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以來,NB訂單和forecast回升,目前產業整體2Q14 forecast,從成長2~3% QoQ調高到7~9% QoQ,比近年的正常季節狀況還得好。真正市場端的原因還不是很清楚,但從資料分析看到兩個現象:
1. 過去一年commercial NB需求普遍比consumer NB強,因為Tablet PC興起,對Consumer NB有替代效果,但這次兩者都有回升,consumer NB回升的幅度還稍好一些。對照最近品牌Tablet PC銷售狀況平淡,可以推測,品牌Tablet的市場似乎漸漸飽和,對NB的衝擊也減緩。
2. 各品牌普遍都增加訂單,從近年強勢的Lenovo到弱勢的Acer,從擅長Commerical NB的Dell到主力在Consumer NB的Acer、Asus,都有回升,顯示這是一個普遍的現象,而非個別公司的狀況,連近幾年市佔率節節下滑的Acer,2Q14需求都有明顯回升。
因此歸納這一波2Q14 NB需求回升的原因為:
1. 歐美景氣持續復甦。
2. Microsoft對Windows XP停止支援和更新之後,Commercial NB的換機需求慢慢發酵。
3. Tablet PC市場漸漸飽和,對Consumer NB的衝擊減緩甚至已經結束。
這是一個產業基本研究blog,內容方向為:(1)總體經濟、(2)科技產業研究、(3)科技新聞分析、(4)公司基本研究。討論包括:市場、產品、技術、業務、競爭力、產業動態、企業策略、財務數字、獲利能力等議題,期望了解產業及公司的長期獲利潛力。(基本面定義:和企業獲利有關的稱為基本面) 意見討論歡迎留言或來信,如需簡報服務請聯絡信昕產研richardresearchblog@gmail.com
2014年5月6日 星期二
2014年2月24日 星期一
影響觸控NB滲透率的四個因素
去年1H13的時候,曾經看好Touch NB的滲透率將逐季成長,當時NB各品牌都積極推動Touch NB機種,Touch panel產能甚至缺貨,TPK也在當時決定大舉擴充OGS產能,包括達鴻4.5G廠、平潭5.5G廠、合資化學強化廠等。不料5~6月需求開始漸漸不如預期,3Q13 Touch NB需求停滯不前,產能過剩、touch panel價格快速下跌,最後根據統計,2013全年Touch NB滲透率大約只有9~10%,上半年樂觀的預測完全錯誤了。NB Touch panel供應鏈業者受到大小不等的傷害,NB OEM受到的影響較小,大部分OEM的Touch NB機種,都是同一個project設計兩片面板,一片有touch panel、一片沒有,當Touch NB需求不如預期的時候,該project還可以搭配普通面板出貨,只有Asus、Acer、Sony有規劃純粹的Touch NB產品線,影響較大。這也是用touch NB機種數沒有預測力的原因,因為一來機種數多寡不代表消費者終端需求,二來這些機種大部分也可以搭配一般非觸控面板出貨。
至於2014年Touch NB滲透率多少? 目前各研究機構、NB品牌、供應鏈廠商,對於2014年Touch NB滲透率的看法,從10~25%都有。有了去年的經驗,對於這些預測不能盡信,我們換一種方法,不去直接預測一個數字,因為變數太大太多,而是去找出影響Touch NB滲透率的關鍵因素,持續觀察這些因素的變化,再來預測演變的方向。
回顧2013年2H13之後Touch NB滲透率到10~11%就停止不前,有兩個原因:
1. Touch Panel太貴
2. Touch界面的軟體太少
觸控人機界面(UI)需要靠軟體才能發揮,Smartphone/ Tablet軟體(Apps)的使用方式和人機界面100%都是針對觸控應用設計,Touch操作是必要的,而且高品質Touch Panel solution也直接影響使用經驗,但是至今PC軟體絕大部份都還是針對傳統KB+Mouse的使用方式設計,針對Windows 8 Modern UI觸控界面做最佳化設計的軟體很少,使用者能夠感受觸控的地方大多只有Windows開機時的方塊磚初始畫面、相片/影像放大縮小等作業,最常用的MS Office、瀏覽器等軟體還是都用KB+mouse即可順利操作,不太需要觸控,或者說Apps也沒有想出配合觸控更好的使用方式,讓買了Touch NB的消費者,英雄無用武之地,只在開機時,觸動MS Office或 IE的圖示之後,就再也不需要觸控了,當觸控的好用處越少、消費者願意付出的價差也越小、Touch NB市場就越小。因此本文認為,Touch NB滲透率的爆發點在那裡,有以下四個關鍵因素,這些因素的變化速度,將影響Touch NB滲透率提升的速度。
一、觸控界面UI的Apps數量
Windows Store上面,能充分利用Modern UI觸控功能的Apps增加的速度,尤其是重量級軟體。
二、Touch NB價差
如果Touch Panel價格夠便宜,還是有機會刺激需求,經過大半年降價,目前Touch NB和一般NB的價差已經縮小很多,但還沒有測試出來足以刺激需求爆發的Sweet Spot,這個"Sweet Spot價差"越小對Touch Panel供應鏈越不妙。這個價差,和前項所說,Modern UI Apps越多、越好用、越常用,消費者可以感受到觸控界面帶來的好處(效用)越大,這個"Sweet Spot價差"就越大,反之則越小。
三、2-in-1 NB的數量
2-in-1 NB都是100%有Touch Panel,如果消費者喜歡這種Form Factor,那也對Touch NB滲透率有幫助,現在2-in-1數量很少,只能算利基市場,即使熱銷,也不具大市場趨勢的參考意義,等到2-in-1有一定的市場基礎之後,如果還能繼續熱銷,則將有助於Touch NB滲透率提升
四、Dual OS PC數量(Android+Windows)
不論是Clamshell NB或2-in-1 NB或DT、AIO,如果Dual OS (Windows + Android)PC能起來,則可將大量的Android Apps整個Ecosystem灌入PC,馬上多了一大堆觸控UI Apps,但數量雖多,因為機器不同,Apps的操作方式還是會有所不便,如能激發軟體廠商針對機器修改界面則更好(例如用到AIO/Monitor大螢幕,圖示就不需要拳頭這麼大…)。但第一個問題需要解決的,則是OS廠商,Microsoft和Google這兩個競爭者,是否願意被PC廠商綁在一起?
至於2014年Touch NB滲透率多少? 目前各研究機構、NB品牌、供應鏈廠商,對於2014年Touch NB滲透率的看法,從10~25%都有。有了去年的經驗,對於這些預測不能盡信,我們換一種方法,不去直接預測一個數字,因為變數太大太多,而是去找出影響Touch NB滲透率的關鍵因素,持續觀察這些因素的變化,再來預測演變的方向。
回顧2013年2H13之後Touch NB滲透率到10~11%就停止不前,有兩個原因:
1. Touch Panel太貴
2. Touch界面的軟體太少
觸控人機界面(UI)需要靠軟體才能發揮,Smartphone/ Tablet軟體(Apps)的使用方式和人機界面100%都是針對觸控應用設計,Touch操作是必要的,而且高品質Touch Panel solution也直接影響使用經驗,但是至今PC軟體絕大部份都還是針對傳統KB+Mouse的使用方式設計,針對Windows 8 Modern UI觸控界面做最佳化設計的軟體很少,使用者能夠感受觸控的地方大多只有Windows開機時的方塊磚初始畫面、相片/影像放大縮小等作業,最常用的MS Office、瀏覽器等軟體還是都用KB+mouse即可順利操作,不太需要觸控,或者說Apps也沒有想出配合觸控更好的使用方式,讓買了Touch NB的消費者,英雄無用武之地,只在開機時,觸動MS Office或 IE的圖示之後,就再也不需要觸控了,當觸控的好用處越少、消費者願意付出的價差也越小、Touch NB市場就越小。因此本文認為,Touch NB滲透率的爆發點在那裡,有以下四個關鍵因素,這些因素的變化速度,將影響Touch NB滲透率提升的速度。
一、觸控界面UI的Apps數量
Windows Store上面,能充分利用Modern UI觸控功能的Apps增加的速度,尤其是重量級軟體。
二、Touch NB價差
如果Touch Panel價格夠便宜,還是有機會刺激需求,經過大半年降價,目前Touch NB和一般NB的價差已經縮小很多,但還沒有測試出來足以刺激需求爆發的Sweet Spot,這個"Sweet Spot價差"越小對Touch Panel供應鏈越不妙。這個價差,和前項所說,Modern UI Apps越多、越好用、越常用,消費者可以感受到觸控界面帶來的好處(效用)越大,這個"Sweet Spot價差"就越大,反之則越小。
三、2-in-1 NB的數量
2-in-1 NB都是100%有Touch Panel,如果消費者喜歡這種Form Factor,那也對Touch NB滲透率有幫助,現在2-in-1數量很少,只能算利基市場,即使熱銷,也不具大市場趨勢的參考意義,等到2-in-1有一定的市場基礎之後,如果還能繼續熱銷,則將有助於Touch NB滲透率提升
四、Dual OS PC數量(Android+Windows)
不論是Clamshell NB或2-in-1 NB或DT、AIO,如果Dual OS (Windows + Android)PC能起來,則可將大量的Android Apps整個Ecosystem灌入PC,馬上多了一大堆觸控UI Apps,但數量雖多,因為機器不同,Apps的操作方式還是會有所不便,如能激發軟體廠商針對機器修改界面則更好(例如用到AIO/Monitor大螢幕,圖示就不需要拳頭這麼大…)。但第一個問題需要解決的,則是OS廠商,Microsoft和Google這兩個競爭者,是否願意被PC廠商綁在一起?
2014年2月19日 星期三
長篇: 華碩Smartphone再出發
Asus(華碩)上週舉行的今年第一次法說,並沒有揭露各主要產品線的年度出貨目標數字,僅提到NB、Tablet出貨皆可成長,DT因為基期小將倍數成長,Smartphone則從1~1.5M成長到5M以上。
一、NB出貨量止跌回升,成長9%
估計2014年全球NB市場衰退幅度縮小到-4~-5%,Asus出貨量有機會逆勢成長9%,主要原因為:
(1)佔Asus 30%營收的歐洲,去年景氣非常低迷,尤其是Asus主攻的consumer NB需求嚴重衰退,但今年已經看到歐洲景氣復甦的跡象。
(2)Acer的人事異動、高階主管減薪等調整措施,可能連帶引起業務端和通路商的變動,對市場(地理區隔和產品區隔)重疊高的Asus有利。
(3)Sony分割出售VAIO NB業務給私人公司、Samsung退出中低階NB產品, 確定會讓出一些consumer NB市場空間給予其他品牌,Asus也將是受惠者之一,Dell私有化之後,動向未明有待觀察。
(4)產品方面,Asus率先力推2-in-1 NB,但去年幾個機種因價格過高、重量太重而銷售不佳,T100的產品價格定位,充分利用到Microsoft的免費Office和Intel的Bay Trail首發優勢,銷售狀況不錯,1H14類似競爭性產品不多,可望提升整體NB市佔率和margin。加入Chromebook產品線則可望有助於北美業績。
2014年Asus如能做到NB出貨成長9%,則NB市佔率將從去年的10.9%回升到12.5%,超越Dell和Acer,僅次於Lenovo和HP,位居穩定的第三名。
整體而言,NB產品成熟、很難有大創新,是一個滾量的產業,規模經濟明顯,各部門管理效率也很重要,一旦滾量滾不上去,從正向循環變成負向循環,很多問題都會跑出來,沒有量也就沒有利潤,除了Apple之外,沒有所謂"只重利潤不重出貨量"的可能性,這也是日本品牌品質優良卻依然江河日下的原因,Acer這兩年不重出貨量、失去規模優勢之後,問題也接踵而來,Samsung退出中低階NB未來也不樂觀,但滾量還是要注重管理和效率,否則像去年一旦整體市場翻轉,也很容易被庫存燙到,庫存是PC業的大忌,不只是產品規格過時必須降價求售的損失,為了消化庫存推遲新產品的鋪貨更是競爭力的大傷害,Asus去年遇到雙重挑戰: 全球consumer NB大衰退和3Q13 Touch NB需求急轉直下,結果Asus能將損害控制到最小,證明這家公司的管理效率,今年如果重回滾量的正向循環,競爭力將優於其他出貨量無法成長的對手。
二、從M/B跨入DT力道加大,成長100%
Asus是最大的M/B公司,M/B的客戶有三種: (1)Local King DT品牌或稱為SI(System Integrator)、(2)透過Distributor賣到Retail assembler或DIY的end users玩家、(3)大型OEM品牌系統客戶。Asus的主要客戶是前面兩者(以前泛稱clone M/B市場),相對於OEM客戶,這兩類市場M/B廠自組DT銷售的衝突較小,Local King雖然還是有一些衝突,但因為很多Local King/SI本身也是Distributor/Retail,如果Asus從M/B供應商變成DT競爭者,這些客戶也可以進貨整台的Asus DT銷售,還是可以作夥伴,就像台灣的聯強,可以用Asus M/B組自有品牌Lemel DT,也可以直接進貨Asus品牌的DT銷售。
以前Asus不做DT是合理的,因為賣M/B和賣DT利潤差不多,M/B外的其他零件都是過水性質賺不了多少錢,但近年,一來Asus的NB已經站穩Top 3,DT和NB大部分的零件供應商都是同樣的一群,NB壯大之後,可以將規模優勢帶入DT,例如Asus採購Windows OS、HDD、DRAM、CPU一定比Local King/SI便宜很多,以前做DT無法多賺錢沒意義,今年有了規模做DT可能會會有增加的利潤出來。
Asus能夠決定在全球大舉進軍DT市場,確是頗有創意的思考,去年DT出貨約1.5M,公司目標成長100%,並能維持不錯的margin。
三、Asus Tablet應有因應Google合作生變的計畫
Asus在法說會上,沒有明確說明下一代7"或8" Google Nexus是否繼續和Asus合作,只是說不論有沒有Google合作,2014年Tablet出貨量都可成長,去年Tablet出貨量約12M,Asus和Google/Asus雙品牌大約各佔一半,如果今年沒有Google,那表示Asus自有品牌Tablet要成長100%以上,總量才能成長,似乎是個艱鉅的任務,本文揣測,Asus之所以有這種宣稱,應是已有合作生變的應變計畫。
過去Asus自有品牌Tablet都走低階路線(Memopad)和變形路線(Padfone),把高階(相對高階)產品線讓給Google/Asus雙品牌Nexus產品,相信這也是Google連續兩代7"機種捨棄其他夥伴Samsung、LG等大廠而選擇當時的小小廠Asus的原因,因為Samsung、LG不可能把某條產品線完全清空讓給Googel Nexus,這也代表Asus自有品牌的實力並未完全發揮(缺乏主流旗艦產品),個人相信Asus一定有開發自有品牌的高階Tablet project,一旦Google合作生變,可立即導入Asus品牌的高階機種,填滿產品線,至於通路方面,Android Market網購的部分可能會失去Google的量,但其他有些地區本來就是透過Asus通路在賣的Asus/Google雙品牌Nexus應可順利導入Asus品牌的高階機種繼續銷售。至於低階和變形系列,也可在產品精進之下,持續成長,整體而言,就算沒有Google,2014年出貨成長的可能性,確實存在。
四、Asus今年進入Smartphone主流市場,高C/P值、3G/4G專利數、打入AT&T是三大亮點
上週法說會上,Smartphone的策略和產品說明,並未太特殊,因為Padfone X和Zenfone之前就發表過了,如果價錢真的是4" US$99、5" US$149、6" US$199的話,C/P值不錯,尤其是6" US$199有點便宜的離譜(如果真的是HD720 display+13M Camera+2GB DRAM的話),顯然Asus再度利用了Intel急於在Smartphone建立橋頭堡的心態,取得了絕佳的合作條件,即使如此,應該還是有不少的產品規劃和工程cost down創新,才能達到這種價位,首度建立的自有UI(user inferface),也是晉升大廠的基本門檻。另有兩個亮點,值得深思。
第一,當有人問到Asus是Smartphone後進者,今年量大之後如何應付各方專利訴訟? 是Asus CEO沈振來的回答讓人驚訝萬分,他說華碩在手機3G/4G IP排名前十大,在制定標準的Essential IP(關鍵專利)排名前十名,東方公司只有2~3家,連華為都不確定有沒有進去,而ˋ這2~3家東方公司其中一家是華碩,聽起來似乎難以置信,Asus明明手機多年來都沒出多少量,到今年才真正放量,怎麼可以和歐美許多老字號的電信基地台設備商、半導體商、手機商,同時列入專利前十名?
經過一番網路資料蒐集,驚訝的發現,沈振來所言可能確有其事:
(1)2011/12/20施崇棠董事長就在媒體上說,華碩的3G和4G Essential專利數是業界前八名,原來這種說法不是現在才有。http://news.cts.com.tw/cnyes/money/201112/201112200896334.html
(2)根據網路歷史資料,Asus早在2006年量產3G手機之前好幾年,大約2001左右,就介入3G基礎技術的研發,並加入3GPP會員,從3G到4G LTE一直持續投入通信標準的基礎技術研發,這應該就是沈振來所謂的"制定標準的Essential IP"的意思,真是一家 "熱愛" 研發的公司啊! 居然在十幾年本身手機出貨都沒有多少量的情況下,還是堅持投入基礎研發並持續申請專利。
http://mtlin.org/archives/601
http://blog.yam.com/gjo99055/article/23685750
http://www.e-stock.com.tw/ASP/board/v_subject.asp?last=1&ID=6773991
第二,歐美手機銷售主要靠電信營運商(operator),手機廠商要打入歐美operator並不容易,產品要接過嚴謹的測試(field test),中國很多手機品牌出貨量和外銷量都很大,也只有華為和中興在歐美operator通路略有斬獲,Asus以一家新進廠商,剛剛起量的第一年,就直接打入美國三大operator之一的AT&T,就看今年生產、出貨、配合流程和品質是否順利,如能通過考驗,將是一個新的里程碑。
六、x86-Android手機的軟體相容性能否100%需觀察
但也有一個隱憂,就是x86-Android和ARM-Android的Apps軟體相容性問題,一年多前,Google和Intel合作,把Android OS porting到x86架構CPU,在軟體方面,如果大家都照x86 CPU SDK去開發Apps, performance會好一點,但無法強制軟體開發商這樣做,也不是用模擬(simulation),因為模擬的performance很差,據了解,目前的作法是在載入Apps的時候,花比較久的時間,在載入時就把ARM core Apps程式碼轉換成x86程式碼,因此隨後執行的時候performance不會差,現在的AP(application processor)速度越來越快,這種延遲很多人感覺不出來,這種作法讓絕大部分ARM-Android Apps都可以在x86上面跑,Google 和Intel也已經針對市面上流行的Apps做過廣泛的測試,相容性沒問題,但是各國都有一些當地的軟體廠商,開發當地市場使用的Apps,尤其是有呼叫到AP/CPU或OS底層功能的Apps(例如圖形能力強大的Game),還是有可能不相容,在x86-Android上面無法執行,往好的方面想,這些少數不相容的Apps要由OEM去教育消費者,即使是Wintel也有少數人的機器會不能 run某些軟體,往壞處想,如果在一個國家,有一個當地軟體(例如股票軟體),因為這種當地Apps成千成萬,Intel/Google一定不可能通通測試過,而這個App又是某些消費者必用的重要軟體的話,那一旦不相容,可能就會被消費者誤會是手機很爛,或者乾脆退貨。因此,軟體相容性能否達到99%或100%,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但個人猜測,這個數字,恐怕Google、Intel或Asus都是不會公布的,因為就算初期相容性不高,一面推產品一面繼續修改提高相容性,問題就會慢慢解決,當x86-Android市場累積量達到一個規格之後,軟體開發商也會自動來測試在x86-Android的相容性,此時如果有Apps不相容,消費者就會認為是軟體商的問題而不是手機廠的問題,此時相容性問題就完全解決了。
七、結論: 今年是Smartphone帶動公司重啟長期成長的關鍵年
PC市場早已成熟,Tablet市場扣除Apple iPad之外,相對市場並不算很大,Asus未來的成長要靠Smartphone,目前的狀況,是Asus手機有史以來機會最大的時刻,理由如下:
(1)Asus經過兩年努力,靠Tablet取得一年12M出貨量的基本規模,而Smartphone的零件供應商,有70~80%和Tablet重疊,這樣的經濟規模、研發經驗、供應商關係,是以前Asus手機部門從未有過的基礎。
(2)這兩年從其他手機大廠釋出具有國際等級實戰經驗的RD人才,也讓Asus的Smartphone RD進入另一個新的等級,這樣的RD能力,配合好的產品規劃和市場定位,確實有機會將Asus手機推上另一個成長階緞,目前Asus手機部門軟體人力已經比硬體多了,而軟體能力正是晉升大廠的關鍵之一。
(3)以前Asus手機只是靠自己單打獨鬥的眾家小廠之一而已,今年適逢Intel的手機策略關鍵期,Asus可充分槓桿在PC產業和Intel建立合作關係,取得重大支持,加上Tablet做Nexus和Google建立的關係,為今年再戰Smartphone增加不少助力。
因為Smartphone市場夠大,Asus的手機事業競爭力也有增強(產品、規模、成本、通路),如能順利放量,有機會帶來未來兩三年另一波成長動能。
一、NB出貨量止跌回升,成長9%
估計2014年全球NB市場衰退幅度縮小到-4~-5%,Asus出貨量有機會逆勢成長9%,主要原因為:
(1)佔Asus 30%營收的歐洲,去年景氣非常低迷,尤其是Asus主攻的consumer NB需求嚴重衰退,但今年已經看到歐洲景氣復甦的跡象。
(2)Acer的人事異動、高階主管減薪等調整措施,可能連帶引起業務端和通路商的變動,對市場(地理區隔和產品區隔)重疊高的Asus有利。
(3)Sony分割出售VAIO NB業務給私人公司、Samsung退出中低階NB產品, 確定會讓出一些consumer NB市場空間給予其他品牌,Asus也將是受惠者之一,Dell私有化之後,動向未明有待觀察。
(4)產品方面,Asus率先力推2-in-1 NB,但去年幾個機種因價格過高、重量太重而銷售不佳,T100的產品價格定位,充分利用到Microsoft的免費Office和Intel的Bay Trail首發優勢,銷售狀況不錯,1H14類似競爭性產品不多,可望提升整體NB市佔率和margin。加入Chromebook產品線則可望有助於北美業績。
2014年Asus如能做到NB出貨成長9%,則NB市佔率將從去年的10.9%回升到12.5%,超越Dell和Acer,僅次於Lenovo和HP,位居穩定的第三名。
整體而言,NB產品成熟、很難有大創新,是一個滾量的產業,規模經濟明顯,各部門管理效率也很重要,一旦滾量滾不上去,從正向循環變成負向循環,很多問題都會跑出來,沒有量也就沒有利潤,除了Apple之外,沒有所謂"只重利潤不重出貨量"的可能性,這也是日本品牌品質優良卻依然江河日下的原因,Acer這兩年不重出貨量、失去規模優勢之後,問題也接踵而來,Samsung退出中低階NB未來也不樂觀,但滾量還是要注重管理和效率,否則像去年一旦整體市場翻轉,也很容易被庫存燙到,庫存是PC業的大忌,不只是產品規格過時必須降價求售的損失,為了消化庫存推遲新產品的鋪貨更是競爭力的大傷害,Asus去年遇到雙重挑戰: 全球consumer NB大衰退和3Q13 Touch NB需求急轉直下,結果Asus能將損害控制到最小,證明這家公司的管理效率,今年如果重回滾量的正向循環,競爭力將優於其他出貨量無法成長的對手。
二、從M/B跨入DT力道加大,成長100%
Asus是最大的M/B公司,M/B的客戶有三種: (1)Local King DT品牌或稱為SI(System Integrator)、(2)透過Distributor賣到Retail assembler或DIY的end users玩家、(3)大型OEM品牌系統客戶。Asus的主要客戶是前面兩者(以前泛稱clone M/B市場),相對於OEM客戶,這兩類市場M/B廠自組DT銷售的衝突較小,Local King雖然還是有一些衝突,但因為很多Local King/SI本身也是Distributor/Retail,如果Asus從M/B供應商變成DT競爭者,這些客戶也可以進貨整台的Asus DT銷售,還是可以作夥伴,就像台灣的聯強,可以用Asus M/B組自有品牌Lemel DT,也可以直接進貨Asus品牌的DT銷售。
以前Asus不做DT是合理的,因為賣M/B和賣DT利潤差不多,M/B外的其他零件都是過水性質賺不了多少錢,但近年,一來Asus的NB已經站穩Top 3,DT和NB大部分的零件供應商都是同樣的一群,NB壯大之後,可以將規模優勢帶入DT,例如Asus採購Windows OS、HDD、DRAM、CPU一定比Local King/SI便宜很多,以前做DT無法多賺錢沒意義,今年有了規模做DT可能會會有增加的利潤出來。
Asus能夠決定在全球大舉進軍DT市場,確是頗有創意的思考,去年DT出貨約1.5M,公司目標成長100%,並能維持不錯的margin。
三、Asus Tablet應有因應Google合作生變的計畫
Asus在法說會上,沒有明確說明下一代7"或8" Google Nexus是否繼續和Asus合作,只是說不論有沒有Google合作,2014年Tablet出貨量都可成長,去年Tablet出貨量約12M,Asus和Google/Asus雙品牌大約各佔一半,如果今年沒有Google,那表示Asus自有品牌Tablet要成長100%以上,總量才能成長,似乎是個艱鉅的任務,本文揣測,Asus之所以有這種宣稱,應是已有合作生變的應變計畫。
過去Asus自有品牌Tablet都走低階路線(Memopad)和變形路線(Padfone),把高階(相對高階)產品線讓給Google/Asus雙品牌Nexus產品,相信這也是Google連續兩代7"機種捨棄其他夥伴Samsung、LG等大廠而選擇當時的小小廠Asus的原因,因為Samsung、LG不可能把某條產品線完全清空讓給Googel Nexus,這也代表Asus自有品牌的實力並未完全發揮(缺乏主流旗艦產品),個人相信Asus一定有開發自有品牌的高階Tablet project,一旦Google合作生變,可立即導入Asus品牌的高階機種,填滿產品線,至於通路方面,Android Market網購的部分可能會失去Google的量,但其他有些地區本來就是透過Asus通路在賣的Asus/Google雙品牌Nexus應可順利導入Asus品牌的高階機種繼續銷售。至於低階和變形系列,也可在產品精進之下,持續成長,整體而言,就算沒有Google,2014年出貨成長的可能性,確實存在。
四、Asus今年進入Smartphone主流市場,高C/P值、3G/4G專利數、打入AT&T是三大亮點
上週法說會上,Smartphone的策略和產品說明,並未太特殊,因為Padfone X和Zenfone之前就發表過了,如果價錢真的是4" US$99、5" US$149、6" US$199的話,C/P值不錯,尤其是6" US$199有點便宜的離譜(如果真的是HD720 display+13M Camera+2GB DRAM的話),顯然Asus再度利用了Intel急於在Smartphone建立橋頭堡的心態,取得了絕佳的合作條件,即使如此,應該還是有不少的產品規劃和工程cost down創新,才能達到這種價位,首度建立的自有UI(user inferface),也是晉升大廠的基本門檻。另有兩個亮點,值得深思。
第一,當有人問到Asus是Smartphone後進者,今年量大之後如何應付各方專利訴訟? 是Asus CEO沈振來的回答讓人驚訝萬分,他說華碩在手機3G/4G IP排名前十大,在制定標準的Essential IP(關鍵專利)排名前十名,東方公司只有2~3家,連華為都不確定有沒有進去,而ˋ這2~3家東方公司其中一家是華碩,聽起來似乎難以置信,Asus明明手機多年來都沒出多少量,到今年才真正放量,怎麼可以和歐美許多老字號的電信基地台設備商、半導體商、手機商,同時列入專利前十名?
