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5日 星期四

可成在Smartphone重拾成長動能

可成上修4Q10展望,2011年Smartphone大幅成長

可成對於4Q10營收的guidance從+3~5% QoQ上修到+8-10% QoQ,Smartphone良率9月已見突破。對未來的營收達成和毛利率都有幫助。4Q10 GP/OP都將比3Q10改善。NB佔營收比重2010年約65%,2011年在選擇性接單之下,仍可維持成長10% YoY但GP%不至惡化,但在Smartphone大幅成長之下,公司說2011年NB佔營收比重將降到約55%,非NB佔營收45%,意味著Smartphone機殼業務將大幅成長100% YoY以上。

Apple帶動鋁擠成型+CNC工法,對可成有利

在鎂鋁合金壓鑄領域,因為技術難度、大陸量產能力、垂直整合等因素建立了很高的進入障礙,長年和鴻準兩家形成壟斷局面,前幾年因為consumer NB是成長主力,多用塑膠機殼,金屬金殼使用較多的commerical NB又成長停滯,讓鎂鋁合金市場成長趨緩,兩年前高階consumer NB部分機種的LCD cover(A件)從IMR改採鋁沖壓件機殼,但因技術障礙較低,價錢不好,可成也沒有積極爭取。但今年有在Smartphone領域有了新的成長機會。

Apple從iPod開始,就大量將原本主要用來製造模具的CNC機台,使用到成品加工, 讓外型的設計可以更有發揮的空間,Macbook Pro也是CNC越用越多,到了iPhone 4重返金屬殼,讓可成和鴻準兩家Apple相關產品金屬機殼主要供應商,合計共建立了將近兩萬台的龐大CNC產能,以一台百萬台幣以上的價格,這個領域的進入障礙更高了,因為沒有幾家機殼廠拿得出這麼多CAPEX,以前用CNC作模具頂多只需要幾台或幾十台,現在拿來作成品,產能需求大了N倍。

今年的變化是HTC開始跟進採用unibody鋁擠一體成型+CNC加工的工法,讓整年度CNC產能吃緊,例如可成今年投入50億台幣CAPEX,增加2,000多台CNC產能,還是無法充分滿足客戶的需求。

(高成長+高進入障礙)的產業並不多見

當一個產業有高度進入障礙,又進入新領域重啟成長動能,這樣的公司應該並不多見,通常高成長行業如果進入障礙低,大家一窩蜂搶進,超額利潤很快就消失了,又或者是進入障礙高但成長率低(例如foundry),兩個條件(高成長+高進入障礙)都存在的產業,好像不多。可成目前正處於這個時刻,一般預估2011 EPS 6.8~7.3元,看起來是太低了,應該有機會7.5~8.0元吧。

2010年11月23日 星期二

2011年HDI PCB情勢大好,產能吃緊

全球Smartphone今年成長55~60% YoY,本來大家都認為2011年成長應該慢一點,30-40% YoY也算是很不錯的,但今天工商時報報導HTC明年出貨將成長100%到50M,而一般估計Apple iPhone也將從今年46M成長到明年60~65M,也成長30%以上,如果再加上最近超強的Samsung Galaxy S系列、並Motorola Droid系列,2011年全球Smartphone恐怕成長率不只有30%,有可能破4億支,持續高角度成長45~50% YoY。

Smartphone使用的HDI PCB都是比較高階,尤其最近Apple iPhone等幾款高階熱銷手機,使用Anylayer的HDI,產能消耗本來就多,又加上良率低落的損耗,產能更加吃緊,如今類似HTC這種50M驚人的forecast出現,明年Smartphone將吃掉更多HDI產能。

