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8日 星期二

LCD面板景氣提早落底,2Q14趨勢向上 - 兼論面板景氣循環研究方法

2014/3/14工商時報(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314000131-260204)採訪友達和研究機構Witsview,報導說因為TFT-LCD面板庫存偏低、需求回升,近日看到中國和韓國TV品牌廠的銷售力道轉趨積極,增加面板急單需求,32"、40"、42"等主流尺寸面板供貨吃緊,三月下旬部分面板報價有機會止跌回穩。

通常面板價格一旦止跌,不會馬上又再跌下去,而是持平或反轉向上機會較大,一陣子之後再看是往上還是往下。也就是說,2Q14很有可能,供需狀況持續改進,價格趨勢向上。但是這一波到底是"庫存循環"、"季節循環"、還是"液晶景氣循環",目前還不會知道,常常都是事後了解原因之後,才能判斷可能是那一種循環。

如果主流面板價格真的在三月下旬止穩,那確實是比預期來的早。可能很多人會納悶,今年在中國大陸明明陸續會開出許多8代線新廠,產能增加不少,大尺寸面板的終端產品: LCD TV、NB、Monitor需求面則乏善可陳,供需結構不利,怎麼可能"供需吃緊"、"價格提早落底"?

首先談一下循環型產業的成因和特性:

一、循環型產業的成因與特性:

1. 產能設備前置時間遠比可掌握的需求時間更遠,因此需求變化時產能無法動態調整,常常over-supply或shortage

2. 資本密集、CAPEX大、折舊佔成本比重高,因為總成本和變動成本的差距,廠商往往賠錢時還要繼續生產,以減少虧損,常助長over-supply更加嚴重

3. 產品價錢有上有下之循環,但科技型循環產業因受科技進步影響,長期循環往下,但成本趨勢也是往下

4. 產品差異化低,最極端的就是commodity,科技循環產業中,DRAM產品差異化最低,最像commodity,面板產品的差異化比DRAM高,未來差異化更大,這部分可減低commodity特性

5. 不論廠商間的競爭力,即使絕對數字有差異,但營運方向相同-同步往上或往下

二、面板產業景氣循環研究方法

1. LCD面板具有以上所說的循環型產業的特性

2. 預估LCD產業景氣循環的位置,是預測未來獲利的基礎。廠商獲利前景主要受產業循環而定,競爭力差距則決定廠商彼此之間的獲利差距。

3. 預測LCD產業循環的谷底(轉折向上)和高峰(轉折向下),比產業循環的其他位置更重要,因為在轉折期,客戶行為、競爭者行為都會改變,廠商需要應對的策略。

4. 準確預測谷底/高峰發生於"何時"的困難性很高,判斷"現在"是否到達產業谷底,或"現在"是否已到達產業高峰,可降低困難性,也具有實用性。

5. 產業谷底/高峰的定義:(1)UTR(產能利用率) (2)Shipments (3)Margin (4)Pricing (5)Demand-Supply Gap (6)Inventory。

6. 全世界(廠商、產業研究機構、投資報告)研究產業循環,都是用Demand-Supply Model或Demand-Capacity Model(簡稱D/S Model),D/S Model雖有基本經濟學的理論基礎,但在產業研究實務上並非有效的好方法,缺點有:

(1)需求預測包含TV、Monitor、NB、Tablet等,每個產品市場都有很多變數,本有難度,必須主觀估計。

(2)供給的難度更大,因為必須假設各廠商所擁每座工廠產能、切割尺寸(不一定切經濟切割尺寸)和邊緣損耗、產能利用率、良率...等等,而且這些資料都是每個月變動的,要掌握準確資料不可能,因此必須有很多的 "估計值" 在內,也就是說,供給端的數字,是由一大堆的估計值,堆積起來的。

(3)供需兩端,都包含有很多"估計值"變數在內,要100%正確不可能,差個5%、6%已經很厲害了,但將Supply和Demand合起來比較大小時,落差個5%、6%,可能就會造成 "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的錯誤結果,例如,D/S Model誤差5%,可能讓供需方向完全錯誤,從over supply變成shortage,引導價格方向錯誤,或價格誤差的放大效果。

(4)以上若包括庫存的因素,又變得更加不可預測,因為"庫存"這東西,可以是Demand(建立庫存時)也可以一夕之間轉為Supply(去化庫存時),而多層通路中,庫存數量已不可準確預測,庫存合適轉換角色,更不可預測。