經過一番網路資料蒐集,驚訝的發現,沈振來所言可能確有其事:
(1)2011/12/20施崇棠董事長就在媒體上說,華碩的3G和4G Essential專利數是業界前八名,原來這種說法不是現在才有。http://news.cts.com.tw/cnyes/money/201112/201112200896334.html
(2)根據網路歷史資料,Asus早在2006年量產3G手機之前好幾年,大約2001左右,就介入3G基礎技術的研發,並加入3GPP會員,從3G到4G LTE一直持續投入通信標準的基礎技術研發,這應該就是沈振來所謂的"制定標準的Essential IP"的意思,真是一家 "熱愛" 研發的公司啊! 居然在十幾年本身手機出貨都沒有多少量的情況下,還是堅持投入基礎研發並持續申請專利。
http://mtlin.org/archives/601
http://blog.yam.com/gjo99055/article/23685750
http://www.e-stock.com.tw/ASP/board/v_subject.asp?last=1&ID=6773991
第二,歐美手機銷售主要靠電信營運商(operator),手機廠商要打入歐美operator並不容易,產品要接過嚴謹的測試(field test),中國很多手機品牌出貨量和外銷量都很大,也只有華為和中興在歐美operator通路略有斬獲,Asus以一家新進廠商,剛剛起量的第一年,就直接打入美國三大operator之一的AT&T,就看今年生產、出貨、配合流程和品質是否順利,如能通過考驗,將是一個新的里程碑。
六、x86-Android手機的軟體相容性能否100%需觀察
但也有一個隱憂,就是x86-Android和ARM-Android的Apps軟體相容性問題,一年多前,Google和Intel合作,把Android OS porting到x86架構CPU,在軟體方面,如果大家都照x86 CPU SDK去開發Apps, performance會好一點,但無法強制軟體開發商這樣做,也不是用模擬(simulation),因為模擬的performance很差,據了解,目前的作法是在載入Apps的時候,花比較久的時間,在載入時就把ARM core Apps程式碼轉換成x86程式碼,因此隨後執行的時候performance不會差,現在的AP(application processor)速度越來越快,這種延遲很多人感覺不出來,這種作法讓絕大部分ARM-Android Apps都可以在x86上面跑,Google 和Intel也已經針對市面上流行的Apps做過廣泛的測試,相容性沒問題,但是各國都有一些當地的軟體廠商,開發當地市場使用的Apps,尤其是有呼叫到AP/CPU或OS底層功能的Apps(例如圖形能力強大的Game),還是有可能不相容,在x86-Android上面無法執行,往好的方面想,這些少數不相容的Apps要由OEM去教育消費者,即使是Wintel也有少數人的機器會不能 run某些軟體,往壞處想,如果在一個國家,有一個當地軟體(例如股票軟體),因為這種當地Apps成千成萬,Intel/Google一定不可能通通測試過,而這個App又是某些消費者必用的重要軟體的話,那一旦不相容,可能就會被消費者誤會是手機很爛,或者乾脆退貨。因此,軟體相容性能否達到99%或100%,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但個人猜測,這個數字,恐怕Google、Intel或Asus都是不會公布的,因為就算初期相容性不高,一面推產品一面繼續修改提高相容性,問題就會慢慢解決,當x86-Android市場累積量達到一個規格之後,軟體開發商也會自動來測試在x86-Android的相容性,此時如果有Apps不相容,消費者就會認為是軟體商的問題而不是手機廠的問題,此時相容性問題就完全解決了。
七、結論: 今年是Smartphone帶動公司重啟長期成長的關鍵年
PC市場早已成熟,Tablet市場扣除Apple iPad之外,相對市場並不算很大,Asus未來的成長要靠Smartphone,目前的狀況,是Asus手機有史以來機會最大的時刻,理由如下:
(1)Asus經過兩年努力,靠Tablet取得一年12M出貨量的基本規模,而Smartphone的零件供應商,有70~80%和Tablet重疊,這樣的經濟規模、研發經驗、供應商關係,是以前Asus手機部門從未有過的基礎。
(2)這兩年從其他手機大廠釋出具有國際等級實戰經驗的RD人才,也讓Asus的Smartphone RD進入另一個新的等級,這樣的RD能力,配合好的產品規劃和市場定位,確實有機會將Asus手機推上另一個成長階緞,目前Asus手機部門軟體人力已經比硬體多了,而軟體能力正是晉升大廠的關鍵之一。
(3)以前Asus手機只是靠自己單打獨鬥的眾家小廠之一而已,今年適逢Intel的手機策略關鍵期,Asus可充分槓桿在PC產業和Intel建立合作關係,取得重大支持,加上Tablet做Nexus和Google建立的關係,為今年再戰Smartphone增加不少助力。
因為Smartphone市場夠大,Asus的手機事業競爭力也有增強(產品、規模、成本、通路),如能順利放量,有機會帶來未來兩三年另一波成長動能。
2014年2月3日 星期一
長篇:2014 NB+Tablet產業展望(二)-ODM/EMS篇
(本文寫於2014/2/2,科技產業變化多端,預測數字最好每三個月修正一次)
將NB和Tablet合併統計,不管偏向於ODM還是EMS,依生產者的角度區分,2013年最大的生產者是某家大型EMS公司,NB+Tablet合計出貨量62.3M,但因為淡出NB組裝,加上主要客戶Apple的Tablet訂單被Pegatron瓜分,出貨量較2012年-20% YoY。第二名是Quanta,出貨量58.1M,-16% YoY。第三名是Samsung in-house出貨量51.5M,+77% YoY。第四名Compal,出貨量46.3M,+17% YoY,成長主要原因是NB靠Lenovo和Dell訂單穩住陣腳,加上切入Amazon Tablet供應商行列。第五名Pegatron,出貨量39.3M,+62% YoY,其NB出貨衰退17%,主要靠Tablet從切入Apple iPad組裝,讓2013年Tablet出貨量從前一年7.6M大幅成長到25.4M。第六名Wistron出貨量29.3M,-14% YoY。Inventec出貨量19.8M,+10% YoY,主要靠HP的NB訂單貢獻。
展望2014年,Samsung in-house雖然自有品牌NB大幅衰退,但基礎龐大的Tablet可望持續高成長,整體NB+Tablet出貨量可望成長20%以上,成為第一名,Quanta出貨量大略持平,Compal的NB也約略持平,但是Apple iPad和Amazon訂單貢獻下, Tablet可望從7M成長到15~16M,整體NB+Tablet估計成長15~20%,EMS大廠,在NB持續大幅衰退,Tablet小幅衰退之下,整體衰退10~20%,Pegatron的NB出貨小衰退,Tablet出貨小成長,整體可成長約10%,Wistron的NB小衰退,Tablet雖大成長但基期不高,整體還是小衰退8%左右,Lenovo in-house的自製NB因為聯寶放量,估計從前一年的5M成長到13M,Tablet也有成長,整體NB+Tablet出貨量估計從前一年的9.4M成長到19~20M,成長率超過100%,Inventec的NB明顯衰退,Tablet也沒斬獲,整體也是衰退。
因為Tablet品牌非常集中在幾家大廠,而Whitebox等小品牌又不會找檯面上的大型ODM/EMS代工生產,因此少數幾家大品牌的訂單分配,就成為影響2014~2015年Tablet代工的關鍵,Samsung都是自己做,只會影響自家工廠出貨量,Apple iPad從2014年開始進入兩大一小的新局面,Amazon和Google尚有變數,Asus、Acer訂單數量較小供應商也比較分散影響不大。
台灣廠商的NB生產市佔率,2013年約88%,2014年約84%,主因為Lenovo in-house(聯寶)的生產量大量增加,BYD也增加一些,其他Toshiba、Sony、Fujitsu都維持小量自製。台灣廠商Tablet生產市佔率,2013年約48%,2014年約44%,主因為品牌端的市佔率,Samsung和Whitebox大幅成長都不是給台灣生產。(系列完)
將NB和Tablet合併統計,不管偏向於ODM還是EMS,依生產者的角度區分,2013年最大的生產者是某家大型EMS公司,NB+Tablet合計出貨量62.3M,但因為淡出NB組裝,加上主要客戶Apple的Tablet訂單被Pegatron瓜分,出貨量較2012年-20% YoY。第二名是Quanta,出貨量58.1M,-16% YoY。第三名是Samsung in-house出貨量51.5M,+77% YoY。第四名Compal,出貨量46.3M,+17% YoY,成長主要原因是NB靠Lenovo和Dell訂單穩住陣腳,加上切入Amazon Tablet供應商行列。第五名Pegatron,出貨量39.3M,+62% YoY,其NB出貨衰退17%,主要靠Tablet從切入Apple iPad組裝,讓2013年Tablet出貨量從前一年7.6M大幅成長到25.4M。第六名Wistron出貨量29.3M,-14% YoY。Inventec出貨量19.8M,+10% YoY,主要靠HP的NB訂單貢獻。
展望2014年,Samsung in-house雖然自有品牌NB大幅衰退,但基礎龐大的Tablet可望持續高成長,整體NB+Tablet出貨量可望成長20%以上,成為第一名,Quanta出貨量大略持平,Compal的NB也約略持平,但是Apple iPad和Amazon訂單貢獻下, Tablet可望從7M成長到15~16M,整體NB+Tablet估計成長15~20%,EMS大廠,在NB持續大幅衰退,Tablet小幅衰退之下,整體衰退10~20%,Pegatron的NB出貨小衰退,Tablet出貨小成長,整體可成長約10%,Wistron的NB小衰退,Tablet雖大成長但基期不高,整體還是小衰退8%左右,Lenovo in-house的自製NB因為聯寶放量,估計從前一年的5M成長到13M,Tablet也有成長,整體NB+Tablet出貨量估計從前一年的9.4M成長到19~20M,成長率超過100%,Inventec的NB明顯衰退,Tablet也沒斬獲,整體也是衰退。
因為Tablet品牌非常集中在幾家大廠,而Whitebox等小品牌又不會找檯面上的大型ODM/EMS代工生產,因此少數幾家大品牌的訂單分配,就成為影響2014~2015年Tablet代工的關鍵,Samsung都是自己做,只會影響自家工廠出貨量,Apple iPad從2014年開始進入兩大一小的新局面,Amazon和Google尚有變數,Asus、Acer訂單數量較小供應商也比較分散影響不大。
台灣廠商的NB生產市佔率,2013年約88%,2014年約84%,主因為Lenovo in-house(聯寶)的生產量大量增加,BYD也增加一些,其他Toshiba、Sony、Fujitsu都維持小量自製。台灣廠商Tablet生產市佔率,2013年約48%,2014年約44%,主因為品牌端的市佔率,Samsung和Whitebox大幅成長都不是給台灣生產。(系列完)
2013年12月29日 星期日
長篇:2014 NB+Tablet市場展望(一)-OEM篇
(本文寫於2013/12/29,科技產業變化多端,預測數字最好每三個月修正一次)
一、2013年全球NB出貨衰退14%, 全球Tablet出貨成長65%
2013年是NB市場相當慘澹的一年,也是近年來少數衰退的一年,根據本部落格做的產業調查,2013年全球NB市場出貨量170M,衰退14% YoY,而2013年Tablet PC(後簡稱Tablet)出貨量229M,成長65% YoY。
Tablet對NB市場的侵蝕,2013年初原本認為Tablet對NB的侵蝕應該會緩和一些,理由是(1)Tablet價格已經低到不需要排擠預算,用零用錢或衝動型購買就可以買下一台Tablet,不至於影響到NB採購計畫,(2)相對US$200以下市場還有很大空間,但US$200以上Tablet機種市場飽和度已高,該買的都買了,也會減緩對NB市場的侵蝕。現在到2013年底,這兩個假設都沒有發生,Tablet不論高價機種或廉價機種,還是繼續侵蝕NB市場,事後探討原因,Tablet這兩年已經改變人們使用電子裝置的習慣,人們減少使用PC的時間(也許TV時間也減少)而增加Tablet的使用時間,因為使用時間減少,因此更能夠忍受老舊NB帶來的不方便,延長換機時間,而使用Tablet時間和頻率增加,讓人們更傾向更換最新的Tablet帶來的效能和便利,也就是說,2011~2012年NB換機需求被Tablet新機需求影響,2013年則是被Tablet新機+換機需求打敗。(新機定義為首次購買,換機定義為再次購買更換舊機)
2013年全球NB+Tablet合計出貨量4E台,+19% YoY,因為Tablet平均單價遠低於NB,Tablet裡面成長最大的區塊也是US$150以下的廉價機種,因為概略估計,2013 年NB+Tablet總體產值應該遠低於數量成長。
二、2013年消費型NB嚴重衰退,但4Q13連續三個月出現小量急單
2013年商用NB出貨平穩,消費型NB前三季需求非常疲弱,是整年衰退的主因,但4Q13神龍擺尾,連續三個月看到全面但小幅度的加單和急單,數量雖然不大,但還是有正面的意義,因為:
1. 急單屬於全面性的,各地區,各品牌都有。
2. 急單來自於這兩年衰退最多的消費型NB,顯示終端市場有觸底的初步訊號。
3. 不論終端需求走向如何,至少顯示供應鏈中的庫存很低,而且需求略優於產業界的保守預期。
三、2013年NB+Tablet出貨以Samsung成長76%最大,其次為Lenovo的21%
因為商用NB需求穩定,Dell、HP、Lenovo商用機種都有受惠,Toshiba則不明顯。2013年NB出貨只有Lenovo一家成長,估計約30M,+4% YoY,Lenovo幾乎在各地區、各產品線出貨都優於產業平均,這已經不是中國市場支持的單一因素可以解釋的了,Dell -8% YoY,HP雖然消費機種比例仍高(60~70%),但是9~11月靠著客製規格的低價機種,在新興市場(印度為主)大型標案頗有斬獲,全年NB僅-8% YoY,Acer NB出貨-32% YoY衰退最大,在這個經濟規模很重要的PC產業,NB市佔率大衰退到10.5%,未來營運的挑戰不小,Asus -18%表現同樣不好,但Asus調整很快,1H13發現主攻機種Touch NB需求反轉向下,及時回防平價Clamshell並開闢2 in 1機種新戰線,4Q13已有市佔回穩的跡象,日系品牌Toshiba和Sony分別衰退-19% YoY和-20% YoY,Apple -5% YoY,Samsung則上下半年差很多,1H13還蠻強的,2H13策略性退出低階市場,全年-7% YoY。
Tablet市場,以Samsung成長最為驚人,2012年出貨量約16~17M,2013年巨幅成長到40M左右,Samsung以中高價位產品之姿,還能有數倍成長,實在驚人,這也讓Samsung NB+Tablet總量52.3M,排名第二,市佔率13.1%,成長率居冠達76% YoY,Apple iPad各型合計約74M,NB+Tablet合計86.4M第一名,成長11% YoY,市佔率21.7%,Apple都是高價產品,產值市佔率將比出貨量市佔率更高,Lenovo NB+Tablet市佔9.3%排第三,HP市佔7.6%排第四,Asus市佔7.5%排第五(Asus包含Goolge雙品牌),Acer市佔5.7%第六,然後是Dell、Toshiba、Amazon、Sony、Fujitsu。
四、預測2014年全球NB出貨衰退5%,Tablet出貨成長23%
本文預測,2014年全球NB出貨量衰退幅度將縮小到-5% YoY,正面因素包括:
(1) 全球經濟持續復甦,IT spending穩定成長,商用NB基本需求穩定,Microsoft停止支援Windows XP也可能貢獻一點點換機需求。
(2) 這兩年衝擊消費NB最大的Tablet和Smartphone,2014年成長率都將大幅下降到20~30%,Smartphone成長率從40%降低到23%,Tablet從65%降低到23%,從最近4Q13的需求也看得出來,連這兩年最強勁的中國OEMs/White-box Smartphone和White-box Tablet的需求,都首度出現少見的疲弱現象,在總體經濟穩定復甦的情況下,Smatphone/Tablet需求緩和,應該解讀成產品之間的替代、飽和等效果,可能趨向一個新的;再平衡之後的穩定狀況,對2014年NB市場有利。
(3) 消費NB的換機一延再延,產品多很老舊,雖然可以繼續跑,但在Intel/Microsost/PC OEMs聯合降價(Microsoft和Intel都已看到難得的價格方案),加上新品刺激,整個PC產業的C/P值,可望到達前所未見的高峰,如果景氣繼續回升,終端需求可能在某一時刻就出來了。
預測2014年全球Tablet出貨量2.8E台,+23% YoY,成長率比起2013年65%明顯下降,這個數字的預測基礎,來自於以下兩點:
(1) 2012年Tablet市場成長動能為: Apple/Samsung高價機、Amazon/Google低價品牌機和White-box低價機,2013年成長動能為:Samsung、White-box、PC品牌機,Amazon/Google則停止成長,Apple也只有小成長,展望2014年,Samsung已達40M,價位又屬於中高階,研判不可能在持續每年幾倍的成長速度,White-box在連續大成長兩年之後,4Q13已見疲態,2014年成長率將明顯下滑,只剩下PC品牌機,在C/P值不斷提高,以及Intel的2H14超低價Atom方案的刺激下,可望延續2013年的成長態勢,但因為也只有Lenovo和Asus較具競爭力,不足以撐起過去兩年那樣整個產業的高仰角成長。
(2)從尺寸來講,2H12~2013年主力成長機種為7"產品,一來便宜,二來攜帶性最佳,但接下來的8"機種,只是在便攜性和尺寸上去得平衡,沒有4Q12 Google殺入7"對整個產業的擴展效果,2014年的12~13" Tablet,應該也無法創造出50M以上的主流市場。因此2014年Tablet並無尺寸和價格帶重大刺激因素。
至於各OEMs的預測,NB市場可望正成長的品牌有Lenovo和Asus,有可能成長的有HP和Dell,鐵定衰退的是Samsung,2014年可能衰退-30% YoY以上,其他品牌衰退的機率有很高。
Tablet市場方面,推估Samsung +40%到55M,Apple +14%到85M,Lenovo +13%到41.9M,Asus如果沒接到7"或8" Google主力合作機種,則估計10.5M/-13% YoY,如果有繼續合作,則+28%到15.5M,其他PC品牌,在Androd X86相容性越來越逼近Android ARM,以及Intel的Atom超優方案推動之下,可望有好幾家出現倍數成長,但是因為基期太低,倍數成長也沒多少台,Acer變數較大不知如何預測,White-box則從75M成長33% YoY到100M,雖然仍很可觀,但是成長力道已經減弱。
一、2013年全球NB出貨衰退14%, 全球Tablet出貨成長65%
2013年是NB市場相當慘澹的一年,也是近年來少數衰退的一年,根據本部落格做的產業調查,2013年全球NB市場出貨量170M,衰退14% YoY,而2013年Tablet PC(後簡稱Tablet)出貨量229M,成長65% YoY。

Tablet對NB市場的侵蝕,2013年初原本認為Tablet對NB的侵蝕應該會緩和一些,理由是(1)Tablet價格已經低到不需要排擠預算,用零用錢或衝動型購買就可以買下一台Tablet,不至於影響到NB採購計畫,(2)相對US$200以下市場還有很大空間,但US$200以上Tablet機種市場飽和度已高,該買的都買了,也會減緩對NB市場的侵蝕。現在到2013年底,這兩個假設都沒有發生,Tablet不論高價機種或廉價機種,還是繼續侵蝕NB市場,事後探討原因,Tablet這兩年已經改變人們使用電子裝置的習慣,人們減少使用PC的時間(也許TV時間也減少)而增加Tablet的使用時間,因為使用時間減少,因此更能夠忍受老舊NB帶來的不方便,延長換機時間,而使用Tablet時間和頻率增加,讓人們更傾向更換最新的Tablet帶來的效能和便利,也就是說,2011~2012年NB換機需求被Tablet新機需求影響,2013年則是被Tablet新機+換機需求打敗。(新機定義為首次購買,換機定義為再次購買更換舊機)
2013年全球NB+Tablet合計出貨量4E台,+19% YoY,因為Tablet平均單價遠低於NB,Tablet裡面成長最大的區塊也是US$150以下的廉價機種,因為概略估計,2013 年NB+Tablet總體產值應該遠低於數量成長。
二、2013年消費型NB嚴重衰退,但4Q13連續三個月出現小量急單
2013年商用NB出貨平穩,消費型NB前三季需求非常疲弱,是整年衰退的主因,但4Q13神龍擺尾,連續三個月看到全面但小幅度的加單和急單,數量雖然不大,但還是有正面的意義,因為:
1. 急單屬於全面性的,各地區,各品牌都有。
2. 急單來自於這兩年衰退最多的消費型NB,顯示終端市場有觸底的初步訊號。
3. 不論終端需求走向如何,至少顯示供應鏈中的庫存很低,而且需求略優於產業界的保守預期。
三、2013年NB+Tablet出貨以Samsung成長76%最大,其次為Lenovo的21%
因為商用NB需求穩定,Dell、HP、Lenovo商用機種都有受惠,Toshiba則不明顯。2013年NB出貨只有Lenovo一家成長,估計約30M,+4% YoY,Lenovo幾乎在各地區、各產品線出貨都優於產業平均,這已經不是中國市場支持的單一因素可以解釋的了,Dell -8% YoY,HP雖然消費機種比例仍高(60~70%),但是9~11月靠著客製規格的低價機種,在新興市場(印度為主)大型標案頗有斬獲,全年NB僅-8% YoY,Acer NB出貨-32% YoY衰退最大,在這個經濟規模很重要的PC產業,NB市佔率大衰退到10.5%,未來營運的挑戰不小,Asus -18%表現同樣不好,但Asus調整很快,1H13發現主攻機種Touch NB需求反轉向下,及時回防平價Clamshell並開闢2 in 1機種新戰線,4Q13已有市佔回穩的跡象,日系品牌Toshiba和Sony分別衰退-19% YoY和-20% YoY,Apple -5% YoY,Samsung則上下半年差很多,1H13還蠻強的,2H13策略性退出低階市場,全年-7% YoY。
Tablet市場,以Samsung成長最為驚人,2012年出貨量約16~17M,2013年巨幅成長到40M左右,Samsung以中高價位產品之姿,還能有數倍成長,實在驚人,這也讓Samsung NB+Tablet總量52.3M,排名第二,市佔率13.1%,成長率居冠達76% YoY,Apple iPad各型合計約74M,NB+Tablet合計86.4M第一名,成長11% YoY,市佔率21.7%,Apple都是高價產品,產值市佔率將比出貨量市佔率更高,Lenovo NB+Tablet市佔9.3%排第三,HP市佔7.6%排第四,Asus市佔7.5%排第五(Asus包含Goolge雙品牌),Acer市佔5.7%第六,然後是Dell、Toshiba、Amazon、Sony、Fujitsu。