至於Tablet,可能有人認為,因為尺寸比手機大很多,只要螢幕大於7"的機種,理論上,是不需要用HDI的,用傳統PCB即可,但是這是理論上,理論歸理論,Apple就是要用,你也不能說不行,其實,Apple很多東西都不是一般的道理,就像Apple從iPod、到Macbook Pro、到iPhone,都是把CNC拿來做成品加工,成本非常高,不像別人是將CNC拿來做模具(一套模具可以生產數萬套到數十萬套不等的成品,像塑膠射出/金屬沖壓/金屬壓鑄等),這都不是可以用 "道理" 講的通的,所以iPad這種大面積PCB他就是要用HDI你也不能勸他不要用,也許有人認為,iPad HDI只有用一層,消耗產能沒有像面積那麼大,但是,第二代iPad使用HDI多少層? 大家可以去打聽看看。

綜合以上幾點,明年HDI產能可能會缺的很嚴重,而且,不是下半年旺季才缺,有可能上半年就開始不夠用了。至於台灣那家廠商的HDI能力最強,不用懷疑,欣興遙遙領先。

2010年11月19日 星期五

TI牛刀殺雞、天下無敵

最近的熱門話題,就是TI用8"和12"廠生產Analog IC,是否對台灣Analog IC design house產生衝擊,正反面意見都有,Richard也參一腳,個人淺見是,TI是一家知所進退的公司,TI的策略動作,絕對要嚴肅面對、嚴陣以待。理由如下:

1. Analog IC die size這麼小,需要用8"甚至12"生產嗎?

回答: 牛刀殺雞、有何不可?
Analog IC範圍很廣,很多產品的die size很小,以前用6"生產,現在慢慢轉一小部分到8"即可,TI有必要大舉用8"和12"廠生產die size這麼小的產品,殺雞何必用牛刀?
對於這個質疑,可能要反問一個問題,為何不能用牛刀殺雞? 主要可能是因為牛刀太貴,大材小用, 8"和12"廠建廠和設備成本一定比6"貴,不需要。但不要忘了,TI這三座8"廠是在金融風暴和對手快不行的時候,向Spansion和SMIC用超低價格買進來的,一點都不貴,如果牛刀和雞刀成本一樣,生產效率大增,為何不用牛刀殺雞? 如果工廠成本一樣,折舊很低,牛刀殺雞,有何不可?

2. 6"工廠折舊根本就折完了,TI的8"/12"工廠還有折舊,成本不見得低?

回答: 如果台灣Analog IC廠是IDM,這樣的說法可能對,但可惜,台灣Analog IC廠都是Fabless,本來就沒有工廠,TSMC和UMC的6"廠雖然折舊已經折完,成本很低,但是他們不可能報成本價給你,他們繼續賺高額的"合理毛利率", 6"折舊完畢的利益是foundry享受,和IC設計公司無關。

3. 觀察TI的策略作為,產品線的退出和轉進,資源的重分配,有很多成功紀錄

有幾個例子因為和台灣有點相關,比較有印象:
(1)TI率先退出DRAM事業,事後證明非常正確: TI經營DRAM事業多年,長期和Hitachi合作研發,但於1998年將DRAM事業和五座工廠賣給Micron,徹底退出DRAM事業,後來日本五家DRAM廠Fujitsu、Toshiba也紛紛退出,NEC、Mitsubishi和Hitachi則整併成Elpida,堅持不退出的Infineon分拆Qimonda後破產了,Elpida也是虧損慘兮兮。TI賣掉DRAM部門之後,不但不必再燒錢投資,當年還拿回一大筆錢。最慘的是撐到後來的Qimonda宣告破產只能賤價賣二手設備。

(2)TI於1982年開始生產DSP,1998年賣掉DRAM和飛彈部門後,取得的資金和資源大舉投入發展DSP事業,成就DSP保持多年世界第一名紀錄。

(3)TI退出NB事業,賣給Acer,事後證明也是很正確的決定(唯一損失是流失蔣凡可蘭奇這個人才 ), 其後十年各大歐美日PC品牌一一賣掉或自然退出。但TI當年可是賣了一大筆錢哦!

