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8日 星期三

和碩的機會之窗

和碩(Pegatron)去年受到Asus訂單分散、Smartphone訂單不如產能規劃,造成產能利用率低落,DMS本業營業虧損數十億元(本文只討論DMS本業,不討論業外收入和景碩、華擎等轉投資收入),近期和今天很多媒體(工商時報、經濟日報和電子時報)和券商報告都有寫到: 和碩今年成為Apple smartphone/Tablet的第二供應商( Second source),不但iPhone 4/4S訂單擴大,也有機會接到iPad訂單,NB事業今年也有高於同業的成長率,因為接到Acer、Toshiba主力機種訂單,但也有很多人不看好,認為(1)Apple訂單碰到大型EMS強大的競爭對手,無論是採購/量產規模、生產效率、Apple產品製造經驗和良率、垂直整合範圍和集團實力,都遠輸給大型EMS,壓縮未來訂單成長和獲利空間,(2)NB訂單也碰到千錘百鍊經年廝殺下的強勁存活對手Top 3 ODM:廣達/仁寶/緯創,和碩接到大單恐怕會犧牲價格和獲利,以至於無法持續成長,就像兩年前兩家EMS廠大舉切入NB ODM,最後還是被Top 3 ODM打敗,一家完全退出一家縮小規模收場。

本部落的看法呢? 今年大環境給予和碩兩個很好的機會,(1)Apple實在很需要Second source,(2)NB OEM實在很需要第四家夠實力的ODM。現在就看和碩的內部執行能力,能不能掌握這些成長契機了,今年至少要把這些大projects顧好,包括EMS的製造品質、良率、交期、服務,ODM還需要加上產品設計品質和時程。至於成本和利潤還在其次,也許可以看做第二階段或2013年的努力目標。如果和碩今年能把新客戶照顧好,2013年訂單量可望繼續放大,規模擴大本來就有好處,再加緊努力cost down,則可步入一個正向的成長循環,否則如果客戶給你一兩年時間還扶不起的話,分配到的訂單量將很難擴大,甚至只好另外培養別家供應商。

一、Apple需要第二家供應商

Apple和別人一樣,以前各項產品也都是使用多家供應商,來達到降低單一來源風險和提升議價力的目的。NB早年是廣達、致勝(後來併入精英,再賣給華碩DMS),近年以廣達為主、大型EMS為輔,DT也是廣達、大型EMS兩家供應,MP3/4按照機種分為華碩DMS(=和碩)、英華達、廣達。去年營收約US$6.6bn的MP3/4有三家供應商,營收約US$6.5bn的DT有兩家供應商,營收約US$16.4bn的NB有兩家供應商,營收大好幾倍的Smartphone(約US$61bn)和Tablet(約US$25bn)的產品更沒有道理只有一家供應商,因此和碩延續多年來在華碩DMS部門時代和 Apple的NB、MP3合作關係,去年順利成為Smatphone的第二家供應商,可惜CDMA版本出貨量太小,造成產能閒置嚴重,去年底新一代機種改為HSPA+/EV-DO全球單一版,正式和大型EMS廠瓜分訂單分配,同樣道理,Tablet增加第二家供應商,也是很合理的事情。而一般來說,除非價格、能力差距太大,否則second source至少要供給15~20%才能達到分散供貨風險和提升議價力的效果。也就是說,和碩不愁沒有訂單,因為客戶的需求量非常非常大(15~20% Smartphone/Tablet潛在供應量),只怕本身沒有足夠的能力和競爭力和EMS對手競爭,如果成本/報價、品質、交期、差太多,佔有率可能也無法增加。

Second source的TAM有多大? Smartphone去年營收約US$61bn,假設2012/2013年分別成長50%/25%,假設GP%=55%,以15%分配量(佔有率)計算,則2013年second source EMS的潛在訂單大約=US$61bn x 1.5 x 1.25 x 45% x 15% = US$7.72bn = NT$228bn(2,280E),Tablet去年營收約US$25bn,假設2012/2013年分別成長30%/15%,假設GP%=35%,以10%分配量計算,則2013年second source EMS的潛在訂單大約=US$25bn x 1.3 x 1.15 x 65% x 10% = US$2.43bn = NT$71.7bn(717E),兩者合計2,280E + 717E = 2,997E(大約3,000E),而和碩全公司2011年營收多少? 大約5,000E。所以說重點不在訂單,而在能力