四、預測2014年全球NB出貨衰退5%,Tablet出貨成長23%
本文預測,2014年全球NB出貨量衰退幅度將縮小到-5% YoY,正面因素包括:
(1) 全球經濟持續復甦,IT spending穩定成長,商用NB基本需求穩定,Microsoft停止支援Windows XP也可能貢獻一點點換機需求。
(2) 這兩年衝擊消費NB最大的Tablet和Smartphone,2014年成長率都將大幅下降到20~30%,Smartphone成長率從40%降低到23%,Tablet從65%降低到23%,從最近4Q13的需求也看得出來,連這兩年最強勁的中國OEMs/White-box Smartphone和White-box Tablet的需求,都首度出現少見的疲弱現象,在總體經濟穩定復甦的情況下,Smatphone/Tablet需求緩和,應該解讀成產品之間的替代、飽和等效果,可能趨向一個新的;再平衡之後的穩定狀況,對2014年NB市場有利。
(3) 消費NB的換機一延再延,產品多很老舊,雖然可以繼續跑,但在Intel/Microsost/PC OEMs聯合降價(Microsoft和Intel都已看到難得的價格方案),加上新品刺激,整個PC產業的C/P值,可望到達前所未見的高峰,如果景氣繼續回升,終端需求可能在某一時刻就出來了。
預測2014年全球Tablet出貨量2.8E台,+23% YoY,成長率比起2013年65%明顯下降,這個數字的預測基礎,來自於以下兩點:
(1) 2012年Tablet市場成長動能為: Apple/Samsung高價機、Amazon/Google低價品牌機和White-box低價機,2013年成長動能為:Samsung、White-box、PC品牌機,Amazon/Google則停止成長,Apple也只有小成長,展望2014年,Samsung已達40M,價位又屬於中高階,研判不可能在持續每年幾倍的成長速度,White-box在連續大成長兩年之後,4Q13已見疲態,2014年成長率將明顯下滑,只剩下PC品牌機,在C/P值不斷提高,以及Intel的2H14超低價Atom方案的刺激下,可望延續2013年的成長態勢,但因為也只有Lenovo和Asus較具競爭力,不足以撐起過去兩年那樣整個產業的高仰角成長。
(2)從尺寸來講,2H12~2013年主力成長機種為7"產品,一來便宜,二來攜帶性最佳,但接下來的8"機種,只是在便攜性和尺寸上去得平衡,沒有4Q12 Google殺入7"對整個產業的擴展效果,2014年的12~13" Tablet,應該也無法創造出50M以上的主流市場。因此2014年Tablet並無尺寸和價格帶重大刺激因素。
至於各OEMs的預測,NB市場可望正成長的品牌有Lenovo和Asus,有可能成長的有HP和Dell,鐵定衰退的是Samsung,2014年可能衰退-30% YoY以上,其他品牌衰退的機率有很高。
Tablet市場方面,推估Samsung +40%到55M,Apple +14%到85M,Lenovo +13%到41.9M,Asus如果沒接到7"或8" Google主力合作機種,則估計10.5M/-13% YoY,如果有繼續合作,則+28%到15.5M,其他PC品牌,在Androd X86相容性越來越逼近Android ARM,以及Intel的Atom超優方案推動之下,可望有好幾家出現倍數成長,但是因為基期太低,倍數成長也沒多少台,Acer變數較大不知如何預測,White-box則從75M成長33% YoY到100M,雖然仍很可觀,但是成長力道已經減弱。
2013年4月6日 星期六
觸控面板2013(四)-觸控技術市場趨勢之GFF和G1F
一、GFF具成本優勢大量用在低階Smartphone/Tablet機種,隨低價機種穩定成長
GFF因為ITO PET film的導電比玻璃差,阻抗較高使得反應速度較差,而且兩層ITO film的透光度也較差,厚度比G/G薄但比OGS厚,最大的好處是技術成熟、良率高,加上現在多使用roll to roll製程設備,生產效率和良率都讓GFF具有低成本優勢。
GFF最大用戶是Samsung,Samsung因為韓國供應鏈的發展歷史因素,全線產品大量使用GFF,Smartphone高階用AMOLED on-cell,中低階全用GFF,Tablet目前全部用GFF,最近外傳新款8" Tablet開始改用OGS/TOL,但大部分應該還是繼續使用GFF,或者改用G1F。Samsung的Touch NB第一波研判應該還是用GFF,因為OGS缺貨,加上Samsung和各種G/F淵源太深,Touch panel廠商也須思考將寶貴的OGS產能支援Samsung是否符合長期效益。
Samsung以外的Smartphone市場,GFF早已是中低階機種的主流solution,各大廠牌中低階機種都使用GFF,包括Samsung、Nokia、Sony、 HTC、Moto、LG、Huawei、Lenovo、Coolpad等,白牌機和小牌機更是大量從電阻是觸控轉換到投射電容的GFF觸控。
Tablet市場,則呈現兩極化發展,目前大品牌都不用GFF,例如iPad 9.7"用G/G、iPad mini用GF2、Google Nexus 7用 OGS、Amazon Kindle Fire HD用G/G、Microsoft Surface用G1F、Asus用OGS,只有Nexus 10"由Samsung代工雙品牌,所以使用Smausng自有產品都用的GFF,另一邊的Wihte-box Tablet則幾乎全部用GFF,每年也有幾千萬台規模。至於未來下一代的主流品牌機種,例如Amazon從G/G是轉OGS還是轉GFF? Nexus 7是否從OGS轉GFF? 則攸關GFF在Tablet的份額,至於Asus Tablet從目前嚴厲執行低價策略看起來,有部分機種轉到GFF可能性蠻高。
二、2H13 Touch NB擴大到低階市場區隔,估計GFF佔4Q13的20%
Touch NB因為初期較注重品質,大多用OGS,但到了2H13,一方面因為OGS產能缺貨,另一方面Touch NB的市場區隔更加擴大到中低階市場,GFF就會佔有一席之地。上個月Displarysearch最新的預測數字,2013年Touch NB達到27.2M台,佔整體12,其中OGS占了87%約23.7M台,而其他各種P-cap只有2.4M,本文認為Displaysearch低估了Touch NB的比例,主要原因就在於低估GFF的數量,本系列文章第(二)篇有提到,OGS有效產能約30M出頭,其中二線廠(Wintek、GIS、AUO)的良率(尤其是14"以上機種)是變數,如果產業擴產進度或二線廠良率太低,則Displaysearch估計的OGS出貨量23.7M,還在合理變化範圍內,但是本文預期GFF based Touch NB在4Q13可能就會達到3~4M台以上,加上3Q13也有一些量,以及其他小量的新技術(例如取代ITO的metal mesh)全年應該遠大於2.4M,使得2013 Touch NB比例應該超過Displaysearch估計的12%。
三、GFF以韓商和陸商為主
相對於玻璃觸控以台灣廠商為主,薄膜觸控則已被中國廠商超越,O-Film(歐菲光)近年積極擴充,已成為全球最大的GFF touch solution廠商,Smartphone市場供應Samsung、Huiwei、Lenovo,Tablet市場供應給Samsung、Lenovo,也積極打入Touch NB市場。其他廠商包括台灣洋華、介面和中國的信利、中華意力、牧東等。因為Samsung大量使用GFF觸控,培養了韓國廠商龐大的GFF觸控產能,包括Iljin、S-MAC、ELK、Iljin、Digitech System、Melfas。
ITO PET film基材,主要供應商是Nitto Denko,市佔率超過80%,其次是Oike和Suzutora。很多廠商想開發ITO PET film,包括韓國LG Chemical、Hanwha L&C、Max Film、SKC、Haas、Digital Systems,但無論是技術或產能,都是Nitto Denko遙遙領先,包括更薄、更強規格的Film,例如iPad mini GF2使用的Film,一方面要更薄、一方面因為在雙面做ITO,強度要更高,就是由Nitto Denko獨家供應。
四、G1F是GFF的升級版
G1F將一層ITO sensor做在cover lens下面,一層 ITO sensor做在film上面,可以避免OGS/TOL將X/Y坐在同一層的架橋結構(bridging)製程,良率可以較高。G1F因為比GFF少了一層film,材料成本結構、厚度和透光度都有改良,目前雖然只有Microsoft Surface使用G1F觸控,但因為厚度、成本、光學效果都比 GFF好,加上擔心PET film基材缺貨問題,各品牌Tablet都將有不少機種計畫從GFF改用G1F。GFF的眾多觸控廠商,也多在開發G1F製程和產能。
GFF因為ITO PET film的導電比玻璃差,阻抗較高使得反應速度較差,而且兩層ITO film的透光度也較差,厚度比G/G薄但比OGS厚,最大的好處是技術成熟、良率高,加上現在多使用roll to roll製程設備,生產效率和良率都讓GFF具有低成本優勢。
GFF最大用戶是Samsung,Samsung因為韓國供應鏈的發展歷史因素,全線產品大量使用GFF,Smartphone高階用AMOLED on-cell,中低階全用GFF,Tablet目前全部用GFF,最近外傳新款8" Tablet開始改用OGS/TOL,但大部分應該還是繼續使用GFF,或者改用G1F。Samsung的Touch NB第一波研判應該還是用GFF,因為OGS缺貨,加上Samsung和各種G/F淵源太深,Touch panel廠商也須思考將寶貴的OGS產能支援Samsung是否符合長期效益。
Samsung以外的Smartphone市場,GFF早已是中低階機種的主流solution,各大廠牌中低階機種都使用GFF,包括Samsung、Nokia、Sony、 HTC、Moto、LG、Huawei、Lenovo、Coolpad等,白牌機和小牌機更是大量從電阻是觸控轉換到投射電容的GFF觸控。
Tablet市場,則呈現兩極化發展,目前大品牌都不用GFF,例如iPad 9.7"用G/G、iPad mini用GF2、Google Nexus 7用 OGS、Amazon Kindle Fire HD用G/G、Microsoft Surface用G1F、Asus用OGS,只有Nexus 10"由Samsung代工雙品牌,所以使用Smausng自有產品都用的GFF,另一邊的Wihte-box Tablet則幾乎全部用GFF,每年也有幾千萬台規模。至於未來下一代的主流品牌機種,例如Amazon從G/G是轉OGS還是轉GFF? Nexus 7是否從OGS轉GFF? 則攸關GFF在Tablet的份額,至於Asus Tablet從目前嚴厲執行低價策略看起來,有部分機種轉到GFF可能性蠻高。
二、2H13 Touch NB擴大到低階市場區隔,估計GFF佔4Q13的20%
Touch NB因為初期較注重品質,大多用OGS,但到了2H13,一方面因為OGS產能缺貨,另一方面Touch NB的市場區隔更加擴大到中低階市場,GFF就會佔有一席之地。上個月Displarysearch最新的預測數字,2013年Touch NB達到27.2M台,佔整體12,其中OGS占了87%約23.7M台,而其他各種P-cap只有2.4M,本文認為Displaysearch低估了Touch NB的比例,主要原因就在於低估GFF的數量,本系列文章第(二)篇有提到,OGS有效產能約30M出頭,其中二線廠(Wintek、GIS、AUO)的良率(尤其是14"以上機種)是變數,如果產業擴產進度或二線廠良率太低,則Displaysearch估計的OGS出貨量23.7M,還在合理變化範圍內,但是本文預期GFF based Touch NB在4Q13可能就會達到3~4M台以上,加上3Q13也有一些量,以及其他小量的新技術(例如取代ITO的metal mesh)全年應該遠大於2.4M,使得2013 Touch NB比例應該超過Displaysearch估計的12%。
三、GFF以韓商和陸商為主
相對於玻璃觸控以台灣廠商為主,薄膜觸控則已被中國廠商超越,O-Film(歐菲光)近年積極擴充,已成為全球最大的GFF touch solution廠商,Smartphone市場供應Samsung、Huiwei、Lenovo,Tablet市場供應給Samsung、Lenovo,也積極打入Touch NB市場。其他廠商包括台灣洋華、介面和中國的信利、中華意力、牧東等。因為Samsung大量使用GFF觸控,培養了韓國廠商龐大的GFF觸控產能,包括Iljin、S-MAC、ELK、Iljin、Digitech System、Melfas。
ITO PET film基材,主要供應商是Nitto Denko,市佔率超過80%,其次是Oike和Suzutora。很多廠商想開發ITO PET film,包括韓國LG Chemical、Hanwha L&C、Max Film、SKC、Haas、Digital Systems,但無論是技術或產能,都是Nitto Denko遙遙領先,包括更薄、更強規格的Film,例如iPad mini GF2使用的Film,一方面要更薄、一方面因為在雙面做ITO,強度要更高,就是由Nitto Denko獨家供應。
四、G1F是GFF的升級版
G1F將一層ITO sensor做在cover lens下面,一層 ITO sensor做在film上面,可以避免OGS/TOL將X/Y坐在同一層的架橋結構(bridging)製程,良率可以較高。G1F因為比GFF少了一層film,材料成本結構、厚度和透光度都有改良,目前雖然只有Microsoft Surface使用G1F觸控,但因為厚度、成本、光學效果都比 GFF好,加上擔心PET film基材缺貨問題,各品牌Tablet都將有不少機種計畫從GFF改用G1F。GFF的眾多觸控廠商,也多在開發G1F製程和產能。
2013年3月28日 星期四
觸控面板2013(三):觸控技術市場趨勢之OGS
目前Smartphone/Tablet/NB主流的投射式電容觸控技術,從傳統的G/G和GFF,已經發展出許多不同的觸控技術,包括in-cell、on-cell(AMOLED)、out cell的OGS、TOL、G1F、GF2和即將量產的新技術Metal mesh(或其他取代ITO的技術)。在未來1~2年內,in-cell只會局限於以Apple為主(Sony也有一點)的Smartphone市場,on-cell因為AMOLED面板產能受限,也只會局限於Samsung產品上面,這兩個觸控技術,分別會跟隨著ˊiPhone和Samsung 高階Smartphone的成長而成長,方向明確,不需討論。
各種外掛式觸控技術之中,2013年以OGS和GF2成長最大,OGS主要成長來源為Touch NB,預估2/3以上將採用OGS,其次是Tablet和Smartphone也有不少高階機種採用,GF2主要成長來源就是Apple iPad mini,至於第五代9.7" iPad是否改用GF2,還不是100%確定,G/G衰退最大,主因是9.7" iPad下滑(iPad 5也可能揚棄G/G),以及2013年新款Amazon Tablet可能揚棄G/G,G1F雖然Microsoft Surface銷售慘敗,但可能被Samsung Tablet採用取代一部分GFF機種。至於最大宗的GFF預期可穩定佔有中低階Smartphone和Tablet市場,因為NB用的大尺寸OGS缺貨,2013年GFF也會順利切入低階Touch NB市場,4Q13預估20~30%的Touch NB使用GFF觸控,但是2014年將遭逢主攻大尺寸低階市場的Metal mesh技術的競爭,讓GFF在2014年NB市場可能被OGS和Metal mesh上下夾攻,更大尺寸(>=18")的AIO因為ITO材料在大尺寸的導電性阻抗和成本問題,有好幾種取代ITO的新技術可能出現,Metal mesh機會較大。
一、各種觸控技術的競爭重點
Touch panel各種技術的主要評估點在於: (1)重量(2)厚度(3)光學效果(4)觸控靈敏度(5)強度(6)成本。攸關使用者觸控經驗的有(3)光學效果和(4)觸控靈敏度,攸關機構設計的有(1)重量、(2)厚度(或合稱輕薄)和(5)強度,以及和C/P值有關的(6)成本。重量和厚度主要看幾層玻璃/薄膜結構,光學效果(optical performance)主要看玻璃和薄膜的透光度和全貼合或口字貼,觸控靈敏度主要ITO(或取代ITO的各種技術如metal mesh)做在玻璃或薄膜上的導電度或阻抗高低,強度在單片玻璃問題較大(TOL改善OGS強度問題),成本則是材料(玻璃和薄膜層數)、良率、製程複雜度的綜合成果。
二、OGS將佔Touch NB 70~80%市場,隨Touch NB大成長OGS將缺貨到4Q13
OGS的單片玻璃結構,將X軸和Y軸電極圖案pattern的ITO sensor直接做在cover lens下面,和傳統G/G比較,節省一片玻璃和一次貼合,更輕薄、成本也更低,光學效果(透光度)和靈敏度(導電度/阻抗高低)則和G/G差不多,和傳統GFF比較,省掉兩片PET Film基材,更薄、成本更低,透光度也更好,但這裡說的成本更低,指的是 "成本結構" 更節省,至於實際製造出來的成本高低,因目前技術難度很高,尤其在14"以上的OGS全貼合機種,不同廠商良率差距很大,目前只有TPK(宸鴻)良率高,可以享受成本結構低的好處,對良率不佳的二線廠而言,"成本結構"低不代表"成本低",如果良率不好,成本可能比 GFF還高。
OGS的主要缺點是強度不夠,因為其製程是整片母片玻璃去做化學強化、ITO鍍膜、黃光製程蝕刻sensor完成之後,再切割、加工、印刷/表面處理,既然OGS是做完強化和sensor之後才切割,玻璃只要切割後都會在邊緣產生細微裂痕、強度弱化,OGS技術強化在前切割在後,邊緣細微裂痕無法彌補(二次強化可稍微補強但也會傷到sensor),成為日後產品強度上的缺點,如果是Smartphone或Tablet可能需要在機構設計上多加保護,至於NB則較無強度顧慮,因為Smartphone或Tablet的螢幕都是外露在外,而NB的螢幕是閉合在內,外面還有LCD cover(A件上蓋)保護。
1H13絕大部分Touch NB機種(90%)都用OGS觸控,2H13開始低階GFF的NB會放一些量,預估4Q13時OGS佔Touch NB總量的70~80%,GFF佔20~30%,也許會有一小部分Metal mesh觸控用在最低階的NB機種上。OGS到2014年大概都還是NB的主流技術,高階有可能被TOL瓜分一小部分,Metal mesh技術會在低階NB放量,因為光學效果不佳,取代的主要是同為低階機種使用的GFF,而不是OGS。本來1H13有些準備要開GFF的Touch NB機種,在TPK宣布擴大產能興建平潭5.5G廠之後,似有暫緩GFF機種開發,轉向等待TPK新產能的現象,這樣一來,雖然總體Touch NB的比例可能因為GFF減少而減少,但對以OGS為主的TPK廠商來說,等於客戶回流等待,產能開多少就可以賣多少,還具有絕對主導的議價力,形成: "Touch NB比例減少,但OGS更供不應求"的現象,加上13"以上大尺寸OGS生產技術難度高,從玻璃加工、ITO sensor、到大尺寸貼合,難度都比中小尺寸高很多,TPK的OGS產能將缺貨到4Q13,至於二線廠還有空閒的產能,理論上有些也可以做13"以上NB,但做得如何,要到2Q13才知道,因為2Q13終於有NB OEM願意將大量的主流機種,給二線廠試試看,否則以前都做小機種,數量根本無法經歷學習曲線提升良率的過程。
OGS也會用於Tablet和Smartphone,但未達主流地位,第一代Google Nexus 7"(華碩/廣達製造)目前使用OGS,Nexus 10"由Samsung製造用GFF,2Q13第二代動向不明,觀察第一代Nexus 7雖然價格便宜,但產品規格定位頗為高階(四核心AP、LCD解析度等),因此第二代繼續沿用OGS的機會蠻高的,Amazon的策略比較難說,目前的Kindle Fire系列使用G/G,2013下一代一定放棄G/G,如改用OGS則為增量,如改用G1F則對OGS無影響,最近媒體報導Samsung 8" Tablet採用OGS(另一說為TOL,但都是單片玻璃結構),則對OGS在Tablet市場大有助益,因為以往Samsung全用GFF。
OGS"有效產能"因為產能和良率障礙,大尺寸(>=13" touch NB)預估將缺貨到4Q13才有機會解除, 2013年TPK(宸鴻)在13"以上OGS市場應可維持一整年壟斷獨霸地位,但11.6" NB和中小尺寸Tablet/Smartphone因為新增產能和技術較為容易,台灣二線廠和大陸廠商都可以做進去,TPK雖然還可維持龍頭地位,但應無法壟斷,大家都可分到一些量,良率也沒有那麼困難,良率和毛利率落差應該不會像>13"的機種那麼大。OGS有效產能除了TPK最大之外,Wintek、AUO、GIS(英特飛)都在今年開始應該會有Touch NB量產實績,另一家ODM集團的觸控廠則還未達可被客戶接受的量產階段,大陸萊寶和信利也有佈局OGS應該有機會做到中尺寸Tablet甚至NB,但這些二線廠良率如何還不清楚。未來大陸長信、韓國ELK和Iljin也有OGS發展計畫,但都未量產。
三、OGS-Touch NB用全貼合還是口字貼視產品定位而定
至於NB OGS是用全貼合(full lamination or direct bonding)還是口字貼(edge lamination or air gap or air bonding),沒有定論,一般說來,全貼合因為良率較低而成本高,尺寸越大=良率越低=成本越高,在14~15"差距將更明顯,基於成本考量,越大尺寸應該要用口字貼才對(Asus CEO公開的說法),但口字貼的缺點有二:(1)中間的空氣層折射率和玻璃不同,光線經過LCM玻璃穿越空氣再到cover lens玻璃,不同的物質被折射兩次,影響光學效果,全貼合的OCA膠折射率比較接近玻璃,效果較好,(2)越大尺寸(14"以上),手指頭按壓cover lens時的力道,會讓cover lens彎曲更接近LCM玻璃,形成吸附或牛頓環現象,影響光學影像品質。所以,基於光學品質考量,越大尺寸應該更要用全貼合才對(Acer COO的公開說法)。因此這個問題沒有固定答案,端視NB廠商對於該款產品在價格和品質的取捨和定位而定。
1H13因為Touch NB並不普及,消費者買一台口字貼合的Toucn NB,回到公司、學校很難找到另一台全貼合Touch NB互相比較並發覺視覺效果有差,甚至在NB商店,貨架上也沒幾款可以比較,但到了4Q13~2014年,商店貨架將有很多款Touch NB,同學、同事也會有不同的Touch NB,兩台NB放在一起比較比較,就會發現全貼合的光學效果較佳,這也是NB品牌廠商需要做的判斷,成本和品質還是一個取捨問題。預測全貼合佔多少比例意義不大,因為幾家大廠的主觀判斷就可影響市場佔比,以1H13來說,用機種基礎(projects)計算大部分是全貼合,但因為Asus Vivobook大賣市佔率很高,而Vivobook用口字貼,就拉高了口字貼的數量比例,另外一個變數,是TPK到底要賺多少利潤, TPK做全貼合良率很高,成本比口字貼多不了多少(二線廠良率差成本可能差很大),但是售價賣的高很多,賺取高額利潤金額(profit dollars per unit高,雖然可能因搭配display出貨gross margin%不一定高),只要TPK少賺一點,全貼合價差就不會這麼大,就比較容易普及。個人覺得後者說法才對-14"以上大尺寸未來將以全貼合為主,Asus如果2H13繼續用口字貼(目前Vivobook用口字貼),恐怕到時在眾多競爭機種中(4Q13不缺貨Touch NB會大量興起)影響產品C/P競爭力。