(5)會造成這個失誤的原因,在於,用高敏感變數來預測低敏感變數,這不是一個好方法,因為即使做得非常努力非常專業,結果還是有可能錯誤,相反的,好的研究方法(如果有的話),應該是過程錯誤百出失誤連連,結果還是可以正確,這才是好方法。

三、方法的改良

本文提出兩個方法來輔助,一個是Balance用現況決定,一個是D-D/S-S Momentum Model來輔助。

Balance用現況決定,意思是,計算出來的Demand和 Supply要和產業現況比對,Balance時的定義,是指供應商有合理利潤的時刻,如果做出來是over supply,但廠商卻有合理利潤,則表示D/S Model內部估計變數需要調整。

至於D-D/S-S Momentum Model避免將完全不同類型和來源的Demand類估計變數、和Supply類估計變數互相比較,而是同類的t+1期 Demand和 t 期Demand比較、t+1期Supply和 t 期Supply比較,來觀察(t+1)/t的變化:

Demand(t+1)/Demand(t) Momentum : 正向(往shortage走)或負向(往over supply走)? 幅度和Demand(t)/Demand(t-1)比更大還更小?

Supply(t+1)/Supply(t) Momentum : 正向(往shortage走)或負向(往over supply走)? 幅度和Supply(t)/Supply(t-1)比更大還更小?

至於Demand和Supply兩個數字則不予比較,因為兩者都會有誤差,而且是完全不同的來源類型,誤差更大,甚至造成方向都判斷錯誤,例如,如果美國LCD TV需求數字高估了,加上某家8代新廠,良率低估了,則結論可能從應該是over supply誤判成shortage。但如果用D-D/S-S Momentum Model,則美國LCD TV需求高估不要緊,只要t+1確實比t期的demand差,方向就是往over supply走,而某家8代廠良率低估也不要緊,只要t+1期比t期良率改善,方向也就是往over supply走。

錯誤的估計變數,在同類型的(t+1)/t比較中,自動被系統消除了!

現在的狀況呢?

按照各方的Demand/Supply Model,2Q14是over supply

如果照本文說的D-D/S-S Momentum Model,簡單推演一下(並非真的找到細部資料計算)
D(t+1)-D(t)往正向走,幅度加大,S(t+1)-S(t)和上月一樣幅度往負向走,比起D(t)-D(t-1)、S(t)-S(t-1),大有改善,2Q14應是正面發展。3月可能已達谷底,但這波向上循環可走多久? 幅度多大? 只能邊走邊看了。

2014年3月6日 星期四

美國2月ISM製造業指數順利回升

2月份美國ISM製造業PMI指數從前月的51.3,回升到53.2,一個月前市場最擔心的新訂單分項指數,也從前月的51.2,順利回升到54.5,符合本Blog一個月前的預期 (2014/2/6 " 美國ISM新訂單指數重挫,無須過分擔心")。至今已經確定,前月重挫的數字,主要是受到氣候影響,壞天氣過去,指數也回升了。

1月市場最恐慌的新訂單分項指數,從64.4大幅下跌到51.2,雖然2月只回升到54.5,好像還是不如12月,但從調查結果比較2月和12月,Better %為34%和35%,2月更高,只是Worse% 2月16%稍遜於12月的14%,整體而言,如果單從下表分析,應該會感覺到2月的新訂單,已經完全恢復或非常接近到12月的高水準,Net(Better - Worse)從+8大幅上揚到+19,接近12月的+20。至於指數為何只有回升到54.5,不太清楚Index計算方法,猜測是有做季節性調整,或者是 "diffusion index" 統計的調整了。

New
Orders
%
Better
%
Same
%
Worse

Net

Index
Feb 2014 35 49 16 +19 54.5
Jan 2014 27 54 19 +8 51.2
Dec 2013 34 52 14 +20 64.4
Nov 2013 36 46 18 +18 63.4
Source: ISM網站

JP Morgan和Markit合作的Global Manufacturing PMI,也從前月的53.0,上升到53.3,創下34個月以來的新高紀錄。

2014年3月5日 星期三

長篇: 2014年手機觸控IC產業展望(三) - 敦泰科技

一、業績回顧

FocalTech(敦泰科技)的在中國手機(Smartphone+Tablet)Touch IC的市佔率,從2011~1H12一度曾高達70~80%,然後受到Goodix和MStar加入競爭,3Q12~1Q13市佔率下滑很快,2Q13開始穩住,2Q13~4Q13連續三季中國市場市佔率維持在50%左右,因為FocalTech抵抗對手攻擊的主要武器是低單價的單層自容IC,讓產品組合趨向低價化,加上1H12缺貨本來IC售價就偏高,當Goodix/MStar加入競爭之後,價格迅速滑落,2013年全年平均blended ASP大幅下滑了40~50% YoY。

