機構設計的有(1)重量、(2)厚度(或合稱輕薄)和(5)強度,以及和C/P值有關的(6)成本。重量和厚度主要看幾層玻璃/薄膜結構,光學效果(optical performance)主要看玻璃和薄膜的透光度和全貼合或口字貼,觸控靈敏度主要ITO(或取代ITO的各種技術如metal mesh)做在玻璃或薄膜上的導電度或阻抗高低,強度在單片玻璃問題較大(TOL改善OGS強度問題),成本則是材料(玻璃和薄膜層數)、良率、製程複雜度的綜合成果。
二、OGS將佔Touch NB 70~80%市場,隨Touch NB大成長OGS將缺貨到4Q13
OGS的單片玻璃結構,將X軸和Y軸電極圖案pattern的ITO sensor直接做在cover lens下面,和傳統G/G比較,節省一片玻璃和一次貼合,更輕薄、成本也更低,光學效果(透光度)和靈敏度(導電度/阻抗高低)則和G/G差不多,和傳統GFF比較,省掉兩片PET Film基材,更薄、成本更低,透光度也更好,但這裡說的成本更低,指的是 "成本結構" 更節省,至於實際製造出來的成本高低,因目前技術難度很高,尤其在14"以上的OGS全貼合機種,不同廠商良率差距很大,目前只有TPK(宸鴻)良率高,可以享受成本結構低的好處,對良率不佳的二線廠而言,"成本結構"低不代表"成本低",如果良率不好,成本可能比 GFF還高。
OGS的主要缺點是強度不夠,因為其製程是整片母片玻璃去做化學強化、ITO鍍膜、黃光製程蝕刻sensor完成之後,再切割、加工、印刷/表面處理,既然OGS是做完強化和sensor之後才切割,玻璃只要切割後都會在邊緣產生細微裂痕、強度弱化,OGS技術強化在前切割在後,邊緣細微裂痕無法彌補(二次強化可稍微補強但也會傷到sensor),成為日後產品強度上的缺點,如果是Smartphone或Tablet可能需要在機構設計上多加保護,至於NB則較無強度顧慮,因為Smartphone或Tablet的螢幕都是外露在外,而NB的螢幕是閉合在內,外面還有LCD cover(A件上蓋)保護。
1H13絕大部分Touch NB機種(90%)都用OGS觸控,2H13開始低階GFF的NB會放一些量,預估4Q13時OGS佔Touch NB總量的70~80%,GFF佔20~30%,也許會有一小部分Metal mesh觸控用在最低階的NB機種上。OGS到2014年大概都還是NB的主流技術,高階有可能被TOL瓜分一小部分,Metal mesh技術會在低階NB放量,因為光學效果不佳,取代的主要是同為低階機種使用的GFF,而不是OGS。本來1H13有些準備要開GFF的Touch NB機種,在TPK宣布擴大產能興建平潭5.5G廠之後,似有暫緩GFF機種開發,轉向等待TPK新產能的現象,這樣一來,雖然總體Touch NB的比例可能因為GFF減少而減少,但對以OGS為主的TPK廠商來說,等於客戶回流等待,產能開多少就可以賣多少,還具有絕對主導的議價力,形成: "Touch NB比例減少,但OGS更供不應求"的現象,加上13"以上大尺寸OGS生產技術難度高,從玻璃加工、ITO sensor、到大尺寸貼合,難度都比中小尺寸高很多,TPK的OGS產能將缺貨到4Q13,至於二線廠還有空閒的產能,理論上有些也可以做13"以上NB,但做得如何,要到2Q13才知道,因為2Q13終於有NB OEM願意將大量的主流機種,給二線廠試試看,否則以前都做小機種,數量根本無法經歷學習曲線提升良率的過程。
OGS也會用於Tablet和Smartphone,但未達主流地位,第一代Google Nexus 7"(華碩/廣達製造)目前使用OGS,Nexus 10"由Samsung製造用GFF,2Q13第二代動向不明,觀察第一代Nexus 7雖然價格便宜,但產品規格定位頗為高階(四核心AP、LCD解析度等),因此第二代繼續沿用OGS的機會蠻高的,Amazon的策略比較難說,目前的Kindle Fire系列使用G/G,2013下一代一定放棄G/G,如改用OGS則為增量,如改用G1F則對OGS無影響,最近媒體報導Samsung 8" Tablet採用OGS(另一說為TOL,但都是單片玻璃結構),則對OGS在Tablet市場大有助益,因為以往Samsung全用GFF。
OGS"有效產能"因為產能和良率障礙,大尺寸(>=13" touch NB)預估將缺貨到4Q13才有機會解除, 2013年TPK(宸鴻)在13"以上OGS市場應可維持一整年壟斷獨霸地位,但11.6" NB和中小尺寸Tablet/Smartphone因為新增產能和技術較為容易,台灣二線廠和大陸廠商都可以做進去,TPK雖然還可維持龍頭地位,但應無法壟斷,大家都可分到一些量,良率也沒有那麼困難,良率和毛利率落差應該不會像>13"的機種那麼大。OGS有效產能除了TPK最大之外,Wintek、AUO、GIS(英特飛)都在今年開始應該會有Touch NB量產實績,另一家ODM集團的觸控廠則還未達可被客戶接受的量產階段,大陸萊寶和信利也有佈局OGS應該有機會做到中尺寸Tablet甚至NB,但這些二線廠良率如何還不清楚。未來大陸長信、韓國ELK和Iljin也有OGS發展計畫,但都未量產。
三、OGS-Touch NB用全貼合還是口字貼視產品定位而定
至於NB OGS是用全貼合(full lamination or direct bonding)還是口字貼(edge lamination or air gap or air bonding),沒有定論,一般說來,全貼合因為良率較低而成本高,尺寸越大=良率越低=成本越高,在14~15"差距將更明顯,基於成本考量,越大尺寸應該要用口字貼才對(Asus CEO公開的說法),但口字貼的缺點有二:(1)中間的空氣層折射率和玻璃不同,光線經過LCM玻璃穿越空氣再到cover lens玻璃,不同的物質被折射兩次,影響光學效果,全貼合的OCA膠折射率比較接近玻璃,效果較好,(2)越大尺寸(14"以上),手指頭按壓cover lens時的力道,會讓cover lens彎曲更接近LCM玻璃,形成吸附或牛頓環現象,影響光學影像品質。所以,基於光學品質考量,越大尺寸應該更要用全貼合才對(Acer COO的公開說法)。因此這個問題沒有固定答案,端視NB廠商對於該款產品在價格和品質的取捨和定位而定。