各種外掛式觸控技術之中,2013年以OGS和GF2成長最大,OGS主要成長來源為Touch NB,預估2/3以上將採用OGS,其次是Tablet和Smartphone也有不少高階機種採用,GF2主要成長來源就是Apple iPad mini,至於第五代9.7" iPad是否改用GF2,還不是100%確定,G/G衰退最大,主因是9.7" iPad下滑(iPad 5也可能揚棄G/G),以及2013年新款Amazon Tablet可能揚棄G/G,G1F雖然Microsoft Surface銷售慘敗,但可能被Samsung Tablet採用取代一部分GFF機種。至於最大宗的GFF預期可穩定佔有中低階Smartphone和Tablet市場,因為NB用的大尺寸OGS缺貨,2013年GFF也會順利切入低階Touch NB市場,4Q13預估20~30%的Touch NB使用GFF觸控,但是2014年將遭逢主攻大尺寸低階市場的Metal mesh技術的競爭,讓GFF在2014年NB市場可能被OGS和Metal mesh上下夾攻,更大尺寸(>=18")的AIO因為ITO材料在大尺寸的導電性阻抗和成本問題,有好幾種取代ITO的新技術可能出現,Metal mesh機會較大。
一、各種觸控技術的競爭重點
Touch panel各種技術的主要評估點在於: (1)重量(2)厚度(3)光學效果(4)觸控靈敏度(5)強度(6)成本。攸關使用者觸控經驗的有(3)光學效果和(4)觸控靈敏度,攸關機構設計的有(1)重量、(2)厚度(或合稱輕薄)和(5)強度,以及和C/P值有關的(6)成本。重量和厚度主要看幾層玻璃/薄膜結構,光學效果(optical performance)主要看玻璃和薄膜的透光度和全貼合或口字貼,觸控靈敏度主要ITO(或取代ITO的各種技術如metal mesh)做在玻璃或薄膜上的導電度或阻抗高低,強度在單片玻璃問題較大(TOL改善OGS強度問題),成本則是材料(玻璃和薄膜層數)、良率、製程複雜度的綜合成果。
二、OGS將佔Touch NB 70~80%市場,隨Touch NB大成長OGS將缺貨到4Q13
OGS的單片玻璃結構,將X軸和Y軸電極圖案pattern的ITO sensor直接做在cover lens下面,和傳統G/G比較,節省一片玻璃和一次貼合,更輕薄、成本也更低,光學效果(透光度)和靈敏度(導電度/阻抗高低)則和G/G差不多,和傳統GFF比較,省掉兩片PET Film基材,更薄、成本更低,透光度也更好,但這裡說的成本更低,指的是 "成本結構" 更節省,至於實際製造出來的成本高低,因目前技術難度很高,尤其在14"以上的OGS全貼合機種,不同廠商良率差距很大,目前只有TPK(宸鴻)良率高,可以享受成本結構低的好處,對良率不佳的二線廠而言,"成本結構"低不代表"成本低",如果良率不好,成本可能比 GFF還高。
OGS的主要缺點是強度不夠,因為其製程是整片母片玻璃去做化學強化、ITO鍍膜、黃光製程蝕刻sensor完成之後,再切割、加工、印刷/表面處理,既然OGS是做完強化和sensor之後才切割,玻璃只要切割後都會在邊緣產生細微裂痕、強度弱化,OGS技術強化在前切割在後,邊緣細微裂痕無法彌補(二次強化可稍微補強但也會傷到sensor),成為日後產品強度上的缺點,如果是Smartphone或Tablet可能需要在機構設計上多加保護,至於NB則較無強度顧慮,因為Smartphone或Tablet的螢幕都是外露在外,而NB的螢幕是閉合在內,外面還有LCD cover(A件上蓋)保護。
1H13絕大部分Touch NB機種(90%)都用OGS觸控,2H13開始低階GFF的NB會放一些量,預估4Q13時OGS佔Touch NB總量的70~80%,GFF佔20~30%,也許會有一小部分Metal mesh觸控用在最低階的NB機種上。OGS到2014年大概都還是NB的主流技術,高階有可能被TOL瓜分一小部分,Metal mesh技術會在低階NB放量,因為光學效果不佳,取代的主要是同為低階機種使用的GFF,而不是OGS。本來1H13有些準備要開GFF的Touch NB機種,在TPK宣布擴大產能興建平潭5.5G廠之後,似有暫緩GFF機種開發,轉向等待TPK新產能的現象,這樣一來,雖然總體Touch NB的比例可能因為GFF減少而減少,但對以OGS為主的TPK廠商來說,等於客戶回流等待,產能開多少就可以賣多少,還具有絕對主導的議價力,形成: "Touch NB比例減少,但OGS更供不應求"的現象,加上13"以上大尺寸OGS生產技術難度高,從玻璃加工、ITO sensor、到大尺寸貼合,難度都比中小尺寸高很多,TPK的OGS產能將缺貨到4Q13,至於二線廠還有空閒的產能,理論上有些也可以做13"以上NB,但做得如何,要到2Q13才知道,因為2Q13終於有NB OEM願意將大量的主流機種,給二線廠試試看,否則以前都做小機種,數量根本無法經歷學習曲線提升良率的過程。
OGS也會用於Tablet和Smartphone,但未達主流地位,第一代Google Nexus 7"(華碩/廣達製造)目前使用OGS,Nexus 10"由Samsung製造用GFF,2Q13第二代動向不明,觀察第一代Nexus 7雖然價格便宜,但產品規格定位頗為高階(四核心AP、LCD解析度等),因此第二代繼續沿用OGS的機會蠻高的,Amazon的策略比較難說,目前的Kindle Fire系列使用G/G,2013下一代一定放棄G/G,如改用OGS則為增量,如改用G1F則對OGS無影響,最近媒體報導Samsung 8" Tablet採用OGS(另一說為TOL,但都是單片玻璃結構),則對OGS在Tablet市場大有助益,因為以往Samsung全用GFF。
OGS"有效產能"因為產能和良率障礙,大尺寸(>=13" touch NB)預估將缺貨到4Q13才有機會解除, 2013年TPK(宸鴻)在13"以上OGS市場應可維持一整年壟斷獨霸地位,但11.6" NB和中小尺寸Tablet/Smartphone因為新增產能和技術較為容易,台灣二線廠和大陸廠商都可以做進去,TPK雖然還可維持龍頭地位,但應無法壟斷,大家都可分到一些量,良率也沒有那麼困難,良率和毛利率落差應該不會像>13"的機種那麼大。OGS有效產能除了TPK最大之外,Wintek、AUO、GIS(英特飛)都在今年開始應該會有Touch NB量產實績,另一家ODM集團的觸控廠則還未達可被客戶接受的量產階段,大陸萊寶和信利也有佈局OGS應該有機會做到中尺寸Tablet甚至NB,但這些二線廠良率如何還不清楚。未來大陸長信、韓國ELK和Iljin也有OGS發展計畫,但都未量產。
三、OGS-Touch NB用全貼合還是口字貼視產品定位而定
至於NB OGS是用全貼合(full lamination or direct bonding)還是口字貼(edge lamination or air gap or air bonding),沒有定論,一般說來,全貼合因為良率較低而成本高,尺寸越大=良率越低=成本越高,在14~15"差距將更明顯,基於成本考量,越大尺寸應該要用口字貼才對(Asus CEO公開的說法),但口字貼的缺點有二:(1)中間的空氣層折射率和玻璃不同,光線經過LCM玻璃穿越空氣再到cover lens玻璃,不同的物質被折射兩次,影響光學效果,全貼合的OCA膠折射率比較接近玻璃,效果較好,(2)越大尺寸(14"以上),手指頭按壓cover lens時的力道,會讓cover lens彎曲更接近LCM玻璃,形成吸附或牛頓環現象,影響光學影像品質。所以,基於光學品質考量,越大尺寸應該更要用全貼合才對(Acer COO的公開說法)。因此這個問題沒有固定答案,端視NB廠商對於該款產品在價格和品質的取捨和定位而定。
1H13因為Touch NB並不普及,消費者買一台口字貼合的Toucn NB,回到公司、學校很難找到另一台全貼合Touch NB互相比較並發覺視覺效果有差,甚至在NB商店,貨架上也沒幾款可以比較,但到了4Q13~2014年,商店貨架將有很多款Touch NB,同學、同事也會有不同的Touch NB,兩台NB放在一起比較比較,就會發現全貼合的光學效果較佳,這也是NB品牌廠商需要做的判斷,成本和品質還是一個取捨問題。預測全貼合佔多少比例意義不大,因為幾家大廠的主觀判斷就可影響市場佔比,以1H13來說,用機種基礎(projects)計算大部分是全貼合,但因為Asus Vivobook大賣市佔率很高,而Vivobook用口字貼,就拉高了口字貼的數量比例,另外一個變數,是TPK到底要賺多少利潤, TPK做全貼合良率很高,成本比口字貼多不了多少(二線廠良率差成本可能差很大),但是售價賣的高很多,賺取高額利潤金額(profit dollars per unit高,雖然可能因搭配display出貨gross margin%不一定高),只要TPK少賺一點,全貼合價差就不會這麼大,就比較容易普及。個人覺得後者說法才對-14"以上大尺寸未來將以全貼合為主,Asus如果2H13繼續用口字貼(目前Vivobook用口字貼),恐怕到時在眾多競爭機種中(4Q13不缺貨Touch NB會大量興起)影響產品C/P競爭力。
2013年1月30日 星期三
觸控面板2013(二):需求爆發-Touch NB比例衝17~25%
一、Touch NB初期銷售熱烈,趨勢形成
除了Tablet,Touch NB經由4Q12初試水溫,全球熱賣,很多地區的低價機種(Asus Vivobook/Acer Aspire V5)賣到缺貨,樂觀者紛紛上調2013 Touch NB佔整體NB的比例,從20%起跳,懷疑者則認為只有Asus、Acer等少數廠商力推,主流大廠HP、Dell、Lenovo機種在4Q12還很少,也沒力推,因此整體市場上的Touch NB樣本數不夠,熱賣不能代表整體NB母體市場歡迎Touch NB,這樣懷疑也有些道哩,因此4Q12熱賣初期,觀望一下是對的,而且不只是分析師觀望,連Acer、Asus以外的其他PC各大品牌也在觀望,但是到了2012年12月,Lenovo率先發難,調整2013年產品規劃大舉加入Touch NB陣容,在CES上也發表了多款新的Touch NB計畫,可惜OGS touch panel的 "優質" 產能大多已經被Asus、Acer先推Touch的品牌預定光了,不足的部分只好轉向二線廠OGS產能拿貨,或者更改設計,採用GFF觸控,甚至去找大陸的二線touch panel廠商供貨,至於近年動作老是慢一拍的美系品牌,有一家也在2013年1月準備增加開案量向touch panel廠談產能,但1H13幾乎完全拿不到 OGS "優質" 產能,只能找二線廠、改用GFF或者等2H13新產能開出之後,看能不能拿到一些。
也就是說,市場研究者/分析師的觀望,本來有些道理,但當原本也在觀望的市場玩家-NB品牌公司,都已陸續下決定,上修Touch NB發展並開始投注資源下去的時候,Touch NB的趨勢應該已經確立,剩下的只有兩個問題,第一,普及的速度有多快?(2013年佔比多少? 2014年佔比多少?) 和第二,滲透率的上限是多少?(幾年後是100%取代變成標準配備? 還是達到一個比例就是上限? 60%/70%或80%?)
二、Touch NB被市場接受的原因
1. Metro介面適合Touch panel
第一個原因當然就是Windows 8的Metro介面,大多被設定為初始畫面,雖然可以按鈕切回傳統介面,但使用者已經看到這個介面的樣子,會試著用用看,有三種用法: (1)Metro + Mouse,不好用,(2)Metro + Touchpad,要花時間學習新的手勢,例如用兩個指頭可操控Metro介面,用一個指頭當作mouse指標,也是不太好用,(3)Metro + Touch panel,這原本也是Microsoft設計Metro介面的原始想定,和現在15~20億個Smartphone用戶的使用習慣一致,這個組合才能發揮Metro介面的好處,此外,進入應用程式之後,Touch panel也有些原本沒想到的用途,可以慢慢發掘,例如用左右兩側手勢上下滑動取代page up/page down/mouse滾輪、用兩指縮放Excel或IE的畫面縮放比例75%/100%/125%等,整體使用者經驗確實有被提升。
2. Asus的產品企劃成功打開平價Touch NB市場
第二個原因,是Touch NB價格比想像低,這得歸功於Asus的PM產品企劃,準確命中潛在的消費者需求,進而影響整體產業。當1H12時各家品牌都有一兩個Touch NB projects進行研發,傳統上,新的高階零件一定先放在高階NB機種,而高階NB機種顧名思義,就是什麼零件都是高階的,例如SSD剛推出一定放在高階機種,BD ODD當時也一定放在高階機種,而高階NB是從CPU、Standalone Graphics、HDD、LCD、Battery、Memory、Metal casing通通都是高階的,這樣的機種本來就要US$799~US$999以上,touch panle又加上"成本加成"=US$100以上就更貴了,但Asus和傳統做法不同,將Touch panel放在平價NB產品線上,也就是說,除了Touch panel,這款機種通通都是平價規格,原本可能賣US$499~599,其他零件繼續用平價零件: 普通CPU、整合Graphics、普通LCD(還有11.6" with touch也是創舉)、塑膠機殼(外型盡量模仿金屬)、全部都是普通零件,增加的Touch panel也沒有另外加成,幾乎就是成本+合理毛利率加上去,touch panel還用OGS+口字貼合來cost down(別人OGS大部分都用全貼合,Asus就是打定"先求有再求好"的做法),把不同尺寸整機價格壓到US$499~699,這種價位首度出現Toucn NB,果然一下子就打到sweet spot。
3. NB軟硬體架構成熟(OS+Hinge+touch)
還有一個因素,就是以往每一代Windows都更耗資源,新PC一定要用高規零件,但Windows 7開始到Windows 8越做越好,就算用平價規格零件,用起來也不會感覺不好用,Asus等於也掌握到這個機會,把BOM cost其他零件規格降低,挪出一塊給touch panel,同樣的成本,用在touch panel上面,比用在高階CPU/更多DRAM...上面對消費者更有價值。Acer也有類似的產品,V5打低階(S7打高階),但這種平價touch idea是誰先誰後?還是有志一同?就不用細查了,反正,Asus打響第一炮之後,引發其他品牌跟進規劃平價touch NB的產品線。
Hinge的技術成熟和Touch panel敏感度提高,也是原因,一年前Touch NB剛剛設計的時候,大部分廠商都認為主要是以變形NB的方式呈現,當時認為,基於LCD承受指頭力道、觸控方便性而言,真正要用Touch功能,還是以變形為Tablet的狀態下來使用,因為是變形,當然就是小眾利基市場(niche market),因此Touch NB打不進主流市場,比例不可能高,但後來的發展,Hinge技術很快就突破成熟,各種solution紛紛出現,例如兩段式的Hinge,讓力道隨著角度變化,讓人打開LCD上蓋時不會太硬,而當轉到90度左右時又變硬,方便承受指頭觸控力量,而不至於越壓越倒,而且hinge成本也沒貴多少,再加上,Touch panel的敏感度已足夠,觸控時不需要太用力,只要用指頭輕輕觸控即可,也可變免螢幕被壓倒。因此,當Touch panel可以用在標準的NB(LCD開闔)上面時,就開始刺激全體NB使用者的觸控感受了。
4. Asus/Acer的Touch NB首發優勢在於搶占OGS產能
附帶一提,雖然NB產品企劃很容易學,只有首發創意,技術沒什麼大學問,但是平價Touch NB還是有先佔優勢,Asus/Acer最大的優勢就是先把2013年OGS touch panel產能佔滿,讓後來的品牌只能分配產能,又或者要改用GFF,但是GFF成本沒有省多少,效果卻差很多,也就是說,對手使用GFF的Touch NB競爭力會比Asus/Acer的OGS touch panel的NB差。最近很多人都發現,Touch NB開始多樣化的使用GFF而擔心TPK OGS優勢不再,因果剛好是相反的,GFF不是因為性價比好而增加,而是因為拿不到OGS產能(至少拿不到OGS "優質" 產能),只好退而求其次使用GFF,這些人只要OGS產能開得出來,開出來多少,應該就會轉回來多少(從GFF轉OGS),OGS NB用的大尺寸(13"以上)產能已經確定到2013年底都是滿載的。
三、影響Touch NB比例的七個變數
2013年Touch NB到底多少比例,Asus、Acer、Lenovo、Samsung都很積極,其他品牌受到策略或者是OGS產能因素則很低或還不明朗。ODM多半預期touch NB比例很高但也強調關鍵是touch panel產能是否足夠,產業研究機構和投資機構,看法很分歧,2013年看法從7~8%、10%、15%、20%、20%以上都有,2014更不用說是南轅北轍了。
確實有變數,變數來自以下幾方面:
變數1.如果不管產能限制,只看需求,Asus、Acer、Lenovo、Samsung這四家品牌確定都要力推Touch NB,內部目標從30~50%都有,四家品牌2013年合計NB出貨大約1E台,市佔率50%,Touch NB需求大約35~40M,這四家的touch NB出貨就貢獻整體2E台市場的18~20%,其他品牌(另外1E台)平均touch NB比例只要5~10%就有5~10M,合計整體touch NB需求面有40~50M,佔全體NB的20~25%。
變數2.目前大家的最優先組合式OGS+全貼合,因為對TPK來說,良率OK,價格沒有增加多少,效果卻好很多,但是OGS(以TPK和WTK為主)+全貼合+良率損失之後+適合13"以上的大尺寸NB使用的產能,是遠低於50M的需求,粗略估計,大尺寸OGS全年良品產出大約只有30~35M。二線廠的良率是關鍵,尤其在14"機種良率會大幅降低。
變數3. 以上說的是13"以上的Touch NB,但是整體中尺寸OGS產能還有很多,主要用來做Tablet,這部分可以使用到11.6" Touch NB,因此11.6"的數字是前項30~35M的增量。
變數4. 小尺寸smartphone用的G/G和中尺寸Tablet用的G/G產能,因為iPhone改用in-cell、iPad mini改用GF2,有很多空出來的產能,到底有多少可以轉OGS,也會影響Touch NB的供應,例如,如果小尺寸G/G改一些給中尺寸OGS用,中尺寸G/G改一些給大尺寸OGS用,是否可以增加一些Touch NB產能? 這部分資訊不全,無法預測數字。但有投資研究報告,把全部的G/G都假設可以改為OGS,這樣計算over supply應該有商榷的空間,因為小尺寸改作大尺寸,sensor和貼合的良率應該都有很大的差異,每家廠商會差很多,不見得適合這樣改。
變數5. 現在看到有些NB品牌,即使包括領先看到Touch NB的Asus和Acer,全面面臨OGS產能不足的狀況,但有些人判斷Touch NB是趨勢,也是NB銷售的競爭利器,因此退而求其次,改用OGS+口字貼合,或改用GFF,甚至找大陸廠商,O-Film前陣子公開宣布取得Lenovo touch NB訂單就是一例。因為OGS+全貼合,對於一線廠商來說,良率OK,材料本來就比OFF少,報價只高一點,就可以有很好的毛利率(不包含良率不好的二線廠),相對的,GFF材料成本高,廠商價差有限,光學效果、觸控敏感度、厚度都比較差,做出來的Touch NB競爭力會受到影響。兩相權衡之下,這種使用GFF "先求有、再求好"的機種有多少數量,也是影響touch NB比例的變數。
變數6. 受限產能,有些人冒險找二線廠做14"以上的touch NB機種,將面臨良率上很大的風險,這些產能原本做11.6"或13"也許勉強OK,至少量出的來,但做到14"以上,可能浪費掉一些產能。
變數7. Samsung全系列產品都是用GFF,產能限制不像OGS那麼嚴重,韓國touch panel也擴充很多GFF產能,Samsung的Touch NB策略也是整體Touch NB比例的變數。
四、預測2013年Touch NB比例17~25%,集中在2H13
綜合以上討論,Touch NB比例,從需求面看最高可達50M=25%,從OGS+全貼合產能限制,最差只能出30M=15%,假設一部分品牌將部分機種改用OGS+口字貼、部分改用GFF、11.6"也用一些中尺寸Tablet OGS產能、G/G再改一些到OGS,應該可以提高到17~25%,最大的影響,就是NB品牌是要大量用GFF,還是只用一小部分,另外再等2H13 OGS新產能。
這也是為何很多人聽到的數字和狀況差很多的原因,因為問到不同的廠商,會有不同的觀點,例如問到美系NB品牌他會說Touch NB比例很低(有人真的不看好,有人是拿不到產能),問到亞洲品牌會說很高,問到OGS一線廠會說產能很緊,而且多用全貼合,問到二線廠會說沒有那麼緊(因客戶擔心良率不太敢來),也會說很多人改用口字貼(二線廠做全貼合讓人擔心)、問到GFF廠商會說很多NB改用GFF(因為拿不到OGS產能),問到ODM會說Touch NB需求很高但擔心產能不夠(事實如此)。
變數太多,也是不負責任的分析,如果最終要給一個數字,那就給20%吧,當然,因為開案時程、Intel Haswell 3Q13才放量、OGS產能擴充時程等因素,大部分的量是集中在2H13的。
除了Tablet,Touch NB經由4Q12初試水溫,全球熱賣,很多地區的低價機種(Asus Vivobook/Acer Aspire V5)賣到缺貨,樂觀者紛紛上調2013 Touch NB佔整體NB的比例,從20%起跳,懷疑者則認為只有Asus、Acer等少數廠商力推,主流大廠HP、Dell、Lenovo機種在4Q12還很少,也沒力推,因此整體市場上的Touch NB樣本數不夠,熱賣不能代表整體NB母體市場歡迎Touch NB,這樣懷疑也有些道哩,因此4Q12熱賣初期,觀望一下是對的,而且不只是分析師觀望,連Acer、Asus以外的其他PC各大品牌也在觀望,但是到了2012年12月,Lenovo率先發難,調整2013年產品規劃大舉加入Touch NB陣容,在CES上也發表了多款新的Touch NB計畫,可惜OGS touch panel的 "優質" 產能大多已經被Asus、Acer先推Touch的品牌預定光了,不足的部分只好轉向二線廠OGS產能拿貨,或者更改設計,採用GFF觸控,甚至去找大陸的二線touch panel廠商供貨,至於近年動作老是慢一拍的美系品牌,有一家也在2013年1月準備增加開案量向touch panel廠談產能,但1H13幾乎完全拿不到 OGS "優質" 產能,只能找二線廠、改用GFF或者等2H13新產能開出之後,看能不能拿到一些。
也就是說,市場研究者/分析師的觀望,本來有些道理,但當原本也在觀望的市場玩家-NB品牌公司,都已陸續下決定,上修Touch NB發展並開始投注資源下去的時候,Touch NB的趨勢應該已經確立,剩下的只有兩個問題,第一,普及的速度有多快?(2013年佔比多少? 2014年佔比多少?) 和第二,滲透率的上限是多少?(幾年後是100%取代變成標準配備? 還是達到一個比例就是上限? 60%/70%或80%?)