二、NB OEMs需要第四家ODM

這幾年Top 3 NB ODM合計供給端市佔率(教科書好像叫做產業集中度)都維持在65%左右,例如2011年廣達55.8M、仁寶39.3M、緯創31.6M,合計126.7M,佔全球198M的64%,但Top 3 OEM需求端市佔率只有44%(HP 18.7%、Acer=Dell=12.8%),Top 5 (Lenovo 12.7%、Asus 9.6%)才有67%,也就是說,前三大ODM合計出貨量,和前五大OEM合計需求量一樣大。NB ODM產能不是問題,主要有限資源在於有經驗的RD相對缺乏,還有公司採購、PM、製造、業務等各部門的配合、服務、彈性、品質等整體能力,因此幾大OEM都不約而同想要培植第四家、甚至第五家ODM,無奈 Top 3 ODM競爭力實在很堅強,到了2011~2012年,不但原先努力釋單栽培的兩家EMS沒辦法做起來,原本穩居第四位的某家ODM也越做越小,2011年居然第四名ODM出貨量大約只有第三名緯創的一半而已,二線ODM和一線 ODM差距越來越大,但OEM又很需要第四家供應商壯大,好分散Top 3的影響力、增加競爭力度和議價空間,因此給予和碩一個絕佳機會,成為各大OEM新的釋單對象,所以同樣的,重點不在訂單,而在能力,如果和碩能把幾家新客戶的projects顧好,未來2~3年的成長不是問題。

三、NB ODM還是一門好生意,頗有奧妙

NB ODM常常公開喊辛苦,成長性不高,毛利率保四保五的,又是大陸成本上升,又是客戶嚴厲殺價,好像生意很不好做,其實做ODM很辛苦絕對沒錯,但就生意來說,還算是一門好生意,至少對Top 3 ODM而言, 講這些應該主要是給客戶和潛在對手聽的吧,為何是一門好生意?奧妙在此:

NB FOB ASP一台約US$450~500,毛利率4~5%,出貨一台NB大約可賺取毛利金額US$20左右(此處不講MVA或代工報價以免混淆),好像很低,但其實ODM有貢獻add on value的只有(1)主機板(2)機構(3)整機測試和品管,其他很多Buy & Sell的昂貴零件,都沒有實質貢獻,可說是左手進右手出,有點像通路商性質,例如(1)CPU動輒上百美元,一年出個50M台,營收之中就有US$5bn是買賣CPU的營收,這部分ODM貢獻很少,設計上只有機構工程師的散熱系統配合一下,組裝也很快,攤不了多少工時成本,營運資金需要一些,但利息很低,資金成本也不多,這US$5bn=NT$1500E部分也算4~5%的毛利,這樣經手買賣一下就賺4~5%,說是暴利也不為過。(2)HDD一顆US$30~40,ODM貢獻更少,機構空間留出來即可,安裝很快,只有預灌作業系統需要少許工時(一台 server對很多台一起自動灌),(3)ODD也類似,多做一小片塑膠面板而已,(4)LCD和Battery需要一些配合,機構和電子都要,但相對於零件的高單價, 4~5%毛利率還是遠高於ODM的add on value,(5)DRAM完全不用ODM做事,資金利息成本而已,也算是營收的一部分,也可拿4~5%營收。以上算法當然不合理,因為都變成暴利,而如果我們把這些Buy & Sell的零件拿掉,只計算 ODM真正貢獻的主機板、機構、組裝和系統測試(有點像以前的Barebone),那ASP應該剩不到一半,毛利金額卻減不了多少,這部分的毛利率有多少? 可能有10%左右。簡單講,現在ODM做一台US$450的NB賺20美元,扣掉Buy & Sell零件和少許的處理利潤,做一台US$150的Barebne可能賺15美元,對下游組裝行業還說,有10%毛利率,算不算是一門好生意呢?

四、和碩的挑戰

和碩必須掌握這一兩年的機會之窗,第一階段好好加強本身實力,外找(或培養)更多好的RD team、產品設計好、製造品質好、直通良率高、RMA低,服務彈性/交期都要好,爭取客戶的高評分高名次,第二階段規模大了之後,努力cost down,設計cost down、ECN換料cost down、採購cost down、生產效率cost down、Buyer/PM/Sales/RD配合爭取BOM表價差、垂直整合cost down......等等,就看和碩的執行力了,機會很大,挑戰更大,和碩會做到什麼程度? 外人很難分析,至於獲利(或不獲利)多少? 更難預估。

17 則留言:

Tsai 提到...

想請問您對和碩自購CNC做今年NB+Iphone+Ipad最關鍵零件的機殼的想法,對他取得更多Apple訂單及cost down幫助多大?

Richard 提到...

個人揣測Apple NB機會不大,因為已有兩家供應商,Apple NB機殼機會也不大,因為和碩和這兩家供應商是競爭對手,他們不會向和碩採購機殼
至於iPhone或iPad訂單有沒有幫助? 我沒有明確的答案,但現在這類型CNC產能吃緊,他如果不自己建置機殼產能,也很難把系統做得好
Cost down長期應該會有幫助,就看他做得好不好了!

匿名 提到...