1H13因為Touch NB並不普及,消費者買一台口字貼合的Toucn NB,回到公司、學校很難找到另一台全貼合Touch NB互相比較並發覺視覺效果有差,甚至在NB商店,貨架上也沒幾款可以比較,但到了4Q13~2014年,商店貨架將有很多款Touch NB,同學、同事也會有不同的Touch NB,兩台NB放在一起比較比較,就會發現全貼合的光學效果較佳,這也是NB品牌廠商需要做的判斷,成本和品質還是一個取捨問題。預測全貼合佔多少比例意義不大,因為幾家大廠的主觀判斷就可影響市場佔比,以1H13來說,用機種基礎(projects)計算大部分是全貼合,但因為Asus Vivobook大賣市佔率很高,而Vivobook用口字貼,就拉高了口字貼的數量比例,另外一個變數,是TPK到底要賺多少利潤, TPK做全貼合良率很高,成本比口字貼多不了多少(二線廠良率差成本可能差很大),但是售價賣的高很多,賺取高額利潤金額(profit dollars per unit高,雖然可能因搭配display出貨gross margin%不一定高),只要TPK少賺一點,全貼合價差就不會這麼大,就比較容易普及。個人覺得後者說法才對-14"以上大尺寸未來將以全貼合為主,Asus如果2H13繼續用口字貼(目前Vivobook用口字貼),恐怕到時在眾多競爭機種中(4Q13不缺貨Touch NB會大量興起)影響產品C/P競爭力。
2013年1月30日 星期三
觸控面板2013(二):需求爆發-Touch NB比例衝17~25%
一、Touch NB初期銷售熱烈,趨勢形成
除了Tablet,Touch NB經由4Q12初試水溫,全球熱賣,很多地區的低價機種(Asus Vivobook/Acer Aspire V5)賣到缺貨,樂觀者紛紛上調2013 Touch NB佔整體NB的比例,從20%起跳,懷疑者則認為只有Asus、Acer等少數廠商力推,主流大廠HP、Dell、Lenovo機種在4Q12還很少,也沒力推,因此整體市場上的Touch NB樣本數不夠,熱賣不能代表整體NB母體市場歡迎Touch NB,這樣懷疑也有些道哩,因此4Q12熱賣初期,觀望一下是對的,而且不只是分析師觀望,連Acer、Asus以外的其他PC各大品牌也在觀望,但是到了2012年12月,Lenovo率先發難,調整2013年產品規劃大舉加入Touch NB陣容,在CES上也發表了多款新的Touch NB計畫,可惜OGS touch panel的 "優質" 產能大多已經被Asus、Acer先推Touch的品牌預定光了,不足的部分只好轉向二線廠OGS產能拿貨,或者更改設計,採用GFF觸控,甚至去找大陸的二線touch panel廠商供貨,至於近年動作老是慢一拍的美系品牌,有一家也在2013年1月準備增加開案量向touch panel廠談產能,但1H13幾乎完全拿不到 OGS "優質" 產能,只能找二線廠、改用GFF或者等2H13新產能開出之後,看能不能拿到一些。
也就是說,市場研究者/分析師的觀望,本來有些道理,但當原本也在觀望的市場玩家-NB品牌公司,都已陸續下決定,上修Touch NB發展並開始投注資源下去的時候,Touch NB的趨勢應該已經確立,剩下的只有兩個問題,第一,普及的速度有多快?(2013年佔比多少? 2014年佔比多少?) 和第二,滲透率的上限是多少?(幾年後是100%取代變成標準配備? 還是達到一個比例就是上限? 60%/70%或80%?)
二、Touch NB被市場接受的原因
1. Metro介面適合Touch panel
第一個原因當然就是Windows 8的Metro介面,大多被設定為初始畫面,雖然可以按鈕切回傳統介面,但使用者已經看到這個介面的樣子,會試著用用看,有三種用法: (1)Metro + Mouse,不好用,(2)Metro + Touchpad,要花時間學習新的手勢,例如用兩個指頭可操控Metro介面,用一個指頭當作mouse指標,也是不太好用,(3)Metro + Touch panel,這原本也是Microsoft設計Metro介面的原始想定,和現在15~20億個Smartphone用戶的使用習慣一致,這個組合才能發揮Metro介面的好處,此外,進入應用程式之後,Touch panel也有些原本沒想到的用途,可以慢慢發掘,例如用左右兩側手勢上下滑動取代page up/page down/mouse滾輪、用兩指縮放Excel或IE的畫面縮放比例75%/100%/125%等,整體使用者經驗確實有被提升。
2. Asus的產品企劃成功打開平價Touch NB市場
第二個原因,是Touch NB價格比想像低,這得歸功於Asus的PM產品企劃,準確命中潛在的消費者需求,進而影響整體產業。當1H12時各家品牌都有一兩個Touch NB projects進行研發,傳統上,新的高階零件一定先放在高階NB機種,而高階NB機種顧名思義,就是什麼零件都是高階的,例如SSD剛推出一定放在高階機種,BD ODD當時也一定放在高階機種,而高階NB是從CPU、Standalone Graphics、HDD、LCD、Battery、Memory、Metal casing通通都是高階的,這樣的機種本來就要US$799~US$999以上,touch panle又加上"成本加成"=US$100以上就更貴了,但Asus和傳統做法不同,將Touch panel放在平價NB產品線上,也就是說,除了Touch panel,這款機種通通都是平價規格,原本可能賣US$499~599,其他零件繼續用平價零件: 普通CPU、整合Graphics、普通LCD(還有11.6" with touch也是創舉)、塑膠機殼(外型盡量模仿金屬)、全部都是普通零件,增加的Touch panel也沒有另外加成,幾乎就是成本+合理毛利率加上去,touch panel還用OGS+口字貼合來cost down(別人OGS大部分都用全貼合,Asus就是打定"先求有再求好"的做法),把不同尺寸整機價格壓到US$499~699,這種價位首度出現Toucn NB,果然一下子就打到sweet spot。
3. NB軟硬體架構成熟(OS+Hinge+touch)
還有一個因素,就是以往每一代Windows都更耗資源,新PC一定要用高規零件,但Windows 7開始到Windows 8越做越好,就算用平價規格零件,用起來也不會感覺不好用,Asus等於也掌握到這個機會,把BOM cost其他零件規格降低,挪出一塊給touch panel,同樣的成本,用在touch panel上面,比用在高階CPU/更多DRAM...上面對消費者更有價值。Acer也有類似的產品,V5打低階(S7打高階),但這種平價touch idea是誰先誰後?還是有志一同?就不用細查了,反正,Asus打響第一炮之後,引發其他品牌跟進規劃平價touch NB的產品線。