二、Touch NB被市場接受的原因
1. Metro介面適合Touch panel
第一個原因當然就是Windows 8的Metro介面,大多被設定為初始畫面,雖然可以按鈕切回傳統介面,但使用者已經看到這個介面的樣子,會試著用用看,有三種用法: (1)Metro + Mouse,不好用,(2)Metro + Touchpad,要花時間學習新的手勢,例如用兩個指頭可操控Metro介面,用一個指頭當作mouse指標,也是不太好用,(3)Metro + Touch panel,這原本也是Microsoft設計Metro介面的原始想定,和現在15~20億個Smartphone用戶的使用習慣一致,這個組合才能發揮Metro介面的好處,此外,進入應用程式之後,Touch panel也有些原本沒想到的用途,可以慢慢發掘,例如用左右兩側手勢上下滑動取代page up/page down/mouse滾輪、用兩指縮放Excel或IE的畫面縮放比例75%/100%/125%等,整體使用者經驗確實有被提升。
2. Asus的產品企劃成功打開平價Touch NB市場
第二個原因,是Touch NB價格比想像低,這得歸功於Asus的PM產品企劃,準確命中潛在的消費者需求,進而影響整體產業。當1H12時各家品牌都有一兩個Touch NB projects進行研發,傳統上,新的高階零件一定先放在高階NB機種,而高階NB機種顧名思義,就是什麼零件都是高階的,例如SSD剛推出一定放在高階機種,BD ODD當時也一定放在高階機種,而高階NB是從CPU、Standalone Graphics、HDD、LCD、Battery、Memory、Metal casing通通都是高階的,這樣的機種本來就要US$799~US$999以上,touch panle又加上"成本加成"=US$100以上就更貴了,但Asus和傳統做法不同,將Touch panel放在平價NB產品線上,也就是說,除了Touch panel,這款機種通通都是平價規格,原本可能賣US$499~599,其他零件繼續用平價零件: 普通CPU、整合Graphics、普通LCD(還有11.6" with touch也是創舉)、塑膠機殼(外型盡量模仿金屬)、全部都是普通零件,增加的Touch panel也沒有另外加成,幾乎就是成本+合理毛利率加上去,touch panel還用OGS+口字貼合來cost down(別人OGS大部分都用全貼合,Asus就是打定"先求有再求好"的做法),把不同尺寸整機價格壓到US$499~699,這種價位首度出現Toucn NB,果然一下子就打到sweet spot。
3. NB軟硬體架構成熟(OS+Hinge+touch)
還有一個因素,就是以往每一代Windows都更耗資源,新PC一定要用高規零件,但Windows 7開始到Windows 8越做越好,就算用平價規格零件,用起來也不會感覺不好用,Asus等於也掌握到這個機會,把BOM cost其他零件規格降低,挪出一塊給touch panel,同樣的成本,用在touch panel上面,比用在高階CPU/更多DRAM...上面對消費者更有價值。Acer也有類似的產品,V5打低階(S7打高階),但這種平價touch idea是誰先誰後?還是有志一同?就不用細查了,反正,Asus打響第一炮之後,引發其他品牌跟進規劃平價touch NB的產品線。
Hinge的技術成熟和Touch panel敏感度提高,也是原因,一年前Touch NB剛剛設計的時候,大部分廠商都認為主要是以變形NB的方式呈現,當時認為,基於LCD承受指頭力道、觸控方便性而言,真正要用Touch功能,還是以變形為Tablet的狀態下來使用,因為是變形,當然就是小眾利基市場(niche market),因此Touch NB打不進主流市場,比例不可能高,但後來的發展,Hinge技術很快就突破成熟,各種solution紛紛出現,例如兩段式的Hinge,讓力道隨著角度變化,讓人打開LCD上蓋時不會太硬,而當轉到90度左右時又變硬,方便承受指頭觸控力量,而不至於越壓越倒,而且hinge成本也沒貴多少,再加上,Touch panel的敏感度已足夠,觸控時不需要太用力,只要用指頭輕輕觸控即可,也可變免螢幕被壓倒。因此,當Touch panel可以用在標準的NB(LCD開闔)上面時,就開始刺激全體NB使用者的觸控感受了。
4. Asus/Acer的Touch NB首發優勢在於搶占OGS產能
附帶一提,雖然NB產品企劃很容易學,只有首發創意,技術沒什麼大學問,但是平價Touch NB還是有先佔優勢,Asus/Acer最大的優勢就是先把2013年OGS touch panel產能佔滿,讓後來的品牌只能分配產能,又或者要改用GFF,但是GFF成本沒有省多少,效果卻差很多,也就是說,對手使用GFF的Touch NB競爭力會比Asus/Acer的OGS touch panel的NB差。最近很多人都發現,Touch NB開始多樣化的使用GFF而擔心TPK OGS優勢不再,因果剛好是相反的,GFF不是因為性價比好而增加,而是因為拿不到OGS產能(至少拿不到OGS "優質" 產能),只好退而求其次使用GFF,這些人只要OGS產能開得出來,開出來多少,應該就會轉回來多少(從GFF轉OGS),OGS NB用的大尺寸(13"以上)產能已經確定到2013年底都是滿載的。
三、影響Touch NB比例的七個變數
2013年Touch NB到底多少比例,Asus、Acer、Lenovo、Samsung都很積極,其他品牌受到策略或者是OGS產能因素則很低或還不明朗。ODM多半預期touch NB比例很高但也強調關鍵是touch panel產能是否足夠,產業研究機構和投資機構,看法很分歧,2013年看法從7~8%、10%、15%、20%、20%以上都有,2014更不用說是南轅北轍了。
確實有變數,變數來自以下幾方面:
變數1.如果不管產能限制,只看需求,Asus、Acer、Lenovo、Samsung這四家品牌確定都要力推Touch NB,內部目標從30~50%都有,四家品牌2013年合計NB出貨大約1E台,市佔率50%,Touch NB需求大約35~40M,這四家的touch NB出貨就貢獻整體2E台市場的18~20%,其他品牌(另外1E台)平均touch NB比例只要5~10%就有5~10M,合計整體touch NB需求面有40~50M,佔全體NB的20~25%。
變數2.目前大家的最優先組合式OGS+全貼合,因為對TPK來說,良率OK,價格沒有增加多少,效果卻好很多,但是OGS(以TPK和WTK為主)+全貼合+良率損失之後+適合13"以上的大尺寸NB使用的產能,是遠低於50M的需求,粗略估計,大尺寸OGS全年良品產出大約只有30~35M。二線廠的良率是關鍵,尤其在14"機種良率會大幅降低。
變數3. 以上說的是13"以上的Touch NB,但是整體中尺寸OGS產能還有很多,主要用來做Tablet,這部分可以使用到11.6" Touch NB,因此11.6"的數字是前項30~35M的增量。
變數4. 小尺寸smartphone用的G/G和中尺寸Tablet用的G/G產能,因為iPhone改用in-cell、iPad mini改用GF2,有很多空出來的產能,到底有多少可以轉OGS,也會影響Touch NB的供應,例如,如果小尺寸G/G改一些給中尺寸OGS用,中尺寸G/G改一些給大尺寸OGS用,是否可以增加一些Touch NB產能? 這部分資訊不全,無法預測數字。但有投資研究報告,把全部的G/G都假設可以改為OGS,這樣計算over supply應該有商榷的空間,因為小尺寸改作大尺寸,sensor和貼合的良率應該都有很大的差異,每家廠商會差很多,不見得適合這樣改。
變數5. 現在看到有些NB品牌,即使包括領先看到Touch NB的Asus和Acer,全面面臨OGS產能不足的狀況,但有些人判斷Touch NB是趨勢,也是NB銷售的競爭利器,因此退而求其次,改用OGS+口字貼合,或改用GFF,甚至找大陸廠商,O-Film前陣子公開宣布取得Lenovo touch NB訂單就是一例。因為OGS+全貼合,對於一線廠商來說,良率OK,材料本來就比OFF少,報價只高一點,就可以有很好的毛利率(不包含良率不好的二線廠),相對的,GFF材料成本高,廠商價差有限,光學效果、觸控敏感度、厚度都比較差,做出來的Touch NB競爭力會受到影響。兩相權衡之下,這種使用GFF "先求有、再求好"的機種有多少數量,也是影響touch NB比例的變數。
變數6. 受限產能,有些人冒險找二線廠做14"以上的touch NB機種,將面臨良率上很大的風險,這些產能原本做11.6"或13"也許勉強OK,至少量出的來,但做到14"以上,可能浪費掉一些產能。
變數7. Samsung全系列產品都是用GFF,產能限制不像OGS那麼嚴重,韓國touch panel也擴充很多GFF產能,Samsung的Touch NB策略也是整體Touch NB比例的變數。
四、預測2013年Touch NB比例17~25%,集中在2H13
綜合以上討論,Touch NB比例,從需求面看最高可達50M=25%,從OGS+全貼合產能限制,最差只能出30M=15%,假設一部分品牌將部分機種改用OGS+口字貼、部分改用GFF、11.6"也用一些中尺寸Tablet OGS產能、G/G再改一些到OGS,應該可以提高到17~25%,最大的影響,就是NB品牌是要大量用GFF,還是只用一小部分,另外再等2H13 OGS新產能。
這也是為何很多人聽到的數字和狀況差很多的原因,因為問到不同的廠商,會有不同的觀點,例如問到美系NB品牌他會說Touch NB比例很低(有人真的不看好,有人是拿不到產能),問到亞洲品牌會說很高,問到OGS一線廠會說產能很緊,而且多用全貼合,問到二線廠會說沒有那麼緊(因客戶擔心良率不太敢來),也會說很多人改用口字貼(二線廠做全貼合讓人擔心)、問到GFF廠商會說很多NB改用GFF(因為拿不到OGS產能),問到ODM會說Touch NB需求很高但擔心產能不夠(事實如此)。
變數太多,也是不負責任的分析,如果最終要給一個數字,那就給20%吧,當然,因為開案時程、Intel Haswell 3Q13才放量、OGS產能擴充時程等因素,大部分的量是集中在2H13的。
2013年1月23日 星期三
觸控面板2013(一):需求爆發-Tablet PC成長60%
日期:2013/1/23
一、2013年Smartphone觸控需求持平
Touch panel需求來自三方面:Smartphone、Tablet PC(後稱Tablet)和Touch NB(先不看AIO),Smartphone 2012年全球市場量大約7.3E支,2013年大約成長50%到11E支,有兩類高階Smartphone不使用外掛式(out-cell)touch panel,第一是Apple iPhone 5使用in-cell觸控,第二是AMOLED使用on-cell觸控,假設2012年iphone 5 + AMOLED smartphone合計出貨2.2E支,則使用外掛式觸控的Smartphone出貨約5.1E支,2013年假設in-cell iphone系列 + AMOLED smartphone合計出貨5.0E支,則使用外掛式觸控的Smartphone出貨約6.0E支,和2012年的5.1E支相比,2013年touch panel需求量還是成長了18% YoY,但這部分因為成長主力是低價smartphone,使用的touch panel多屬單價較低的GFF,產值就當作持平或微幅衰退,不計算需求增量,主要的成長來源還是Tablet PC,其次是Touch NB。
二、2013年Tablet出貨2.2E台(成長60%)是Touch panel需求成長主力
2013/1/9 NPD Displaysearch發表預測2013年全球Tablet市場量提高到2.4E台,+64% YoY,是目前估計最高的單位,其他各研究機構預測從1.6~2.1E台都有。
本部落格預測是2013年全球Tablet出貨量為2.2E台,成長60% YoY。
三、2013各品牌Tablet出貨量預測
從OEM(品牌)角度來看,Apple 2012年出貨約65M,預計2013年iPad mini-7.85"(包含下一代)出貨50~55M,iPad 9.7"(包含下一代)出貨40~45M,合計出貨90~100M,+46% YoY,雖然iPad mini取代了一部分iPad 9.7"的市場,但應該更多擴大了整體Apple的市場,也是Apple能持續高成長的關鍵,但因為Android-based Tablet爆發成長,Apple市占率預估從2012年47%降到2013年43%。
Samsung Tablet 2012年出貨推估15M,今年一開始就宣布2013年出貨目標40M(不包含5.3/5.5"的Smartphone),今天電子時報還報導Samsung內部目標高達45M,實在是驚人的數字,評估即使加上商用平板,合理出貨量應可達30~35M,這樣也有超過100%的成長。
Amazon Tablet 2012年推估出貨量12~13M,主要集中在4Q12出貨,Amazon的業務型態都是集中在下半年,1H13將沉寂一陣,2H13在上來,預估難度很高,2013年出貨推估20~25M。Google的Nexus系列Tablet估計2012年出貨5~6M,主要是7",10"量不大,2013年Google整體Tablet出貨量預估也有倍數成長。
Asus自有品牌Tablet推估2012年出貨3~3.5M,預估2013年自有品牌挑戰倍數成長,假設Google Nexus 7"繼續和Asus合作,則總體出貨量可達13~15M,如果最近發表的US$149低價Tablets能成功在新興市場取代white-box Tablet,則出貨量挑戰15M以上。Acer和Lenovo在2012年出貨量應該都低於2M,2013年Acer如果US$149順利打開市場,出貨量應可達該公司宣稱的數倍成長,Lenovo因為基期低,2013年也有數倍成長的機會。Microsoft Surface RT 4Q12出貨量,根據媒體報導和Touch vendor月營收看來,都是不如預期,原因很多,包括價格太貴、Ecosystem尚未成形Apps太少、硬綁Office讓OEM卻步、通路點很少...等。RT Tablet在2013年一樣面臨這些問題,至於各品牌的標準Windows 8 based Tablet在2013年至少會有一小部分商用市場,多半以變形方式設計,但這種Tablet更像一台NB,除了增加touch panel以外,算不算Tablet也不重要了。
各家預測數字差距很大,最主要的爭議,就是White-box Tablet有多少台? 這部分包含當地品牌(只有當地有知名度)、貼牌(例如operator牌)、無牌(沒人聽過的牌)和仿冒牌,因為統計不易,常常被研究機構低估,就像是早年的Clone M/B和Clone PC(=DIY+店頭組裝+當地SI牌,後來都叫做白牌white box或white label),並沒有納入IDC的統計,PC/MB廠的Sales如果用IDC數字當分母,都會很高興更容易達到目標,但統計全球CPU或chipset數量,都遠大於IDC PC數量(一小部分因為出貨時間差和庫存,但大部分因為Clone PC統計誤差),那時候的作法是將IDC PC數字+15%才是真正的PC市場量,後來這些研究機構,也從善如流,加上white box的推估量在裡面。現在的White-box Tablet也是一樣,很多小廠根本無法統計,只能從關鍵零件著手,但因為零件使用和國際品牌大不相同,例如AP都用大陸和台灣廠商的,和國際品牌使用的TI/Nvidia/Qualcomm/inhouse/Marvell大不相同,LCD和touch panel也多使用大陸廠商供貨,而有些產品AP或LCD和Tablet類似,卻被做成非Tablet產品(數位相框.....等),確實不好估計,綜合各種資料,參考Displaysearch對於LCD的掌握度,估計2012年White-box Tablet大約30M,2013年新興市場有一部分會被Asus/Acer的US$149 Tablet吃掉,成長率將低於產業成長率60%,大約35~40M,另外,知名品牌的小量Tablet機種(Sony/Toshiba/HP/Dell/B&N...等等),合計也有幾百萬台。這些White-box Tablet雖然大部分台灣廠商做不到生意,但可以順利去化大陸廠商的擴充產能,對demend side還是有正面貢獻的,例如雖然大陸touch panel廠大舉擴產,但Acer/Asus US$149和White-box大量使用大陸廠商擴大的產能,也就減輕了這些新增產能對台灣touch panel廠目標客戶-國際品牌Tablet市場的競爭。
四、2013年Tablet LCD尺寸規格
LCD尺寸方面,2013年成長最大的尺寸無疑是7~8",主要是iPad mini使用的7.85"和Amazon、Google、Acer、Asus大量採用的7",8.9"在Amazon採用下也會增加,10.6"除了Surface之外,是否被廣泛採用有待觀察, 10.1"和7"一樣都是大宗規格,是2013的主流尺寸,9.7"受iPad 9.7"影響比重降大為縮小。整體而言,2013年Tablet三大主流尺寸是7"、7.85"、10.1",其次是9.7"和8.9",然後是10.6",其他尺寸比重都很低。LCD面板除了IPS廣視角仍是主流之外, 不具廣視角的TN面板,也會出現在大廠牌的低價機種上面。
五、2013年Tablet觸控技術趨勢
Touch panel各種技術的主要評估點在於: (1)重量(2)厚度(3)光學效果(4)觸控靈敏度(5)強度(6)成本。
各種觸控技術的優缺點,很多報告和報導都有比較分析,不再贅述,因為Tablet PC價格差距拉大,US$79~US$999差距十幾倍,touch panel各種技術都有機會取得一席之地,呈現多樣化的發展,但整體趨勢是走向輕薄,因此雙層玻璃的G/G將逐漸走向單層玻璃(SGS:Single Glass Solution),今年以OGS為主, 2H13和2014年TOL看是不是有機會在良率和產能上突破,進而取得關鍵機種使用,而Film type的GFF有Samsung和white box Tablet支持有基本需求,G1F被Surface率先採用,未來Samsung也可能跟進,GF2因為專利和高階ITO film缺貨兩個因素,今年應該還是都被iPad mini包下。
Apple iPad-9.7"的觸控面板採用G/G、口字貼(edge lamination)、touch module方式出貨,iPad mini-7.85"改為GF2(或說GF DITO)、口字貼,一樣touch module方式出貨。未來iPad 9.7"下一代(iPad 5?)很可能揚棄厚重的G/G,改用GF2或單片玻璃(SGS,包括OGS/TOL)?影響touch panel產業很大,改用GF2會面臨Nitto Dendo的film基材和Nissha Printing的ITO film產能不足(即使在宣布擴產之後還是不足),中大尺寸OGS目前產能也是缺爆,除非中小尺寸G/G產能能夠有效改為OGS,否則也有產能問題,OGS強度能否符合Apple要求也須觀察,TOL是目前效果最好的solution,但是同樣面臨新技術在中尺寸的良率提升和產能問題。
Samsung的Smartphone中高階用AMOLED on-cell觸控,中低階用GFF觸控,Tablet也是一樣都用GFF觸控,絕大部分都是由韓國廠商供貨,台灣和大陸廠商也供應一小部分,GFF光學效果、敏感度和厚度都比OGS/TOL差,加上高階ITO film缺貨,是否影響Samsung出貨量,值得關注,由於韓國touch panel廠商OGS發展慢、產能也很小,Samsung勢必繼續用G/F solution,有可能GFF改一些到G1F。
Amazon 7"和8.9"在開案的時候OGS產能和技術還未成熟,因此採用G/G觸控、全貼合、包含Touch+LCD display出貨,基於輕薄理由,未來改用OGS的機會很大。Google Nexus系列,10"機種和合作廠Samsung一樣使用GFF觸控,和Asus合作的Nexus 7"採用OGS、全貼合、Touch+LCD display出貨。
一、2013年Smartphone觸控需求持平
Touch panel需求來自三方面:Smartphone、Tablet PC(後稱Tablet)和Touch NB(先不看AIO),Smartphone 2012年全球市場量大約7.3E支,2013年大約成長50%到11E支,有兩類高階Smartphone不使用外掛式(out-cell)touch panel,第一是Apple iPhone 5使用in-cell觸控,第二是AMOLED使用on-cell觸控,假設2012年iphone 5 + AMOLED smartphone合計出貨2.2E支,則使用外掛式觸控的Smartphone出貨約5.1E支,2013年假設in-cell iphone系列 + AMOLED smartphone合計出貨5.0E支,則使用外掛式觸控的Smartphone出貨約6.0E支,和2012年的5.1E支相比,2013年touch panel需求量還是成長了18% YoY,但這部分因為成長主力是低價smartphone,使用的touch panel多屬單價較低的GFF,產值就當作持平或微幅衰退,不計算需求增量,主要的成長來源還是Tablet PC,其次是Touch NB。
二、2013年Tablet出貨2.2E台(成長60%)是Touch panel需求成長主力
2013/1/9 NPD Displaysearch發表預測2013年全球Tablet市場量提高到2.4E台,+64% YoY,是目前估計最高的單位,其他各研究機構預測從1.6~2.1E台都有。
本部落格預測是2013年全球Tablet出貨量為2.2E台,成長60% YoY。
三、2013各品牌Tablet出貨量預測
從OEM(品牌)角度來看,Apple 2012年出貨約65M,預計2013年iPad mini-7.85"(包含下一代)出貨50~55M,iPad 9.7"(包含下一代)出貨40~45M,合計出貨90~100M,+46% YoY,雖然iPad mini取代了一部分iPad 9.7"的市場,但應該更多擴大了整體Apple的市場,也是Apple能持續高成長的關鍵,但因為Android-based Tablet爆發成長,Apple市占率預估從2012年47%降到2013年43%。