的確執行力 還是最重要 日騰那邊的狀況到底有多不好 或是有多好 實在很難講 CNC這東西 就是拼良率跟產量了 你切一台切好的時間跟王者可成的時間到底能不能比 變成重點 但是鴻海可以多收的工安基金 和碩也能收就是了

SSDD 提到...

不過 您寫的真是非常好 我看DOWNSTREAM一段時間 您的邏輯清晰 寫的比很多文化出版業的QFII SELL SIDE都清楚的多

匿名 提到...

我的看法是 只要大型EMS掌握住 PCB 機構以及面板供應2nd Source 持續賠錢的機會很大 此外 NB OEM未來集中度的變化 建議考慮NB市場受到平板壓縮 造成市場萎縮的可能性

Richard 提到...

您好,謝謝您的建議!
關於第一點,我也同意和碩能否獲利?或者學習需要多久時間,確實有很大的變數。不過這個客戶的Smartphone/Tablet都是HDI PCB,好像並不是由EMS廠所供應。機構是EMS廠強項沒錯,和碩剛剛才建置龐大CNC產能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至於面板EMS group目前供應很小,未來則要看新的策略聯盟夥伴了。
關於第二點,當4Q11單季iPad衝到37M,Kindle Fire衝到4M,還有其他廠牌,已創歷史天量(1Q12 Kindle Fire出貨大幅下滑...),價格方面,Kindle fire殺到US$199,也創大廠的歷史低價,個人認為Tablet對於NB的最大影響已經於4Q11發生,去年NB的確幾乎零成長(0~2%),未來NB雖然不會逆轉,但是所謂的取代效應,也可能大部分已經發酵完畢,未來比較有可能是各自走各自的路,也就是說,挪移NB預算去買Tablet的人,可能大部分已經買了......今年看起來,NB市場應該是成長的,雖然可能只有個位數的成長(也許8~10%).

Thanks

匿名 提到...

和碩要小心吃蘋果吃到賠錢

Richard 提到...

Yes,雖然本文強調的是機會,但你說的風險的確存在,因此我剛剛修改了最後幾句話,強調執行力的東西外人很難分析,獲利(或不獲利)更難預估。

匿名 提到...

謝謝Richard的分析 第二點相當合理

匿名 提到...

請問GP%,是指品牌廠商占有的營收比例嗎?

匿名 提到...

市場價格顯示出來的, 是預期的成長機會遠大於風險 但是營運成長很難一帆風順, A and fox都不是好伺候的客戶/對手.

這一篇有這麼多回應, 表示大家對和碩很有興趣吧

Richard 提到...

SSDD您好:
多謝指教,其實,外資Sell Side常常也有很好的報告,我也常常在資料和知識上獲益於這些報告.

上上位匿名您好(好像很多人用匿名....)
一般說,毛利率=Gross Margin(GM)=Gross Profit%(GP%)

上一位匿名您好:
你說的沒錯,挑戰很大,客戶和對手都很強勢..

匿名 提到...

謝謝Richard的回答
我理解你的計算公式如下。假若GP%=Gross Profit%,1-GP%的意義為何呢?希望我這問題不會太瞎。謝謝囉!

Smartphone去年營收約US$61bn,假設2012/2013年分別成長50%/25%,假設GP%=55%,以15%分配量(佔有率)計算,則2013年second source EMS的潛在訂單大約=US$61bn x 1.5(2012年成長) x 1.25 (2013年成長)x 45% (1-GP%)x 15%(市占率) = US$7.72bn = NT$228bn(2,280E),

Richard 提到...

Apple沒有製造,比較像買賣業(例如文具店)
如果文具店進貨鉛筆一支6元,賣出10元,那他的毛利率40%,文具店的營業成本(COGS)6元=鉛筆廠商的營收6元
文具店付出的採購金額=鉛筆廠商的營收=10 x (1-40%)=6元
Apple付出的採購金額=營收x (1-GP%=COGS%)=供應商的營收

如果不要這樣算,直接用2013年預估的iPhone/iPad出貨量,x 代工報價,例如Apple售價600元,代工報價給400元,算出來也是一樣的。

Chandler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匿名 提到...

謝謝Richard's COGS的說明,已經瞭解了。

Richard 提到...

以上只是概估,就像文具店賣場的直接人工、水電,也要算COGS裡面,但最大項還是採購成本,同樣的Apple的COGS也有很多細項,無法估到那麼細,因為就算是GP%也是用猜的,Apple只有全公司毛利率,沒有揭露個別產品的毛利率,所以就省掉一些細部成本,直接去猜測一個毛利率和採購支出了!
常常我們無法取得精確的資訊,只能在模糊或猜測的資訊中去做判斷,所幸對這個例子而言,就算猜得很離譜,一年2000E或者是3000E的潛在業績,對和碩都算是很大,不影響結論,謝謝!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