Hinge的技術成熟和Touch panel敏感度提高,也是原因,一年前Touch NB剛剛設計的時候,大部分廠商都認為主要是以變形NB的方式呈現,當時認為,基於LCD承受指頭力道、觸控方便性而言,真正要用Touch功能,還是以變形為Tablet的狀態下來使用,因為是變形,當然就是小眾利基市場(niche market),因此Touch NB打不進主流市場,比例不可能高,但後來的發展,Hinge技術很快就突破成熟,各種solution紛紛出現,例如兩段式的Hinge,讓力道隨著角度變化,讓人打開LCD上蓋時不會太硬,而當轉到90度左右時又變硬,方便承受指頭觸控力量,而不至於越壓越倒,而且hinge成本也沒貴多少,再加上,Touch panel的敏感度已足夠,觸控時不需要太用力,只要用指頭輕輕觸控即可,也可變免螢幕被壓倒。因此,當Touch panel可以用在標準的NB(LCD開闔)上面時,就開始刺激全體NB使用者的觸控感受了。
4. Asus/Acer的Touch NB首發優勢在於搶占OGS產能
附帶一提,雖然NB產品企劃很容易學,只有首發創意,技術沒什麼大學問,但是平價Touch NB還是有先佔優勢,Asus/Acer最大的優勢就是先把2013年OGS touch panel產能佔滿,讓後來的品牌只能分配產能,又或者要改用GFF,但是GFF成本沒有省多少,效果卻差很多,也就是說,對手使用GFF的Touch NB競爭力會比Asus/Acer的OGS touch panel的NB差。最近很多人都發現,Touch NB開始多樣化的使用GFF而擔心TPK OGS優勢不再,因果剛好是相反的,GFF不是因為性價比好而增加,而是因為拿不到OGS產能(至少拿不到OGS "優質" 產能),只好退而求其次使用GFF,這些人只要OGS產能開得出來,開出來多少,應該就會轉回來多少(從GFF轉OGS),OGS NB用的大尺寸(13"以上)產能已經確定到2013年底都是滿載的。
三、影響Touch NB比例的七個變數
2013年Touch NB到底多少比例,Asus、Acer、Lenovo、Samsung都很積極,其他品牌受到策略或者是OGS產能因素則很低或還不明朗。ODM多半預期touch NB比例很高但也強調關鍵是touch panel產能是否足夠,產業研究機構和投資機構,看法很分歧,2013年看法從7~8%、10%、15%、20%、20%以上都有,2014更不用說是南轅北轍了。
確實有變數,變數來自以下幾方面:
變數1.如果不管產能限制,只看需求,Asus、Acer、Lenovo、Samsung這四家品牌確定都要力推Touch NB,內部目標從30~50%都有,四家品牌2013年合計NB出貨大約1E台,市佔率50%,Touch NB需求大約35~40M,這四家的touch NB出貨就貢獻整體2E台市場的18~20%,其他品牌(另外1E台)平均touch NB比例只要5~10%就有5~10M,合計整體touch NB需求面有40~50M,佔全體NB的20~25%。
變數2.目前大家的最優先組合式OGS+全貼合,因為對TPK來說,良率OK,價格沒有增加多少,效果卻好很多,但是OGS(以TPK和WTK為主)+全貼合+良率損失之後+適合13"以上的大尺寸NB使用的產能,是遠低於50M的需求,粗略估計,大尺寸OGS全年良品產出大約只有30~35M。二線廠的良率是關鍵,尤其在14"機種良率會大幅降低。
變數3. 以上說的是13"以上的Touch NB,但是整體中尺寸OGS產能還有很多,主要用來做Tablet,這部分可以使用到11.6" Touch NB,因此11.6"的數字是前項30~35M的增量。
變數4. 小尺寸smartphone用的G/G和中尺寸Tablet用的G/G產能,因為iPhone改用in-cell、iPad mini改用GF2,有很多空出來的產能,到底有多少可以轉OGS,也會影響Touch NB的供應,例如,如果小尺寸G/G改一些給中尺寸OGS用,中尺寸G/G改一些給大尺寸OGS用,是否可以增加一些Touch NB產能? 這部分資訊不全,無法預測數字。但有投資研究報告,把全部的G/G都假設可以改為OGS,這樣計算over supply應該有商榷的空間,因為小尺寸改作大尺寸,sensor和貼合的良率應該都有很大的差異,每家廠商會差很多,不見得適合這樣改。
變數5. 現在看到有些NB品牌,即使包括領先看到Touch NB的Asus和Acer,全面面臨OGS產能不足的狀況,但有些人判斷Touch NB是趨勢,也是NB銷售的競爭利器,因此退而求其次,改用OGS+口字貼合,或改用GFF,甚至找大陸廠商,O-Film前陣子公開宣布取得Lenovo touch NB訂單就是一例。因為OGS+全貼合,對於一線廠商來說,良率OK,材料本來就比OFF少,報價只高一點,就可以有很好的毛利率(不包含良率不好的二線廠),相對的,GFF材料成本高,廠商價差有限,光學效果、觸控敏感度、厚度都比較差,做出來的Touch NB競爭力會受到影響。兩相權衡之下,這種使用GFF "先求有、再求好"的機種有多少數量,也是影響touch NB比例的變數。
變數6. 受限產能,有些人冒險找二線廠做14"以上的touch NB機種,將面臨良率上很大的風險,這些產能原本做11.6"或13"也許勉強OK,至少量出的來,但做到14"以上,可能浪費掉一些產能。
變數7. Samsung全系列產品都是用GFF,產能限制不像OGS那麼嚴重,韓國touch panel也擴充很多GFF產能,Samsung的Touch NB策略也是整體Touch NB比例的變數。
四、預測2013年Touch NB比例17~25%,集中在2H13
綜合以上討論,Touch NB比例,從需求面看最高可達50M=25%,從OGS+全貼合產能限制,最差只能出30M=15%,假設一部分品牌將部分機種改用OGS+口字貼、部分改用GFF、11.6"也用一些中尺寸Tablet OGS產能、G/G再改一些到OGS,應該可以提高到17~25%,最大的影響,就是NB品牌是要大量用GFF,還是只用一小部分,另外再等2H13 OGS新產能。
這也是為何很多人聽到的數字和狀況差很多的原因,因為問到不同的廠商,會有不同的觀點,例如問到美系NB品牌他會說Touch NB比例很低(有人真的不看好,有人是拿不到產能),問到亞洲品牌會說很高,問到OGS一線廠會說產能很緊,而且多用全貼合,問到二線廠會說沒有那麼緊(因客戶擔心良率不太敢來),也會說很多人改用口字貼(二線廠做全貼合讓人擔心)、問到GFF廠商會說很多NB改用GFF(因為拿不到OGS產能),問到ODM會說Touch NB需求很高但擔心產能不夠(事實如此)。