2012上半年之前的獨霸地位不再,2013中國手機Touch IC市場形成FocalTech、Goodix、MStar三家競爭的情形下,該公司的毛利率也是逐季下滑,從1Q13的48.9%,到2Q13 46.9%,3Q13更大幅下滑到40.4%,一季跌掉6.5%相當驚人,各界都歸因於殺價競爭更加激烈或競爭力喪失所致,但若看財務報表,成本項目下的"存貨跌價損失",2012年全年認列NT$80M,敦泰1Q13~3Q13在銷貨成本中總共認列存貨跌價損失NT$120M,但光是3Q13單季就認列NT$91M,如果把120M平均分配在三個季度,則每季正常的存貨跌價損失約NT$40M,因此研判3Q13的NT$91M存貨跌價損失裡面,有相當部分不是經常性的成本,也就是說,3Q13毛利率大幅下滑,不完全是競爭因素,上週公佈4Q13財報,毛利率回升了1~2%,公司說法是因為Product mix改善,不知道庫存跌價損失是否也有回歸正常少提一些。

上週的法說會,敦泰把市場擔心的狀況,都做了一些解釋:

(1)3Q13毛利率下滑,市場擔心殺價競爭,價格和毛利率將繼續下滑

敦泰: 4Q13毛利率止跌回升,因為產品組合改善和IC價格跌幅趨緩,2014年價格和毛利率仍有壓力,但跌幅趨緩,不會像2013年那麼嚴重,2013年是因為Product mix(註:單層自容IC起量)和競爭兩個原因,2014年Product mix因為On-cell量產而改善,具領先地位,整體價格和毛利率即使下跌,跌幅也將緩和很多,也有可能反轉向上(註:應指毛利率)。

(2)晨星(聯發科)和匯頂(Goodix)搶占敦泰市場佔有率,還有很多新進入者加入競爭
敦泰: 宣示2014年出貨量超過3E顆,維持50%市佔率,並解釋觸控IC佔聯發科營收不到5%,不會為了小營收而將敦泰推向對手,影響其AP/Baseband平台在觸控供應鏈的競爭力。

(3)因為市占率下滑、IC價格下滑,2014年營收和獲利將衰退
敦泰: 2014年出貨3E顆以上,增加1E顆,營收也一定成長。

(4)整體觸控產業不佳
敦泰: 觸控面板(尤其是大尺寸)和觸控IC不一樣,不論那一種觸控面板的競爭消長,都需要IC。

FocalTech產品線涵蓋高中低階、各種疊構(stack-up)、在中國低階手機的單層自容IC市佔率最大,2H13高達60~70%,中高階市佔率約40~45%,中國中低階Tablet市佔率約25%左右。2013年國際品牌客戶幾乎沒有,2014年將開始有所斬獲,台灣、日本、韓國、美國手機品牌客戶都有。

估計FocalTech 2013 Touch IC出貨量2~2.5E顆,全球Smartphone+Tablet市佔率21%,中國市占率50%,其中中國Smartphone市佔率56%,Tablet 25%。但因為Smartphone ASP從2012年平均US$1.1掉到2013年平均US$0.6,掉了一半,2013營收只成長2.3%,在這種激烈的降價過程,毛利率從2012年53.6%只掉到44.2%,顯示Product mix改變是主要原因,競爭是次要原因,主要就是因為單層自容IC起量,這部分也是FocalTech主導的市場,單價低、但成本也低,單層自容IC毛利率還有30~40%,才能讓全公司毛利率維持40%以上。

二、2014年發展策略

2014年產品/市場策略: 
面對Goodix和MTK/MStar的競爭,FocalTech在低階手機市場,用單層自容IC高達60~70%的市佔率以大量來壓低成本,靠降價維持性價比,應付對手的殺價競爭,在中階手機市場,增加防水、手套、懸浮功能,用增加功能維持性價比,高階市場,則和品牌客戶合作開發新產品,用客製化的IC綁住客戶和維持利潤。

2014年成本策略: 
為了達到壓低成本,FocalTech在單層自容IC、單層互容IC、雙層互容IC三大主流產品,2014年都會推出製程微縮和功能提升的新產品系列,除了TSMC,也開始嘗試新的foundry來cost down。