Samsung Tablet 2012年出貨推估15M,今年一開始就宣布2013年出貨目標40M(不包含5.3/5.5"的Smartphone),今天電子時報還報導Samsung內部目標高達45M,實在是驚人的數字,評估即使加上商用平板,合理出貨量應可達30~35M,這樣也有超過100%的成長。
Amazon Tablet 2012年推估出貨量12~13M,主要集中在4Q12出貨,Amazon的業務型態都是集中在下半年,1H13將沉寂一陣,2H13在上來,預估難度很高,2013年出貨推估20~25M。Google的Nexus系列Tablet估計2012年出貨5~6M,主要是7",10"量不大,2013年Google整體Tablet出貨量預估也有倍數成長。
Asus自有品牌Tablet推估2012年出貨3~3.5M,預估2013年自有品牌挑戰倍數成長,假設Google Nexus 7"繼續和Asus合作,則總體出貨量可達13~15M,如果最近發表的US$149低價Tablets能成功在新興市場取代white-box Tablet,則出貨量挑戰15M以上。Acer和Lenovo在2012年出貨量應該都低於2M,2013年Acer如果US$149順利打開市場,出貨量應可達該公司宣稱的數倍成長,Lenovo因為基期低,2013年也有數倍成長的機會。Microsoft Surface RT 4Q12出貨量,根據媒體報導和Touch vendor月營收看來,都是不如預期,原因很多,包括價格太貴、Ecosystem尚未成形Apps太少、硬綁Office讓OEM卻步、通路點很少...等。RT Tablet在2013年一樣面臨這些問題,至於各品牌的標準Windows 8 based Tablet在2013年至少會有一小部分商用市場,多半以變形方式設計,但這種Tablet更像一台NB,除了增加touch panel以外,算不算Tablet也不重要了。
各家預測數字差距很大,最主要的爭議,就是White-box Tablet有多少台? 這部分包含當地品牌(只有當地有知名度)、貼牌(例如operator牌)、無牌(沒人聽過的牌)和仿冒牌,因為統計不易,常常被研究機構低估,就像是早年的Clone M/B和Clone PC(=DIY+店頭組裝+當地SI牌,後來都叫做白牌white box或white label),並沒有納入IDC的統計,PC/MB廠的Sales如果用IDC數字當分母,都會很高興更容易達到目標,但統計全球CPU或chipset數量,都遠大於IDC PC數量(一小部分因為出貨時間差和庫存,但大部分因為Clone PC統計誤差),那時候的作法是將IDC PC數字+15%才是真正的PC市場量,後來這些研究機構,也從善如流,加上white box的推估量在裡面。現在的White-box Tablet也是一樣,很多小廠根本無法統計,只能從關鍵零件著手,但因為零件使用和國際品牌大不相同,例如AP都用大陸和台灣廠商的,和國際品牌使用的TI/Nvidia/Qualcomm/inhouse/Marvell大不相同,LCD和touch panel也多使用大陸廠商供貨,而有些產品AP或LCD和Tablet類似,卻被做成非Tablet產品(數位相框.....等),確實不好估計,綜合各種資料,參考Displaysearch對於LCD的掌握度,估計2012年White-box Tablet大約30M,2013年新興市場有一部分會被Asus/Acer的US$149 Tablet吃掉,成長率將低於產業成長率60%,大約35~40M,另外,知名品牌的小量Tablet機種(Sony/Toshiba/HP/Dell/B&N...等等),合計也有幾百萬台。這些White-box Tablet雖然大部分台灣廠商做不到生意,但可以順利去化大陸廠商的擴充產能,對demend side還是有正面貢獻的,例如雖然大陸touch panel廠大舉擴產,但Acer/Asus US$149和White-box大量使用大陸廠商擴大的產能,也就減輕了這些新增產能對台灣touch panel廠目標客戶-國際品牌Tablet市場的競爭。
四、2013年Tablet LCD尺寸規格
LCD尺寸方面,2013年成長最大的尺寸無疑是7~8",主要是iPad mini使用的7.85"和Amazon、Google、Acer、Asus大量採用的7",8.9"在Amazon採用下也會增加,10.6"除了Surface之外,是否被廣泛採用有待觀察, 10.1"和7"一樣都是大宗規格,是2013的主流尺寸,9.7"受iPad 9.7"影響比重降大為縮小。整體而言,2013年Tablet三大主流尺寸是7"、7.85"、10.1",其次是9.7"和8.9",然後是10.6",其他尺寸比重都很低。LCD面板除了IPS廣視角仍是主流之外, 不具廣視角的TN面板,也會出現在大廠牌的低價機種上面。
五、2013年Tablet觸控技術趨勢
Touch panel各種技術的主要評估點在於: (1)重量(2)厚度(3)光學效果(4)觸控靈敏度(5)強度(6)成本。
各種觸控技術的優缺點,很多報告和報導都有比較分析,不再贅述,因為Tablet PC價格差距拉大,US$79~US$999差距十幾倍,touch panel各種技術都有機會取得一席之地,呈現多樣化的發展,但整體趨勢是走向輕薄,因此雙層玻璃的G/G將逐漸走向單層玻璃(SGS:Single Glass Solution),今年以OGS為主, 2H13和2014年TOL看是不是有機會在良率和產能上突破,進而取得關鍵機種使用,而Film type的GFF有Samsung和white box Tablet支持有基本需求,G1F被Surface率先採用,未來Samsung也可能跟進,GF2因為專利和高階ITO film缺貨兩個因素,今年應該還是都被iPad mini包下。
Apple iPad-9.7"的觸控面板採用G/G、口字貼(edge lamination)、touch module方式出貨,iPad mini-7.85"改為GF2(或說GF DITO)、口字貼,一樣touch module方式出貨。未來iPad 9.7"下一代(iPad 5?)很可能揚棄厚重的G/G,改用GF2或單片玻璃(SGS,包括OGS/TOL)?影響touch panel產業很大,改用GF2會面臨Nitto Dendo的film基材和Nissha Printing的ITO film產能不足(即使在宣布擴產之後還是不足),中大尺寸OGS目前產能也是缺爆,除非中小尺寸G/G產能能夠有效改為OGS,否則也有產能問題,OGS強度能否符合Apple要求也須觀察,TOL是目前效果最好的solution,但是同樣面臨新技術在中尺寸的良率提升和產能問題。
Samsung的Smartphone中高階用AMOLED on-cell觸控,中低階用GFF觸控,Tablet也是一樣都用GFF觸控,絕大部分都是由韓國廠商供貨,台灣和大陸廠商也供應一小部分,GFF光學效果、敏感度和厚度都比OGS/TOL差,加上高階ITO film缺貨,是否影響Samsung出貨量,值得關注,由於韓國touch panel廠商OGS發展慢、產能也很小,Samsung勢必繼續用G/F solution,有可能GFF改一些到G1F。
Amazon 7"和8.9"在開案的時候OGS產能和技術還未成熟,因此採用G/G觸控、全貼合、包含Touch+LCD display出貨,基於輕薄理由,未來改用OGS的機會很大。Google Nexus系列,10"機種和合作廠Samsung一樣使用GFF觸控,和Asus合作的Nexus 7"採用OGS、全貼合、Touch+LCD display出貨。
2012年7月12日 星期四
華碩2H12可望逆勢成長
最近各界對Asus 2H12的業績看法相當保守悲觀,擔心的事情包括: 總體經濟不好、NB市場需求不佳、旺季不旺、庫存過高、對手殺價競爭、低價Tablet(iPad-7"/New Amazon Tablet)擴大排擠NB預算、Microsoft跨入Surface Tablet硬體市場、Google/Asus Nexus Tablet無法賺錢、Windows 8 OS漲價...尤其當Acer下修2Q12和3Q12營收/獲利guidance、Asus也調降2Q12營收財測從+5~10%到+0~5%之後,市場對Asus 2H12更加疑慮,研究報告紛紛看壞Asus展望。
本文的看法是: 總體經濟/產業景氣/市場需求的擔心是應該的,但不論大環境如何,Asus在2H12的表現都可望超越產業平均 、超越歷史紀錄、超越研究報告的預期,包括NB shipments、Tablet shipments、OP%都將達到或超過公司給的年度guidance(NB 22M含netbook 4M、3M、5%),2H12在NB market share、global ranking都可能再創紀錄,Revenue/Profit的QoQ/YoY/HoH也可望表現相對同業傑出。
一、今年大環境艱困,但Asus的經營決策應對迅速得宜
大環境艱困不用多說,但1H12亞洲品牌歐洲通路關係動盪之時,Asus加強鞏固市場; 美國品牌保守因應大環境之時,Asus市場策略相對積極; Ivy Bridge延後量產,部分品牌選擇同步推遲新產品之時,Asus逆勢加碼Sandy Bridge舊產品線延後EOL; 2~4月在某項跌破現金成本的零件起漲之前,大量策略性採購低價庫存(4月法說有稍微提到); 2H12當全產業看壞netbook、對手紛紛放棄或放緩netbook市場之時,推測Asus似乎在逆向思考,趁netbook專屬零件市場萎縮時取得優勢議價地位,大舉搶市; 至於2H12 ultrabook產業整體比重確定不如預期,但低價ultra-like NB異軍突起,Asus雖不是領先者,但從一些跡象觀察,修正學習的速度似乎很快,有望趕上第二波攻勢; 至於去年底就規劃好的今年要加強新興市場銷售,也有部分成果,雖然最近新興市場需求不振,但Asus的市佔率擴大可抵銷一些市況衝擊。今年整體經營策略和應變彈性表現可圈可點。
二、堅持RD投資,今年展現成果
以往多年來,NB產業強調規模和效率,ASP每年都穩定下滑,產品設計大同小異,除Apple之外,OEM(品牌)紛紛放棄自主研發,委託ODM廠整機DMS,Acer將這個策略發揮的淋漓盡致,省下成本回饋給通路夥伴擴大規模,HP、Dell將RD定位在新材料、新技術和PM產品規劃,台灣龐大的資深設計人力主要工作在供應鏈的監督、控制和溝通,實際的產品開發也交由ODM做,Lenovo/IBM日本,雖然保有優質RD,但也漸漸淡出基層產品開發工作,Toshiba/Sony/Fujitsu都只有極少數機種自行研發,其他都委託ODM,真正還有進行相當比重產品研發工作的OEM只剩下Apple、Asus和Samsung三家公司,這樣的RD投資以前沒有甚麼用,但這幾年一來Apple往高階創新發展,順利帶動整體品牌/品質力量提升銷售,二來像2H12新機種新平台很多,NB ASP可能是近十年來第一次往上提升,大家開始想學習Apple往高階發展,但無奈ODM RD一級團隊產能還是有限,例如Acer也重新開始自建RD,此時Asus自有RD的優勢開始凸顯在幾個方面,第一,Asus努力開發高階機種,雖然銷量有限,但似乎有帶動整體形象和全線產品價值的效果,第二,在Windows RT、Tablet各種變形等等方向未明的時候,Asus自主RD可達靈活彈性,不必受制於人,第三,Google要選擇Tablet夥伴的時候,只能選擇有研發實力的品牌廠合作,Apple是對手不可能合作,Google已經和Samsung在Smartphone合作,Tablet選擇Asus是很自然的,Google/Asus Nexus Tablet合作不但可以賺到錢,還有很大的廣告拉抬效果,尤其在Asus最弱的美國市場。
三、即使iPad-7"和Amazon的衝擊,Asus Tablet今年出貨還是可能有幾倍成長
2H12 Apple iPad-7"(iPad mini)或Amazon新一代Tablet大舉上市,因為螢幕和攜帶性和NB差異太大,取代的應該是Tablet市場而非NB市場,至於預算排擠的效果,因為US$199~299也比US$399~499的9~10" Tablet便宜,判斷對NB市場影響有限,而且Amazon不能用Google Market、UI也不一樣,屬於自己專屬的Ecosystem,開拓新用戶的機會可能比取代既有Tablet市場更大,iPad-7"可能開拓新市場、取代iPad 2/New iPad、取代Android Tablet的成分都有,未必一定會打到Asus Tablet的TAM。Asus去年賣出1.8M Tablet,從公司今年的guidance=3M,到最近Google/Asus Nexus US$199具吸引力價格,研判Asus今年Tablet出貨量可能會比去年有好幾倍的成長,也應該極大幅度的超越3M Target,公司法說也曾說要努力達到除雙A(Apple/Amazon)之外Android Tablet leader。
四、Asus/Google Nexus可以賺錢
前幾天有研究顧問公司拆解Nexus Tablet說成本很高,利潤微薄,也有研究報告說加上正常的退貨維修等等成本,Asus賣US$199賺不到錢,但根據以往的經驗,這些顧問公司所謂的BOM cost分析,價格都是用產業行情價來估算,而行情價和有競爭力的廠商的實際採購價格,有時候可以差到10~30%,這些BOM cost分析只能參考一下,不會有人真的知道零件採購成本的。
五、Microsoft Surface的衝擊不大
一來Microsoft已經公開說明Surface Tablet只是一個參考設計,促使產業往高階/創新發展,會賣幾百萬台,佔今年一億多台Tablet市場比例很少,二來Microsoft本身沒有PC硬體事業,很多關鍵料件也沒有採購規模,成本沒有競爭力,自有OS+Office能否不計成本也很難說,因為這樣不公平競爭將嚴重得罪客戶,Surface也不像Xbox可以硬體賠錢賣再賺game title的平台錢,Surface如果要賠錢賣就真的會賠錢,即使Apple App Store這麼成功,Apple還是靠硬體賺錢不靠軟體,何況Windows App store短期還不成氣候,因此研判Microsoft不會賠錢賣Surface,只要不賠錢賣,依據成本和售價估算,這種價格的出貨數量不會太大。這不是Microsoft要不要賣多的問題,而是他有沒有能力賣多的問題。Microsoft的目的應該是Ecosystem之間的競爭,希望打擊iOS和Android市場,才能多賣一些OS,而不是在Windows RT的小餅裡面瓜分合作夥伴的硬體份額,至於Windows 8 x86 Tablet對Microsoft更沒好處,因為取代的是傳統NB,對OS銷售沒有任何增量,硬體也更沒有優勢(Microsoft一年採購多少x86 CPU/NAND/LCD/DRAM...,如何和HP/Asus比?)。
至於報導說Windows 8 OS漲價對PC廠不利,第一,如果通通都被漲價,對Asus也沒什麼不利,因為毛利率主要來自於同業價格競爭環境,其次才是供應商價格,第二,這項報導可能根本是錯誤的。
相關文章: 2012/5/8 華碩NB今年市佔率將持續上升
本文的看法是: 總體經濟/產業景氣/市場需求的擔心是應該的,但不論大環境如何,Asus在2H12的表現都可望超越產業平均 、超越歷史紀錄、超越研究報告的預期,包括NB shipments、Tablet shipments、OP%都將達到或超過公司給的年度guidance(NB 22M含netbook 4M、3M、5%),2H12在NB market share、global ranking都可能再創紀錄,Revenue/Profit的QoQ/YoY/HoH也可望表現相對同業傑出。
一、今年大環境艱困,但Asus的經營決策應對迅速得宜
大環境艱困不用多說,但1H12亞洲品牌歐洲通路關係動盪之時,Asus加強鞏固市場; 美國品牌保守因應大環境之時,Asus市場策略相對積極; Ivy Bridge延後量產,部分品牌選擇同步推遲新產品之時,Asus逆勢加碼Sandy Bridge舊產品線延後EOL; 2~4月在某項跌破現金成本的零件起漲之前,大量策略性採購低價庫存(4月法說有稍微提到); 2H12當全產業看壞netbook、對手紛紛放棄或放緩netbook市場之時,推測Asus似乎在逆向思考,趁netbook專屬零件市場萎縮時取得優勢議價地位,大舉搶市; 至於2H12 ultrabook產業整體比重確定不如預期,但低價ultra-like NB異軍突起,Asus雖不是領先者,但從一些跡象觀察,修正學習的速度似乎很快,有望趕上第二波攻勢; 至於去年底就規劃好的今年要加強新興市場銷售,也有部分成果,雖然最近新興市場需求不振,但Asus的市佔率擴大可抵銷一些市況衝擊。今年整體經營策略和應變彈性表現可圈可點。
二、堅持RD投資,今年展現成果
以往多年來,NB產業強調規模和效率,ASP每年都穩定下滑,產品設計大同小異,除Apple之外,OEM(品牌)紛紛放棄自主研發,委託ODM廠整機DMS,Acer將這個策略發揮的淋漓盡致,省下成本回饋給通路夥伴擴大規模,HP、Dell將RD定位在新材料、新技術和PM產品規劃,台灣龐大的資深設計人力主要工作在供應鏈的監督、控制和溝通,實際的產品開發也交由ODM做,Lenovo/IBM日本,雖然保有優質RD,但也漸漸淡出基層產品開發工作,Toshiba/Sony/Fujitsu都只有極少數機種自行研發,其他都委託ODM,真正還有進行相當比重產品研發工作的OEM只剩下Apple、Asus和Samsung三家公司,這樣的RD投資以前沒有甚麼用,但這幾年一來Apple往高階創新發展,順利帶動整體品牌/品質力量提升銷售,二來像2H12新機種新平台很多,NB ASP可能是近十年來第一次往上提升,大家開始想學習Apple往高階發展,但無奈ODM RD一級團隊產能還是有限,例如Acer也重新開始自建RD,此時Asus自有RD的優勢開始凸顯在幾個方面,第一,Asus努力開發高階機種,雖然銷量有限,但似乎有帶動整體形象和全線產品價值的效果,第二,在Windows RT、Tablet各種變形等等方向未明的時候,Asus自主RD可達靈活彈性,不必受制於人,第三,Google要選擇Tablet夥伴的時候,只能選擇有研發實力的品牌廠合作,Apple是對手不可能合作,Google已經和Samsung在Smartphone合作,Tablet選擇Asus是很自然的,Google/Asus Nexus Tablet合作不但可以賺到錢,還有很大的廣告拉抬效果,尤其在Asus最弱的美國市場。
三、即使iPad-7"和Amazon的衝擊,Asus Tablet今年出貨還是可能有幾倍成長
2H12 Apple iPad-7"(iPad mini)或Amazon新一代Tablet大舉上市,因為螢幕和攜帶性和NB差異太大,取代的應該是Tablet市場而非NB市場,至於預算排擠的效果,因為US$199~299也比US$399~499的9~10" Tablet便宜,判斷對NB市場影響有限,而且Amazon不能用Google Market、UI也不一樣,屬於自己專屬的Ecosystem,開拓新用戶的機會可能比取代既有Tablet市場更大,iPad-7"可能開拓新市場、取代iPad 2/New iPad、取代Android Tablet的成分都有,未必一定會打到Asus Tablet的TAM。Asus去年賣出1.8M Tablet,從公司今年的guidance=3M,到最近Google/Asus Nexus US$199具吸引力價格,研判Asus今年Tablet出貨量可能會比去年有好幾倍的成長,也應該極大幅度的超越3M Target,公司法說也曾說要努力達到除雙A(Apple/Amazon)之外Android Tablet leader。
四、Asus/Google Nexus可以賺錢
前幾天有研究顧問公司拆解Nexus Tablet說成本很高,利潤微薄,也有研究報告說加上正常的退貨維修等等成本,Asus賣US$199賺不到錢,但根據以往的經驗,這些顧問公司所謂的BOM cost分析,價格都是用產業行情價來估算,而行情價和有競爭力的廠商的實際採購價格,有時候可以差到10~30%,這些BOM cost分析只能參考一下,不會有人真的知道零件採購成本的。
五、Microsoft Surface的衝擊不大
一來Microsoft已經公開說明Surface Tablet只是一個參考設計,促使產業往高階/創新發展,會賣幾百萬台,佔今年一億多台Tablet市場比例很少,二來Microsoft本身沒有PC硬體事業,很多關鍵料件也沒有採購規模,成本沒有競爭力,自有OS+Office能否不計成本也很難說,因為這樣不公平競爭將嚴重得罪客戶,Surface也不像Xbox可以硬體賠錢賣再賺game title的平台錢,Surface如果要賠錢賣就真的會賠錢,即使Apple App Store這麼成功,Apple還是靠硬體賺錢不靠軟體,何況Windows App store短期還不成氣候,因此研判Microsoft不會賠錢賣Surface,只要不賠錢賣,依據成本和售價估算,這種價格的出貨數量不會太大。這不是Microsoft要不要賣多的問題,而是他有沒有能力賣多的問題。Microsoft的目的應該是Ecosystem之間的競爭,希望打擊iOS和Android市場,才能多賣一些OS,而不是在Windows RT的小餅裡面瓜分合作夥伴的硬體份額,至於Windows 8 x86 Tablet對Microsoft更沒好處,因為取代的是傳統NB,對OS銷售沒有任何增量,硬體也更沒有優勢(Microsoft一年採購多少x86 CPU/NAND/LCD/DRAM...,如何和HP/Asus比?)。
至於報導說Windows 8 OS漲價對PC廠不利,第一,如果通通都被漲價,對Asus也沒什麼不利,因為毛利率主要來自於同業價格競爭環境,其次才是供應商價格,第二,這項報導可能根本是錯誤的。
相關文章: 2012/5/8 華碩NB今年市佔率將持續上升
2012年5月16日 星期三
和碩法說會確立成長趨勢
和碩1Q12 GP%從3.2%下滑到3.0%,因為NB出貨下滑加上台幣升值,OP%維持0.3%,雖然1Q12的OP%沒有很好,但是有一個意義,就是去年Smartphone生產虧錢,不能確定是(1)CDMA版訂單不足之產能利用率因素,還是(2)良率及成本競爭力遠輸給EMS廠的因素,如果是前者,量擴大就會轉虧為盈,如果是後者,則量大也沒用,甚至做越多虧越多。1Q12 communication營收+46% QoQ,依然可以維持0.3%的OP%,意味和碩接的Smartphone還是一個賺錢的business,往後隨著良率再提升,毛利率還有進步空間。消除了Smartphone做越多虧越多的疑慮。