變數太多,也是不負責任的分析,如果最終要給一個數字,那就給20%吧,當然,因為開案時程、Intel Haswell 3Q13才放量、OGS產能擴充時程等因素,大部分的量是集中在2H13的。
除了Tablet,Touch NB經由4Q12初試水溫,全球熱賣,很多地區的低價機種(Asus Vivobook/Acer Aspire V5)賣到缺貨,樂觀者紛紛上調2013 Touch NB佔整體NB的比例,從20%起跳,懷疑者則認為只有Asus、Acer等少數廠商力推,主流大廠HP、Dell、Lenovo機種在4Q12還很少,也沒力推,因此整體市場上的Touch NB樣本數不夠,熱賣不能代表整體NB母體市場歡迎Touch NB,這樣懷疑也有些道哩,因此4Q12熱賣初期,觀望一下是對的,而且不只是分析師觀望,連Acer、Asus以外的其他PC各大品牌也在觀望,但是到了2012年12月,Lenovo率先發難,調整2013年產品規劃大舉加入Touch NB陣容,在CES上也發表了多款新的Touch NB計畫,可惜OGS touch panel的 "優質" 產能大多已經被Asus、Acer先推Touch的品牌預定光了,不足的部分只好轉向二線廠OGS產能拿貨,或者更改設計,採用GFF觸控,甚至去找大陸的二線touch panel廠商供貨,至於近年動作老是慢一拍的美系品牌,有一家也在2013年1月準備增加開案量向touch panel廠談產能,但1H13幾乎完全拿不到 OGS "優質" 產能,只能找二線廠、改用GFF或者等2H13新產能開出之後,看能不能拿到一些。
也就是說,市場研究者/分析師的觀望,本來有些道理,但當原本也在觀望的市場玩家-NB品牌公司,都已陸續下決定,上修Touch NB發展並開始投注資源下去的時候,Touch NB的趨勢應該已經確立,剩下的只有兩個問題,第一,普及的速度有多快?(2013年佔比多少? 2014年佔比多少?) 和第二,滲透率的上限是多少?(幾年後是100%取代變成標準配備? 還是達到一個比例就是上限? 60%/70%或80%?)
二、Touch NB被市場接受的原因
1. Metro介面適合Touch panel
第一個原因當然就是Windows 8的Metro介面,大多被設定為初始畫面,雖然可以按鈕切回傳統介面,但使用者已經看到這個介面的樣子,會試著用用看,有三種用法: (1)Metro + Mouse,不好用,(2)Metro + Touchpad,要花時間學習新的手勢,例如用兩個指頭可操控Metro介面,用一個指頭當作mouse指標,也是不太好用,(3)Metro + Touch panel,這原本也是Microsoft設計Metro介面的原始想定,和現在15~20億個Smartphone用戶的使用習慣一致,這個組合才能發揮Metro介面的好處,此外,進入應用程式之後,Touch panel也有些原本沒想到的用途,可以慢慢發掘,例如用左右兩側手勢上下滑動取代page up/page down/mouse滾輪、用兩指縮放Excel或IE的畫面縮放比例75%/100%/125%等,整體使用者經驗確實有被提升。
2. Asus的產品企劃成功打開平價Touch NB市場
第二個原因,是Touch NB價格比想像低,這得歸功於Asus的PM產品企劃,準確命中潛在的消費者需求,進而影響整體產業。當1H12時各家品牌都有一兩個Touch NB projects進行研發,傳統上,新的高階零件一定先放在高階NB機種,而高階NB機種顧名思義,就是什麼零件都是高階的,例如SSD剛推出一定放在高階機種,BD ODD當時也一定放在高階機種,而高階NB是從CPU、Standalone Graphics、HDD、LCD、Battery、Memory、Metal casing通通都是高階的,這樣的機種本來就要US$799~US$999以上,touch panle又加上"成本加成"=US$100以上就更貴了,但Asus和傳統做法不同,將Touch panel放在平價NB產品線上,也就是說,除了Touch panel,這款機種通通都是平價規格,原本可能賣US$499~599,其他零件繼續用平價零件: 普通CPU、整合Graphics、普通LCD(還有11.6" with touch也是創舉)、塑膠機殼(外型盡量模仿金屬)、全部都是普通零件,增加的Touch panel也沒有另外加成,幾乎就是成本+合理毛利率加上去,touch panel還用OGS+口字貼合來cost down(別人OGS大部分都用全貼合,Asus就是打定"先求有再求好"的做法),把不同尺寸整機價格壓到US$499~699,這種價位首度出現Toucn NB,果然一下子就打到sweet spot。
3. NB軟硬體架構成熟(OS+Hinge+touch)
還有一個因素,就是以往每一代Windows都更耗資源,新PC一定要用高規零件,但Windows 7開始到Windows 8越做越好,就算用平價規格零件,用起來也不會感覺不好用,Asus等於也掌握到這個機會,把BOM cost其他零件規格降低,挪出一塊給touch panel,同樣的成本,用在touch panel上面,比用在高階CPU/更多DRAM...上面對消費者更有價值。Acer也有類似的產品,V5打低階(S7打高階),但這種平價touch idea是誰先誰後?還是有志一同?就不用細查了,反正,Asus打響第一炮之後,引發其他品牌跟進規劃平價touch NB的產品線。
Hinge的技術成熟和Touch panel敏感度提高,也是原因,一年前Touch NB剛剛設計的時候,大部分廠商都認為主要是以變形NB的方式呈現,當時認為,基於LCD承受指頭力道、觸控方便性而言,真正要用Touch功能,還是以變形為Tablet的狀態下來使用,因為是變形,當然就是小眾利基市場(niche market),因此Touch NB打不進主流市場,比例不可能高,但後來的發展,Hinge技術很快就突破成熟,各種solution紛紛出現,例如兩段式的Hinge,讓力道隨著角度變化,讓人打開LCD上蓋時不會太硬,而當轉到90度左右時又變硬,方便承受指頭觸控力量,而不至於越壓越倒,而且hinge成本也沒貴多少,再加上,Touch panel的敏感度已足夠,觸控時不需要太用力,只要用指頭輕輕觸控即可,也可變免螢幕被壓倒。因此,當Touch panel可以用在標準的NB(LCD開闔)上面時,就開始刺激全體NB使用者的觸控感受了。