2014年新產品策略: On-cell
FocalTech和台灣/中國5~6家面板廠合作開發On-cell新產品,在平價的a-Si TFT-LCD On-cell觸控領域,FocalTech和Synaptics同屬領先群,目前和CPT合作的On-cell IC已經出貨給Coolpad手機銷售,接下來是Hannstar和Innolux將在2014各季陸續出貨,這些On-cell觸控,成本較低但解析度無法符合高階手機需求(公司否認和解析度有關,這點待查),比較適合主打中階手機市場,讓手機更薄外型更好,還有就是面板廠也可藉此整合進入觸控市場、或者是提高本身面板的競爭力。

2014~2015新產品策略: In-cell
In-cell除了持續和Tianma合作之外,應該也有其他夥伴。FocalTech的第一代In-cell和Apple一樣把Sensor做在下玻璃上面(TFT液晶層),公司宣稱是真正的In-cell,有別於對手推的Hybrid On-cell/In-cell,Focaltech最大特色是用Metal mesh做感應電極而非ITO或直接用VCOM做感應電極,號稱面板製造良率可以比Apple的In-cell更容易提高,4Q14將推出第二代In-cell技術內容還不清楚。
FocalTech發展Driver IC,一方面是為了因應In-cell的TDDI(FocalTech稱為IDC)趨勢,必須先有Driver IC技術,再來也是拓展新事業,2Q14將先出貨WVGA規格、再來是HD720,再來是TDDI,2014出貨目標是千萬顆等級,並不算大,但可回收已經投入的RD費用。其策略為透過On-cell和台灣/中國面板廠的合作,並強調其TDDI的技術優勢,拉攏面板廠先試用FocalTech的Driver IC。

2014年市場擴展策略:
FocalTech除了宣示要維持中國市場50%市佔率之外,2014年也將力推國際品牌客戶,包括台灣品牌Smartphone/Tablet、日本品牌、韓國品牌、美國品牌各季將陸續量產,讓人意外的是並非都是用高階Touch IC,也有一些國際品牌採用單層ITO方案。

三、2014年業績展望

估計2014年Touch IC出貨量3~3.5E顆,成長30~35%,Smartphone Touch IC ASP假設從2013年平均US$0.62下跌到US$0.54,跌幅從2013年的-45%,緩和到2014年的-13%,主因為產品組合單層自容IC比例穩定,沒有繼續衝擊ASP,加上On-cell出貨量佔比例公司宣示可達出貨量的15~30%,據了解目前單價是一般Touch IC的兩倍,2H14大量產之後,價格趨於合理,價差將縮小到20~30%價格。Tablet用的Touch IC因為多點觸控需求,很多使用Smartphone高階機種用的雙層ITO IC,單價較高,預估ASP跌幅則從2013 年的-45%緩和到2014年的-22%(因為Tablet沒有On-cell幫忙抵抗blended ASP下滑)。Driver IC也可能貢獻5~10%營收。

照以上假設,FocalTech 2014年營收應可成長20~30% YoY,毛利率是很多原因的總和,不容易預測,如果經營得法,或On-cell比重在20%以上,維持40%以上應有機會。

(系列完)

2014年3月4日 星期二

長篇: 2014年手機觸控IC產業展望(二) - 產業競爭

三、手機Touch IC - 產業競爭要素

ASSP IC產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每項產品只有少數廠商可以生存,通常只有2~4家廠商可以生存(簡化說三家生存),不像別的產業有時候可以十幾家共榮共存,例如,某個IC產業的開放市場中(集團自製等非經濟因素的封閉市場不算),到了穩定期(成長期是一團混戰不算),第一名可能市佔率40~60%、第二名20~30%、第三名10~20%,其他很多小廠共享10%,這些小廠往往虧錢,存在的目的就是希望衝上前三名,才能生存。所以ASSP IC產業的觀察重點,不要擔心有多少家廠商在競爭,因為退出障礙低,後面的廠商發現賺錢無望很容易就會將RD轉作其他IC產品,不像某些產業CAPEX投入大,退出障礙大,虧錢也要繼續做,結果把前面廠商也拖下水(例如Touch panel、LCD等)。那為何是2~4家生存,不是10家生存呢? 因為客戶如果用了price/performance排名5~6或以後的IC,很快自己就會喪失競爭力,為了避免自己死掉,只能用前幾名的IC,通常一定會用第一名的IC廠,配合1~2家第2~4名IC廠,這就是只有三家可生存、第一名佔50%(約略)市佔率的原因。因此ASSP IC產業的觀察重點,主要是在競爭力的變化,看誰能維持最好的cost + performance + service,至於競爭力沒有希望進入前三名的廠商,基本上可以忽略,這些廠商連打爛仗拖人下水的能力都沒有,因為使用這些沒競爭力IC的客戶會先死掉,不想先死的客戶就不會用這些落後的IC。