公司guidance說2Q12 Communication微幅成長QoQ,也消除了市場針對2Q12 Smartphone因等待新機種的暫時衰退,和碩做為second source競爭力輸EMS廠2Q12可能衰退更多的疑慮,用業績確定了和碩是Apple的策略夥伴之一,而不只是純粹被拿當作殺價的second source而已。
公司guidance 2Q12 NB出貨量+30~35% QoQ,GP%和OP%都會進步,但進步幅度不大,2H12努力之下希望進步幅度大些。之前各界一直傳聞和碩用超低價格爭取NB新客戶訂單,NB新訂單放量之後可能賠錢,2Q12 NB放量之後GP%持續改善的guidance也消除了NB超低價接單的疑慮。表示經濟規模擴大和主流機種的效率對毛利率的貢獻更大。
長期成長趨勢確立,包括Apple的second source和Top 4 NB ODM(今年和碩出貨量將爬升到第四名ODM)帶來營收的成長,生產效率、規模經濟、良率提升帶來的獲利的成長,趨勢應該都成立,至於改善幅度快一點或慢一點、進步大一點或小一點,就要看公司內部的能力和努力了。
相關文章: 2012/3/28 和碩的機會之窗
公司guidance說2Q12 Communication微幅成長QoQ,也消除了市場針對2Q12 Smartphone因等待新機種的暫時衰退,和碩做為second source競爭力輸EMS廠2Q12可能衰退更多的疑慮,用業績確定了和碩是Apple的策略夥伴之一,而不只是純粹被拿當作殺價的second source而已。
公司guidance 2Q12 NB出貨量+30~35% QoQ,GP%和OP%都會進步,但進步幅度不大,2H12努力之下希望進步幅度大些。之前各界一直傳聞和碩用超低價格爭取NB新客戶訂單,NB新訂單放量之後可能賠錢,2Q12 NB放量之後GP%持續改善的guidance也消除了NB超低價接單的疑慮。表示經濟規模擴大和主流機種的效率對毛利率的貢獻更大。
長期成長趨勢確立,包括Apple的second source和Top 4 NB ODM(今年和碩出貨量將爬升到第四名ODM)帶來營收的成長,生產效率、規模經濟、良率提升帶來的獲利的成長,趨勢應該都成立,至於改善幅度快一點或慢一點、進步大一點或小一點,就要看公司內部的能力和努力了。
相關文章: 2012/3/28 和碩的機會之窗
2012年5月8日 星期二
華碩NB今年市佔率將持續上升
華碩Asus NB(NB+Netbook)這兩年全球市佔率穩定上升,2009年7.4%,2010年8.4%,2011年9.3%,其中各季市佔率為1Q11 8.5%,2Q11 8.5%,3Q11 9.7%,4Q11 10.3%,1Q12 Asus NB出貨量5.0M(NB 4.1M+Netbbook 0.9M),市佔率下滑到9.8%,2Q12 guidance出貨量5.5M(NB 4.4M+Netbook 1.1M),+10% QoQ,通常2Q12全球NB市場只有0~5%的QoQ成長(2Q09 +6% QoQ, 2Q10 -3% QoQ, 2Q11 +2% QoQ),因此可以概略估計,2Q12 Asus NB的全球市佔率將比1Q12上升。
NB是一個成熟的產業,要提高C/P值,規模經濟和cost down很重要,Asus出貨量和經濟規模還在正向循環,加上公司揭露的產品策略和市場策略,研判競爭力還在逐漸增強之中,市佔率應可繼續上升。猜測無論是2Q12或者是全年的guidance,都將輕鬆達成或超越,2012年全年市佔率應可明顯高於2011年的9.3%。
至於宏碁Acer NB市佔率逐年下滑,2009年18.2%,2010年17.0%,2011年13.4%,所幸各季度的市佔率已經從3Q11谷底的12.5%回升到4Q11的12.9%,1Q12在Netbook衝刺下,市佔率回升到14.4%。Acer今年重兵押寶在Ultrabook和Ultra-like NB,受限於2Q11 Ivy Bridge CPU缺貨,很多新機種放量時間延後,2Q12公司說只有QoQ微幅成長,因此2Q12市佔率大約和1Q12持平。當2H12 Ultrabook從US$999降價到US$799或US$699時,各品牌出貨量當然會放大,Acer因為機種數目和公司資源都大量投注在Ultrabook,Acer Ultrabook出貨量成長率一定超過其他品牌,但是整體Ultrabook到底能佔有多少市場比例? 還是一個變數,畢竟,Ultrabook要取代的,是常規consumer NB,而常規consumer NB主流機種的價格帶是在US$599,有多少消費者願意為了輕薄一點(也許薄個幾mm),多花US$100~200元升級到Ultrabook,就決定整體Ultrabook市場量(應該說Non-Apple的Ultrabook),以及Acer 2H12市佔率能否繼續回升了。
NB是一個成熟的產業,要提高C/P值,規模經濟和cost down很重要,Asus出貨量和經濟規模還在正向循環,加上公司揭露的產品策略和市場策略,研判競爭力還在逐漸增強之中,市佔率應可繼續上升。猜測無論是2Q12或者是全年的guidance,都將輕鬆達成或超越,2012年全年市佔率應可明顯高於2011年的9.3%。
至於宏碁Acer NB市佔率逐年下滑,2009年18.2%,2010年17.0%,2011年13.4%,所幸各季度的市佔率已經從3Q11谷底的12.5%回升到4Q11的12.9%,1Q12在Netbook衝刺下,市佔率回升到14.4%。Acer今年重兵押寶在Ultrabook和Ultra-like NB,受限於2Q11 Ivy Bridge CPU缺貨,很多新機種放量時間延後,2Q12公司說只有QoQ微幅成長,因此2Q12市佔率大約和1Q12持平。當2H12 Ultrabook從US$999降價到US$799或US$699時,各品牌出貨量當然會放大,Acer因為機種數目和公司資源都大量投注在Ultrabook,Acer Ultrabook出貨量成長率一定超過其他品牌,但是整體Ultrabook到底能佔有多少市場比例? 還是一個變數,畢竟,Ultrabook要取代的,是常規consumer NB,而常規consumer NB主流機種的價格帶是在US$599,有多少消費者願意為了輕薄一點(也許薄個幾mm),多花US$100~200元升級到Ultrabook,就決定整體Ultrabook市場量(應該說Non-Apple的Ultrabook),以及Acer 2H12市佔率能否繼續回升了。
2012年4月20日 星期五
NB PCB不會斷鏈
今天報紙頭版頭條說金像電常熟廠大火,NB廠面臨斷鏈危機。初步想法是產能調動也許會讓大家辛苦一陣子,但不會斷鏈,原如下:
一、傳統板總體產能奇大無比,雖因專業分工NB主要在那幾家做,但NB板技術和其他傳統板差異不大,產能可以互通,如果從未做過的廠商馬上要做是有點麻煩,但有廠商雖非NB板主力廠,但一直有小量做NB板,很容易支援產能。(華通、欣興、健鼎等)
二、PCB還有許多產能空空的關鍵製程外包廠可以支援NB板廠擴大供貨。(電鍍、壓合等)
三、現在不是旺季,通常旺季產出可能高個20~30%,超過這次報紙說的受損15%產能。
2012年3月28日 星期三
和碩的機會之窗
和碩(Pegatron)去年受到Asus訂單分散、Smartphone訂單不如產能規劃,造成產能利用率低落,DMS本業營業虧損數十億元(本文只討論DMS本業,不討論業外收入和景碩、華擎等轉投資收入),近期和今天很多媒體(工商時報、經濟日報和電子時報)和券商報告都有寫到: 和碩今年成為Apple smartphone/Tablet的第二供應商( Second source),不但iPhone 4/4S訂單擴大,也有機會接到iPad訂單,NB事業今年也有高於同業的成長率,因為接到Acer、Toshiba主力機種訂單,但也有很多人不看好,認為(1)Apple訂單碰到大型EMS強大的競爭對手,無論是採購/量產規模、生產效率、Apple產品製造經驗和良率、垂直整合範圍和集團實力,都遠輸給大型EMS,壓縮未來訂單成長和獲利空間,(2)NB訂單也碰到千錘百鍊經年廝殺下的強勁存活對手Top 3 ODM:廣達/仁寶/緯創,和碩接到大單恐怕會犧牲價格和獲利,以至於無法持續成長,就像兩年前兩家EMS廠大舉切入NB ODM,最後還是被Top 3 ODM打敗,一家完全退出一家縮小規模收場。
本部落的看法呢? 今年大環境給予和碩兩個很好的機會,(1)Apple實在很需要Second source,(2)NB OEM實在很需要第四家夠實力的ODM。現在就看和碩的內部執行能力,能不能掌握這些成長契機了,今年至少要把這些大projects顧好,包括EMS的製造品質、良率、交期、服務,ODM還需要加上產品設計品質和時程。至於成本和利潤還在其次,也許可以看做第二階段或2013年的努力目標。如果和碩今年能把新客戶照顧好,2013年訂單量可望繼續放大,規模擴大本來就有好處,再加緊努力cost down,則可步入一個正向的成長循環,否則如果客戶給你一兩年時間還扶不起的話,分配到的訂單量將很難擴大,甚至只好另外培養別家供應商。
一、Apple需要第二家供應商
Apple和別人一樣,以前各項產品也都是使用多家供應商,來達到降低單一來源風險和提升議價力的目的。NB早年是廣達、致勝(後來併入精英,再賣給華碩DMS),近年以廣達為主、大型EMS為輔,DT也是廣達、大型EMS兩家供應,MP3/4按照機種分為華碩DMS(=和碩)、英華達、廣達。去年營收約US$6.6bn的MP3/4有三家供應商,營收約US$6.5bn的DT有兩家供應商,營收約US$16.4bn的NB有兩家供應商,營收大好幾倍的Smartphone(約US$61bn)和Tablet(約US$25bn)的產品更沒有道理只有一家供應商,因此和碩延續多年來在華碩DMS部門時代和 Apple的NB、MP3合作關係,去年順利成為Smatphone的第二家供應商,可惜CDMA版本出貨量太小,造成產能閒置嚴重,去年底新一代機種改為HSPA+/EV-DO全球單一版,正式和大型EMS廠瓜分訂單分配,同樣道理,Tablet增加第二家供應商,也是很合理的事情。而一般來說,除非價格、能力差距太大,否則second source至少要供給15~20%才能達到分散供貨風險和提升議價力的效果。也就是說,和碩不愁沒有訂單,因為客戶的需求量非常非常大(15~20% Smartphone/Tablet潛在供應量),只怕本身沒有足夠的能力和競爭力和EMS對手競爭,如果成本/報價、品質、交期、差太多,佔有率可能也無法增加。
Second source的TAM有多大? Smartphone去年營收約US$61bn,假設2012/2013年分別成長50%/25%,假設GP%=55%,以15%分配量(佔有率)計算,則2013年second source EMS的潛在訂單大約=US$61bn x 1.5 x 1.25 x 45% x 15% = US$7.72bn = NT$228bn(2,280E),Tablet去年營收約US$25bn,假設2012/2013年分別成長30%/15%,假設GP%=35%,以10%分配量計算,則2013年second source EMS的潛在訂單大約=US$25bn x 1.3 x 1.15 x 65% x 10% = US$2.43bn = NT$71.7bn(717E),兩者合計2,280E + 717E = 2,997E(大約3,000E),而和碩全公司2011年營收多少? 大約5,000E。所以說重點不在訂單,而在能力。
二、NB OEMs需要第四家ODM
這幾年Top 3 NB ODM合計供給端市佔率(教科書好像叫做產業集中度)都維持在65%左右,例如2011年廣達55.8M、仁寶39.3M、緯創31.6M,合計126.7M,佔全球198M的64%,但Top 3 OEM需求端市佔率只有44%(HP 18.7%、Acer=Dell=12.8%),Top 5 (Lenovo 12.7%、Asus 9.6%)才有67%,也就是說,前三大ODM合計出貨量,和前五大OEM合計需求量一樣大。NB ODM產能不是問題,主要有限資源在於有經驗的RD相對缺乏,還有公司採購、PM、製造、業務等各部門的配合、服務、彈性、品質等整體能力,因此幾大OEM都不約而同想要培植第四家、甚至第五家ODM,無奈 Top 3 ODM競爭力實在很堅強,到了2011~2012年,不但原先努力釋單栽培的兩家EMS沒辦法做起來,原本穩居第四位的某家ODM也越做越小,2011年居然第四名ODM出貨量大約只有第三名緯創的一半而已,二線ODM和一線 ODM差距越來越大,但OEM又很需要第四家供應商壯大,好分散Top 3的影響力、增加競爭力度和議價空間,因此給予和碩一個絕佳機會,成為各大OEM新的釋單對象,所以同樣的,重點不在訂單,而在能力,如果和碩能把幾家新客戶的projects顧好,未來2~3年的成長不是問題。
三、NB ODM還是一門好生意,頗有奧妙
NB ODM常常公開喊辛苦,成長性不高,毛利率保四保五的,又是大陸成本上升,又是客戶嚴厲殺價,好像生意很不好做,其實做ODM很辛苦絕對沒錯,但就生意來說,還算是一門好生意,至少對Top 3 ODM而言, 講這些應該主要是給客戶和潛在對手聽的吧,為何是一門好生意?奧妙在此:
NB FOB ASP一台約US$450~500,毛利率4~5%,出貨一台NB大約可賺取毛利金額US$20左右(此處不講MVA或代工報價以免混淆),好像很低,但其實ODM有貢獻add on value的只有(1)主機板(2)機構(3)整機測試和品管,其他很多Buy & Sell的昂貴零件,都沒有實質貢獻,可說是左手進右手出,有點像通路商性質,例如(1)CPU動輒上百美元,一年出個50M台,營收之中就有US$5bn是買賣CPU的營收,這部分ODM貢獻很少,設計上只有機構工程師的散熱系統配合一下,組裝也很快,攤不了多少工時成本,營運資金需要一些,但利息很低,資金成本也不多,這US$5bn=NT$1500E部分也算4~5%的毛利,這樣經手買賣一下就賺4~5%,說是暴利也不為過。(2)HDD一顆US$30~40,ODM貢獻更少,機構空間留出來即可,安裝很快,只有預灌作業系統需要少許工時(一台 server對很多台一起自動灌),(3)ODD也類似,多做一小片塑膠面板而已,(4)LCD和Battery需要一些配合,機構和電子都要,但相對於零件的高單價, 4~5%毛利率還是遠高於ODM的add on value,(5)DRAM完全不用ODM做事,資金利息成本而已,也算是營收的一部分,也可拿4~5%營收。以上算法當然不合理,因為都變成暴利,而如果我們把這些Buy & Sell的零件拿掉,只計算 ODM真正貢獻的主機板、機構、組裝和系統測試(有點像以前的Barebone),那ASP應該剩不到一半,毛利金額卻減不了多少,這部分的毛利率有多少? 可能有10%左右。簡單講,現在ODM做一台US$450的NB賺20美元,扣掉Buy & Sell零件和少許的處理利潤,做一台US$150的Barebne可能賺15美元,對下游組裝行業還說,有10%毛利率,算不算是一門好生意呢?
四、和碩的挑戰
和碩必須掌握這一兩年的機會之窗,第一階段好好加強本身實力,外找(或培養)更多好的RD team、產品設計好、製造品質好、直通良率高、RMA低,服務彈性/交期都要好,爭取客戶的高評分高名次,第二階段規模大了之後,努力cost down,設計cost down、ECN換料cost down、採購cost down、生產效率cost down、Buyer/PM/Sales/RD配合爭取BOM表價差、垂直整合cost down......等等,就看和碩的執行力了,機會很大,挑戰更大,和碩會做到什麼程度? 外人很難分析,至於獲利(或不獲利)多少? 更難預估。
本部落的看法呢? 今年大環境給予和碩兩個很好的機會,(1)Apple實在很需要Second source,(2)NB OEM實在很需要第四家夠實力的ODM。現在就看和碩的內部執行能力,能不能掌握這些成長契機了,今年至少要把這些大projects顧好,包括EMS的製造品質、良率、交期、服務,ODM還需要加上產品設計品質和時程。至於成本和利潤還在其次,也許可以看做第二階段或2013年的努力目標。如果和碩今年能把新客戶照顧好,2013年訂單量可望繼續放大,規模擴大本來就有好處,再加緊努力cost down,則可步入一個正向的成長循環,否則如果客戶給你一兩年時間還扶不起的話,分配到的訂單量將很難擴大,甚至只好另外培養別家供應商。
一、Apple需要第二家供應商
Apple和別人一樣,以前各項產品也都是使用多家供應商,來達到降低單一來源風險和提升議價力的目的。NB早年是廣達、致勝(後來併入精英,再賣給華碩DMS),近年以廣達為主、大型EMS為輔,DT也是廣達、大型EMS兩家供應,MP3/4按照機種分為華碩DMS(=和碩)、英華達、廣達。去年營收約US$6.6bn的MP3/4有三家供應商,營收約US$6.5bn的DT有兩家供應商,營收約US$16.4bn的NB有兩家供應商,營收大好幾倍的Smartphone(約US$61bn)和Tablet(約US$25bn)的產品更沒有道理只有一家供應商,因此和碩延續多年來在華碩DMS部門時代和 Apple的NB、MP3合作關係,去年順利成為Smatphone的第二家供應商,可惜CDMA版本出貨量太小,造成產能閒置嚴重,去年底新一代機種改為HSPA+/EV-DO全球單一版,正式和大型EMS廠瓜分訂單分配,同樣道理,Tablet增加第二家供應商,也是很合理的事情。而一般來說,除非價格、能力差距太大,否則second source至少要供給15~20%才能達到分散供貨風險和提升議價力的效果。也就是說,和碩不愁沒有訂單,因為客戶的需求量非常非常大(15~20% Smartphone/Tablet潛在供應量),只怕本身沒有足夠的能力和競爭力和EMS對手競爭,如果成本/報價、品質、交期、差太多,佔有率可能也無法增加。
Second source的TAM有多大? Smartphone去年營收約US$61bn,假設2012/2013年分別成長50%/25%,假設GP%=55%,以15%分配量(佔有率)計算,則2013年second source EMS的潛在訂單大約=US$61bn x 1.5 x 1.25 x 45% x 15% = US$7.72bn = NT$228bn(2,280E),Tablet去年營收約US$25bn,假設2012/2013年分別成長30%/15%,假設GP%=35%,以10%分配量計算,則2013年second source EMS的潛在訂單大約=US$25bn x 1.3 x 1.15 x 65% x 10% = US$2.43bn = NT$71.7bn(717E),兩者合計2,280E + 717E = 2,997E(大約3,000E),而和碩全公司2011年營收多少? 大約5,000E。所以說重點不在訂單,而在能力。
二、NB OEMs需要第四家ODM
這幾年Top 3 NB ODM合計供給端市佔率(教科書好像叫做產業集中度)都維持在65%左右,例如2011年廣達55.8M、仁寶39.3M、緯創31.6M,合計126.7M,佔全球198M的64%,但Top 3 OEM需求端市佔率只有44%(HP 18.7%、Acer=Dell=12.8%),Top 5 (Lenovo 12.7%、Asus 9.6%)才有67%,也就是說,前三大ODM合計出貨量,和前五大OEM合計需求量一樣大。NB ODM產能不是問題,主要有限資源在於有經驗的RD相對缺乏,還有公司採購、PM、製造、業務等各部門的配合、服務、彈性、品質等整體能力,因此幾大OEM都不約而同想要培植第四家、甚至第五家ODM,無奈 Top 3 ODM競爭力實在很堅強,到了2011~2012年,不但原先努力釋單栽培的兩家EMS沒辦法做起來,原本穩居第四位的某家ODM也越做越小,2011年居然第四名ODM出貨量大約只有第三名緯創的一半而已,二線ODM和一線 ODM差距越來越大,但OEM又很需要第四家供應商壯大,好分散Top 3的影響力、增加競爭力度和議價空間,因此給予和碩一個絕佳機會,成為各大OEM新的釋單對象,所以同樣的,重點不在訂單,而在能力,如果和碩能把幾家新客戶的projects顧好,未來2~3年的成長不是問題。
三、NB ODM還是一門好生意,頗有奧妙
NB ODM常常公開喊辛苦,成長性不高,毛利率保四保五的,又是大陸成本上升,又是客戶嚴厲殺價,好像生意很不好做,其實做ODM很辛苦絕對沒錯,但就生意來說,還算是一門好生意,至少對Top 3 ODM而言, 講這些應該主要是給客戶和潛在對手聽的吧,為何是一門好生意?奧妙在此:
NB FOB ASP一台約US$450~500,毛利率4~5%,出貨一台NB大約可賺取毛利金額US$20左右(此處不講MVA或代工報價以免混淆),好像很低,但其實ODM有貢獻add on value的只有(1)主機板(2)機構(3)整機測試和品管,其他很多Buy & Sell的昂貴零件,都沒有實質貢獻,可說是左手進右手出,有點像通路商性質,例如(1)CPU動輒上百美元,一年出個50M台,營收之中就有US$5bn是買賣CPU的營收,這部分ODM貢獻很少,設計上只有機構工程師的散熱系統配合一下,組裝也很快,攤不了多少工時成本,營運資金需要一些,但利息很低,資金成本也不多,這US$5bn=NT$1500E部分也算4~5%的毛利,這樣經手買賣一下就賺4~5%,說是暴利也不為過。(2)HDD一顆US$30~40,ODM貢獻更少,機構空間留出來即可,安裝很快,只有預灌作業系統需要少許工時(一台 server對很多台一起自動灌),(3)ODD也類似,多做一小片塑膠面板而已,(4)LCD和Battery需要一些配合,機構和電子都要,但相對於零件的高單價, 4~5%毛利率還是遠高於ODM的add on value,(5)DRAM完全不用ODM做事,資金利息成本而已,也算是營收的一部分,也可拿4~5%營收。以上算法當然不合理,因為都變成暴利,而如果我們把這些Buy & Sell的零件拿掉,只計算 ODM真正貢獻的主機板、機構、組裝和系統測試(有點像以前的Barebone),那ASP應該剩不到一半,毛利金額卻減不了多少,這部分的毛利率有多少? 可能有10%左右。簡單講,現在ODM做一台US$450的NB賺20美元,扣掉Buy & Sell零件和少許的處理利潤,做一台US$150的Barebne可能賺15美元,對下游組裝行業還說,有10%毛利率,算不算是一門好生意呢?