4. Asus/Acer的Touch NB首發優勢在於搶占OGS產能
附帶一提,雖然NB產品企劃很容易學,只有首發創意,技術沒什麼大學問,但是平價Touch NB還是有先佔優勢,Asus/Acer最大的優勢就是先把2013年OGS touch panel產能佔滿,讓後來的品牌只能分配產能,又或者要改用GFF,但是GFF成本沒有省多少,效果卻差很多,也就是說,對手使用GFF的Touch NB競爭力會比Asus/Acer的OGS touch panel的NB差。最近很多人都發現,Touch NB開始多樣化的使用GFF而擔心TPK OGS優勢不再,因果剛好是相反的,GFF不是因為性價比好而增加,而是因為拿不到OGS產能(至少拿不到OGS "優質" 產能),只好退而求其次使用GFF,這些人只要OGS產能開得出來,開出來多少,應該就會轉回來多少(從GFF轉OGS),OGS NB用的大尺寸(13"以上)產能已經確定到2013年底都是滿載的。
三、影響Touch NB比例的七個變數
2013年Touch NB到底多少比例,Asus、Acer、Lenovo、Samsung都很積極,其他品牌受到策略或者是OGS產能因素則很低或還不明朗。ODM多半預期touch NB比例很高但也強調關鍵是touch panel產能是否足夠,產業研究機構和投資機構,看法很分歧,2013年看法從7~8%、10%、15%、20%、20%以上都有,2014更不用說是南轅北轍了。
確實有變數,變數來自以下幾方面:
變數1.如果不管產能限制,只看需求,Asus、Acer、Lenovo、Samsung這四家品牌確定都要力推Touch NB,內部目標從30~50%都有,四家品牌2013年合計NB出貨大約1E台,市佔率50%,Touch NB需求大約35~40M,這四家的touch NB出貨就貢獻整體2E台市場的18~20%,其他品牌(另外1E台)平均touch NB比例只要5~10%就有5~10M,合計整體touch NB需求面有40~50M,佔全體NB的20~25%。
變數2.目前大家的最優先組合式OGS+全貼合,因為對TPK來說,良率OK,價格沒有增加多少,效果卻好很多,但是OGS(以TPK和WTK為主)+全貼合+良率損失之後+適合13"以上的大尺寸NB使用的產能,是遠低於50M的需求,粗略估計,大尺寸OGS全年良品產出大約只有30~35M。二線廠的良率是關鍵,尤其在14"機種良率會大幅降低。
變數3. 以上說的是13"以上的Touch NB,但是整體中尺寸OGS產能還有很多,主要用來做Tablet,這部分可以使用到11.6" Touch NB,因此11.6"的數字是前項30~35M的增量。
變數4. 小尺寸smartphone用的G/G和中尺寸Tablet用的G/G產能,因為iPhone改用in-cell、iPad mini改用GF2,有很多空出來的產能,到底有多少可以轉OGS,也會影響Touch NB的供應,例如,如果小尺寸G/G改一些給中尺寸OGS用,中尺寸G/G改一些給大尺寸OGS用,是否可以增加一些Touch NB產能? 這部分資訊不全,無法預測數字。但有投資研究報告,把全部的G/G都假設可以改為OGS,這樣計算over supply應該有商榷的空間,因為小尺寸改作大尺寸,sensor和貼合的良率應該都有很大的差異,每家廠商會差很多,不見得適合這樣改。
變數5. 現在看到有些NB品牌,即使包括領先看到Touch NB的Asus和Acer,全面面臨OGS產能不足的狀況,但有些人判斷Touch NB是趨勢,也是NB銷售的競爭利器,因此退而求其次,改用OGS+口字貼合,或改用GFF,甚至找大陸廠商,O-Film前陣子公開宣布取得Lenovo touch NB訂單就是一例。因為OGS+全貼合,對於一線廠商來說,良率OK,材料本來就比OFF少,報價只高一點,就可以有很好的毛利率(不包含良率不好的二線廠),相對的,GFF材料成本高,廠商價差有限,光學效果、觸控敏感度、厚度都比較差,做出來的Touch NB競爭力會受到影響。兩相權衡之下,這種使用GFF "先求有、再求好"的機種有多少數量,也是影響touch NB比例的變數。
變數6. 受限產能,有些人冒險找二線廠做14"以上的touch NB機種,將面臨良率上很大的風險,這些產能原本做11.6"或13"也許勉強OK,至少量出的來,但做到14"以上,可能浪費掉一些產能。
變數7. Samsung全系列產品都是用GFF,產能限制不像OGS那麼嚴重,韓國touch panel也擴充很多GFF產能,Samsung的Touch NB策略也是整體Touch NB比例的變數。
四、預測2013年Touch NB比例17~25%,集中在2H13
綜合以上討論,Touch NB比例,從需求面看最高可達50M=25%,從OGS+全貼合產能限制,最差只能出30M=15%,假設一部分品牌將部分機種改用OGS+口字貼、部分改用GFF、11.6"也用一些中尺寸Tablet OGS產能、G/G再改一些到OGS,應該可以提高到17~25%,最大的影響,就是NB品牌是要大量用GFF,還是只用一小部分,另外再等2H13 OGS新產能。
這也是為何很多人聽到的數字和狀況差很多的原因,因為問到不同的廠商,會有不同的觀點,例如問到美系NB品牌他會說Touch NB比例很低(有人真的不看好,有人是拿不到產能),問到亞洲品牌會說很高,問到OGS一線廠會說產能很緊,而且多用全貼合,問到二線廠會說沒有那麼緊(因客戶擔心良率不太敢來),也會說很多人改用口字貼(二線廠做全貼合讓人擔心)、問到GFF廠商會說很多NB改用GFF(因為拿不到OGS產能),問到ODM會說Touch NB需求很高但擔心產能不夠(事實如此)。
變數太多,也是不負責任的分析,如果最終要給一個數字,那就給20%吧,當然,因為開案時程、Intel Haswell 3Q13才放量、OGS產能擴充時程等因素,大部分的量是集中在2H13的。
2013年1月23日 星期三
觸控面板2013(一):需求爆發-Tablet PC成長60%
日期:2013/1/23
一、2013年Smartphone觸控需求持平