1、性能(performance)

Touch IC在產品性能(performance)上,主要看: (1)信噪比(SNR)、(2)抗RF干擾能力、(3)掃描速度、(4)工作溫度範圍、(5)功耗、(6)抗老化、(7)附加功能如防水、戴手套觸控、觸控筆、懸浮觸控等。

信噪比是影響使用經驗的最重要因素,包括座標準確度、抖動大小、滑動順暢度等都取決於信噪比,RF干擾來自手機本身Baseband FEM、WiFi或環境中的電器用品,不能影響觸控操作。掃描速度要夠,並且能在手指出汗或水霧、不同溫度濕度範圍內正常運作,還要功耗低、校正touch panel用久老化的觸控性能等。

影響性能最主要的部份是ITO感應電路圖案(sensor pattern),搭配不同的觸控方案需要不同的圖案設計,有些圖案大家小異,例如菱形、三角形、毛毛蟲等,有些則各家有各自的獨特設計,這些感應電路圖案,就像是天線一樣用來偵測手指頭的觸控動作,配合相對應的演算法,來達到最佳的以上七個性能。


2、成本

任何IC產品,成本永遠是重要的競爭要素之一,當IC規格還在演變的時期,規格、技術優先,成本可能是第二重要的因素,但當IC規格、技術走到穩定期,變化較少,成本往往變成最重要的競爭關鍵。影響成本的因素很多,包含對IC應用的領域知識、演算法的精簡有效、前段語言設計的能力、後段實體layout的經驗(尤其是有analog電路的時候)、採用最”適當”的製程(越先進製程die size小但wafer foundry價格高、良率低)、熟悉foundry/fab的design rule和製程process能力(才能挑戰cost down極致)。Cost down能力差異很大,在特定產品上偶爾還會看到: 同樣規格產品,某家廠商的IC售價,甚至比別家的成本還低的狀況。

一般來說,比創新、技術、規格,大多都是歐美IC廠領先,但當技術推進速度減慢,成本重要性提升的時候,台灣IC廠的產品就可追上來,進而發揮台廠擅長的成本優勢,除了cost down的強項之外,台灣廠商可以接受比較低的毛利率(因為費用率也比較低),也讓價格激烈競爭時,歐美廠商往往被迫退出低毛利率產品,將昂貴的RD人力資源,轉移到其他有更有潛力、技術難度更高的新領域發展。

手機Touch IC在主流IC市場,技術規格演進到2014年大致完成,各種疊構(stack-up,或說結構structure)像G/G、GFF/PFF、G/F、P/F、G2/OGS(sheet ITO)、TOL(cell ITO);各種觸控方式像雙層ITO、單層ITO、單層ITO自電容;各種ITO取代技術像Metal mesh等,主要廠商的IC都已齊備,這些產品2014年將進入比拚成本的階段。但On-cell、In-cell、TDDI則還在技術變革階段,成本還不是最重要的,預計要到2015年才會開始拚成本,因此2014年能夠率先量產On-cell和TDDI、2015年能率先量產In-cell的Touch IC廠,將可享受一段高毛利率的產品先發優勢。

Touch IC的成本差異,要從Block Diagram上幾個大項IP來看,AFE(Analog Front-End)、ADC(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MCU或DSP、Embedded Flash、Sensor Driver等,在相同的通道數(TX+RX)規格之下,包括各家的Sensor pattern圖案設計和相對應的觸控演算法,這個演算法影響要採用那種MCU/DSP核心,要用幾位元的body? 是自己的MCU/DSP架構還是授權通用架構? 演算法和參數表需要多大的Flash memory儲存(Embedded Flash是很貴的製程,光罩數很多)? 有沒有可能改為較不具彈性的EEPROM或硬體線路儲存? AFE和ADC部分也考驗廠商的Analog設計和layout能力。此外,採用那個製程、對製程特性的了解,也深刻影響產品die size、良率和整體成本。

要了解各家廠商IC的Price to Performance並不容易,多半要透過代理商、手機客戶處才能得知,但目前的市佔率和未來的design wins/forecast,也可透漏一些方向,一線品牌客戶的採用,比較代表Performance這一端,White box客戶採用則代表Price這一端。