四、和碩的挑戰
和碩必須掌握這一兩年的機會之窗,第一階段好好加強本身實力,外找(或培養)更多好的RD team、產品設計好、製造品質好、直通良率高、RMA低,服務彈性/交期都要好,爭取客戶的高評分高名次,第二階段規模大了之後,努力cost down,設計cost down、ECN換料cost down、採購cost down、生產效率cost down、Buyer/PM/Sales/RD配合爭取BOM表價差、垂直整合cost down......等等,就看和碩的執行力了,機會很大,挑戰更大,和碩會做到什麼程度? 外人很難分析,至於獲利(或不獲利)多少? 更難預估。
2012年3月23日 星期五
電子產業景氣穩健走入第二季(2Q12)
時間慢慢靠近第二季(2Q12),電子產業需求面穩健增溫,能見度慢慢改善,整體而言,雖然並沒有特別的驚喜,但大致上還是照著年初審慎樂觀的預期走,因為終端需求漸漸上來,廠商慢慢對未來信心增強,就數字而言,現在看到的訂單大致上符合forecast,並沒有增加多少,但"信心程度"卻改善不少,年初歐債風雨飄搖,廠商看到客戶們的年度積極目標、各季逐季走高的forecast、還有新產品計畫,都抱持懷疑態度,心想客戶可能又在畫大餅,反正到時訂單不下來也不會賠錢,因此內部多半都將客戶年度需求量自行打折,並沒有積極準備,但到了三月,看到訂單確實有進來,客戶們對2Q12還是依舊樂觀,讓廠商對2Q12和2H12信心程度增強,所謂的"能見度"="可預測性",可預測性提高之下,也比較願意積極準備,包括提高材料庫存、產能準備等,漸漸形成正向循環。
NB產業過去一個多月有很多小量的急單,中國品牌、台灣品牌、部分美國品牌都有(日本品牌好像沒聽說),研判其中有三分之一是終端需求改善,三分之一是因為之前硬碟缺貨和需求變數所減少的通路成品庫存,現在變數消失而把庫存量加回來,另有三分之一是為因應2Q12 Ivy Bridge延後量產(不用管launch time,重點是ramp up planning)讓新機種量產延後,因此增加舊機種訂單或延長end of life的時間,以免影響2Q12總體銷售。生產端來說,2Q12有機會可以成長10% QoQ。
Smartphone訂單也很穩健,2Q12將比1Q12成長,高階Smartphone機種穩健成長,中低階機種巨幅成長,但具備良好相機和音樂功能的高階Feature phone則是巨幅率退,吻合本部落格之前研判的 "低階Smartphone取代的是高階Feature Phone市場,而不是高階Smartphone市場"的預測,至於最低階的語音手機則沒有受影響,第三世界的需求一直很穩定。
晶圓代工(foundry)產業2Q12訂單也算強勁,不過2Q本來就是foundry傳統旺季,但這也顯示信心程度和能見度提高之下,Fabless和IDM也必須為下半年的旺季預做準備。TFT-LCD面板產業今年以來景氣循環比預期慢,原本預期三月可能開始小幅漲價,但最後還是持平,依據DisplaySearch Pricewise的說明,因為農曆年中國需求不太好,三月份只有open cell小幅漲價,其他主流尺寸面板價格持平。DRAM基本上和景氣無關,有其各自的問題,最嚴重是content per box成長斜率大幅趨緩,Windows 7和未來的Windows 8又不需要更多的DRAM,讓價格彈性遠比過去低,但Elpida未來供貨風險,和 PC需求逐季成長,也讓廠商願意開始準備DRAM庫存,未來幾個月合約價格易漲難跌。
至於這幾天市場盛傳有人Smartphone對2Q12砍單,有人NB新產品對2Q12延後出貨等等,本文研判,有些是因為材料缺貨,例如(1)兩家中尺寸高解析面板良率問題延長,使得原本對其他零件的訂單變成多餘(A零件缺貨訂太多B/C/D/E零件也沒用),在確定面板短期無法足額供應之下,只好調整其他零件多餘的訂單。但因為還有舊產品可以賣,總體影響也不大。例如(2)媒體報導過的Qualcomm 8960/8260A供應不足問題,對2Q12新機種應該是有些影響,但是良率這東西很難預估,也許那個月開始良率忽然大改進也說不定,例如(3)媒體報導過的Intel Ivy Bridge延後量產問題,原本廠商有兩個選擇,可以用Panther Point PCH主機板搭配Sandy Bridge CPU出貨,只要在新品的Configuration list增加一兩個低價選項即可,至少可以讓新產品project上市,只是配備Ivy Bridge的configuration賣貴一點少一點以價制量,配備Sandy Bridge的configuration賣多一點。但目前看來廠商似乎很少這樣做,大多直接將新產品project延後量產,而將舊產品增產延後EOL,但不論怎麼做,都有產品可賣,受影響的數量有限,例如(4)Smartphone砍單問題,因為有的品牌零件供應商很多,大家又特別關注,但這些產業管道,不見得看的到事情的全貌,常常以單一資料以管窺天、瞎子摸象,有時候不免造成錯誤解讀。
電子產業還有很多,其他次產業不太清楚,也許標題應該改為"NB/Tablet/Foundry/Smartphone產業及供應鏈景氣穩健走入第二季"比較好,但這樣標題文實在太長了。
(註:歡迎提出產業訊息交流、指教,但如有特定議題請勿討論個別公司,謝謝配合)
NB產業過去一個多月有很多小量的急單,中國品牌、台灣品牌、部分美國品牌都有(日本品牌好像沒聽說),研判其中有三分之一是終端需求改善,三分之一是因為之前硬碟缺貨和需求變數所減少的通路成品庫存,現在變數消失而把庫存量加回來,另有三分之一是為因應2Q12 Ivy Bridge延後量產(不用管launch time,重點是ramp up planning)讓新機種量產延後,因此增加舊機種訂單或延長end of life的時間,以免影響2Q12總體銷售。生產端來說,2Q12有機會可以成長10% QoQ。
Smartphone訂單也很穩健,2Q12將比1Q12成長,高階Smartphone機種穩健成長,中低階機種巨幅成長,但具備良好相機和音樂功能的高階Feature phone則是巨幅率退,吻合本部落格之前研判的 "低階Smartphone取代的是高階Feature Phone市場,而不是高階Smartphone市場"的預測,至於最低階的語音手機則沒有受影響,第三世界的需求一直很穩定。
晶圓代工(foundry)產業2Q12訂單也算強勁,不過2Q本來就是foundry傳統旺季,但這也顯示信心程度和能見度提高之下,Fabless和IDM也必須為下半年的旺季預做準備。TFT-LCD面板產業今年以來景氣循環比預期慢,原本預期三月可能開始小幅漲價,但最後還是持平,依據DisplaySearch Pricewise的說明,因為農曆年中國需求不太好,三月份只有open cell小幅漲價,其他主流尺寸面板價格持平。DRAM基本上和景氣無關,有其各自的問題,最嚴重是content per box成長斜率大幅趨緩,Windows 7和未來的Windows 8又不需要更多的DRAM,讓價格彈性遠比過去低,但Elpida未來供貨風險,和 PC需求逐季成長,也讓廠商願意開始準備DRAM庫存,未來幾個月合約價格易漲難跌。
至於這幾天市場盛傳有人Smartphone對2Q12砍單,有人NB新產品對2Q12延後出貨等等,本文研判,有些是因為材料缺貨,例如(1)兩家中尺寸高解析面板良率問題延長,使得原本對其他零件的訂單變成多餘(A零件缺貨訂太多B/C/D/E零件也沒用),在確定面板短期無法足額供應之下,只好調整其他零件多餘的訂單。但因為還有舊產品可以賣,總體影響也不大。例如(2)媒體報導過的Qualcomm 8960/8260A供應不足問題,對2Q12新機種應該是有些影響,但是良率這東西很難預估,也許那個月開始良率忽然大改進也說不定,例如(3)媒體報導過的Intel Ivy Bridge延後量產問題,原本廠商有兩個選擇,可以用Panther Point PCH主機板搭配Sandy Bridge CPU出貨,只要在新品的Configuration list增加一兩個低價選項即可,至少可以讓新產品project上市,只是配備Ivy Bridge的configuration賣貴一點少一點以價制量,配備Sandy Bridge的configuration賣多一點。但目前看來廠商似乎很少這樣做,大多直接將新產品project延後量產,而將舊產品增產延後EOL,但不論怎麼做,都有產品可賣,受影響的數量有限,例如(4)Smartphone砍單問題,因為有的品牌零件供應商很多,大家又特別關注,但這些產業管道,不見得看的到事情的全貌,常常以單一資料以管窺天、瞎子摸象,有時候不免造成錯誤解讀。
電子產業還有很多,其他次產業不太清楚,也許標題應該改為"NB/Tablet/Foundry/Smartphone產業及供應鏈景氣穩健走入第二季"比較好,但這樣標題文實在太長了。
(註:歡迎提出產業訊息交流、指教,但如有特定議題請勿討論個別公司,謝謝配合)
2012年2月28日 星期二
Ivy Bridge只有延後3週,並非8-10週
新聞媒體是重要且必要的資訊來源,但有時候,只依賴單一資訊來源也有其危險性,一篇報導的危險性來自於(1)沒有說明消息來源(例如業界表示、法人表示)讓讀者無法判斷重要性和可信度,(2)新聞和評論不分、事實陳述和看法分析之混淆,(3)沒有平衡報導,只憑單一來源就定調,(4)標題和內文不一致(主編下標題,記者寫內文)的誤會,(5)太多推演想必、太少歸納整理,(6)間接資訊再轉述報導(例如引用研討會資料就說某人說)之偏誤。但今天有一則有趣的報導,就是今天媒體引用Financial Times的報導說,Intel Ivy Bridge相關產品將延後8~10週上市,這則報導本身沒有問題,第一有消息來源Intel執行副總裁Sean Maloney,第二有親自採訪(北京),第三有忠於並引用受訪者原文“I think maybe it’s June now,” ,第四這是簡單的問題(有沒有延後),沒有牽涉評論,又是採訪事件主角Intel的高層主管,並不需要平衡報導,看起來是很OK的一則消息,照理應該沒有問題。(Financial Times的新聞網址 http://www.ft.com/cms/s/2/c3c3c2b6-602f-11e1-8de4-00144feabdc0.html#axzz1ngBjfBuu )
可惜的是,這篇報導還是有問題,這篇Sean Maloney採訪報導發佈之後,2012/2/27日 Intel CFO Stacy Smith在Morgan Stanley Technology, Media & Telecom Conference上的Q&A時段中,被問到這個問題,Stacy Smith的回答是: 只有延後三週,而不是8~10週,有人筆記問答如下:
Q:Okay. And on the topic of (inaudible) I want to give you a chance, there's been a lot of press about the Ivy Bridge timing and Financial Times today saying - Sean Maloney saying maybe it was related - when is Ivy Bridge coming, how important is it where in Q2 that falls?
A:Yes. So, I read the Financial Times article. It was inaccurate and I'm not sure why. It talked about an eight week change to Ivy Bridge.That's not the case.We're about three weeks behind where we wanted to be, but it's still spring(也有人記錄成spreading,但spring比較合理).We've been talking about spring the whole time. It still is well in time for back to school. And it certainly is a very fast ramp. Just to put the ramp of Ivy Bridge in perspective, it's 50% higher than the corresponding quarters for Sandy Bridge and that was a fast ramp right there. It's a fast ramp. It'll hit cleanly hit back to school. A few weeks later than where we wanted it to be and we're seeing great customer demand, particularly in the Ultrabook segment of the market which is one of those things that really gives me a lot of confidence that we're on to something that's pretty extraordinary in that space of the market.
至於為何Financial Times的報導會說延後8~10週? Intel CFO都說不知道了,Richard又怎會知道呢? 對吧! 但是,在各種大量而矛盾的資訊/看法/分析中做判斷,本來就是常態,這個事件,本文選擇相信只延後3週這一個版本,但猜測明天很多研究報告會寫8-10週這個版本。
可惜的是,這篇報導還是有問題,這篇Sean Maloney採訪報導發佈之後,2012/2/27日 Intel CFO Stacy Smith在Morgan Stanley Technology, Media & Telecom Conference上的Q&A時段中,被問到這個問題,Stacy Smith的回答是: 只有延後三週,而不是8~10週,有人筆記問答如下:
Q:Okay. And on the topic of (inaudible) I want to give you a chance, there's been a lot of press about the Ivy Bridge timing and Financial Times today saying - Sean Maloney saying maybe it was related - when is Ivy Bridge coming, how important is it where in Q2 that falls?
A:Yes. So, I read the Financial Times article. It was inaccurate and I'm not sure why. It talked about an eight week change to Ivy Bridge.That's not the case.We're about three weeks behind where we wanted to be, but it's still spring(也有人記錄成spreading,但spring比較合理).We've been talking about spring the whole time. It still is well in time for back to school. And it certainly is a very fast ramp. Just to put the ramp of Ivy Bridge in perspective, it's 50% higher than the corresponding quarters for Sandy Bridge and that was a fast ramp right there. It's a fast ramp. It'll hit cleanly hit back to school. A few weeks later than where we wanted it to be and we're seeing great customer demand, particularly in the Ultrabook segment of the market which is one of those things that really gives me a lot of confidence that we're on to something that's pretty extraordinary in that space of the market.
至於為何Financial Times的報導會說延後8~10週? Intel CFO都說不知道了,Richard又怎會知道呢? 對吧! 但是,在各種大量而矛盾的資訊/看法/分析中做判斷,本來就是常態,這個事件,本文選擇相信只延後3週這一個版本,但猜測明天很多研究報告會寫8-10週這個版本。
2012年2月24日 星期五
部分型號Ivy Bridge延後出貨對NB產業幾乎沒有影響
前幾天媒體報導Ivy Bridge主流的i3和i5量產時間將延後,只有高階i7按時出貨,今天媒體也引用研究報告內容,說因為i3/i5主流Ivy Bridge延後,因此Ultrabook和一些新機種也會延後量產,因此對NB產業和Ultrabook新產品很不利,並調降NB公司的評等。看完報導,猜想可能有些分析師沒有很清楚platform、CPU和Chipset(PCH)三者的區別,這裡先不談microarchitechture和process technology,以免更增加複雜度,如果有興趣的讀者,請參考一年前2011/1/13 http://richard-rrb.blogspot.com/2011/01/sandy-bridge.html 談Sandy Bridge的文章。
Platform = CPU + Chipset + WiFi + LAN (主要是CPU+Chipset)
Huron River Platform = (1)Sandy Bridge CPU + (2)Cougar Point PCH +
Chief River Platform = (1)Ivy Bridge CPU + (2)Panther Point PCH + ......
Panther Point PCH和Cougar Point是Pin compatible,也可以支援Sandy Bridge CPU,也就是說,用Panther Point PCH設計的主機板,也可以放上Sandy Birdge CPU,這是在去年很早期Chief River資料剛出來的時候就知道的。
所以到時候,新產品行銷上,應該不會有太大問題,一樣有i3, i5, i7三個系列,只是i3/i5用Sandy Bridge, i7用Ivy Bridge,只是這種機種"嚴格"上不能稱之為Chief River,但是因為Sandy Bridge/Ivy Bridge/Huron River/Chief River這些都是Intel codename,本來就不需要給end user知道,只是消費者買到i3/i5的新產品,會感覺和上一代performance差異沒有那麼大而已。
因為這一代Panther Point可以支援Sandy Bridge是去年早就知道的事情(Cougar Point不能支援Arrandale),所以應該有一些廠商本來在做產品企劃的時候,就會有Panther Point + Sandy Bridge的產品搭配,因為這樣比較便宜,可以用最新的功能和設計,打更低價格的市場。
因此個人看法,所有new projects量產都不會有明顯的影響,也不會對任何ODM有明顯的影響,這種事以前也常常發生......Intel產能或良率不足時,就先供應高階機種......
所以,就"文字"的定義上:
Some Ivy Bridge CPU delay ? yes
Chief River Platform delay ? yes
New projects delay ? No, Panther point沒有delay所以新產品也不會delay
Mainstream new projects delay? No, 因為有些mainstream model/configration of new projects本來就是搭Panther Point + Sandy Bridge,有些雖然搭配Ivy bridge但也可以改為Sandy Bridge
所以這件事,對產業實質上影響微乎其微。
Platform = CPU + Chipset + WiFi + LAN (主要是CPU+Chipset)
Huron River Platform = (1)Sandy Bridge CPU + (2)Cougar Point PCH +
Chief River Platform = (1)Ivy Bridge CPU + (2)Panther Point PCH + ......
Panther Point PCH和Cougar Point是Pin compatible,也可以支援Sandy Bridge CPU,也就是說,用Panther Point PCH設計的主機板,也可以放上Sandy Birdge CPU,這是在去年很早期Chief River資料剛出來的時候就知道的。
所以到時候,新產品行銷上,應該不會有太大問題,一樣有i3, i5, i7三個系列,只是i3/i5用Sandy Bridge, i7用Ivy Bridge,只是這種機種"嚴格"上不能稱之為Chief River,但是因為Sandy Bridge/Ivy Bridge/Huron River/Chief River這些都是Intel codename,本來就不需要給end user知道,只是消費者買到i3/i5的新產品,會感覺和上一代performance差異沒有那麼大而已。
因為這一代Panther Point可以支援Sandy Bridge是去年早就知道的事情(Cougar Point不能支援Arrandale),所以應該有一些廠商本來在做產品企劃的時候,就會有Panther Point + Sandy Bridge的產品搭配,因為這樣比較便宜,可以用最新的功能和設計,打更低價格的市場。
因此個人看法,所有new projects量產都不會有明顯的影響,也不會對任何ODM有明顯的影響,這種事以前也常常發生......Intel產能或良率不足時,就先供應高階機種......
所以,就"文字"的定義上:
Some Ivy Bridge CPU delay ? yes
Chief River Platform delay ? yes
New projects delay ? No, Panther point沒有delay所以新產品也不會delay
Mainstream new projects delay? No, 因為有些mainstream model/configration of new projects本來就是搭Panther Point + Sandy Bridge,有些雖然搭配Ivy bridge但也可以改為Sandy Bridge
所以這件事,對產業實質上影響微乎其微。
2011年12月7日 星期三
Acer NB明年4000萬台? 弄錯了吧!
12/6有一篇報導說Acer明年NB成長10%,上看4000萬台,這篇報導可能數字有點弄錯了,依據IDC的資料(先不去探討 IDC還有高估的誤差部分),Acer NB 1Q11出貨7.04M, 2Q11 6.72M, 3Q11 6.95M, 1Q11~3Q11合計20.7M,加上4Q11之後,也大約27~28M,如果明年成長10%也是大約30M左右,也許是用27.5M x 1.1 = 30.25M,然後將千萬位數的3無條件進位到4,把3.025千萬台,無條件進位變成 "上看4千萬台" 吧!
2011年10月24日 星期一
毒蘋果概念股有漏網之魚
前幾天各大媒體大幅報導所謂毒蘋果概念股的利空消息,從可成蘇州廠停工開始,到中國央視負面報導,被市場解讀為中國大陸政府的政策風向,還聯想到中美貿易大戰等陰謀論。讓Apple概念股紛紛遭受打擊,分析人員努力尋找Apple供應商密切追蹤,甚至驚動證交所發新聞稿澄清停工傳聞,真是熱鬧滾滾,有的廠商Apple佔營收20%、有人30%、有人40%、有人60%,不論幾%,大多都被當作利空解讀。
但是市場好像遺漏了一家公司,這家公司的營收有100%來自於Apple的產品,卻沒有被當作Apple概念股打壓,這家公司的名字,叫做Apple Inc.
Apple公司的營收,當然100%來自Apple產品,但奇妙的是,這家公司的股價,只有上週發佈3Q11 iPhone銷售不如預期的那天比較有跌到,其他幾天,台灣的Apple供應商們跌得七葷八素,這家所謂中國陰謀論、停工威脅的最大潛在受害者,居然沒有受到什麼影響。市場嚴重擔心Apple眾多供應商被中國打壓或停工,卻不擔心Apple沒產品可賣?
本文不去揣測事件本身到底有沒有政策或政治意涵,只是提出,擔心Apple供應商卻不擔心Apple本身,是不合理的,可見兩地投資人大不相同,至於誰對誰錯,讓時間說明吧。
但是市場好像遺漏了一家公司,這家公司的營收有100%來自於Apple的產品,卻沒有被當作Apple概念股打壓,這家公司的名字,叫做Apple Inc.
Apple公司的營收,當然100%來自Apple產品,但奇妙的是,這家公司的股價,只有上週發佈3Q11 iPhone銷售不如預期的那天比較有跌到,其他幾天,台灣的Apple供應商們跌得七葷八素,這家所謂中國陰謀論、停工威脅的最大潛在受害者,居然沒有受到什麼影響。市場嚴重擔心Apple眾多供應商被中國打壓或停工,卻不擔心Apple沒產品可賣?
本文不去揣測事件本身到底有沒有政策或政治意涵,只是提出,擔心Apple供應商卻不擔心Apple本身,是不合理的,可見兩地投資人大不相同,至於誰對誰錯,讓時間說明吧。
2011年9月28日 星期三
Acer吃到HP的市佔率? 似乎不太像!
前一陣子媒體大幅報導,Acer 9月份NB拉貨突然增加很多,因為HP PC部門前景不明,組織動盪之下,Acer獲取HP的市佔率。但Richard覺得,不太像是這個樣子。
1. Acer 9月出貨量增加是真的,但無法證明是來自於取得HP的市佔率,因為如果HP流失市場,受惠的廠商應該不只Acer一家,例如歐洲的Acer, Asus, Samsung, 亞洲的Lenovo, 北美的Dell, Apple都應該要受惠,但訂單增加較多的只有Acer一家,Lenovo也不錯,但Lenovo今年一直都不錯,不是現在才不錯,其他品牌有上有下,下調的還比較多一點,因此不太像是Acer取得HP市占率。
2. Acer 9月出貨雖有增加,但是4Q11 forecast卻沒有任何動靜,不太像是市佔率增加的樣子。例如,如果Acer在某家通路商客戶取代HP,則這個訂單應該會持續下去,理應調高4Q11的forecast。才不至於像9月突然拉貨,讓ODM備料不及。
3. 從基本結構看起來,Acer的組織動盪比HP還 要大(蘭奇到Lenovo上班,高階主管離職和變更,歐洲業務團隊裁員),未來不確定性也很高,如果客戶因為擔心HP前景不明,他更應該擔心Acer的前景才對,沒有理由轉過來Acer。
4.看起來,9月出貨調高,比較可能的原因為(1)Ultrabook新產品鋪貨,(2)可能有些promotion program之前的備貨準備,也就是說,比較像是本身內部的業務規劃,而不是外在競爭上的版圖擴大。
1. Acer 9月出貨量增加是真的,但無法證明是來自於取得HP的市佔率,因為如果HP流失市場,受惠的廠商應該不只Acer一家,例如歐洲的Acer, Asus, Samsung, 亞洲的Lenovo, 北美的Dell, Apple都應該要受惠,但訂單增加較多的只有Acer一家,Lenovo也不錯,但Lenovo今年一直都不錯,不是現在才不錯,其他品牌有上有下,下調的還比較多一點,因此不太像是Acer取得HP市占率。
2. Acer 9月出貨雖有增加,但是4Q11 forecast卻沒有任何動靜,不太像是市佔率增加的樣子。例如,如果Acer在某家通路商客戶取代HP,則這個訂單應該會持續下去,理應調高4Q11的forecast。才不至於像9月突然拉貨,讓ODM備料不及。
3. 從基本結構看起來,Acer的組織動盪比HP還 要大(蘭奇到Lenovo上班,高階主管離職和變更,歐洲業務團隊裁員),未來不確定性也很高,如果客戶因為擔心HP前景不明,他更應該擔心Acer的前景才對,沒有理由轉過來Acer。
4.看起來,9月出貨調高,比較可能的原因為(1)Ultrabook新產品鋪貨,(2)可能有些promotion program之前的備貨準備,也就是說,比較像是本身內部的業務規劃,而不是外在競爭上的版圖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