Touch panel需求來自三方面:Smartphone、Tablet PC(後稱Tablet)和Touch NB(先不看AIO),Smartphone 2012年全球市場量大約7.3E支,2013年大約成長50%到11E支,有兩類高階Smartphone不使用外掛式(out-cell)touch panel,第一是Apple iPhone 5使用in-cell觸控,第二是AMOLED使用on-cell觸控,假設2012年iphone 5 + AMOLED smartphone合計出貨2.2E支,則使用外掛式觸控的Smartphone出貨約5.1E支,2013年假設in-cell iphone系列 + AMOLED smartphone合計出貨5.0E支,則使用外掛式觸控的Smartphone出貨約6.0E支,和2012年的5.1E支相比,2013年touch panel需求量還是成長了18% YoY,但這部分因為成長主力是低價smartphone,使用的touch panel多屬單價較低的GFF,產值就當作持平或微幅衰退,不計算需求增量,主要的成長來源還是Tablet PC,其次是Touch NB。
二、2013年Tablet出貨2.2E台(成長60%)是Touch panel需求成長主力
2013/1/9 NPD Displaysearch發表預測2013年全球Tablet市場量提高到2.4E台,+64% YoY,是目前估計最高的單位,其他各研究機構預測從1.6~2.1E台都有。
本部落格預測是2013年全球Tablet出貨量為2.2E台,成長60% YoY。
三、2013各品牌Tablet出貨量預測
從OEM(品牌)角度來看,Apple 2012年出貨約65M,預計2013年iPad mini-7.85"(包含下一代)出貨50~55M,iPad 9.7"(包含下一代)出貨40~45M,合計出貨90~100M,+46% YoY,雖然iPad mini取代了一部分iPad 9.7"的市場,但應該更多擴大了整體Apple的市場,也是Apple能持續高成長的關鍵,但因為Android-based Tablet爆發成長,Apple市占率預估從2012年47%降到2013年43%。
Samsung Tablet 2012年出貨推估15M,今年一開始就宣布2013年出貨目標40M(不包含5.3/5.5"的Smartphone),今天電子時報還報導Samsung內部目標高達45M,實在是驚人的數字,評估即使加上商用平板,合理出貨量應可達30~35M,這樣也有超過100%的成長。
Amazon Tablet 2012年推估出貨量12~13M,主要集中在4Q12出貨,Amazon的業務型態都是集中在下半年,1H13將沉寂一陣,2H13在上來,預估難度很高,2013年出貨推估20~25M。Google的Nexus系列Tablet估計2012年出貨5~6M,主要是7",10"量不大,2013年Google整體Tablet出貨量預估也有倍數成長。
Asus自有品牌Tablet推估2012年出貨3~3.5M,預估2013年自有品牌挑戰倍數成長,假設Google Nexus 7"繼續和Asus合作,則總體出貨量可達13~15M,如果最近發表的US$149低價Tablets能成功在新興市場取代white-box Tablet,則出貨量挑戰15M以上。Acer和Lenovo在2012年出貨量應該都低於2M,2013年Acer如果US$149順利打開市場,出貨量應可達該公司宣稱的數倍成長,Lenovo因為基期低,2013年也有數倍成長的機會。Microsoft Surface RT 4Q12出貨量,根據媒體報導和Touch vendor月營收看來,都是不如預期,原因很多,包括價格太貴、Ecosystem尚未成形Apps太少、硬綁Office讓OEM卻步、通路點很少...等。RT Tablet在2013年一樣面臨這些問題,至於各品牌的標準Windows 8 based Tablet在2013年至少會有一小部分商用市場,多半以變形方式設計,但這種Tablet更像一台NB,除了增加touch panel以外,算不算Tablet也不重要了。
各家預測數字差距很大,最主要的爭議,就是White-box Tablet有多少台? 這部分包含當地品牌(只有當地有知名度)、貼牌(例如operator牌)、無牌(沒人聽過的牌)和仿冒牌,因為統計不易,常常被研究機構低估,就像是早年的Clone M/B和Clone PC(=DIY+店頭組裝+當地SI牌,後來都叫做白牌white box或white label),並沒有納入IDC的統計,PC/MB廠的Sales如果用IDC數字當分母,都會很高興更容易達到目標,但統計全球CPU或chipset數量,都遠大於IDC PC數量(一小部分因為出貨時間差和庫存,但大部分因為Clone PC統計誤差),那時候的作法是將IDC PC數字+15%才是真正的PC市場量,後來這些研究機構,也從善如流,加上white box的推估量在裡面。現在的White-box Tablet也是一樣,很多小廠根本無法統計,只能從關鍵零件著手,但因為零件使用和國際品牌大不相同,例如AP都用大陸和台灣廠商的,和國際品牌使用的TI/Nvidia/Qualcomm/inhouse/Marvell大不相同,LCD和touch panel也多使用大陸廠商供貨,而有些產品AP或LCD和Tablet類似,卻被做成非Tablet產品(數位相框.....等),確實不好估計,綜合各種資料,參考Displaysearch對於LCD的掌握度,估計2012年White-box Tablet大約30M,2013年新興市場有一部分會被Asus/Acer的US$149 Tablet吃掉,成長率將低於產業成長率60%,大約35~40M,另外,知名品牌的小量Tablet機種(Sony/Toshiba/HP/Dell/B&N...等等),合計也有幾百萬台。這些White-box Tablet雖然大部分台灣廠商做不到生意,但可以順利去化大陸廠商的擴充產能,對demend side還是有正面貢獻的,例如雖然大陸touch panel廠大舉擴產,但Acer/Asus US$149和White-box大量使用大陸廠商擴大的產能,也就減輕了這些新增產能對台灣touch panel廠目標客戶-國際品牌Tablet市場的競爭。
四、2013年Tablet LCD尺寸規格
LCD尺寸方面,2013年成長最大的尺寸無疑是7~8",主要是iPad mini使用的7.85"和Amazon、Google、Acer、Asus大量採用的7",8.9"在Amazon採用下也會增加,10.6"除了Surface之外,是否被廣泛採用有待觀察, 10.1"和7"一樣都是大宗規格,是2013的主流尺寸,9.7"受iPad 9.7"影響比重降大為縮小。整體而言,2013年Tablet三大主流尺寸是7"、7.85"、10.1",其次是9.7"和8.9",然後是10.6",其他尺寸比重都很低。LCD面板除了IPS廣視角仍是主流之外, 不具廣視角的TN面板,也會出現在大廠牌的低價機種上面。