3.服務

如果是全球性的競爭,服務好壞差異不大,IC性價比最重要,實力強的客戶也不太需要IC廠的服務,產品好壞和價格才重要。但有些產業系統廠侷限在某個地區、又或者研發實力不夠強的中小型客戶眾多的產業,在地化的服務,就會有其重要性,尤其是中國White box和中小型廠商,本身研發能量不足的時候,IC廠的客戶支援服務就很重要。這也是以中國客戶為基礎的FocalTech、MStar、Goodix佔優勢的地方,近年Synaptics也加強中國的FAE/Sales能量。Elan產品不錯, 打入Sony、華為Smartphone,但在White box和中小客戶因為服務不足,機會不大。

四、手機觸控IC – 市場區隔和競爭者

全球Smartphone Touch IC市場分為以下幾個市場區隔:

1. Apple: 自有專利技術的In-cell Touch,授權給Boradcom、TI、Resesas(主要做Display Driver)。

2.Samsung: 大約一半為AMOLED On-cell,另一半為Out-cell,主要Touch IC供應商為Melfas(韓)、Synaptics(美)、Zinitix(韓)、Imagis(韓)、G2 Touch(韓)。除了Synaptics之外,其他韓商和Samsung是比較封閉的供應鏈關係。

3. 其他國際品牌: 主要觸控技術為雙層ITO互電容,主要供應商為Synaptics、Atmel和Cypress。

4. 中國品牌高階手機: 主要觸控技術為雙層ITO互電容多點觸控、單層ITO互電容多點觸控,主要供應商包括Synaptics、敦泰、Goodix、Atmel和Cypress。品牌Tablet也是用這類IC,這塊市場Goodix佔有率蠻大。

5. 中國品牌中階手機: 主要觸控技術為單層ITO互電容多點觸控,主要供應商包括FocalTech、Goodix、MStar。White box Tablet很多也是用這類IC。

6. 中國品牌低階手機和White-box: 主要技術用單層ITO自電容單點觸控(兩指手勢)、單層ITO真實兩點觸控,主要供應商包括FocalTech、MStar、Silead。

Synaptics無疑是手機Touch IC最大廠商,主攻各大品牌手機市場,ASP很高,FocalTech出貨量應該是第二名,但因集中中國手機市場和單層自容IC最多,ASP低很多,產值差Synaptics非常多,2013年出貨量約2~2.5E顆,佔有中國手機Touch IC大約50%的市場,2014年出貨量可達3~3.5E顆,產品高中低階都有,低階市場市佔率最大,MStar和Goodix出貨量過去一兩年衝很快,實際數字不清楚,MStar中低階市場比較強,Goodix中高階市場比較強。

2014年3月3日 星期一

長篇: 2014年手機觸控IC產業展望(一) - 市場和產品趨勢

一、手機Touch IC - 市場趨勢

因為Smartphone和Tablet大多使用類似的觸控IC(Touch IC或Touchscreen Controller)產品線,因此本文所說的手機觸控IC包括Smartphone和Tablet兩個產品。

市場趨勢 1: 
2014年全球手機Touch IC市場出貨量成長趨緩,成長率從去年41%降為26%

2013年全球Smartphone出貨量約9.8E支,其中中國大陸品牌(含white-box)出貨量約4E支。2013全球Tablet出貨量2.2E台,其中中國大陸品牌出貨量(大部分是white-box)約99M台,全球Smartphone+Tablet出貨量12.0E台,+41% YoY。2014年預估全球Smartphone出貨量成長27%到12.5E支(中國5.5E支),全球Tablet成長25%到2.8E台(中國137M台),合計15.2E台,+26% YoY。

市場趨勢 2:
2014年中國手機Touch IC市場出貨量連續2~3年的爆發成長期結束,成長率從去年81%降為38%

2013年中國品牌(含white box)Smartphone+Tablet合計出貨量5.0E台,成長率高達81% YoY,佔全球41%,預測2014年合計出貨量6.87E台,成長率降為38% YoY,佔全球45%,雖然成長仍高於全球平均數,但是比起2012~2013的爆發性成長,2014的成長緩和很多。

市場趨勢 3:
2013年中國手機Touch IC市場Blended ASP年度跌幅35~40%,最大原因為市場產品組合改變(單層自容IC衝大量),其次是競爭殺價,換一種說法,等於2013年一年把2012年前三季因為供貨吃緊都沒掉的ASP在一年之內補跌到位。2014年ASP跌幅相對趨緩,因為產品組合和競爭廠商的變化,比起2013年都相對穩定很多。