(4)TI曾經是2G手機晶片的龍頭老大,但在3G競爭力輸給Qualcomm,TI不做困獸之鬥,直接將重心移轉到Applaication Processor(AP),現在雖然Baseband已經沒落,但卻變成AP最大廠商(OMAP),AP單價是Baseband好幾倍,Smartphone明年雖然只佔整體手機20-30%,但單價高好幾倍,AP整體TAM不見得比baseband小,又是一次成功的轉進。

(5)兩年前TI還在技轉(不是正式的技術移轉,而是透過產品代工將技術導入UMC,TI取得廉價產能,UMC學得90nm和65nm的low power製程技術,可算雙贏) 90nm和65nm給UMC的時候,突然宣布自己的製程技術研發到45nm為止,45nm以下將不再自行研發,那時還頗為納悶,以TI的規模,並非負擔不起昂貴的先進製程研發,其他類似規模的同業Renesas、STM、Infineon都還是繼續做先進製程,為何TI要放棄? 沒有了先進製程,也必須放棄CPU代工了(TI長期是Sun Sparc系列CPU代工廠)。事後想來當時TI可能已經預測到,先進製程再走下去他將沒有競爭優勢,趁早收山,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投資,將資金轉移到更有競爭優勢的領域,至於先進製程就依靠foundry代工即可。

(6)讓人擔心的是,少掉了天文數字的先進製程研發CAPEX,TI有極為充分的資源和CAPEX,投入他選定的領域,落後但特殊化的製程(legacy technology node for specialty),例如analog IC,有可能是他未來想要重點擴展的領域之一,TI目前還有很多項世界第一的產品,Analog IC他原本就有不錯的基礎,砸重兵投入之後,會不會再創造另一個第一?

4. TI台灣FAE很少,無法把生意做大?

回答: 有些標準品如LDO、MOS,或是NB市場的PWM多半都是pin-to-pin compatible,FAE支援相對較輕,而且8"/12"低成本高效率生產,加上好的產品設計,是競爭優勢,但是FAE不是競爭優勢,這是相對比較容易建立起來的能力,如果TI要找人建立團隊,可能不用幾個月就OK了。

5.結論: TI的Analog IC應用領域很廣,不像台灣只專注於IT領域,因此TI的企圖心當然不需要特別針對台灣廠商,但難免順便被掃到颱風尾,影響大不大? 個人感覺: 非常大,影響可能是既深入又長遠。

2010年11月8日 星期一

十大客戶解密

最近有家公司的公開說明書,其中的某個數字(380)引起市場矚目,一時洛陽紙貴(其實是電子檔)、沸沸揚揚,Richard也共襄盛舉,把這份公開說明書看了一遍,裡面的資訊其實蠻普通的,但因為這家公司平常外界資訊貧乏,相對之下,還是有些資訊可以參考,跟基本面無關的不談了,就談談十大客戶吧!

有些上市公司對客戶的資訊都不會揭漏,這家公司也不例外,因此在公開說明書中的十大客戶名字, 都是用英文字母代號來代表,只是這些客戶的說明文字,好像有些描述的有點詳細,有些內容不難猜出個大概,但為免猜的太離譜,還是用Google查證一下,做個小小的Homework,花不了多少時間,大略的 "猜測版" 客戶名單,就呼之欲出了。請注意,這些都是公開資料,外加Google查詢和個人臆測。

第一大客戶: D公司,佔1H10營收比例29.66%,資料來源:公開說明書第97頁

將公開說明書描述D公司這段落第一行後開始到第二行,擷取這段綠色文字,放入Google查詢

從亞洲出發迅速擴展分佈至全球五大洲150多個國家

出現Google查詢結果的第一個項目,是有關一家公司的網站:

點進去這家公司的網頁看看,主要商品及服務: 冷氣、冰箱、洗衣機、PDP電漿電視、LCD液晶電視、DVD、LCD液晶顯示器、電腦周邊產品、行動電話、微波爐等家電銷售及售後維修。
共有十項產品, 和公開說明書上面對D公司描述的十項產品,一字不差(除了省略LCD和PDP等英文字),連先後次序都完全吻合。
當然,世事難料,資料浩瀚,文字相同純屬巧合,也有可能。