五、2013年Tablet觸控技術趨勢
Touch panel各種技術的主要評估點在於: (1)重量(2)厚度(3)光學效果(4)觸控靈敏度(5)強度(6)成本。
各種觸控技術的優缺點,很多報告和報導都有比較分析,不再贅述,因為Tablet PC價格差距拉大,US$79~US$999差距十幾倍,touch panel各種技術都有機會取得一席之地,呈現多樣化的發展,但整體趨勢是走向輕薄,因此雙層玻璃的G/G將逐漸走向單層玻璃(SGS:Single Glass Solution),今年以OGS為主, 2H13和2014年TOL看是不是有機會在良率和產能上突破,進而取得關鍵機種使用,而Film type的GFF有Samsung和white box Tablet支持有基本需求,G1F被Surface率先採用,未來Samsung也可能跟進,GF2因為專利和高階ITO film缺貨兩個因素,今年應該還是都被iPad mini包下。
Apple iPad-9.7"的觸控面板採用G/G、口字貼(edge lamination)、touch module方式出貨,iPad mini-7.85"改為GF2(或說GF DITO)、口字貼,一樣touch module方式出貨。未來iPad 9.7"下一代(iPad 5?)很可能揚棄厚重的G/G,改用GF2或單片玻璃(SGS,包括OGS/TOL)?影響touch panel產業很大,改用GF2會面臨Nitto Dendo的film基材和Nissha Printing的ITO film產能不足(即使在宣布擴產之後還是不足),中大尺寸OGS目前產能也是缺爆,除非中小尺寸G/G產能能夠有效改為OGS,否則也有產能問題,OGS強度能否符合Apple要求也須觀察,TOL是目前效果最好的solution,但是同樣面臨新技術在中尺寸的良率提升和產能問題。
Samsung的Smartphone中高階用AMOLED on-cell觸控,中低階用GFF觸控,Tablet也是一樣都用GFF觸控,絕大部分都是由韓國廠商供貨,台灣和大陸廠商也供應一小部分,GFF光學效果、敏感度和厚度都比OGS/TOL差,加上高階ITO film缺貨,是否影響Samsung出貨量,值得關注,由於韓國touch panel廠商OGS發展慢、產能也很小,Samsung勢必繼續用G/F solution,有可能GFF改一些到G1F。
Amazon 7"和8.9"在開案的時候OGS產能和技術還未成熟,因此採用G/G觸控、全貼合、包含Touch+LCD display出貨,基於輕薄理由,未來改用OGS的機會很大。Google Nexus系列,10"機種和合作廠Samsung一樣使用GFF觸控,和Asus合作的Nexus 7"採用OGS、全貼合、Touch+LCD display出貨。
一、2013年Smartphone觸控需求持平
Touch panel需求來自三方面:Smartphone、Tablet PC(後稱Tablet)和Touch NB(先不看AIO),Smartphone 2012年全球市場量大約7.3E支,2013年大約成長50%到11E支,有兩類高階Smartphone不使用外掛式(out-cell)touch panel,第一是Apple iPhone 5使用in-cell觸控,第二是AMOLED使用on-cell觸控,假設2012年iphone 5 + AMOLED smartphone合計出貨2.2E支,則使用外掛式觸控的Smartphone出貨約5.1E支,2013年假設in-cell iphone系列 + AMOLED smartphone合計出貨5.0E支,則使用外掛式觸控的Smartphone出貨約6.0E支,和2012年的5.1E支相比,2013年touch panel需求量還是成長了18% YoY,但這部分因為成長主力是低價smartphone,使用的touch panel多屬單價較低的GFF,產值就當作持平或微幅衰退,不計算需求增量,主要的成長來源還是Tablet PC,其次是Touch NB。
二、2013年Tablet出貨2.2E台(成長60%)是Touch panel需求成長主力
2013/1/9 NPD Displaysearch發表預測2013年全球Tablet市場量提高到2.4E台,+64% YoY,是目前估計最高的單位,其他各研究機構預測從1.6~2.1E台都有。
本部落格預測是2013年全球Tablet出貨量為2.2E台,成長60% YoY。
三、2013各品牌Tablet出貨量預測
從OEM(品牌)角度來看,Apple 2012年出貨約65M,預計2013年iPad mini-7.85"(包含下一代)出貨50~55M,iPad 9.7"(包含下一代)出貨40~45M,合計出貨90~100M,+46% YoY,雖然iPad mini取代了一部分iPad 9.7"的市場,但應該更多擴大了整體Apple的市場,也是Apple能持續高成長的關鍵,但因為Android-based Tablet爆發成長,Apple市占率預估從2012年47%降到2013年43%。
Samsung Tablet 2012年出貨推估15M,今年一開始就宣布2013年出貨目標40M(不包含5.3/5.5"的Smartphone),今天電子時報還報導Samsung內部目標高達45M,實在是驚人的數字,評估即使加上商用平板,合理出貨量應可達30~35M,這樣也有超過100%的成長。
Amazon Tablet 2012年推估出貨量12~13M,主要集中在4Q12出貨,Amazon的業務型態都是集中在下半年,1H13將沉寂一陣,2H13在上來,預估難度很高,2013年出貨推估20~25M。Google的Nexus系列Tablet估計2012年出貨5~6M,主要是7",10"量不大,2013年Google整體Tablet出貨量預估也有倍數成長。