中國市場是2012~2013年全球手機Touch IC成長的主力,2012年單層(single layer)ITO互電容(mutual-capacitance;簡稱互容)興起,MStar(晨星,現已併入MTK聯發科)也在2H12靠著單層Touch IC攻佔不少低階手機市場,讓產業平均ASP下降,2013年單層互容各家IC廠都做,使用範圍往上延伸到中階手機,讓產業ASP進一步下降,而2013年,大量Feature phone使用者轉進Smartphone,FocalTech(敦泰)趁勢力推單層ITO自電容(self-capacitance;簡稱自容)Touch IC搶攻這塊快速成長的低階Smartphone市場,除了最低階的 "單點+兩點手勢" 觸控之外,FocalTech並靠支援真實兩點觸控的單層自容Touch IC,打入低階甚至部分中階手機市場,成功穩住了MStar和Goodix(匯頂)對市場佔有率的攻擊,卻也讓產業平均ASP因為低階產品組合比重增大再大幅下滑,推算2013年中國市場Touch IC ASP至少下滑35~40%。

另外,1H12中國Smartphone需求爆量還曾讓Touch IC缺貨,價格非常穩定,到2H12~2013 MStar和Goodix興起,中國Touch IC市場形成三家鼎立的態勢,增加的競爭性也讓Touch IC從缺貨期的高價,在三家競爭之下,讓價格下殺到合理利潤的價格。以上都是2013年產業ASP的下滑的原因,讓中國市場Touch IC產值成長率,遠低於出貨量成長率。

市場趨勢 4:
因為ASP大跌,2013年中國手機Touch IC產值成長率遠低於出貨量成長率,2014年因ASP跌幅較緩,產值成長率相對接近出貨量成長率,雖然仍有落差,但可望逐漸接近IC產業常態(ASP下滑原因包括競爭、終端產品低價化、製程微縮和整合讓成本降低等)。

2014年,一來低價的單層自容IC比例趨於穩定,約佔全中國手機Touch IC市場45~50%,不像2013年從幾乎是零開始大幅拉升到40~45%,對ASP衝擊很大,二來2014年三家鼎立局面未變,不像2013年從一家獨大變成三強鼎立的競爭強度,對價格的衝擊那麼大,其他小IC廠雖多但都未成氣候,2014年的價格競爭將比4Q12~2013年這段時間來的緩和,三來,2014年高單價On-cell Touch IC可望佔有10~15%中國手機市場,也可抵銷一部分ASP壓力。因此,2014年雖然中國市場Touch IC出貨量成長趨緩,但是ASP下跌也趨緩。

二、手機Touch IC - 產品技術趨勢

中國手機Touch IC市場,2012年以前市場主流是雙層互容IC(單面Single side ITO雙層double layer,用架橋方式走ITO pattern線路),2012年單層互容IC開始起量,此時雖然也有單層自容IC產品,但只能做到單點觸控,和模擬二點手勢,有些需要兩指以上觸控的軟體就無法使用,2013年一來大量的Feature phone用戶轉進低價Smartphone,讓單層自容IC市場擴大,再來FocalTech領先推出可支援兩點真實觸控的單層自容IC(號稱有專利),讓單層自容IC市場再擴大(甚至被用到中階Smartphone)。

國際品牌Smartphone市場,因為注重觸控品質,到2013年,都是用雙層IC,大部分是單面雙層架橋互容,2014年開始也有國際品牌Smartphone採用FocalTech的單層IC(自容互容都有)。

雙層的感應電極圖案(ITO pattern)線路有X軸和Y軸(TX/TR),手機上大多把感應電路做在單面(single side ITO/SITO),因此X軸和Y軸線路需要架橋跨越,這種方式最靈敏、穩定,效果好、可以輕易做到多點觸控,但是成本高,單層方案只能靠圖案配線來偵測確實的位置,先天上觸控品質較差,但做到多點觸控已無問題。自電容設計簡單、成本低,但很容易被干擾,在螢幕尺寸大小和觸控點數都有限制,單層自容IC目前頂多做到真實兩點觸控。如果不談技術上誰先誰後,只看誰先放量的話,2012年單層互容IC是MStar領先放量、其他人跟進,4Q12~2013年的單層自容IC則是FocalTech先放量。

2014年的產品/技術趨勢,有以下幾個方向:

產品/技術趨勢 1:
增加功能而不加價錢: 包括戴手套觸控、防水、懸浮觸控、觸控筆(主動筆/被動筆)等,IC價錢不一定可以增加多少,但應有助於穩定或減緩跌價幅度。