第二大客戶: A公司,佔1H10營收比例17.44%,資料來源:公開說明書第97頁

將公開說明書描述A公司這段的第一行和第二行,擷取這段綠色文字,放入Google查詢

提供半導體相關產品及各類消費性電子產品(consumer electronic products)業務,包括

出現Google查詢結果的第一個項目,是有關一家公司的網站:
點進去這家公司的網頁看看,主要商品 / 服務項目: 消費性電子產品(Consumer Electronic Products)行銷業務,包含行動電話、MP3 Player、LED電視、LCD電視、數位影音、數位相機、液晶螢幕、印表機、家電產品等。 和公開說明書上面對A公司的描述,九項產品,一字不差,連先後次序都完全吻合。
當然,世事難料,資料浩瀚,文字相同純屬巧合,也有可能。

第三大客戶: B公司,佔1H10營收比例8.28%,資料來源:公開說明書第98頁

將公開說明書對B公司這段落第四行關於代理線的描述 ,擷取這段綠色文字,放入Google查詢

Spansion、Power Integrations、Cirrus Logic、Amlogic、SMSC

出現Google查詢結果的第一個項目,是有關一家公司的網站:
點進去這家公司的網頁看看,公司簡介: 总部设在深圳,销售网络涵盖整个中国,在北京、上海、南京、成都、厦门、青岛及香港设有分公司或办事处。
共有九個城市, 和公開說明書上面對B公司描述的九個城市,一字不差,連先後次序都完全吻合。
當然,世事難料,資料浩瀚,文字相同純屬巧合,也有可能。

第四大客戶: F公司,佔1H10營收比例7.52%,資料來源:公開說明書第98頁

將公開說明書對F公司這段落第三行關於代理線的描述 ,擷取這段綠色文字,放入Google查詢

LS、Parade、E-CMOS、Xceive、EON

出現Google查詢結果的前四個項目,都是有關一家公司的網站:
點進去這家公司的網頁看看,公司簡介: 为客户提供各种专业的解决方案,如液晶电视、数码相框、手机、DTV、GPS等。
共有五項產品, 和公開說明書上面對F公司描述的五個產品,只有差了一個字,就是把數碼相框改為數位相框,其他都一樣,連先後次序都完全吻合。
當然,世事難料,資料浩瀚,文字相同純屬巧合,也有可能。

其他5-10名客戶,依此類推,有興趣的人,也可以自己做點Homework吧。有些根本不必動用Google查,例如某客戶描述為全球最大的監視器製造商,這就不必查了! 因為最大的只有一家。

後記: 這家公司相當有意思,今年幾個月之內,在公開資訊觀測站一共公布了三份公開說明書,上面提到的 "暫定" 上市現金增資價格 (承銷價 )從201元,到380元、再到270元,果然非常的 "暫定"。

2010年11月4日 星期四

PC產業景氣穩定,1Q11淡季不淡

最近連續幾家PC公司都表示1Q11淡季狀況比正常的季節效應好些,華碩說8月下旬以後市場需趨於穩定,緯創說1Q11 NB出貨量YoY有兩位數成長,意味0-5%的QoQ衰退,廣達說1Q11 NB出貨衰退5% QoQ,仁寶更好,說1Q11 NB出貨比4Q10持平或微幅正成長。都比往年-10%左右要好蠻多的。RRB認為明年第一季PC景氣不錯,出貨數字比往年平均好,已經可以確定了。理由如下:

一、1Q11 Forecast可不可信? 答案: 可以。

懷疑者可能認為訂單那麼短,1Q11只是客戶的forecast,不代表到時後實際狀況,可信度不高。但通常forecast可不可信,要看景氣有沒有變化,今年4-5月開始就有部分品牌陸續開始微幅砍單,到了6-8月更不得了,每家公司都在砍單,forecast不斷下修、就算forecast給了也可不下訂單(PO)、PO下了也可延期(postpone)、 延期後的訂單,到期也可不提貨,在這種混亂的時候,forecast沒有任何意義,根本無法據以備料,連"僅供參考"都稱不上。這個時後當然不能把forecast當真。但從9-10月兩個月品牌廠的訂單大致已經穩定,forecast可信度增加,甚至還有少數品牌有極微幅的上調。可預測性增加,代表forecast可信度也增加,雖然訂單lead time還是很短,但是能見度已經在變長。這種時候,1Q11的展望雖然只是forecast,卻仍然可以參考。

二、市場結構演變影響傳統季節效應: Q1越來越不淡了

這點大概沒人會否認,中國、印度、印尼、亞太、和部分不流行聖誕節買禮物的中南美、東歐佔全球市場的比重逐年增加,讓傳統的Q4旺季不像傳統那麼旺,Q1不像傳統那麼淡,華人圈農曆年旺季也沖淡Q1淡季效果。這個趨勢在這兩年歐美受金融海嘯衝擊,中國市場卻不受影響繼續衝刺之下,2011年Q1將更為顯著。

三、這兩年(2010-2011)Intel都在上半年推新平台

終端消費者其實不會注意Intel一大堆的平台代號,但是品牌商反正每年都要推很多新產品,配合Intel新平台設計新產品是很自然的事,既然有新產品,就會有一些行銷預算灑出去、新機推出,順便把舊機種降價,這些都會刺激終端消費,讓Q1淡季不淡。

四、產業界的保守行為,讓1Q11比較容易有超過預期的表現

因為6-8月三個月的砍單太激烈,讓PC供應鏈忙著承接砍單、清理庫存、調整備料,9月雖然訂單初步穩住,但一來大家如同驚弓之鳥、深怕10月旺季不旺又要再度砍單,二來因為供應鏈上下游的砍單和清庫存有時間上的落差,有時候你的次產業已經穩住,但看到別人的產業還在砍單,就不敢樂觀,廠商保守心態下,就會盡量消化庫存、縮短訂單lead time,給供應商的forecast也保守看待,因為認為大家產能都很空,加單容易砍單難, 所以forecast/orders保守即可,Sales怕自己目標達不到,也給老闆市場不佳的訊息,加上台灣電子業密集,法人拜訪公司頻繁,問來問去大家都看保守,法人就跟著保守, 台灣的記者又很懶惰,不培養自己的新聞來源,常常也只是參加法說會、採訪上市公司發言人,或拿著投資報告當新聞,說 "法人表示"、"外資認為",形成樂觀時比樂觀、悲觀時比悲觀的循環,這種情況下,進入11-12月淡季開始,更不會有人樂觀,因此在(1)廠商保守(2)投資界更保守的情況下,1Q11比較容易有超過預期的表現,再透過剛剛說的循環,放大加成效應,明年初如果淡季不淡炒翻天,言過其實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但是還好,現在還是懷疑者居多,某些PC上游落後反應,也還要多花些時間清庫存,訊息面好壞皆有, 還不到過熱的時候。

2010年11月3日 星期三

3Q10全球NB品牌出貨+12% QoQ、+13% YoY

本來以為Acer NB明年不太可能當第一,但現在看起來確實有機會,可惜不是因為Acer表現良好,而是因為HP表現太爛,依照IDC的資料,今年大者恆大趨勢反轉,大者變小,Top 3 NB品牌市場佔有率都下滑,把1Q-3Q10和2009年比較,HP從22.0%下滑到18.9%,Acer從 18.2%下滑到18.0%,Dell從12.1%下滑到11.8%。如果明年HP市佔率繼續衰退,Acer確實有可能變第一,只要衰退的比較小即可。

只是,這種第一名,值得大肆宣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