Asus自有品牌Tablet推估2012年出貨3~3.5M,預估2013年自有品牌挑戰倍數成長,假設Google Nexus 7"繼續和Asus合作,則總體出貨量可達13~15M,如果最近發表的US$149低價Tablets能成功在新興市場取代white-box Tablet,則出貨量挑戰15M以上。Acer和Lenovo在2012年出貨量應該都低於2M,2013年Acer如果US$149順利打開市場,出貨量應可達該公司宣稱的數倍成長,Lenovo因為基期低,2013年也有數倍成長的機會。Microsoft Surface RT 4Q12出貨量,根據媒體報導和Touch vendor月營收看來,都是不如預期,原因很多,包括價格太貴、Ecosystem尚未成形Apps太少、硬綁Office讓OEM卻步、通路點很少...等。RT Tablet在2013年一樣面臨這些問題,至於各品牌的標準Windows 8 based Tablet在2013年至少會有一小部分商用市場,多半以變形方式設計,但這種Tablet更像一台NB,除了增加touch panel以外,算不算Tablet也不重要了。
各家預測數字差距很大,最主要的爭議,就是White-box Tablet有多少台? 這部分包含當地品牌(只有當地有知名度)、貼牌(例如operator牌)、無牌(沒人聽過的牌)和仿冒牌,因為統計不易,常常被研究機構低估,就像是早年的Clone M/B和Clone PC(=DIY+店頭組裝+當地SI牌,後來都叫做白牌white box或white label),並沒有納入IDC的統計,PC/MB廠的Sales如果用IDC數字當分母,都會很高興更容易達到目標,但統計全球CPU或chipset數量,都遠大於IDC PC數量(一小部分因為出貨時間差和庫存,但大部分因為Clone PC統計誤差),那時候的作法是將IDC PC數字+15%才是真正的PC市場量,後來這些研究機構,也從善如流,加上white box的推估量在裡面。現在的White-box Tablet也是一樣,很多小廠根本無法統計,只能從關鍵零件著手,但因為零件使用和國際品牌大不相同,例如AP都用大陸和台灣廠商的,和國際品牌使用的TI/Nvidia/Qualcomm/inhouse/Marvell大不相同,LCD和touch panel也多使用大陸廠商供貨,而有些產品AP或LCD和Tablet類似,卻被做成非Tablet產品(數位相框.....等),確實不好估計,綜合各種資料,參考Displaysearch對於LCD的掌握度,估計2012年White-box Tablet大約30M,2013年新興市場有一部分會被Asus/Acer的US$149 Tablet吃掉,成長率將低於產業成長率60%,大約35~40M,另外,知名品牌的小量Tablet機種(Sony/Toshiba/HP/Dell/B&N...等等),合計也有幾百萬台。這些White-box Tablet雖然大部分台灣廠商做不到生意,但可以順利去化大陸廠商的擴充產能,對demend side還是有正面貢獻的,例如雖然大陸touch panel廠大舉擴產,但Acer/Asus US$149和White-box大量使用大陸廠商擴大的產能,也就減輕了這些新增產能對台灣touch panel廠目標客戶-國際品牌Tablet市場的競爭。
四、2013年Tablet LCD尺寸規格
LCD尺寸方面,2013年成長最大的尺寸無疑是7~8",主要是iPad mini使用的7.85"和Amazon、Google、Acer、Asus大量採用的7",8.9"在Amazon採用下也會增加,10.6"除了Surface之外,是否被廣泛採用有待觀察, 10.1"和7"一樣都是大宗規格,是2013的主流尺寸,9.7"受iPad 9.7"影響比重降大為縮小。整體而言,2013年Tablet三大主流尺寸是7"、7.85"、10.1",其次是9.7"和8.9",然後是10.6",其他尺寸比重都很低。LCD面板除了IPS廣視角仍是主流之外, 不具廣視角的TN面板,也會出現在大廠牌的低價機種上面。
五、2013年Tablet觸控技術趨勢
Touch panel各種技術的主要評估點在於: (1)重量(2)厚度(3)光學效果(4)觸控靈敏度(5)強度(6)成本。
各種觸控技術的優缺點,很多報告和報導都有比較分析,不再贅述,因為Tablet PC價格差距拉大,US$79~US$999差距十幾倍,touch panel各種技術都有機會取得一席之地,呈現多樣化的發展,但整體趨勢是走向輕薄,因此雙層玻璃的G/G將逐漸走向單層玻璃(SGS:Single Glass Solution),今年以OGS為主, 2H13和2014年TOL看是不是有機會在良率和產能上突破,進而取得關鍵機種使用,而Film type的GFF有Samsung和white box Tablet支持有基本需求,G1F被Surface率先採用,未來Samsung也可能跟進,GF2因為專利和高階ITO film缺貨兩個因素,今年應該還是都被iPad mini包下。
Apple iPad-9.7"的觸控面板採用G/G、口字貼(edge lamination)、touch module方式出貨,iPad mini-7.85"改為GF2(或說GF DITO)、口字貼,一樣touch module方式出貨。未來iPad 9.7"下一代(iPad 5?)很可能揚棄厚重的G/G,改用GF2或單片玻璃(SGS,包括OGS/TOL)?影響touch panel產業很大,改用GF2會面臨Nitto Dendo的film基材和Nissha Printing的ITO film產能不足(即使在宣布擴產之後還是不足),中大尺寸OGS目前產能也是缺爆,除非中小尺寸G/G產能能夠有效改為OGS,否則也有產能問題,OGS強度能否符合Apple要求也須觀察,TOL是目前效果最好的solution,但是同樣面臨新技術在中尺寸的良率提升和產能問題。
Samsung的Smartphone中高階用AMOLED on-cell觸控,中低階用GFF觸控,Tablet也是一樣都用GFF觸控,絕大部分都是由韓國廠商供貨,台灣和大陸廠商也供應一小部分,GFF光學效果、敏感度和厚度都比OGS/TOL差,加上高階ITO film缺貨,是否影響Samsung出貨量,值得關注,由於韓國touch panel廠商OGS發展慢、產能也很小,Samsung勢必繼續用G/F solution,有可能GFF改一些到G1F。
Amazon 7"和8.9"在開案的時候OGS產能和技術還未成熟,因此採用G/G觸控、全貼合、包含Touch+LCD display出貨,基於輕薄理由,未來改用OGS的機會很大。Google Nexus系列,10"機種和合作廠Samsung一樣使用GFF觸控,和Asus合作的Nexus 7"採用OGS、全貼合、Touch+LCD display出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