產品/技術趨勢 2:
2014年On-cell觸控開始起量。

過去的On-cell主要都是高貴的AMOLED面板,2014年開始,將看到台灣和中國很多家面板廠的a-Si LCD手機面板開始搭配On-cell觸控出貨,包括AUO、Innolux、CPT、Hannstar、BOE、Tianma等,CSOT有沒有On-cell計畫則不確定。推估2014年中國手機產業將有10~15%配置On-cell Touch LCD。On-cell Touch IC幾家大IC廠都有做,但放量最快的是Synaptics,其次是FocalTech。

產品/技術趨勢 3:
主流iPhone繼續用其專利In-cell。其他廠商In-cell和衍生的In-cell/On-cell Hybrid將在2014年技術準備完成,4Q14~2015開始在Non-Apple手機市場起量。

媒體報導2014年Apple將推兩款新的下一代iPhone(6),一款4.7”,一款5.5",因為Apple專利的In-cell技術,在擴大尺寸的時候,雜訊問題很難解決,Apple的In-cell技術應該可以順利做到4.7”,但能否做到5.5”還未可知,Apple應該也在試驗別的solution,照目前連觸控方案都還沒有決定的情況下,加上產品開發和觸控方案產能準備時間,今年底之前5.5”版的iPhone要量產應有困難,但至少2015年In-cell都會是iPhone使用的最主要的觸控技術。

Hybrid In-cell/On-cell,各家方案定義不同,看sensor感應層製作在那裡:TX/TR都做在下玻璃上層、或上玻璃下層,或TX/TR分開製作在不同層,這些新Hybrid In-cell/On-cell技術將比Apple的In-cell更容易達到大尺寸手機面板的良率要求,預計在4Q14~2015年開始起量,從貴族(Apple、Sony、HTC)機種走向中價位主流價機種。

In-cell或Hybrid觸控技術,面板廠走比較快的是日、韓廠商如Sharp、JDI、LGD。Apple供應鏈使用Apple自己的In-cell技術,其他面板廠和手機廠多和Touch IC廠Synaptics合作,中國廠商Tianma於2013年已和FocalTech合作量產過一個聞泰的機種,其他面板廠尚不清楚有沒有In-cell計畫。FocalTech宣稱其In-cell技術和Apple一樣都是做在下玻璃液晶層的真正In-cell,並非Hybrid,但卻比Apple更容易量產,預計1Q15年推出第二代In-cell導入量產,如果真做到的話,將是In-cell技術能否從日韓一線手機面板廠,普及到台灣和中國大陸二線手機面板廠的關鍵。

產品/技術趨勢 4:
Tablet面板解析度提高,將促使系統廠採用較高階的雙層ITO Touch IC產品。

2014年Smartphone和Tablet的面板解析度同步提高,Smartphone主流從WVGA走向qHD和HD 720,至於Full HD因為LTPS面板產能受限,還是只能在高階市場穩定成長,品牌Tablet從1280x800/720,走向1920x1080/1200,Apple更高走向2048x1536,White-box Tablet從800x600走向1024x768,解析度提高,對Smartphone用的Touch IC沒有影響,但對於Tablet的Touch IC就有影響,將促使系統廠採用較高階的雙層ITO Touch IC產品。

產品/技術趨勢 5:
手機Touch IC和手機Display Driver IC的整合SoC

手機Touch IC未來的趨勢是整合,整合的原因有成本和技術兩個驅動力,和Driver IC整合(TDDI)或AP整合(部分MCU/DSP功能交由AP做),研判未來和Driver IC整合才是主流趨勢,除了cost down之外,還有(1)On-cell/In-cell時更適合整合Driver IC + Touch IC,卻和AP無關,(2)Driver IC和Touch IC都屬於LCD display module零件,可以完全獨立於AP之外,而AP即使整合Touch IC的MCU/DSP IP部分,還是需要Sensor訊號的驅動、接收和後續的ADC(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等處理,仍然需要和Touch IC廠商配合,商業模式整合難度大。預計2H14開始TDDI(Touch Display Driver)就會開始慢慢放量。Synaptics稱做TDDI(Touch Display Driver Integration),FocalTech稱做IDC(Integrated Driver and touch Controller)。

為了手機Touch IC和Driver IC整合的趨勢,目前很多手機Driver IC廠都在開發自己的Touch IC,另一方面,很多手機Touch IC廠也在開發自己的Driver IC,腳步最快的還是Synaptics。長期看。因為Driver IC是比較標準的產品,不像Touch IC必須和各種外部產業鏈夥伴密切合作,似乎從Touch IC廠去發展Driver IC和TDDI較佔優勢。